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国钢琴教育如何传承优秀的音乐文化论文

发布时间:2022-02-12 14:02: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音乐可以陶冶情操, 缓解生活压力,给人带来神情愉悦的感觉,其欣赏价值不可低估。中国传 统音乐的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其在传承 中也会发生变动,不管是原有基础上的 发展,还是创新,都是为了保持自身的 生命力,而中国钢琴教育则能更好地传 承这些优秀音乐文化。本文通过介绍中 国钢琴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分析中国钢琴教育传承音乐文化的必要 性,最后研究中国钢琴教育传承优秀音 乐文化的新实践。

关键词:   中国钢琴教育;传承;音乐文化

         作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钢 琴音乐文化倍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中 国钢琴教育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而 且促进了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可持 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彰显着中华民族 精神。如今, 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经济实力日渐强大,但是文化软实力也 不可落后,只有二者同时进步,才能让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永立不败之地。从这 个层面来讲,中国钢琴教育无疑成了传 承优秀音乐文化的得力助手,加强这方 面内容的研究意义尤其深远。为此,本 文着重研究中国钢琴教育如何传承优秀 的音乐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行 性的传承策略,希望从根本上发扬中国 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也让钢琴教育质 量更上一层楼。

\

一、中国钢琴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 中的地位

         从乐器结构上观察,钢琴的体型较 大,而且非常复杂,性能强大,不管是 单独弹奏,还是伴奏方面的应用范围广 泛,以至于中国钢琴越来越受到普通百 姓的喜爱,这也是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
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选择,同时也表明 了中国钢琴音乐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从某种程度上讲, 钢琴的性能较为全面, 属于和声乐器,实现了和声手段的多样 化,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声部旋律,都能 与和声进行完美地融合,从而达到优质 的钢琴音乐演唱效果。由此可见,中国 钢琴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地位是不 言而喻的,一旦将中国钢教育与中国传 统音乐进行有效结合,必然会产生优质 的音色效果,最终达到无可替代的欣赏 价值。

二、中国钢琴教育传承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化解传统文化危机的需要

          现代人都需要吸取新知识和新理 念, 尽管新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随时随 地学习知识, 但是传统的颇具影响力的 优秀音乐却面临重重困境,难以充分 发挥其文化传播功效。也就是说, 在全 球化日益渗透的今天, 一切都走向了多 元化, 音乐也不例外地进入了多元化发 展的时代, 不断满足现代人对音乐的多 样化需求, 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 活。不过, 在西方音乐文化一股脑儿涌 入中国时,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开始与西 方音乐相融合, 有的各自为战, 若不具 有较强的竞争力, 必然败于西方音乐文 化。事实证明, 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 西方音乐文化明显占优势, 直接冲击着 中国传统文化,而钢琴教育起源于西 方, 能以丰富传统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 来引导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其对 音乐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化解传统文化 危机。

(二)丰富钢琴教学内容的需要

          对于中国钢琴教育而言,它源于西 方国家,在中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各方 面都不够成熟,也没有在更多普通人群当中形成共识, 若不优化其内容, 就无法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显然,学习不愿学习这门课程,自然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切都显得徒劳无功,若能在中国钢琴教学过程中引入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容,则会显得钢琴课堂多姿多彩,进而以新颖的授课内容紧紧地揪住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是说,中国钢琴教育传承音乐文化的同时,可以吸收中国民族独有的特色文化,以弹奏的形式表达出来,最终达到丰富钢琴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让钢琴教育教学具有更加旺盛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命力。

\

(三)二者和谐同步发展的需要

          不管是中国钢琴教育,还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都是我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缺一不可,二者都能丰富现代人的精神生活。从二者的发展历史来看,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历史最为悠久、文化积淀最深,而中国钢琴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但是中国钢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甚至钢琴音乐的影响力超过了民族音乐,不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宝,民族音乐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其育人价值永不消褪,特别是在全球化下人们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形势下更需要传承下去,否则会让人们丢失自己的文化,没有了本国民族的音乐文化,就等于丢失了精神家园。可见,要想使钢琴教育与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和谐同步发展,就要鼓励中国钢琴教育传承音乐文化。

三、中国钢琴教育传承优秀音乐文化的新实践

(一)合理融合西方钢琴演奏技法

        从某种程度上讲, 音乐是全民族, 也是世界的,只有包含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在世界上立足,否则无法彰显本民族的特色。所以,在中国钢琴教育 传承优秀音乐文化的新实践中,应当合 理融合西方钢琴演奏技法,比如:钢琴 教育以音乐为载体,运用西方钢琴演奏 技法,通过传统音乐文化作品的解读, 向观众传达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思想, 给现代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心灵上的感 染。与此同时, 钢琴教育又通过音乐的兼 容并融合传统音乐与世界音乐,大大地 拓展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这样一来, 中西合壁,中国钢琴教育携带传承着中 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以西方钢琴演 奏的技法升华钢琴音乐的艺术内涵,确 保欣赏者更能了解中国优秀音乐文化的 博大精深。

(二)建立民族化的钢琴教材体系

        钢琴教育的正常开展,离不开钢琴 教材,而良好的教材内容必然会教出优 秀的人才,这在中国钢琴教育传承优秀 音乐文化的新实践中同样适用。由于中 国钢琴教育脱胎于西方钢琴教学模式, 不管是钢琴教学体系,还是钢琴教材内 容,都照搬或模仿西方钢琴教学的资 源,要是长此以往下去,难以形成具有 中国特色的中国钢琴教学模式,自然就 在传承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方面显得 滞后。毫无疑问,这样也会抑制钢琴在 中国的长久发展,只有扭转这种格局, 渗入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内容,才能确 使中国钢琴教育更具有中国化。所以, 中国钢琴教育要想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 的优秀音乐文化,必须建立民族化的钢 琴教材体系,可以重新编创钢琴教材, 比如:高校钢琴教育要与社会各级钢琴 培训进行友好合作,或者高校钢琴教育 要与社会考级机构进行密切合作,以互 补的形式来升级钢琴教才内容,让中国 民族化的内容充分钢琴教育,以民族化 的内容带动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的传 承。

(三)营造多样化的校园音乐活动

        不管是钢琴演奏, 还是音乐演唱, 都对表演人员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 要求, 理论知识再丰富, 应用不到实践 之中, 最终也是白搭。所以, 通过钢琴 教育传承优秀的音乐文化 ,不能只依 靠课堂活动 ,还要开展一系列与钢琴音乐教学有关的校园活动 ,营造出良 好的传统音乐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潜 移默化中感受中国传统优秀音乐文化 的魅力 ,进而热爱优秀的传统音乐作 品。例如:学校钢琴教育可以在校园中 举办“中国钢琴作品音乐会”、“中国 钢琴曲沙龙 ”等活动 ,组织学生积极 参与其中 ,通过演奏和聆听来增强现 场感 ,充分感受到中国传统优秀音乐 文化的深刻内涵 ,领略其中蕴含的民 族精神 。当校园音乐文化形成一种倍 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时 ,传统的优秀音 乐文化会在钢琴演奏的伴奏下日益兴 起,不断地传承给现代人。

(四)加强中华民族荣誉感的培养

         对于中国传统的优秀音乐文化而 言,其中最具有价值的是民族精神所带 来的中华民族荣誉感,一旦学习者具备 了这样的荣誉感,自然会热爱优秀的音 乐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传承于世。 当然,通过钢琴教育的方式来传承优的 音乐文化,也需要加强中华民族荣誉感 的培养,并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向学生讲 解优秀音乐作品知识,可以下载一些图 片、视频等,播放一些生动逼真的小影 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钢琴 演奏中掌握传统的优秀音乐,燃起他们 热爱本民族经典音乐作品的激情。如此 一来,学生会在不同的优秀音乐文化中 感受不同的民族情结,从而发自内心地 热爱祖国、崇尚先辈们的智慧与音乐才 能,为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 化而贡献力量。

结语

         总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加强,离不传统优秀文化的支撑,其中就包括传统优秀的音乐文化,其可以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得以传承,又可以在相关的乐器教学中得到创新与发展。通过本文的研究, 不得不说, 中国钢琴教育以独特的演奏模式拓宽了学习者的音乐视野,让中国传统优秀的音乐文化再次展现出昔日的风采,已经成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乔馨 . 上海俄侨“音乐飞地”中钢琴音乐活动的历史与文化叙事 [J]. 文艺争鸣 ,2020,07:202-208.
[2] 林别嘉 . 钢琴教学在点燃与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 [J]. 北方音乐 ,2020,21:145-1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71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