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压力增大、就业人数增多导致毕业生就业环境越来越复杂。在此背景下,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质量,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就业道路和方向进行探索研究。就业指导课是增加毕业生就业技能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是转变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途径,两者的融合是帮助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的利刃。文章从课程思政与就业指导融合的意义入手,分析时代对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要求,结合专升本学生特点,探索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策略。通过研究应从学生价值观念培养、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打造、实践环节落地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融合,提升专升本学生就业技能,加强专升本学生就业信心。
关键词:课程思政,就业指导,专升本学生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育人贯穿于全课程的主要途径,是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主要形式。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中,既发挥了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又潜移默化促进学生思想的提升[1]。课程思政与就业指导课程结合有利于学生把握就业形势、激发内驱力,是促进和指导学生就业的重要基础。高校大学生是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储备力量,专升本学生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代表,专升本学生素质、能力、就业竞争力全方位反映出学校的培养质量。专升本学生存在理论不扎实、实践经验少、就业自信心不足等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升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质量,给学生更好的引导和帮扶成为高校的迫切任务。
一、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
就业指导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就业形势、找准就业方向、提升就业竞争力、树立正确就业观。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课程,关系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社会责任意识的激发。课程思政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有机结合既能促进学生良好就业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促进大学生就业和素质全面发展。
(一)激发就业主动性,增强学生责任意识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面试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课程效果越显著,学生就业竞争力就越强。就业指导课程能够让学生直面市场需求,激发学生积极提升、积极就业意识,让学生在严峻的形势下找准就业方向,做好求职准备。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就业不仅仅是工作,而是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加强素养全面性,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就业指导课程是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和行业要求的窗口。学生通过课程了解市场需求后,能够发现自己短板,利用在校时间针对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价值观念。提升学生责任心和担当精神,全面发展,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专业实力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切实提升就业竞争力[2]。
(三)提升就业适应性,注重职业道德培养
职场与学校存在着很大差异,职场相对学校压力更大、专业性更强、人际关系更复杂。专升本毕业生从学校进入职场,除了身份转变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识的转变。这个转变的适应性要求较高,部分应届毕业生难以适应导致较高的工作单位更换率甚至是行业更换率。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环节能够让学生了解本行业工作内容、强度、节奏、氛围等,让学生提前感受和评估对本行业工作的适应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吃苦耐受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适应行业,适应岗位。同时,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够让学生以十足的冲劲融入岗位,为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心理健康,增强学生抗挫能力
从顺利毕业到求职再到职场适应最后到未来发展规划,每一个环节都是一种挑战。就业指导课程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做好迎接每一阶段的准备,提高学生心理韧性。通过自我调整,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求职中、工作中的变化和挫折,培养学生更好的适应性。
(五)完善育人体系,建构特色课程内容
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对学生具有引导作用,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能够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完善课程体系。同时,思政教育的融入为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提供方向,使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的融入思政内容,调整课程结构;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使得学生眼界更远,规划更长。
二、就业指导课程的时代要求和专升本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一)就业指导课程的时代要求
就业是高校人才质量培养体系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国家重视就业工作的开展。教育部办公厅针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发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其中指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既强调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和终身发展。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大学生理性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3]。通过《课程要求》可以看出,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就业市场,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优势,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找到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就业方向。
近几年专升本毕业生慢就业、懒就业、不就业等情况频出。为了提升学生就业内驱力,就业指导课程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意识,合理规划,强化个性化引导,突出优势提升。
(二)专升本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专升本学生通常是专科学校中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有目标、求上进、有规划。三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行业有一定了解,能够注重自身能力提升,求职中能够客观评估自身与岗位的匹配度。但专升本学生也存在短板,如本科阶段学习时间短、基础弱、实践性不够等,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就业竞争力弱。
1.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专升本理论课程密集,学生学习和消化时间不够充分,理论知识学习不够深入。同时,专科阶段专业课程与本科阶段专业课程存在差距,不能系统构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因此学生进入本科阶段进行学习时往往有些吃力,导致理论知识不扎实。用人单位招聘中更倾向于理论知识扎实且能够将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生,专升本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2.实践经验要求较高
实践经历不够。专升本理论课程饱满,实践课程较少,动手机会不够[4]。由于实习经历少,接触实际工作经验较少,进入企业后需要培训上岗。用人单位招聘中更倾向于有更多实践经历、参与过相关大型项目的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压缩企业的培训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专升本学生实践经验缺乏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3.就业地点选择面较窄
专升本学生大多有自己的规划,通过升本获得更高平台获得更多选择机会。专升本学生就业目标地以大城市为主,大城市机会多但竞争大,各学历层次人才较多,用人单位选择面更广,专升本毕业生竞争优势不够明显。学生能够把握的就业机会往往就业地点相对较远,与学生期望有差异造成就业困难。
4.用人单位对专升本学生能力存疑
普通本科学历和统考专升本学历都属于本科学历[5],但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对于非普通本科的统考专升本学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有一定存疑,在招聘过程中更倾向于普通本科毕业生,这使得专升本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受挫。
三、课程思政融入专升本学生就业指导课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价值观教育缺乏
学生求职中主要考虑因素是影响学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原因。专升本毕业生就业目标的设置突出个人感受和个人价值,很少将自身的职业选择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因此在面对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时,学生的选择率较低离职率较高。毕业生倾向于“稳定、待遇好”的工作,对于基层和相对艰苦的工作,学生体现出意愿低的特点,这反映出社会责任感薄弱。就业指导课程应从就业观念树立等方面进行教学。就目前来看,就业指导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度较低,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未能引导学生将自身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就业价值观教育缺乏[6]。
(二)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对专升本学生的针对性1.专升本学生针对性不强
就业指导课应根据学生的特征针对性开展。专升本学生学习时间短、课程密度大、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学习重心在专业课学习上,对于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意识较弱。同时,职业生涯和规划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应该针对学生特点设置能够落地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中将行业情况与学生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切实让学生通过课程了解行业形势、知晓职业规划重要性、自觉将自己职业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2.个性化指导不够
专升本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已经具备专业知识、少数学生了解就业市场要求,但对于两年的规划提升存在疑惑。同时,每位同学专科阶段的学习程度不同,进入专升本阶段后的目标不同,呈现特点不同。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一方面帮助学生做好规划,让学生在学校全面完善自己,提升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个性化指导能够深入了解学生想法,在沟通和交流中潜移默化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提升学生的就业观念。
(三)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够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无法满足就业指导课程的专业要求[7]。高校对于专升本学生的培养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于行业情况、市场情况了解较少,存在职业规划较晚或脱离实际的情况。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或由辅导员兼任或由学科教师担任,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的指导效果会大打折扣。辅导员注重课程思政建设,但对于市场情况、就业形势、行业趋势等专业性信息掌握不够,对于学生的就业引导会浮于表面。专任教师偏重行业情况,了解行业特点和趋势,但对于课程思政在教学中的融入不够专业,导致融入缺失。同时,部分专任教师仅仅在高校任教,缺乏相关行业的从业经验,无法真正掌握行业的动态和趋势,这也使得课程内容与实际就业环境有一定的脱节。
(四)课程的实践性不够
就业指导课程主要是大班教学,通过理论讲解、就业形势分析、技巧传授等形式开展,忽视了就业指导课程中价值观的引领、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教学的部分。仅通过理论讲解,学生无法从理论上升到实践,无法实践课程中讲解的面试技巧、简历美化等知识点,对于扬长避短、展现自我不具备操作能力。
四、课程思政融入专升本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路径
(一)注重课程思政融入,明确就业指导课程的就业价值导向
就业指导课程不仅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更是要让学生提高站位,树立远大目标。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应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将课程思政融入的每一章节的讲解中,在传授技巧的基础上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树立远大就业目标和职业理想,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适应职场、适应岗位,攻坚克难,为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发展不懈奋斗。
课程思政融入就业指导课程中能够通过课程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加强职业精神,提高职业操守,增强职业忠诚度,杜绝弄虚作假现象,以较高的职业素养适应新的岗位和环境。
(二)掌握专升本学生特点,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业指导课程效果的关键是根据学生特点设置课程内容。专升本学生具有学制短、学习节奏紧凑、重理论轻实践等特点,就业指导课程应合理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第一,增加行业趋势分析。专升本学生在即将进入社会时对于行业的选择非常谨慎,注重行业发展、个人提升等方面。应根据学生务实特点增加行业分析和各岗位晋升通道分析,让学生切实了解行业情况,更恰当地进行职业规划。
第二,开展学生职业规划咨询。不同学生的自身条件、职业想法和困惑都不相同,课程中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能够有效把握学生想法、针对性解决学生困惑。同时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也为引导学生积极正向发展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第三,专升本学生的就业指导课应根据学生特点,发挥课堂作用,将实用技巧和真实就业情况告知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
(三)提升专业师资力量,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
教师是影响课程质量的核心因素,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升是就业指导课程和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点。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应了解学生所在行业的就业形势、就业趋势、市场要求、岗位要求等,也应该具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思维。一方面,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应该走出去,与行业接触,与企业沟通,通过访企拓岗、企业交流会等活动了解行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组织思想政治和就业指导相关的讲座、报告会、学生座谈会、论坛等形式将课程思政内化到就业指导课教师的思维中。
(四)加强课程实践内容,抓落地性这个落脚点
就业指导课程是全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就业技巧,还要让学生切实体会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让学生到企业中、到真实的就业场景中进行职业体验,了解行业节奏、评估自己与行业、与岗位的匹配度。真实的就业场景不仅增加学生实践经历,也增加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经验。课程中,针对目前出现的不同形式的面试方式,开展现场模拟面试,让学生有体验有经历,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结语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的桥梁,应该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够让学生从职业理想、社会责任感、就业观念、就业竞争力等全方面规划和提升,从而融入职场、适应职场。课程思政的融入,也能够为高校就业提供反馈,从掌握学生思想到引导学生想法,促进高校思政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更贴近学生,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为学校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路指引。
参考文献:
[1]凌子茗.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教育渗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4,34(2):65-68.
[2]谢凑多.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12:229-231.
[3]朱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解读与思考[J].就业与创业,2009,7:33-35.
[4]王丽,周川.浅谈专升本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1):44-46.
[5]余文冲.基于SWOT分析法的“专升本”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8):60-62.
[6]许敬婷.高校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意义和途径[J].秦智,2024,5:32-34.
[7]腾晓岚,卓英莲,柯晓伟.发展高质量就业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索[J].大学,2023,28:193-19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1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