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路德维西·冯·贝多芬(1770年—1827年)是古典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该作曲家在西方音乐历史上具有卓越贡献,被后人誉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其主要创作领域在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两个方面,代表作品有《第九“合唱”交响曲》《32首钢琴奏鸣曲》等。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32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五首,该作品为贝多芬早期作品,也被称为“小悲怆”。无论是曲式结构还是音乐材料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分别从作曲家生平、曲式结构、音乐文本分析以及音乐学分析四个方面对《第五钢琴奏鸣曲》进行多维视角研究。
关键词: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音乐分析
一、贝多芬生平简介
他一生中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作钢琴音乐中的“新约全书”,钢琴奏鸣曲在贝多芬的手中达到了新的高度。由此可见,他对主调音乐所做的贡献足以与巴赫在复调音乐上的成就相媲美。他的音乐不仅继承了诸多前辈的创作理念,又进一步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他常以个性鲜明的动机变化发展贯穿整个乐章。使用分解和弦以及突然的力度变化来刻画刚硬的英雄形象。贝多芬的一生不断追求着自由,作品总是充满斗志昂扬、蓬勃向上的气势。这种斗争的精神是与他坎坷的一生分不开的。
贝多芬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为1792年至1800年,中期为1800年到1814年,在这一阶段贝多芬的耳聋逐渐发作,并日益严重,对贝多芬心理和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晚期为1814年到1825年,该时期达到了他一生的创作高峰,贝多芬的晚年是充满忧虑和痛苦的一段艰难岁月,这时他创作的作品已经到了成熟的阶段,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他深刻的哲思以及他伟大的灵魂。
《第五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8年,在贝多芬二十六岁的时候创作而成,该作品是献给布劳乌伯爵夫人的,贝多芬曾经作为钢琴家常在她家演奏。这首奏鸣曲是他具有独特风格作曲方式的最典型的例子,采用英雄式的c小调,贝多芬酷爱c小调,他创作的作品中,c小调占绝大多数,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的奏鸣曲。该乐曲三个乐章均为奏鸣曲式,其中第二乐章为无展开部奏鸣曲式,创作手法新奇。贝多芬在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途径过程中,摒弃了之前的四个乐章结构,删掉了小步舞曲乐章或谐谑曲乐章,该作品是贝多芬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式特有的性质,又在之前的基础上有所简化。在创作该作品时期,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状态,民主思潮碰撞。贝多芬的创作思想也在慢慢发生改变,恰逢此时贝多芬身体开始饱受摧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该作品诞生。该作品充分地展现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的苦难和不畏艰难的精神,笔者认为,该作品是贝多芬风格最好的体现。
二、《第五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呈示部1-105小节,主部1-31小节,c小调,3/4拍。乐曲坚定有力。对比乐段,a乐句由主和弦的双核动机开始,后移位至属和弦重复一次,b乐句是单核动机,最后停留在主调的主和弦上,终止之后又运用a乐句材料作为补充终止。连接部32-55小节,此处采用的新材料进行发展,调性极富戏剧性,频繁转调为副部做准备,最后停留在降E大调迎接副部的到来。副部56-94小节,在降E大调进行,平行乐段结构,第二乐句是不完满终止,所以该乐句以扩充结尾的方式结束。此处运用了主部a乐句的材料。结束部94-105小节,运用新的材料发展,但笔者认为此处只是对副部进行的补充。
插部106小节-167小节,引入为106-117小节,在呈示部主调性的同名大调C大调上进行,具有一些回旋性质。插部118-158小节,新的材料进行,调式调性频繁转换,具有强烈戏剧性。属准备158-167小节,在属持续音上进行,是平行六和弦的下行级进音组构造。
再现部168-284小节,此处主部与呈示部主部相同,c小调上进行,呈示部中的补充没有了,直接在间插句结束。连接部191-214小节,结构相同,但转调路径不同,此处的连接部作用与主部大不相同,在主部中,连接部的调性作用是为副部转调做准备,而再现部的连接部调性是为了使副部调性回归主调。副部215-271小节,由F大调转到c小调,实现了调性统一的奏鸣原则。在副部的F大调中是假再现,真正的再现则是在后面的c小调中。结束部271-284小节,补充性终止,与呈示部相比稍长一些。
第二乐章为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1-16小节,降A大调,方整型乐段,材料一致,单核动机陈述方式,最后在主调主和弦结束。连接部17-23小节,在一个新动机材料的模进中转入属方向调,从而引出副部。副部24-45小节,在降E大调进行,四个乐句的平行乐段,第一句和第三句为对比乐句,主题形象塑造得非常生动,第二句和第四句是平行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第一句和第三句进行变奏。每一句的变奏在结构上进行了收缩和扩充。呈示部没有结束部,副部中的属准备代替了结束部,仅用了一小节的属和弦作为呈示部与再现部的连接。该乐章没有展开部,体现出贝多芬创作手法新颖,直接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46-91小节,主副部调性回归统一,几乎与呈示部完全相同。尾声91-112小节,采用的是主部动机,最后在主调上完满终止。
第三乐章依然是奏鸣曲式,呈示部1-46小节,主部1-8小节,c小调,方整的平行乐段,单核动机展开,以开放式和弦结束。连接部8-16小节,依然在c小调上进行,调性方面没有为副部的到来做准备,与主部动机同头发展,最后在属和弦结束。副部17-28小节,降E大调进行,平行扩展乐段结构,旋律围绕一个动机重复展开。结束部28-46小节,采用的是主部材料,补充性质的陈述结构。
展开部46-57小节,降E大调转c小调,展开部开门见山,没有导入阶段,对主部的单核动机进行强调,最后转为属准备迎接再现部。
再现部58-101小节,主部和连接部与呈示部中完全相同,副部与结束部在C大调,调性回归统一。尾声102-122小节,降D大调转c小调,按材料划分可分成两部分,材料一是副部主部发展,在降D大调上呈现,材料二是返回主调在主持续上持续终止。
三、《第五钢琴奏鸣曲》音乐文本分析
《第五钢琴奏鸣曲》具有很强烈的动力性,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悲怆的调性,贝多芬在这首曲目中倾诉了这样的情感,这首乐曲最大的特点在于三个乐章都是用奏鸣曲式写成,并且由原来的四个乐章变为了三个乐章,省略了小步舞曲乐章。这是贝多芬在奏鸣曲中新的探索与尝试,这部作品是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乐曲既简洁同时又不失戏剧性,全曲情绪激昂,具有激烈的紧张感。该乐曲中具有多处对比,呈现出了多面性,由于乐曲体现出狂热的情感,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所以这首乐曲也被称为“小悲怆奏鸣曲”。
第一乐章极富戏剧性,其充满了英雄的力量,乐曲开头的主部主题音型逐渐向上进行,连续的附点节奏增加了乐曲的动力性,预示了整首乐曲的风格,展开部中出现新的材料,具有悲伤的情绪,当情绪平静之后又迎来再现部的爆发式情感,情绪紧张激烈,加深了贝多芬内心世界的情感表达,各个乐段所塑造的形象栩栩如生,热情且富有力量,充满积极向上的情感。
第二乐章具有孤独的情感,该慢板乐章是贝多芬奏鸣曲慢乐章中最优秀的典范,充满了“贝多芬式的情感”。好似描绘的是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具有抒情、诗意的情感,时而还具有自由的即兴性质。在主部材料中下降式的琶音给人一种不安的情景,副部主题中十六分音符加深了戏剧冲突,在严肃的音调中也散发出一种热情的声音。第二乐章省略了展开部,主部主题在再现部和尾声中以变奏的形式出现,从而引发贝多芬诗意的音调。整个乐章充满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一个同时代人在充满幸福和创造力宁静时刻的肖像。第二乐章音乐寓意深刻,高尚纯朴,旋律线条自由清晰,为连接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做了具有对比性质的纽带。
第三乐章是贝多芬不畏艰难、意志坚忍性格的体现,充满了幻想与幽默情感,在速度较快的范围内带有一些幽默,使音乐更具有表现力。主部动机与前两个乐章完全不同,此处动机充满焦虑不安的情绪,与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副部主题具有崇高、庄严的气质,非常具有感召力,音乐形式非常简洁,结构简单明了,内在的力量和深刻的含义与炽烈的热情和坚毅的意志结合在一起。第三乐章的作曲手法被视为《第五交响曲》的先驱之作,尤其是猛烈的“命运动机”,在奏鸣曲中已经敲响,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作曲天赋。贝格评论说:“它蕴含着远比表面上看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像一首谜语,藏着骚动和怨诉。”许多评论家对该乐曲有高度的赞扬,认为贝多芬的创作思想与作曲风格极具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讲,这首作品也预示了《月光》《热情》的终曲风格。
贝多芬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来表现音乐,作品极具冲突性,把音乐情感表达到极致,同时也善于塑造音乐形象,通过不同的形象来烘托音乐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即便是在慢板乐章,其内部也蕴含了庞大的力量,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都是贝多芬最真实的内心写照,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贝多芬带给听众的精神能量。
四、《第五钢琴奏鸣曲》音乐学分析
贝多芬在创作《第五钢琴奏鸣曲》时,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导致了思想的碰撞,人们的思想也得到了解放,贝多芬此时吸收了大革命对生命的思考。另一方面,音乐的主基调也导致了情感的诞生,音乐的整体风格也随之发展,贝多芬在创作的时候把更多的个人情感融入他的作品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精神上遇到的打击并没有把他打倒,而是通过对音乐的热爱,把这种激情写进了他的创作中,从而形成了贝多芬独特的性格。在创作《第五钢琴奏鸣曲》时,贝多芬耳疾就已经开始发作,而这部作品表现了他克服困难、不被困难压倒的决心,音乐倾向于直接表达个人情感,然后释放,像火山突然爆发,通过纯粹的对比力量,表达内心的欲望。第二乐章可以说是贝多芬心灵的温暖港湾,乐曲庄严而幽默,犹如一首歌唱性的旋律充满了整个乐章,在这个乐章中,看不到贝多芬悲伤的面庞,听众看到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爱,作品的旋律在一开始就以高亢的嗓音呈现出来,部分和声的旋律仿佛来自教堂般的吟唱,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在展开部分中即兴降调的旋律显示出贝多芬内心的决心,他相信黎明即将来临。
结合贝多芬的创作思想,从社会史角度看贝多芬的创作,许多评论家认为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具有英雄气概,开头像是在诉说苦难,但几小节之后这种感觉就消失了,贝多芬曾说:“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从贝多芬的话语中可以看出,当时他已经开始表现出与命运抗争的意志,从音乐中可以感受到反抗残酷命运和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
这首曲目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创新性,其与莫扎特的KV457极为相似,尤其是在连接部分被旋律化,使乐思变得丰富;这两部作品都采用了三个乐章的结构,但在曲式结构上却有较大不同,莫扎特的二、三乐章为回旋曲式,而贝多芬则全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由此可以看出,莫扎特的创作对贝多芬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贝多芬既继承了莫扎特的创作传统,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贝多芬以一个作曲家及其真诚的心,他促使听众相信在寻求音乐形象完整和独特的道路上,有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贝多芬是集古典之大成的人,他在奏鸣曲方面的造诣完全体现在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上,对于《第五钢琴奏鸣曲》这部作品而言,虽然只创作了三个乐章,但是在这部作品当中进行了结构创新,他放弃了原有的四个乐章的奏鸣曲结构,省略了谐谑曲乐章,变成了三个乐章,曲目中频繁的调性转换在此之前也是很少出现的,尤其是大小调的转换,使得戏剧感更加强烈。罗曼·罗兰在《贝多芬传》中提到:“贝多芬对奏鸣曲的第一件改革,便是推翻它刻板的规条,给以范围扩大的自由与伸缩,使它施展雄辩的机能”。
结语
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德国最重要的作曲家,同时在西方音乐历史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对贝多芬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之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贝多芬进行研究,不断涌现出新的观点。虽然研究的结果非常丰硕,但笔者认为,任何话题都是常谈常新,新视角、新观点也会不断地涌现。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贝多芬早期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正是通过这部作品可以了解到贝多芬的创作思想以及创作手法。笔者从生平、曲式、音乐文本以及音乐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从社会文化到音乐再从音乐到社会文化,从而达到对这部作品的严格把握。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可以让大家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艺术魅力。他的创作不仅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总结了古典奏鸣曲的范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也影响了后来的作曲家的创作,为浪漫主义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对《第五钢琴奏鸣曲》的研究可以探索学术界对曲目本身的各种观点,研究成果呈现出多角度、多方面的特点,对《第五钢琴奏鸣曲》的研究也正朝着更加全面、系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法]罗曼·罗兰,傅雷译.贝多芬传[M].译林出版社,2010.
[2][苏]克里姆辽夫著,丁逢辰译.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3]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
[4]刘重阳.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分析[J].艺术评鉴,2022,(24).
[5]刘林星.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音乐特征及演奏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2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