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琵琶协奏曲《戏弹》音乐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18 14:16: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戏弹》是作曲家刘长远为琵琶和大型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琵琶协奏曲,分三个乐章,小 标题分别为《观戏》、《入戏》、《看戏》,本文通过分析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 和琵琶的音乐语言以探究其创作特点。

关键词:  《戏弹》; 曲式结构 ; 琵琶语言

由吴祖强、王燕樵和刘德海共同完 成于上世纪 70 年代的《草原小姐妹》, 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协奏曲本是 西方交响乐体裁之一,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乐协奏曲一直是中国作曲家深耕的领域。

\

一、创作背景

《戏弹》是作曲家刘长远应上海民 族乐团音乐总监王甫建委约而作,于 2005 年 8 月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以戏曲 比作人生,三个乐章细细刻画了人生的 三个阶段,展现了人生百态。刘长远是 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极具思 想内涵。他真正介入民族管弦乐写作是 从 2003 年《抒情变奏曲》一炮打响开始 的,第一次写民族管弦乐就获得了巨大 成功。刘长远在两年前创作的《抒情变奏 曲》基础上创作了《戏弹》,又成功地 推动了中国民族管弦乐的进一步发展。

二、《戏弹》多乐章的结构形式

《戏弹》在西方传统协奏曲结构的 基础上融入了中国器乐传统“板式 - 变 速”结构和标题音乐的审美,体现在乐 思的衍变发展、速度节拍的变化、多乐 章等方面,故这部作品的结构形式不同 于西方协奏曲的经典样式。

第一乐章《观戏》在引子部分,乐 队与琵琶先后亮相。乐队融合了中国戏 曲板式变速布局,慢起渐快,显得格外 富于弹性和戏剧性。这与《十面埋伏》中“列营”部分的开头效果相同。随后 相同的节奏型重复,由弦乐组先奏出, 弹拨组、吹管组依次加入,与锣鼓交替 进行。随着乐队的戛然而止,琵琶独奏 亮相,与声势浩大的乐队不同,一把琵 琶却看似薄弱又安静,却内含着力量, 同音高的三连音六连音节奏型与前面乐 队相呼应。

随后的 A 段为平行乐段,两句主题 分别由琵琶和乐队演奏。琵琶半音的处 理与传统音乐语言不同,体现了现代音 乐风格。伴奏为上行音阶的六连音固定 音型, 密集的音型烘托着松散的主旋律, 且不断加入声部伴奏。传统的“紧打慢 唱”手法使得音乐更具弹性与动力。

B 段中琵琶独奏主题速度加快, 改变 了节奏重音、加入八分休止符,打破了 节奏律动规律。各组的伴奏在各声部间 采用了五度模进,各声部内部音组级进 上行的同时缩减。

第一乐章简要呈现了人间百态,音乐的快慢、织体的厚薄反映了或激昂或 平淡、或乐观或哀叹的人生景象。

表一 第二乐章结构:

第一部分为单三段曲式, A 段由三个 乐句构成,其中 c 乐句为胡琴组模仿人 声的叹息,运用颤弓手法的演奏二三度 音程,下行音阶与第一乐章引子中琵琶 独奏部分相呼应。B 段是由两个乐句构成 的平行乐段,弹拨组、弦乐组以固定八 分音型伴奏,二度音程造成紧张感,与 琵琶独奏的主旋律形成对比。再现段的 第一个乐句结合了 d 乐句的旋律与 b 乐 句同音的素材,  c’是 c 乐句在不同音高 位置上的变换再现,还加入了渐强的打 击音响,先现了情感的变化。连接句承 上启下,前半句是胡琴组“叹息”的发 展,运用颤弓的演奏手法,加上堆积的 二度音程,营造了“恐怖”的氛围;后 半句转为琵琶独奏,再现 b 乐句的同音素材。

第二乐章刻画的情感体验是逐渐上升式的,乐章结束部分乐队强有力的表 达不是突然改变的,而是力量积蓄的结 果。这样的音乐发展正是为了表现在“入 戏”过程中不同的情感体验,喜怒哀乐 的转换被刻画地淋漓尽致。

第三乐章《扮戏》为复三部曲式, 整个乐章充满了动力,不仅继承了第二 乐章结尾部分的力量,更像是对前两个 乐章总结式的发展再现。

表二 第三乐章结构:

呈示部是再现单三段曲式, A 段由两 个对比乐句组成, a 乐句由打击乐引入, 接着就是琵琶快速的四十六分音型将气 氛烘托起来。b 乐句主题频繁变化节拍、 改变重音位置,加入切分音以营造律动 感;伴奏则是多用跳音,延续了前面乐 章的同音重复素材。

中部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由琵琶演奏的第二乐章主题素材的展开段和乐队模仿打击乐音响的锣鼓段构 成;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变化重复;第 三阶段是琵琶与乐队竞奏,来回对抗,  逐渐密集, 推动音乐走向高潮。再现部的 d’’、f 乐句都再现了第二乐章素材,  以柱式和弦为织体, 音响效果更加浑厚, 最后以再现 b 素材结束。第三乐章是个 快板乐章,    “扮戏”在这里的意义为带 着第二乐章的深刻体会,在人生的舞台 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

三、琵琶语言的传统与创新

琵琶独奏作品以表演与处理上的不 同,分“文曲”、“武曲”。《戏弹》 这部作品中不仅融合了两种传统风格, 在传统创作手法上的创新也使之具有现 代音乐的特征。

(一)文曲风格

琵琶文曲多用于表现内心情感,旋 律悠长。第二乐章着重刻画了人对世间 百态的内心体验,突出了“入戏”的种 种情感表现,故琵琶独奏部分多为文曲 风格,意在抒情、引人入戏。第二乐章 的 A 段主题,由阮和琵琶先后陈述,琵 琶独奏共 14 个小节,  整段旋律没有较大 起伏, 平稳进行, 其中二、三度旋律音程 下行是这段旋律的亮点,左右手指法配 合,余音绕梁、意境深远。开头部分, 由散起渐快,每个单位拍的音符数量逐 渐增多,音乐向上进行后紧接着就是静 止的长音。后半段音乐基本上是由下行 音程和重复的同音交替而组成,动静结 合,音乐的起伏扣人心弦,体现了文曲 的写意性,表现出人生的波澜。

琵琶独奏的文曲风格在整部作品中 的比重虽不大,却起到重要作用。它是 在戏剧性发展下的平稳进行,也是戏剧 性人生中的平静阶段。

\

(二)武曲风格

琵琶武曲的演奏技巧丰富多样 , 主 要以右手的技巧来营造丰满的音响效 果,在这部作品中,琵琶正是通过多样 技法的使用,达到烘托气氛、与乐队抗 衡的效果。

在琵琶第一次出现时,便可称得上 是“惊艳”的亮相。四音齐奏, 扫弦指法 的使用带来的音响效果是掷地有声的,与先亮相的乐队相比,独奏的琵琶并没有被压制, 反而能与其抗衡。节奏上先紧后松,紧密的三十二分音符先声夺人,随后自由的延长造成音响上的停顿,短时间内就形成了鲜明对比,奠定了戏剧性发展的基础。

(三)创新风格

在这部作品的琵琶独奏部分,除了琵琶音乐语言常用的旋法、节奏、指法等,特殊技法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第二乐章的后半部分,整个音乐的走向是逐渐上升的,琵琶与乐队都保持着高亢激动的情绪。在这段琵琶与乐队竞奏抗衡的过程中,乐队由于乐器数量上的优势,只需齐奏快速的音符便达到了气势磅礴的音响效果。而独奏琵琶采用了自由演奏的方式,记谱没有固定音高,只有确定的节奏。连续快速的六十四分音符,加上不断大跨度跳动的音高,
琵琶颗粒感极强的音色如连发的炮弹,与乐队不相上下。

结语

《戏弹》无论是在结构还是音乐语言上,刘长远的处理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创新,既能看到传统的影子也能发现新的闪光点,这部作品在中央音乐学院 55 周年校庆系列音乐会首演后,引起了较大反响,著名琵琶演奏家张    强、俞嘉都演奏过。刘长远的这次创作给琵琶协奏曲的历史画卷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希望有更多的作曲家能加入到琵琶协奏曲的创作中来,为琵琶音乐、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安鲁新 . 精炼的笔法 动情的篇章——评刘长远琵琶协奏曲《戏弹》[J].人民音乐 ,2007(04):1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50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