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协奏曲《侬》是由青年作曲家刘乐创作的,寄托着刘乐对生活了九年的城市——上海的思念之情。该作品不仅运用了古筝的传统技法,还将古筝与评弹伴奏乐器——琵琶、三弦的演奏音响效果和演奏技法进行融合,展现了民族器乐技法的包容性。全曲分为五部分,由温婉清新的引子、行云流水的慢板、情绪高涨的快板、庄严隆重的广板以及一气呵成的尾声构成,采用了多样的手法和变奏,巧妙地将评弹音乐元素与古筝演奏融汇在一起,彰显了江南的大美神韵。
一、侬之所起——古筝协奏曲《侬》的情境基调
(一)情忆春申
刘乐六岁习筝,七岁就开始登台演奏,2004年以全系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2008年免试直升研究生部,师从古筝演奏家、教育家王蔚教授。之所以情忆春申①,是因为在上海生活和学习的九年里,刘乐曾多次参与校内外的合作演出,感受到了当地的人文气质,形成了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情怀。在创作古筝协奏曲《侬》时,刘乐虽已离开上海在外地工作,但他对上海的怀念之情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浓烈。因此刘乐引用上海话“侬”,也就是“你”的意思来作为这首乐曲的名称,借此抒发对上海的思念,展现他记忆中的上海。《侬》这首乐曲不只是讲述小桥流水、江南柔情,更多的是展现一种为上海而骄傲的精神。
(二)寄之评弹
近年来,刘乐广泛活跃于国内外舞台,凭借精湛的技术和细腻的表演风格广为业界称道。同时,他也创编了许多筝乐,其融汇传统与现代风尚的风格也备受大众推崇。
刘乐在上海求学时,常与当地评弹团合作演出,在耳濡目染下,他对评弹音乐产生了深深的情感,加之他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研究颇多,因此他将评弹元素融入了《侬》这首乐曲。
评弹是一门古老、优美的传统说唱艺术,演出形式灵活,一般分单档和双档。单档自弹自唱,双档分上下手,上手为男,以说为主,弹小三弦,下手为女,以唱为主,弹奏琵琶。评弹在不同艺人的演绎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其中,被运用到《侬》中的正是音乐性极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蒋调”作品《庵堂认母》。刘乐将《庵堂认母》过门部分中的主旋律音“do mi fa sol”通过多样化的处理及变奏渗透到《侬》中,使得乐曲充满着吴侬软语的气息,尽显江南风味,也体现出刘乐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怀念以及对评弹音乐的喜爱之情。
二、古韵今弹——古筝协奏曲《侬》的技法运用
(一)对传统技法的继承
1.轻盈缥缈的泛音
最常见、最传统的泛音是在左手按住弦的同时右手进行弹奏所产生的音,被称为双手单音泛音。此外,还有双手双音泛音,指左手按住两根弦且右手同时弹奏这两根弦所产生的音。但《侬》这首乐曲中出现的是单手连续泛音,即用右手按弦的同时又用右手进行持续演奏。
弹奏《侬》时,在右手持续弹奏泛音的同时左手也在进行弹奏,因此演奏者要注意把控节奏,加强左右手之间的配合。同时,演奏者还要确定泛音点(也就是切弦点)。一般来说,按住弦的二分之一处可以得到较好的音色。右手单手弹奏泛音的难点在于一只手要同时完成按弦和拨弦,所以演奏者还要格外注意触弦力度和离弦速度,应在拨动弦的同时让按弦的手指离开,只有如此练习纯熟之后才能弹奏出清亮的泛音。
2.韵味十足的颤音
颤音是左手做韵众多技法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法。颤音的表现程度随弦的力度有轻重之分。《侬》这首乐曲大多运用的是轻颤,用来对乐曲进行润色,但不改变实际音高,从而使乐曲更加饱满动听。
乐曲中通常是由右手弹奏音符,左手弹奏颤音,但从乐曲的第81和第82小节(如图1)中可以看到,谱面记号(7、14弦调至还原si),说明左手要将这两根弦进行移动,这会导致颤音无法弹奏。因此,在此类情况下,为了达到颤音效果,演奏者可以将这两小节原本的do音弹奏成do re这两个音,一直反复到时值结束。这样的弹奏方式可以模仿颤音的效果,但同时演奏者要注意,在进行do re反复弹奏的过程中,弹奏要连续,弹奏速度要均匀,弹奏力度也要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3.细腻绵长的摇指
摇指技法是指用大指在同一根琴弦上保持同一个频率反复托劈,将点状的单音连接成有线条的旋律音乐,使乐曲更加抒情、流畅。在《侬》这首乐曲中,长线条摇指运用得最多。在乐曲的D段和G段的开始部分,都是运用长摇展现乐曲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全曲最高潮的段落使用的是充满深情的长线条旋律,演奏者在弹奏的过程中要注重强弱的对比、旋律的上下起伏,要体现出情绪的变化。在练习中,演奏者要提高自身的耐力和手指的稳定性,控制摇指的音色和频率,保证摇指的质量,使乐曲片段演奏达到良好的效果。
4.干净利落的点奏
点奏技法常出现在作品情绪激昂的部分,通过快速交替形成一种紧张、浩大的声势,与慢板部分形成反差。在《侬》这首乐曲中,运用点奏的地方非常多,乐曲E段的开始便运用了双食点奏的技法,除了每个小节的第一个重音不同之外,其余的音符都为re,可见此处运用的点奏为同音点奏。
这首乐曲中的点奏都以十六分音符居多,在速度较快、音符又较密集的点奏中,演奏者应注意手指的落弦一定要准确,要将力量汇聚到指尖,动作幅度不能太大,然后再配合谱面上的重音记号以及所需的情感变化,从而让点奏颗粒饱满。
(二)对民族乐器的模仿
1.颗粒分明的轮指
轮指在古筝演奏中是一种出现较晚的技法,其在琵琶轮指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后应用到古筝之中。虽然两者的音响效果很接近,都具有很强的颗粒感,但还是存在一些差异。古筝的轮指主要使用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四根手指依次向内拨动琴弦;而琵琶中的轮指则是用五根手指依次向外拨弦。
评弹在演唱的过程中主要有两件伴奏乐器,其中一件就是琵琶。琵琶演奏者在伴奏过程中最常用的指法就是轮指。轮指可以按时间的长短分为长轮和短轮。在《侬》这首乐曲中,刘乐运用最多的就是具有装饰性的短轮,多在附点音符的后半拍出现。该演奏技法并没有在谱面上标记出来,但在刘乐以及其他演奏者演奏的过程中,均加入了轮指指法,模拟了本文开头所说的《庵堂认母》过门部分中琵琶的音效。如此,通过合理增加轮指,《侬》的乐句衔接更紧密,旋律也更加活泼。
2.浑厚坚定的低音
评弹伴奏的第二件乐器——三弦,主要与琵琶搭档,三弦为上档、琵琶为下档。三弦有着浑厚的音色,和琵琶同属于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主要有弹、挑、滚、扫等演奏技法。《侬》这首乐曲主要模仿了三弦“弹”的技法,模拟了三弦厚重的低音音色。演奏者应使左手低音持续弹奏铺垫在主旋律音之下,并由刚开始的单音慢慢增加到多音,只弹奏主干音且始终保持一样的节奏类型,与右手高音部分相得益彰。
在评弹演奏中,三弦音色厚重,演奏的是旋律骨架,琵琶音色脆亮,往往加花装饰,两者之间形成“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关系。《侬》这首乐曲也将这两者的音色和演奏特点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与古筝演奏技法结合,体现了该乐曲的包容性。
三、文秀江南——古筝协奏曲《侬》的情感表达
《侬》共有八个段落,可分为引子(一个段落)、慢板(三个段落)、快板(两个段落)、广板(一个段落)、尾声(一个段落),每个段落所表达的情绪各有千秋。
(一)引子——温婉清新、淡雅宁静
《侬》的开头部分给出了力度记号mp,并使用了连续的滑音和琶音,紧接着在长达一个小节的摇指中,钢琴弹奏缓慢的上行音阶并在最后点出主干音,引入主题,让听众产生无尽遐想,接着推动情绪,使乐曲情绪逐渐高涨。
整个引子部分给听众的感觉是由远及近的,表现出淡雅宁静的意境,仿佛将听众带到了江南水乡。引子部分整体非常自由,没有明确的节奏拍子,需要演奏者按照自己的感受来把握。
(二)慢板——行云流水、层层递进
慢板部分由B、C、D三段组成,其中出现了主旋律,并通过不断进行变化推动音乐由浅到深、层层递进。B段由钢琴进行衔接,之后引出主旋律,此处的主旋律只用右手进行演奏会比较单薄,所以需要左手弹奏韵补声进行配合。进入C段时,乐曲就像海浪一层一层地进行交替,音乐行云流水、连贯流动,突出重音,表现出情感的递进。D段是整个慢板部分的最高潮之处,所有的情绪都在这一段爆发出来,谱面上也标记出f的强度。主旋律则是饱含深情的古筝大线条旋律,演奏者在长摇的过程中要揣摩每一个乐句的情感变化。持续到古筝独奏的旋律时,音乐回归到之前温婉宁静的状态,弹奏力度也随着情绪的变化而下降。
整个慢板展现的是江南的美好。正所谓吴侬软语、文秀江南,听众在听这部分时脑海中会浮现小桥流水、春风绿柳的景象。
(三)快板——活泼热情、动感十足
快板由E、F两段构成。E段开始就是带有颗粒感的点奏且速度极快,将之前宁静淡然的情绪转变为活泼热情的情绪。快板中间还加入了许多快速指序、长摇以及装饰性的轮指。此时的乐曲情绪也被这些应接不暇的音符烘托得尤为高涨。比较特殊的是,在F段中,左手模仿三弦演奏了伴奏低音,音量较弱,颗粒感较重;右手则将单手泛音镶嵌在伴奏低音中,使虚实错落结合,如繁星点缀在音乐旋律之中。
快板对于整首乐曲而言,会与前几部分呈现出的江南的感觉形成鲜明对比。此刻,听众仿佛在热闹蓬勃的上海都市,快速的节奏好似城市中的车水马龙,让听众感受到动感。
(四)广板——隆重庄严、饱含深情
广板G段是全曲最高潮的片段。这部分大面积使用右手长摇,左手用刮奏配合,再加上钢琴持续性的音阶走动,将刘乐对上海的思念之情烘托到了极点。虽然慢板部分也有类似的长摇,但此处的长摇比慢板部分的更富内涵,演奏状态也更富情感。
虽然广板是全曲最高潮的乐段,但因前面已经有了热情欢快的快板,此处的广板则要略显深沉,蕴含的情感更加复杂、多变,表达出刘乐对过去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和畅想。
(五)尾声——一气呵成、回味无穷
尾声部分内容较短且相对紧凑,仅有十个小节。这部分由刚开始的双食点奏接入大撮点奏,情绪逐步上升,并以突快的速度、突强的力度运用级进下行的手法结束全曲。
在结尾两小节中,乐曲简短地再现了评弹音乐的主旋律音sol,实现了首尾呼应,同时与乐曲开头的轻声细语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此外,整个尾声一气呵成,结束得干净利落,让人回味无穷。
总之,笔者结合自身演奏经验和知识储备,分析了古筝协奏曲《侬》中寄托的思念之情,以及这首乐曲多样的演奏技法和丰富的情感意蕴。刘乐的古筝协奏曲《侬》运用古典意象,把古筝音乐的审美价值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此外,乐曲还将评弹融进古筝演奏中,并在钢琴的加持下既展现出了江南水乡的温婉柔情,又体现出了上海都市的城市精神,从乐曲中可见刘乐将古筝、评弹两种元素进行了融合与碰撞,迸发出了独特美感。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