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至今已有500年历史,素有“音乐皇后”的美誉。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受多种因素影响,深入挖掘这些因素,对学习者而言至关重要。要想提升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需要从演奏者、听众、现场环境等方面入手。这也意味着在提升小提琴演奏者综合能力的同时,还需进一步普及小提琴艺术,提升大众的音乐审美能力。
一、音乐表现力的内涵
音乐表现力指的是演奏者、歌唱者利用乐器、歌喉表达音乐内容的能力。复杂的演奏手法、和谐的声音组合、动听的歌声等都是音乐表现力的体现。另外,音乐表现力也是演奏者、歌唱者利用自身能力引起听众共鸣的能力。共鸣是指听众在聆听演奏者、演唱者表演的曲目后,在情感、思想和社会层面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连接与共振,包括在听众头脑中形成的画面、对应的情感反应,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认同、思想启发和社会凝聚力。
二、影响小提琴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因素
(一)演奏者的小提琴演奏技巧
小提琴具有迷人的音色,这源于它独特的构造以及演奏者运用的多种演奏技法。不同的演奏方式呈现出的音乐气质也会有所不同。左右手配合水平的高低、左右手动作变换是否多样,都决定着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例如,左手揉弦是提升小提琴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但右手弓法同样重要,弓法的合理顺接会使左手的技巧呈现出更迷人的效果。反之,若演奏者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不成熟,就会严重影响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
(二)演奏者对音乐情感的把控
如果演奏者拥有良好的演奏技巧,同时能深刻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就会明显增强音乐表现力。例如,在演奏《化蝶》时,演奏者若熟悉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对二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有着深刻的理解,便可以通过适当的演奏手法将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心理表现出来:开始悠扬的乐声可以令人想象到明媚阳光下蝴蝶纷飞的场景,然后声音逐渐转向悲凉,表现出纯洁的爱情和世俗的斗争。此时,听众的注意力被集中起来,跟随着演奏者的表演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产生共鸣。这便是音乐表现力,演奏者可以通过音乐向听众传达情感和情趣,使听众感受到其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
(三)演奏者的综合素养水平
要想充分提升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演奏者还需要具备较好的人文素养及渊博的学识。例如,演奏者需要积极欣赏舞蹈、戏剧、古诗词等领域的作品,从中感受人性之美、自然之美等,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同时,演奏者还要明确自信心是决定演奏水平、影响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的关键因素。因此,演奏者应通过日常训练与表演实践,不断加强自我心理建设。经过多次经验总结,演奏者可以灵活应对突发情况,掌握稳定的表演技术和强大的控场能力,如此自然可以提升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
(四)现场听众的音乐素养水平
听众音乐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他们能否给予演奏者必要的回应,并进而影响演奏者的演奏激情。例如,演出过程中观众的热烈掌声会让演奏者获得成就感。反之,若观众反应冷漠,可能会使演奏者逐渐丧失信心,难以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来演奏出音乐表现力强的乐曲。
(五)表演现场的艺术氛围营造
影响演奏者在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的因素还包括现场艺术氛围的营造。如果演出主办单位不够用心,选址不当或现场秩序控制不力,导致现场环境嘈杂不堪,这不仅会影响演奏者的正常发挥,还会让听众感到心烦意乱,从而难以实现演奏者和听众间的美好交互。
(六)表演的听觉表现力
通常情况下,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声音进行欣赏。因此,不可否认听觉表现力是音乐表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进行小提琴演奏时,演奏者应用音长、音高、音色等将乐曲的实际风格和特征精准表现出来。在演奏不同类型的乐曲时,如有些乐曲豪放激烈,有些乐曲轻松有活力,演奏者要在演奏时融入相应的情感,在仔细对照乐谱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手法将乐曲特征表现出来。同时,演奏者一方面要严格把控节奏,另一方面要时刻关注乐谱中的表情符号,在演奏技巧的辅助下精准展现乐曲的内涵和情感,增强乐曲的情感魅力,从而增强表演的听觉表现力。
三、提升小提琴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策略
(一)演奏者锻炼左右手配合能力,提升演奏技巧
在小提琴表演中,左手技巧十分关键,因为左手的持琴位置、按弦力度等决定了琴弦的振动频次和振幅长度,进而决定了演奏声音的高低与转承。在具体执琴时,演奏者需要左手四根手指呈微弯状态,以便于根据乐曲内容灵活变动位置,提高按弦精准度。在整个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手指都需要干净利落地完成和弦转换,以确保声音流畅清澈;演奏者的双眼需要灵活,要看清每一次和弦转换的准确把位以及对应的落指点。只有如此才能使左手在精准控制把位的基础上,同时进行颤音、双音处理。这二者决定了乐曲的细腻度,也是影响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因素。
小提琴演奏中的右手技巧也非常重要,握弓力度和握弓角度都会影响小提琴的音色。因此,演奏者需要深入理解小提琴的发声机制,不能仅重视左手技巧而忽视对右手技巧的练习。相对于左手技巧,右手技巧并不复杂,主要需控制弓与弦的摩擦力度,从而有效控制音色。在具体练习过程中,演奏者需要正确控制姿势,保证右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都处于正确的位置,后三者要并列搭在弓杆之上,大拇指则从另一侧使力,保证弓杆的稳定性。右手在弓杆上具体位置的不同也会影响表演效果,因为不同位置产生的压力不同。演奏者需要在训练中不断寻找合适的位置,这决定了其握弓的习惯,对其未来的表演有重大影响。此外,演奏者还需要充分掌握全弓、跳弓、分弓等技法,要能根据演奏曲目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弓法。因此在训练中,演奏者要注重倾听音乐,不断品味音乐,然后进行双手技巧的配合练习。总之,对于小提琴演奏而言,音乐表现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奏者左手和弦转换的水平与右手弓法的掌握水平,因此演奏者必须重视左右手配合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奏技巧。
(二)演奏者多倾听、多研究,提高音乐情感把控能力
小提琴不仅可以演奏轻柔的乐曲,还可以演奏情绪高昂的乐曲。无论哪种乐曲,演奏者都需要运用适当的演奏技法将自己对乐曲的理解传达给听众。因此,演奏者对音乐情感的把控能力也是影响音乐表现力的重要因素。而演奏者要想提高自身的音乐情感把控能力,就需要多倾听。多倾听指的是演奏者要经常倾听各类小提琴演奏作品,仔细品味其中的情感。除前文提到的《化蝶》外,还有大量可以纳入鉴赏范围的乐曲,甚至演奏者可以通过欣赏摇滚版小提琴曲来帮助自己理解更多形式乐曲中的情感。在倾听他人演奏的作品时,演奏者应认真分析其为表达乐曲情感而使用的把位、力度、握弓的方法等,甚至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画面。倾听对于演奏者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演奏者要注重练耳,通过不断倾听小提琴演奏作品,让双耳能够对演奏位置和演奏力度进行灵敏察觉,从而成为音乐情感的探测器。同时,演奏者也要着力将乐曲所表达的情感和自己心中的情感建立连接,使通过深度理解而形成的个人情感能够准确传达给听众,从而提升自身在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此外,演奏者也要反复倾听自己的演奏音频,或反复倾听和研究即将演奏的乐曲,从而明确整首乐曲的情感脉络、把位及和弦转换。在小提琴演奏中,乐谱是演奏者不可或缺的资源,演奏者需要按照乐谱演奏乐曲,让听众跟随乐曲演奏感受情感上的起伏,从而深刻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演奏者必须重视乐谱,并对其展开深入分析,保证前后小节以及对应的情感能实现顺利衔接。总之,演奏者通过反复倾听和研究乐谱,可以逐渐提升自身的音乐情感把控能力,进而提升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
(三)演奏者加强综合训练,提升综合素养
要想有效提升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演奏者必须重视对自身素养的培养。阅读是提升个人素养的最佳路径,因此演奏者可以将阅读作为自我提升的重要方式。上文提到鉴赏舞蹈、戏剧、古诗词领域的作品有利于提升演奏者的综合素养。在具体实践中,演奏者需实现深度阅读、深度鉴赏,避免流于表面或形式主义。
古诗词和音乐本身就有着紧密的联系。古诗词也是一些当代音乐作品的重要素材来源。一些古诗词所体现的意境和小提琴曲的意境有交融的可行性。当然,要想将二者融合形成更深层的意境之美,还需进行专业训练。例如,在演奏《化蝶》时,演奏者往往会联想到“山上桃花红似火,一双蝴蝶又飞来”等诗句,同时自身的情感也会沉浸到诗句以及自己所演奏的乐曲中,从而在深刻体会爱情的缠绵以及因爱而生的痛苦的同时,将这份情感充分融入小提琴演奏中,使听众产生共鸣。舞蹈和音乐同样不可分割,小提琴演奏者双手的相互配合能够展现出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演奏者在观赏舞蹈作品时需要结合故事情节和舞蹈演员的动作,深入理解舞蹈作品的精神内涵与核心,这一过程有利于提升演奏者的审美修养。在戏剧中,音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戏剧和小提琴演奏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因为一些戏剧中会存在小提琴演奏。在观赏戏剧时,小提琴演奏者同样需要结合戏剧角色、故事情节、戏剧的背景音乐等深入角色的内心,紧随剧情发展脉络,接受戏剧艺术的熏陶。
另外,自信心、应变能力等也是小提琴演奏者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奏者需要在日常练习和正式演出中不断提升对自己的信任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无论何时左右手都默契配合,从而改善因迟疑导致的换把拖延、落指拖拉等问题,最大程度地确保演奏动作干净利索、声音清澈流畅,进而带给听众较好的听觉享受。
(四)积极推广小提琴音乐形式,提升大众的音乐素养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文化单位需要以更多精彩的作品熏陶人民群众,让他们成为高级的音乐品鉴者。只有提升人民群众的音乐素养,小提琴演奏者的表演热情与自信心才会得到大幅提升,小提琴演奏者才能全身心投入到演奏当中,从而提高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引起听众共鸣。这一点在维也纳得到了很好的践行。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之都,它之所以能成为音乐大家的向往之地,是因为这里的听众绝大部分都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他们能够鉴赏音乐、分析音乐,深刻把握音乐的精神内核,从而与表演者产生共鸣。
(五)演出主办单位提高现场艺术氛围的营造能力
演出主办单位必须深入理解即将表演的小提琴作品,包括作品对应的故事背景、曲调特点等,据此来设计舞美,从而营造出与小提琴演奏曲目高度贴合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听众的体验感,让听众可以顺利与演奏者产生共鸣。这也意味着演出主办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小提琴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运用于舞美设计当中。
总而言之,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一方面受演奏者的演奏技巧、音乐情感把控力以及综合素养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听众的音乐素养和表演现场的艺术氛围影响。因此,要想提升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既需要演奏者提升自身能力,又需要外部环境的积极配合。当然,相比较而言,演奏者的技能、情感把控能力占更重要的地位。为此,演奏者要多倾听、加强演奏练习,通过多样化的路径提升自己在小提琴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