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之后的现代钢琴演奏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中拓展技巧(Extended Techniques)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分支得到了现代作曲家的普遍尝试。但在国内多数高校的教学中,拓展技巧并没有得到一个广泛的教学和弹奏,同时其相关曲目也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这包含了多方面的因素,其中绝大部分的原因体现在准备阶段和实践方向上的困难。文章首先对两类主流钢琴拓展技巧—预制钢琴和弦乐钢琴进行解析,再针对高校拓展技巧的教学重难点进行讨论,最后从可行性层面探讨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现代钢琴,钢琴技巧,教学设计
一、20世纪钢琴拓展技巧概述
20世纪之后的西方音乐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各个流派先后登上历史的舞台。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以美国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为首的现代作曲家们开始探索音色的诸多可能性,并逐步扩大钢琴演奏技巧的范围[1]。其中,扩展技巧的使用得到了广泛性地宣传,为其之后成为现代钢琴技巧的重要发展分支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钢琴扩展技巧主要是指使用非正统或非常规的钢琴演奏技巧来进行弹奏。凯奇是使用和推广拓展技巧的领军人物,而实际上凯奇的老师亨利·考埃尔(Henry Cowell)于更早记录了拓展技巧在现代钢琴上的出色表现。考埃尔在其代表作《海妖》中使用琴弦的拨弦技巧来发出类似竖琴般的音色。而使用拨弦技巧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极大拓展了通过榔头敲击产生的音响效果,使整体氛围更加贴近海上神话故事。
理论层面上,钢琴拓展技巧是20世纪初先锋派作曲家为了服务更多样化的音色这一理念而产生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有作曲家已经开始使用电脑合成这种新型技术为其增色,但是钢琴拓展技巧还是建立在钢琴的本体上进行创作。总体来说,演奏者可使用钢琴身上的任何部件或部位来进行演奏。这在实际演奏层面上就与传统表演区分开来,因为弹奏琴键已经不是其唯一的表演途径。比如除了一些需要按照作曲家的要求提前准备的物件以外,演奏者还可以使用手掌、拳头或手肘敲击琴板或琴柱等部位。这类拓展技巧多用于具有明显节奏打击感的曲目类别中,通过敲击琴板产生的声响与榔头击弦发出的声音相结合,使音色既富有差异又彼此融合。值得一提的是,演奏者还可以使用自己的声音作为扩展技巧来表演。演奏者并不需要具有专业的声乐技巧,只需根据作曲家的指示使用低语、念词或吹口哨等方式展现即可。
钢琴扩展技巧的使用不仅使演奏者的表演更具有创新性,在审美层面也能带来更多的观赏性和参与感。大部分演奏者会准备一个详细的曲目介绍,对其音乐的独特之处加以说明,以使得观众更能理解曲目表达的内涵和意境。尽管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一定程度的现代音乐的教学,但更多的是理论方向上的讲授,在实践演奏方面还需有更多的提升空间[2]。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类常用的钢琴拓展技巧,其分别是预制钢琴(Prepared Piano)和弦乐钢琴(String Piano),以下将做分类概述。
(一)预制钢琴
预制钢琴是凯奇的首创,同时也是他在试验音乐领域探索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凯奇的设想下,钢琴可以被改装成一种同时具有多种音响效果的乐器。那么在这样的构想之下,只通过按下琴键使榔捶敲击琴弦产生声音的传统方式就受到了颠覆。早期凯奇在设计预制钢琴的时候会在三角钢琴的琴弦上预先置入一些小物件,比如一颗螺丝钉、一块小橡皮等,使琴弦在常规震动时产生些许的调整。其原理是通过这些置入物的安装使原先的琴弦的位置和形状发生改变,从而达到改变音色的效果。凯奇会在琴谱上标注哪些音符对应的琴弦需要置入物件,包括物件的种类和型号。为了更好地辨识每个物件的位置,凯奇还会附上带有不同颜色的便利贴写上编号来区分。
在所需的置入物都放置在指定地方后,就意味着预制钢琴的准备阶段基本完成并可以弹奏了。当按下对应的琴键时,琴弦会发出比正常震动稍短的声响。相对于木质槌子或橡皮这类的材质,金属螺栓是使用率较高的物件。而且金属螺栓也是比较接近于钢琴本身的材料,它发出的音色更接近于打击乐器的声响。凯奇对于任何能在音色上产生新意的物件都积极尝试,可谓是把实验性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总体来说,预制钢琴的音色相较于普通钢琴更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同时其带来的视听效果也展现了现代音乐多元化的发展[3]。
(二)弦乐钢琴
弦乐钢琴是指演奏者主要在三角钢琴的琴弦上进行弹奏。考埃尔对弦乐钢琴的技巧进行了开创性的尝试,比如在作品《海妖》中就使用了两位演奏者来共同完成弹奏。一位演奏者正常面对琴键坐在琴凳上,而另一位演奏者则站立在琴板附近用手弹拨琴弦。使用琴弦的演奏者用手指轻抚琴弦进行刮奏,而坐在琴凳上的演奏者则负责踏板部分以增加延音功效。这样一前一后的组合使得这台钢琴同时具有了两种属性的音色并融合在一起。
由于弦乐钢琴的弹奏重点在于手部对琴弦的直接接触上,因此不需要置入物。其主要的弹奏技巧是使用指尖在指定的区域内轻扫琴弦,类似于弹奏竖琴一样的流畅动作。后续的作曲家还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用指甲来轻扫琴弦,可加强音量且更加清脆。除此之外,弦乐钢琴需要两只手的密切协作,比如一只手按住部分琴弦阻止其震动,另一只手则轻扫琴弦以产生不同的和声音高。还有一种普遍使用的技巧就是拨弦,这是一种类似于提琴家族的弹奏技巧。演奏者使用指尖把琴弦轻轻拨起,使它发出更为短促和清爽的音色。有时作曲家会要求演奏者使用拨片在指定的方向和区域进行刮奏。除了手部的技巧,延音踏板也是弦乐钢琴的重要环节。其中弱音踏板的使用更能提供音色上的多样变化。大多数情况下,当演奏者站立在琴板周围不能触及键盘的时候,就需要另外一位演奏者来使用踏板以完成弹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首先,教师需要正确讲解钢琴拓展技巧的特征和使用手法。虽然预制钢琴具有实验性的特点,但是大部分作曲家在记谱上都有详细的弹奏指引。比如先找到符合条件的置入物,再根据琴弦的尺寸不断调试,进而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放置。整个过程都需要仔细地测试和观察,同时避免对琴弦造成刮擦。在凯奇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使用了槌子、拨片、纸片等,还有链条、橡胶、楔子以及竹筷子等看似五花八门的材料。凯奇很显然提前对于这些材料所能产生的音色有所探究。在他的钢琴著作《奏鸣曲与间奏曲》中就对预制钢琴的准备阶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部作品中有超过一大半的琴弦需要处理,在插页中他详细地标注了所需置入物的音符和具体琴弦的位置,甚至在同一根琴弦上的不同的物件也进行了提示。
其次,教师需要仔细讲解其发声的原理。不同材料的置入物对音色的不同的影响,是教学中需要把握的重点之一。在置入物方面除了有螺栓或螺丝钉这类的硬质物品,还有橡胶条和小木头这样可以切割的材料。演奏者就需要根据琴弦的条件进行调整,比如它的位置在哪里,需不需要切割尺寸等。因此重量和尺寸上的考量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比如当使用螺栓材质的置入物时,就需要讲解螺栓的重量会影响声响的强弱。在尺寸方面,不同的尺寸也会导致音色上的区别。当放置短螺栓时会发出带有打击感的清脆的声音,而放置稍长的螺栓时则是类似禅钟一样绵长的声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作曲家的文字描述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比如放置螺丝钉与放置橡皮在音响效果上有哪些差别;是放置在靠琴键近的位置还是离琴键远一点;使用或不使用踏板都产生了哪些不同等。
相较于预制钢琴,弦乐钢琴的使用就对三角钢琴友好很多。弦乐钢琴可以看作是预制钢琴的一种早期的尝试,其中拨弦和滑奏是教学的重点。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要点分段落进行讲解:1.琴弦的材质和状态;2.琴弦的张力大小;3.拨弦的位置;4.拨弦的力度大小;5.拨弦的工具。一般来说,位于琴板右边的琴弦用右手拨动,而位于左边的琴弦则使用左手操作。在讲解时,教师可以先把三角钢琴的琴弦比喻成一把竖琴,让学生用手指试着轻拨琴弦使之产生振动发音。和谐的滑奏应是均匀且流畅的,并且会随着演奏者触碰的力度增加声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体会其柔和且独特的音响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在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避免指甲过长而产生不必要的噪声。
(二)教学难点
教师首先需要在概念层面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重建视觉和听觉。在笔者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数的反馈来自视听层面上带来的不和谐感。这种不和谐感不仅体现在一些“刺耳的”“无和声的”这类的音响效果,也对新的弹奏方式表现出不理解。因此笔者建议教师要提前对学生诸如这样的反应有所心理准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难点提前进行问题预设,在讲授时对其内容分层剖析,使学生对知识点更加清楚,提高教学效率。
在课堂中,拓展技巧的教学应进行提前的准备和布置。教师需要先准备好作曲家要求的置入物,再根据钢琴的条件进行放置。这个过程既可以是教师的单独讲授,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环节。预制钢琴本身就具有试验性的特点,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需要不断尝试其合适的放置的位置。因此教师可以一边展示,一边让学生参加共同完成。比如师生可以一起讨论有哪些需要调整的地方,例如物件的尺寸、放置的深度等。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最大限度地符合作曲家对于音色和场地的要求。关于这点笔者认为可以参考现代钢琴演奏家特鲁里(Stephen Drury)为预制钢琴录制的纪录片。在纪录片中他展示了如何使用置入物,以及如何在不断的调试中确立最终的演奏方案。他还特别提到了保护琴弦,如果置入物产生的扩张使琴弦产生了紧绷,那就要及时更换尺寸以免过度伤害琴弦。
目前钢琴拓展技巧的弹奏还鲜少被纳入正式的课程考核范围,同时也还未有一个具体的参考标准,这也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除此之外,容易引起争议之处在于这些置入物是否会对琴弦本身造成伤害。这不仅仅是我国高校对三角演奏琴的保护,在国外的音乐院校对此类演奏用琴也有谨慎的考虑。虽然这是现代音乐进步的重要创新,但是从客观上来说,大量的对钢琴内部结构进行干预会带来不可预期的风险。正是由于这些实践层面的困难,大多数拓展技巧的学习只能被动地推至理论层面,这也导致大部分高校学生能接触到的扩展技巧是有局限性的。
三、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课堂教学与内容设计
总体来说,现代钢琴拓展技巧的教学离不开已有教学大纲的制定范围。现有的课程比如西方音乐史,就有单独的篇章对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脉络有着详细的梳理和阐述。第一,教师可以在现代音乐章节里适当增加一些细节的讲述,包括对代表性作曲家的介绍、新技巧的发明和使用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相关背景下对现代音乐的革新浪潮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之后的实践学习打好理论基础。
其次,为了帮助理论更好地落实,教师可以根据客观的教学条件来进行一些实践活动。笔者观察到课堂实践层面的指导还需有所提升,特别是在作品的创新性方面应有更多的练习环节。据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1.教师适当增加理论层面的讲述。其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实践并服务于教学,同时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音乐想象。就钢琴拓展技巧而言,教师可以视情况灵活地讲解知识点并在三角钢琴上进行基本的展示。以弦乐钢琴为例,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传递基本的弹奏概念。比如触碰琴弦之前要先清洗干净双手,避免敲打阻尼器,同时在弹奏过程中也要随时观察其状态,避免对琴弦和琴板造成损害。2.如果学校出于保护目的不允许对钢琴内部进行干预,那么笔者建议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音频材料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目前多媒体设备已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视听材料与学生一同观看。其中纪录片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比如凯奇在纪录片中就对自己的创作理念进行了解说,同时也对预制钢琴的准备和放置进行了示范。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与记录,比如背景、特征以及和声语言等。由于拓展技巧是以三角钢琴为基础而设计的,但如果有些学生仅能使用立式钢琴进行练习,那么教师可以视情况适当简化练习的流程。3.定期布置课堂和课后作业以巩固知识点并加深印象。以一学期16周的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在第4周或者第8周布置一次课堂作业,其目的是对当前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检查和梳理。当然在时间上教师也可以视课堂情况而灵活设定。关于课后作业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观看相关视听材料,并以听后感或日志的形式进行记录。
(二)音乐审美的提升与建设
高校音乐教育需加强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之外,也需增强多维度视野,使对艺术的美的鉴赏能力得到综合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面,也更能体会艺术创作上的包容性。对于新概念和新知识的出现能以更为接纳和学习的态度,提高逻辑思维,陶冶情操。
现代音乐最重要的价值之一是在于其突出的创新性。这也使得相较于传统的古典音乐,现代音乐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显得抽象许多,同时也需要师生用更多的时间去实践和适应。因此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仅供参考。1.现代音乐具有独特性,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尤为重要[4]。许多现代音乐作品都具有作曲家强烈的个性特征,同时在演奏方面也给予了演奏者很大程度的自由发挥空间。比如有的作曲家会备注在哪些地方演奏者可以自由发挥或者即兴创作。通过培养健康的鉴赏能力和感知能力,来帮助学生分辨适合的弹奏方式和方法,欣赏其个性以及独特的部分,有利于长远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2.教师需要加强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以实现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现代音乐作品有许多演奏上的发挥空间,这就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去钻研意义,打磨技巧。创新性是一项重要的审美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向和正确的引导,对不同艺术创作的理念能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一些与既定标准不同的内容应鼓励学生进行更全面综合地思考,同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探索和体会艺术创作带来的美的体验。
四、结语
现代音乐中的进步思想一直推动着音乐的发展与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音乐的教学由于其特殊性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某种程度上理论大于实践。本篇论文谨以20世纪钢琴主流拓展技巧的教学进行浅要探讨,也期待有更多此类相关领域的涉猎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思言.后现代钢琴音乐中的“实验性”特征-音响现象的转换[D].云南师范大学,2022.
[2]史小亚.高校钢琴教学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技术应用[J].四川戏剧,2017(11):184-188.
[3]徐子钧.西方现代音乐及作曲家研究[J].艺术家,2024,(05):77-79.
[4]王屹航.高校现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法分析——评《音乐教育之实践与审美思考》[J].热带作物学报,2021,42(09):279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