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5-01-03 14:16: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根据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从课前、课中与课后阶段进行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形成线上线下教学相融合,课堂内外思政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文章以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进行混合式背景下思政育人元素的挖掘,从家国情怀、以人为本、工匠精神、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索思政育人路径。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
 
  随着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促进了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技术支持,我国高校的教学形态逐渐转向“双线融合教学”模式[1]。信息化时代的智慧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线上资源优势发挥重要作用[2]。
 
  课程思政教育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有重要作用[3]。数字化转型促进高校教学模式转变,课程思政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4]。全媒体传播逐渐成为思想政治和文化引导的隐形阵地,学生思想价值引领亟待提升,教师要重视线上思政教育与价值引领[5]。以课程思政为价值引领的混合式教学,能有效促成思政育人目标和教学成效[6]。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作为本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设计能力培养和思政育人中有重要作用。传统教学的课后学生自主学习在设计实践和思政要点的落实不够深入。园林规划设计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性,注重生态观,强调文化自信,塑造学生大国山水观、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7]。结合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特色,将生态可持续发展、家国情怀、以人为本等思政元素融入项目教学,对学生能力培养、价值引领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混合式教学背景下课程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耦合
 
  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课程思政要求,属于园林专业核心课程,70学时,课程内容分为理论篇和实践篇,理论与实践案例设计范围较广。其中,理论篇包含园林艺术设计原理、景观设计要素等理论知识;实践篇包含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等类型。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和思政育人存在一些不足:(1)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包含项目类型较多,学生基础较弱,学习处在浅层阶段,对家国情怀、专业自豪感的感受不够深入。(2)课程思政的要点落实深度不够。在实践项目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注重设计形式的模仿,对思政的要求浮于形式,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生态可持续等要点理解不够全面,落实不足。有部分实践中,忽视项目实际情况和规范要求,借鉴案例生搬硬套,求真务实、细致严谨的工匠精神有待加强。(3)课堂内外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在课外搜集网络资料学习时缺乏鉴别能力,线上学习目标模糊,价值引导不及时。

\
 
  2.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有效教学,具有促进育人本质“回归”和师生关系提升的重要价值[8]。课程思政有意识形态特征,在专业课程中盲目追求知识技能,忽视了思政价值导向作用,思政育人成为隐性[9]。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学生侧重设计作品与能力的呈现。然而,在设计创新、设计方案合理性等方面的评价,以人为本、生态可持续等课程思政要素占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注重课程教学中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3.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与思政目标双融合
 
  课程学习的终极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辨别的能力,能够坚定理想信念[10]。课程思政的教学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引领,将基础学习、能力培养和思想引领融入课堂教学[11]。在园林规划设计项目教学中,学生对项目整体性的认识不够,项目周期过长学生会产生疲倦感和被动学习[1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实现显性与隐性育人目标融合。因此,混合式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诉求相统一,是授课方式创新与思政育人融入的重要途径[13]。通过理论学习、方法应用结合项目设计流程、规范要点等方面,提炼了思政育人目标:
 
  (1)以人为本的核心
 
  学生应掌握基本的设计方法、原则,从形式模仿上升到设计理念的深入,挖掘用户的需求,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2)工匠精神基础
 
  结合设计规范和工艺要求,强调安全性、规范性,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结合优秀设计案例激励学生设计创新,在项目中严格按照流程、规范执行,培养探索创新、求真务实、细致严谨、追求卓越的精神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意识。
 
  (3)家国情怀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观思想
 
  园林规划设计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绿地设计中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结合线上平台给学生推送相关案例学习,可结合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规划设计流程和行业前沿,树立专业自信,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家国情怀”“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形成价值引领。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结合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坚持能力培养与思政引领相结合。围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进行混合式教学[14]。将家国情怀、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为本和工匠精神等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教学,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融合。
 
  1.课前兴趣激发
 
  在课前阶段注重兴趣激发,教师在线上平台设置课前学习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把课程思政要素融入线上教学[15]。根据教学目标设置讨论主题,将课程思政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融入案例关联的问题中,教师通过线上平台了解学生课前目标达成情况。
 
  2.课中思政融合
 
  在混合式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是线下互动最多的环节[16]。课中教学结合思政要素设计活动,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互动等方式融入思政教育[17]。围绕项目流程开展教学,结合案例知识点,以学生为主体,结合设计构思、规范要求和工艺流程融入以人为本、工匠精神等思政教育。
 
  3.课后价值提升
 
  课后活动注重实践学习与思政引领。贴近生活案例的教学在初期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但也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思考,避免学习中目标不清晰、缺乏理论支撑和价值引领的浅层学习现象[18]。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法
 
  以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项目篇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为例,进行课程思政与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探索。居住区绿地是为人们提供休憩观赏和社交活动场所的居住区景观空间,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景观设计涵盖理论知识较多,包含家国情怀和以人为本等多个思政要点。
 
  1.课前任务驱动
 
  课前活动注重兴趣激发,结合视频案例引入。例如,以买房现场参观居住小区的视频为例,通过视频中用户对理想家园的描述,让学生了解用户的需求,认识到“家园”在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在智慧职教设置1个课前问题,明确课前学习目标和思政元素的融入:从用户需求出发融入思政教育。
 
  (1)结合社会现象引出问题
 
  “人们对家园有怎样的期待,结合图片分析什么样的居住小区景观能给住户家园的感觉?”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引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借鉴经典案例,促进学生主体地位。
 
  (2)结合社会现象拓展到设计师的责任
 
  通过线上互动,提升学生参与积极性。从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分析用户对居住环境的需求,让学生认识到设计服务大众的重要意义,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趋势,让学生认识到园林专业发挥的价值,增强专业自信。

\
 
  2.课中双融合
 
  课中教学对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进行双融合,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1)“以人为本”的思政要点融入
 
  居住区活动空间选址要考虑居民频繁使用的地方,关注老年人、行动不便的人群的需求,强调无障碍设计和安全措施。公共空间是活动功能的载体,在尊重场地基础的前提下,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活动功能设计与更新要考虑全龄段人群的需求[19]。公共空间中无障碍的设计服务弱势群体的需求,引导学生关注无障碍设计,认真查规范,掌握不同空间中无障碍设计要求,在制图中严格控制尺寸规范。注重以人为本加强责任感的培养。
 
  (2)“工匠精神”的思政要点融入
 
  工匠精神主要在艺术创造者的品德方面,体现在对行业的持续的热爱,谦虚、严谨的作风[20]。例如,通过消防、水景和山石工程等的安全规范要求,让学生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查规范,对园路设计和台阶高度设置等规范学习,培养细致严谨的工匠精神,加强法规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3)“家国情怀”和“专业自信”的思政要点融入
 
  通过景观设计大师的优秀案例学习,形成榜样引领,让学生了解先进理念、技术和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投身行业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做贡献,激发“家国情怀”,增强“专业自信”。
 
  (4)通过创新案例贯穿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
 
  在创新设计中引入省赛、国赛和行业优秀项目案例,将“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生态可持续”等理念融入案例中,结合优秀获奖作品进行分析讲解。通过学生点评、讨论和师生互动,潜移默化地将行业发展前沿的设计理念、科学精神、可持续发展观等思政要素贯穿课堂。
 
  3.课后价值提升
 
  课后活动结合实地考察和实训任务开展,注重实践应用。在实践考察中通过智慧职教设置课后讨论,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活动,了解学生对课后知识和思政目标达成情况。例如,考察案例的景观设计分析,在智慧职教平台设置讨论主题并拍照上传进行讨论,从园路、水体、无障碍设计等方面进行优点与不足的分析,教师通过线上平台与学生互动交流,促进课后能力提升与思政引领。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为课程思政的线上与线下教育提供平台,促进了思政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机结合,将课程教学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融合,实现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对本校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还不够深入,要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育人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在后期要不断改进混合式教学,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探索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促进学生高阶性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全,罗开文.“双线融合教学”:高等教育未来教学的新形态[J].现代教育管理,2022,(02):1-8.
 
  [2]冯永刚,赵丹丹.智慧教育之于学校立德树人的价值及其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22,(01):115-123.
 
  [3]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4]王建颖,张红.数字化转型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边界与未来进路[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3):144-152.
 
  [5]卞雨花,吕峰.新时代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效性的多维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03):102-106.
 
  [6]孙震,孙秀兰,王立,等.基于课程思政引领的《食品毒理学》进阶式混合教学模式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3,49(17):363-368.
 
  [7]赵欣杰,董琳,汪辉,等.多元主体评价机制下新形态风景园林专业教材建构——以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第四版教材建设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12):52-57.
 
  [8]宋丽娜,金丽馥.认知评价理论视阈下高校课程思政有效教学的现实意义与实施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24,18(03):73-81.
 
  [9]李合亮.厘清课程思政的基本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3):27-30+42.
 
  [10]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2):50-58.
 
  [11]袁军堂,殷增斌.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历程、目标任务与实施案例[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04):22-29.
 
  [12]王盾,王建兵,李俊英,等.基于PBCL-CDIO模式的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研究——以惠州学院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06):223-228.
 
  [13]张淑辉,高雷虹,杨洋.高校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困境及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3):57-60.
 
  [14]孙慧,李玉蓉,谢萌.未来教育视域下高校新型混合式教学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01):17-22.
 
  [15]余玥,谷慧玲.关于新时代发挥高校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3):67-69.
 
  [16]王玮.设计思维MOOC+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设计艺术研究,2024,14(02):117-122.
 
  [17]钱希.活动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44):17-20.
 
  [18]林彦虎.高校思政课的质性审视及提升路径[J].湖北社会科学,2020,(06):144-150.
 
  [19]孙同贵,张鑫彦.“美丽家园”人居景观环境更新设计实践与思考——以复旦小区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S2):37-41.
 
  [20]徐子涵.“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培养——艺术理论类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实践[J].江苏高教,2024,(05):102-10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5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