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浅论“气”与“韵”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14 14:08: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在传统美学范畴中,“气”与“韵”是两个相互区别但又密不可分的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极为重要的审美标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本文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出发,分析“气”与“韵”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以发现两者间的相互性,为古筝演奏者提供演奏新思路。
 
  一、对“气”与“韵”的认识
 
  (一)何谓“气”
 
  “气”作为哲学概念,最早出现于先秦时期的哲学论著中。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超越了“自然之气”,被看作是万物生成之本源、生命之根本,是宇宙间一切变化的动因。
 
  “气”成为美学术语是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将“气”广泛运用于文学批评中。
 
  美学范畴中的“气”在艺术领域上的运用,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在这部著作中,谢赫提出了以“气韵生动”为核心的“绘画六法”,注重作人物画时对人物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的刻画,对后世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综上所述,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来看,“气”不仅是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和艺术家创作的源泉,更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根源之一。
 
  (二)何谓“韵”
 
  “韵”的本义是悦耳和谐的声音,其最初在音乐鉴赏中指音韵,即音乐旋律之美。魏晋南北朝时期,谢赫提出以“气韵生动”为第一法的“绘画六法”,此后,“韵”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个性特征和风姿神貌。到了宋代,“韵”被推至极高地位,成为艺术美的最高标准,并在宋之后持续受到推崇。
 
  由此看来,作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之一的“韵”,既保留了在音乐之美的基础上进行比喻或象征的美学意义,又具有反映事物外在形态、个性特征和风姿神貌的美学意义。由“韵”衍生出来的命题“气韵生动”,已成为我国音乐、绘画、舞蹈、书法等艺术创作与鉴赏的理想状态。
 
  二、古筝演奏中“气”的运用
 
  在音乐演奏中,“气”被称为气息。气息贯穿于整个演奏过程,可以推动音符的流动。通过调节气息衔接乐句和乐段,可以保持乐思的完整,有利于演奏者在演奏中表达情感,从而使听众沉浸其中。
 
  与此一致,古筝演奏中的“气”也是指气息的调节。把握好“气”在演奏中的运用,将气息贯穿于整个演奏过程,能够使乐曲的框架更加完整、演奏更加流畅生动、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得到更好的诠释。下文将以《秦土情》这一著名的古筝协奏曲为例,从其引子、慢板、快板和再现慢板四大部分着手,详细论述“气”在古筝演奏中的运用。
 
  (一)引子
 
  筝曲《秦土情》的引子部分是散板,需要演奏者根据乐句所蕴含的情感意义进行“气”的调节与分配,从而使弹奏出的旋律连贯流畅,并能将作曲家所描绘的陕西黄土高坡的磅礴气概体现出来。
 
  在具体演奏时,对于第1小节音符下方的『(很强)力度符号(如图1),需要演奏者在演奏开始前深吸一口气,将气提至丹田,同时配以身体的韵动与大臂抬起的动作,在做好蓄力后,气沉,大臂随之落下,把力量汇集到指尖,重重地弹出第一个音,全程需一气呵成,以使弹出来的音色能够更好地表现出作曲家家乡的壮丽河山。紧随其后的是一个长摇re,演奏者应配合左手由弱变强的刮奏以推动乐曲的发展,并在刮奏达到最强时,加入右手而后在高音区强收。演奏者在换气后,应自然地衔接到下一个乐句的双托音,随后的fa音与si音都要加上重颤,每个音都要弹奏清楚,如此处理能够生动地表达出作曲家的憧憬与激动之情。之后在la音上的轮指应回归平静,逐渐进入慢板。
 
\
 
  (二)慢板
 
  如图2,慢板前2个小节运用了下行级进的手法将乡愁娓娓道来,紧接着旋律波动开始上扬,仿佛在向听众诉说自己对家乡的炽热情感。演奏此部分时,演奏者的气息需保持稳定,不能间断,仿佛作曲家正在一字一句地诉说着内心的愁苦与思念。

\
 
  (三)快板
 
  筝曲《秦土情》的快板部分表达了作曲家愈发强烈的思乡之情,因此此部分乐曲中体现着激昂亢奋的情绪。如图3,前2个小节短小重复,左手五、八度和弦大撮配合右手小撮铿锵有力地弹出,紧接着一段紧促的短摇引出华彩部分。演奏者在短摇句最后一个音落下后需调整气息,快速深吸气并把力量灌入指尖,重重弹出华彩部分的第一个sol音,以加强音乐气势,带出快板部分的亢奋之情。
 
\
 
  在此部分,作曲家运用了紧拉慢唱的抒情方式,赋予乐曲丰富的律动感,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如图4,在演奏这段扫摇时,演奏者要由弱到强积攒情绪,再配以逐渐紧促但沉稳的呼吸,将情绪推向高点。在扫摇结束前的一个音符位置处,演奏者需要大口呼气并将其提至丹田,由大臂带动将力量汇聚于指尖,把最后一个音浑厚而有力地弹奏出来,同时吐气,使情感得以释放,为结尾的情绪宣泄作铺垫。
 
\
 
  (四)再现慢板
 
  如图5,长摇与左手刮奏相结合把音乐推向了高潮,仿佛是作曲家在用嘹亮的歌声赞颂着家乡的壮丽河川,强烈的思乡之情久久不能平复。演奏尾段时,演奏者的气息需起到支撑作用,注重情感投入。此刻,缓慢的气息配合旋律线条的拉长,能够使情绪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使乐曲更富有感染力。
 
\
 
  三、古筝演奏中“韵”的运用
 
  “韵”在音乐演奏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为乐曲注入灵魂,使乐曲“活”起来。在古筝演奏中,“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之“韵”指的是右手弹奏与左手作韵,是在琴弦上的体现。在演奏筝曲时,演奏者通过右手不同的演奏技法、力度的运用和掌握能够营造出不同的韵味。例如,运用“大撮”“扫弦”“拍板”等演奏技法,能营造出激情亢奋之“韵”;运用“刮奏”“摇指”“轮指”等演奏技法,能呈现出悲伤委婉之“韵”。当然,在右手奏出有限的“声”时,演奏者需通过左手的吟、揉、按、颤等技法将余音进行润色,使单音呈曲线式运动,令“韵”自然流露,扣人心弦。广义之“韵”是古筝演奏者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作曲家将自身情感注入乐曲中,演奏者对此情感加以理解并进行作“韵”的二度创作,使听众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便是广义之“韵”所达到的理想效果。
 
  在演奏筝曲《秦土情》的过程中,演奏者通过运用带有浓厚陕西风味的左右手作“韵”技巧,能够充分表达出乐曲中的悲伤与激愤。下文将分别从双托音、苦音、颤音、滑音这四个技法论述此曲的作“韵”技巧。
 
  (一)双托音
 
  双托音是古筝演奏中的基本技法之一,即右手大指用托指技法快速而连续地弹奏两个相邻的音,并用左手按其中一根弦,使两弦成为同度音。此技巧出现在《秦土情》的慢板部分。如图6所示,乐句的第3小节运用了三个连续的双托音。在演奏时,演奏者的右手大臂要带动手腕,大指指尖甩动,同时弹奏do音与re音,并配合左手大指的按弦,将do音按至re音的音高,由弱渐强地连续弹奏三遍,以达到由慢渐急的音响效果,在听觉上呈现跌宕起伏之感,同时不失凄凉之韵味。
 
\
 
  (二)苦音
 
  苦音是陕西筝曲中常用的一种独特音调,其音阶主要是以5、7、1、2、4组合构成,能够生出一种凄楚、悲愤之情韵。《秦土情》的慢板以苦音腔为主,图7所示乐句在苦音音阶上展开,右手花指引出微升fa音的同时左手加以重颤音,使音乐中的悲伤情绪能够清晰地表达出来。乐句第2小节的两个微升fa音音高应保持一致,第一个微升fa音为重颤,第二个微升fa音的颤音则相对柔和。在弹完第3小节的微降si音后,演奏者左手揉弦,慢慢回滑至la音长摇。如此处理可以营造出哭腔之韵,渲染悲愤、凄凉的气氛。
 
\
 
  (三)颤音
 
  颤音在陕西筝曲中也经常出现,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作韵技法。在运用此技巧时,演奏者需揣摩乐曲的内容和情感,进行二度创作。颤音有轻重之分:轻颤音波幅较小,表现得十分细润,常用于清雅、高洁、速度缓慢的旋律中;重颤音起伏较大,易使人产生凄凉之感,常用于激愤、强烈的旋律中。在
 
  《秦土情》慢板部分的乐句(如图8)中,第1小节的第一个音需要轻颤,演奏者在演奏时左手放松,按弦时手腕上下轻幅、快速地连贯颤动,营造出委婉细腻的“诉说”情景。第二个音微升fa音是重颤,演奏者在演奏时手腕力量要大,要把动力均衡地运用到手指上,从而形象地表现出悲泣、凄凉的情感。
 
\
 
  (四)滑音
 
  滑音技巧对陕西筝曲悲情音乐风格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陕西筝曲的上滑音简洁刚硬,下滑音婉约抒情,两者有着强烈的对比。在演奏《秦土情》慢板部分的乐句(如图9)时,第3小节中的同音反复均采用双托音技巧弹奏。右手弹奏第一个双托音的同时,左手加入上滑音,由mi音上滑至sol音音高,弹奏第二个双托音时,左手可保持在sol音音高不动,待右手弹完最后一个双托音时,左手快速向上放松后再迅速上滑至sol音音高。随后的fa音后接mi音时,加以下滑音修饰。经过如此处理,乐曲中一个人喃喃低语、诉说心中凄苦的韵味就被营造了出来。
 
\
 
  总而言之,“气”与“韵”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气”贯穿于整部音乐作品之中,是音乐的生命,没有“气”的支撑,则无“韵”之说;“韵”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没有“韵”的注入,难以揭示出“气”的内涵。因此,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应使“气”与“韵”相辅相成,努力达到“气韵合一”的境界。如此才能呈现出乐曲的情感与内蕴,使演奏扣人心弦。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2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