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06 11:14: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高等院校普遍注重培养“专门性”音乐人才,强调音乐表演技能技巧类专业课程的学习,音乐学类课程在专门化取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课程体系化实践与研究方面较为滞后。论文阐述了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分析了以“音乐欣赏”为核心课程的构建音乐学课程体系,以及如何进行相关课程的教材改革,由此提出了本科至研究生阶段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音乐专业,课程体系,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
 
  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正朝向人才培养复合型、全能型方向发展,人才知识结构渐趋多元化和整合性发展特点,课程改革与建设已成为更新课程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等音乐院校作为专业音乐教育的“金字塔”,亟须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音乐人才以及大量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音乐课程“知识为主、专门化课程、职业化”的倾向[1],加之音乐艺术的学科性和听觉属性特点,专业音乐院校音乐表演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普遍存在“重技轻艺”的现象,即重视专业音乐表演技能、忽视音乐学理论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音乐人才培养目标的提高与发展。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扩张发展,综合大学大量设置音乐院系,普遍开设音乐表演专业,在体制上与专业音乐院校培养目标相似,以培养“技术型”的专业音乐表演人才为主。由于自身发展基础的薄弱,对综合院校的优势—具有交叉学科与资源整合—缺乏科学认识,师资力量不平衡,也会弱化音乐学课程学习。部分综合大学音乐院、系在本科“音乐表演”专业基础上,又拓展了“音乐学”“音乐教育”等其他研究生专业方向,音乐专业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建设,决定了研究生阶段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深化。然而,由于综合大学的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专业发展时间短,大部分办学基础薄弱,无力考虑与本科专业的衔接,缺少音乐教育本科专业的支撑,客观上也对音乐表演本科向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方向的转向和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提出了内在要求。因此,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极为需要通过音乐学课程的整合与改革,探索发展自我特色与课程系统化建设,实现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高素质的音乐人才的教育目标。笔者试图结合综合大学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分析音乐学课程体系相关问题,探讨以“音乐欣赏”为核心的音乐学课程体系建设,同时也希望由此能对艺术硕士音乐教育方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提供进一步的思考。

\
 
  一、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学”课程体系及其内涵
 
  音乐表演专业是高等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科专业课程主要由三大类相对独立的课程群构成,一是专业技能课程,如声乐表演、器乐表演;二是音乐理论课程,如乐理和声;三是音乐学课程,如音乐史、音乐美学等。在音乐表演本科教学中,音乐学课程一般包括比较常“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等课程,以及“世界民族音乐、音乐美学”等未普遍开设的课程。这些课程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交叉性,在课程结构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其中,“音乐欣赏”居于中心地位,与其他课程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与联系。在“专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高等音乐院校普遍重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忽视音乐综合素质,音乐表演技能类课程与音乐理论课程往往被视为课程建设的核心或重要课程。对于音乐学课程缺乏深度认识和重视,音乐学课程带有随意性,在某些高校音乐院系,音乐史、音乐欣赏等课程甚至仅开设一个学期;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课与音乐学课程之间,甚至音乐表演专业各学科知识之间也缺乏联系和融合渗透,彼此独立,强调各自体系和结构的完整,“理论教学与音响缺少必要的结合,与艺术实践严重脱钩”[2]。由于课程之间的相对独立,不重视音乐艺术的感性特征,导致学生也对音乐学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音乐学课程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整合课程,以避免各门课程内容之间不必要的重复,并在交叉课程之间实现科学衔接与系统化教学。在课程各自独立的基础上,通过课程内容的更新和整合,解决各课程之间的合理比例,协调课程相互之间相联系内容的比重。与此同时,安排课程门类的排列顺序,规划课程之间的进程,先设置哪一门课,哪些课程可以协同进行。通过教学实现课程体系化,使得各门课程彼此交叉,但却是有机、协调、统一的整体组合。作为高校音乐专业普遍开设的音乐学主干课程,“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与音乐欣赏”等课程的整合改革与体系化建设,对于提高专业音乐人才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质等将发挥重要意义。
 
  高校现有音乐学课程设置仅限于各课程宏观上的联系,教学上缺乏内在的关联和整合,例如,中、西音乐史之间,中、西音乐史与音乐欣赏之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中国音乐史之间。由于教师之间相对独立教学,对各课程教学内容之间内在的紧密联系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这类课程之间的交叉与重复一直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就需要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如何实现音乐学课程的系统化建设,在课程内容与教材方面需要相应的改革成果。同时,课程的教学评价与考试,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可以增强音乐学课程的实践性。例如,音乐史课程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上讲台讲解或者作现场作品展示,以专场作品音乐会的形式作为该课程结业考试的一部分,使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作品的内涵。
 
  音乐学课程体系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素质体现在音乐本体方面,包括音乐欣赏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创作能力等三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要求音乐教师能够借助音乐赏析的有效方法,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能够充分挖掘具体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和想象力,最终使其实现心灵和智慧的启迪。在本科阶段积淀的音乐素质,为音乐专业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学习提供了重要保障。当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音乐教育方向”已成为综合大学音乐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2020年,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颁布了《音乐教育方向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对各高校特别是综合大学音乐专业学位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针对教育应用型研究生培养课程,有关学者初步分析了音乐教育方向的课程群,提出课程设置应强调基于音乐本体、音乐表现等问题的思考,指出音乐作品的赏析和研究的重要性,“分析作品、理解各类音乐的形式与风格、表象与意义,尤其关注将音乐及作品纳入教学法和教案设计当中,体现音乐研究与音乐教学的相互支撑”[3]。笔者认为,音乐分析课程即可视为本科阶段的音乐欣赏课在研究生阶段的深化和拓展。由此可见,无论是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角度,还是从本科至研究生音乐学课程的一体系化建设,音乐欣赏(音乐分析)课程都在音乐学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构建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学”课程体系
 
  德国教育赫尔巴特提出“综合课程”理论,将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四类[4],核心课程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从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核心课程具有重要的功能,“对与外围课程的知识与经验具有迁移性、衍生性,并对学生自学知识和获取经验具有基础性、发展性”。核心课程的教学课程目标,旨在“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应用”[5]。笔者认为,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音乐学课程体系建设而言,“音乐欣赏”具备较为重要的核心课程功能,通过改革音乐欣赏课程内容与教材,调整与其他课程的衔接,能够增强该课程的灵活性、整合性、实用性。与此同时,通过探索更新内容和整体优化组合来解决各自独立的弊端,主要体现在如何科学整合音乐欣赏与中西音乐史、民间音乐等课程之间的交叉与联系。
 
  由于音乐欣赏课程广泛存在于普通音乐教育领域,具有独立的地位,它的教学对象通常是非音乐专业学生,因此,音乐欣赏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普及性的音乐课程。但是,当它作为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即与音乐史学、民间音乐等课程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在教学内容上经常会与其他课程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甚至必要和不必要的重复。然而,由于对课程体系建设缺乏认知,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从音乐欣赏的课程结构看,缺乏现代高等教育课程的灵活性、创造性、整合性和探究性、实用性特点音乐欣赏的核心位置及其与其他音乐学课程的关联特点在于,音乐欣赏是音乐史课的重要拓展,音乐史课是以音乐历史发展脉络及音乐家代表作品的简单概括为主,只有在音乐欣赏课中,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较系统和完整地聆听乐曲,领会作品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时代风格的关系。中西音乐史、民间音乐等音乐学课程隶属“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均可视为同一层次课程,可以在音乐专业学科领域基础上进行知识整合,打破了原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对原有旧的学科课程进行改进和拓展。
 
  确定了核心课程之后,根据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对象进一步明确音乐欣赏课程的定位与内容。首先,应该明确专业音乐教育领域的音乐欣赏课,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和广度,这与普通的音乐欣赏课有所区别。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完整接触音乐历史、音乐体裁,虽然有一定的音乐作品表演实践与积累,实际上仍然比较零散,数量也很有限,对音乐作品与音乐分析缺乏系统化了解。进入音乐院校后,大多数师生都倾向于注重音乐技能技巧的“专业课”,较为漠视音乐欣赏课等音乐学课程。尽管可以通过音乐史课程的学习,也能接触一定数量的、不同的音乐作品,但音乐史课对音乐作品的赏析,多以局部和片段的讲解介绍为主。因此,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往往需要通过音乐欣赏课系统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与形式,时代与风格等。就此而言,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课,不应与一般的普及性、大众性音乐欣赏雷同,而是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强调专业音乐知识,结合音乐技术分析,并且应该能够与音乐史课程相辅相成,提高和拓展音乐表演专业的学习深度。

\
 
  三、以“音乐欣赏”为核心课程的教材改革
 
  综合课程理论展现了课程空间的丰富结构,使得课程宏观研究更加重要,“核心课程的选择与建设肯定会成为首要的任务”[6]。音乐学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首先体现为核心课程—音乐欣赏的教材改革与建设。当前,在一般音乐院校的音乐学课程中,“音乐欣赏”多为独立的课程,教材的编著与授课内容也相对独立。音乐欣赏教材普遍单一化、同类化,主要有四类。第一类,大部分欣赏教材综合中西音乐作品和音乐分析,但常常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按照体裁规模由浅至深进行排序,不同程度涉及音乐史相关知识。第二类,教材按照中西方音乐的不同,将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各自独立编撰;第三类完全以中国音乐内容作为音乐欣赏教材,如《中国音乐鉴赏》。第四类教材,是将中国或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整合,这类教材主要是在师范音乐教育中应用较多,如《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等,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课程的整合性。
 
  音乐学课程体系建设对改编音乐欣赏教材提出了客观要求。音乐欣赏以体裁发展史顺序授课,更符合西方音乐发展历史特点,虽然能够实现“历史发展、时期风格、作曲家和作品”的完美结合[7],但音乐欣赏与中国音乐史、民间音乐等其他课程的联系与体系化建设就会削弱。将音乐欣赏(中国部分)作为独立的课程,以综述方式,按照音乐欣赏为主线的学科整体性,与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相结合[8],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将音乐欣赏分割为中西方音乐两部分,实现课程体系建设,也可以是一种思路。
 
  笔者认为,音乐欣赏教材仍旧以中西方音乐作品综合介绍为主,以音乐体裁为线索,与中西音乐史、民间音乐之间进行融合与改革;以作品和体裁为线索,类别上再以专业音乐、民间音乐、各国民族音乐等范畴区分,可容纳更多的音乐体裁与风格。实现课程体系化。不需要对音乐史知识进行更多的阐述,避免了重复,将音乐分析融入之后,也拓展了音乐赏析深度。从课程体系建设出发,音乐史与音乐欣赏的交叉部分,应该在教材编著和教学中加以重视。在《外国音乐史》教材与教学中,一般按时期划分。在历史发展、体裁流变的过程中,又以作曲家创作风格和具体作品体现。西方音乐史和音乐欣赏在音乐风格、音乐家生平、体裁特征等诸多方面都有交集。很多经典著作在两门课程中都会提及,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常常介绍与赏析音乐作品以加深学生音乐家及不同风格音乐的理解,因而导致史论课与音乐欣赏课的较高的重复性。目前一般的音乐欣赏综合教材中,中国音乐部分曲目数量明显少于西方音乐,作品有些过于陈旧,学生接受度不高。同时,需要考虑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教材中加大中国音乐作品比例。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也有少量的作品与《音乐名著欣赏》重复。
 
  适度深化各门课程教材内容及其内涵,注重与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也是课程体系化的内在要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和《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以音乐作品的局部赏析为主,《音乐欣赏》补充对音乐作品的整体艺术形式的了解,如歌剧、交响套曲等作品的完整赏析。课程设置顺序和学期需要规划,交叉部分则需要各门课任课老师相互交流协调。进一步深化音乐欣赏课程内涵,拓展音乐史内容的深度,可以采取专题性课程内容教学,如选择代表性作曲家为主,以莫扎特歌剧、黄自艺术歌曲等专题内容;加强综合性作品体裁以及20世纪现代音乐作品比例,加入经典歌剧、器乐体裁的完整欣赏。这些都可以强化学生对作曲家及音乐体裁和音乐风格的深入理解。
 
  其他音乐学课程的教材内容设计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音乐学课程的“关联整合”目标,总体上,针对专业音乐教育的教学特点,在注重各课程内容与教材的更新、组合基础上,实现课程相互之间交叉与重组的科学性、教学有效性。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的整合,从世界音乐史的范畴,将音乐史知识放在大的、联系的历史发展中,构建这一课程组合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和知识整合特征。中、西音乐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音乐欣赏的重组与整合,注重课程的内在联系与交叉,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重复,构建这一系列课程的音乐学综合知识结构特点,以及由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音乐审美认识能力。世界民族音乐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的重组与整合—“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以民族音乐的“地域性、历史性、民族性”为交叉结合点,综合民族学、民族音乐学及人类学等分析方法,构建这一课程体系的新型音乐知识结构,由此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本质与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结语
 
  教学体系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具体到知识结构,体现在课程体系改革与发展当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过程,由此体现课程的创新性;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以音乐欣赏课作为核心课程,可以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完整的课程功能。从课程改革与体系建设角度,突出音乐文化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以调整音乐技术训练与音乐理论课程的关系为重点,是解决学生重“技”轻“艺”,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专业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综合实践能力强是社会对音乐人才的明显要求和价值取向,必须寻求能够培养更多更好的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机制[9]。以“音乐欣赏”为核心课程的音乐学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从课程结构角度,改变让学生掌握缺乏联系的、现成的音乐知识为课程目标,增加培养学科创新素质为课程目标,这对于专业音乐教育培养复合应用型音乐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人才的高层次发展,需要良好的音乐表现技术能力,更需要良好的理论思维能力,通过理论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结构的分析与把握能力,形成更高层次的对作品的控制能力[10]。通过本科阶段的核心课程主导下音乐学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阶段的同质类课程,如音乐分析课程则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以专题课程和实践结合的方式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而不是成为本科阶段的简单重复,而这对本科到研究生课程一体化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范树成.20世纪初叶我国高校课程体系改革与建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01):15-20.
 
  [2]周正军.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科理论教学探讨[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59-62.
 
  [3]蔡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音乐教育方向”目标要求与实施要点[J].人民音乐,2021,(10):78-81.
 
  [4]邱凌,陈斌.浅谈课程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5):24-26.
 
  [5]秦艳芬.高校核心课程建设及其制度架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6):132.
 
  [6]张楚亭.课程与教学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92.
 
  [7]王丹丹.音乐欣赏课在高等专业音乐学院的定位和特色.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N].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2003,(11):167-170.
 
  [8]蔡若愚.关于《音乐欣赏》教材中国部分写作模式的几点思考[J].音乐时空,2015,(12):141.
 
  [9]徐希茅,徐飞.复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人民音乐,2008,(03):37-39.
 
  [10]秦润明.高校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构建的理论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14:1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8008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