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提升对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要求,生活与消费方式有了巨大变化。城市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城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也需提升对城市空间设计的重视度。文化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城市空间是文化旅游的载体,文旅融合可赋予城市空间更多生命力,也是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基于文旅融合的城市空间设计,可将文化、旅游、城市风貌相融合,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还可推动城市的发展。但黑龙江当前的城市空间设计状况还存在较多不足,并未很好地和文化、旅游相结合,整体的规划设计科学性不足,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文旅融合背景下,科学配置特色文化、民间艺术、休闲娱乐等内容,是城市空间设计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城市空间设计是更新与利用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体现。文化和自然资源进行结合,可让群众感受当地的习俗,实现文化的传播,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文旅融合下的城市空间设计,必然要深度挖掘黑龙江的文化与旅游资源,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只重视文化资源建设,而导致群众需求被忽视。这就需要在文化载体挖掘时,多加注重群众需求,保障其和旅游市场的发展相匹配。
黑龙江城市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快速增长,空间规划不够合理。近些年,黑龙江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人口规模等增长速度极快,但因城市设计限制,城市人口集中活跃于中心区域,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密集区也逐步扩散到城市郊区,此种城市形态变化会带来区域功能性低等众多问题,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时,城市中心道路容易有拥堵的情况。这也表明了黑龙江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并未科学规划,继而在一定程度浪费土地资源。
城市道路规划不合理,交通拥堵愈发严重。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黑龙江城市的机动车数量越来越多,加之原本交通建设就存在各车道功能不明晰、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使城市规模扩大过程中,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
城市空间布局不科学,使得城市功能难以最大限度发挥出来。黑龙江城市以着手转变发挥规划,往多中心联合发展方向前进,交通布局不合理给城市人口活动、工商业造成严重影响,更是给临近城市之间的沟通造成影响,继而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城市空间设计优势和挑战
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城市空间设计的优势。地理位置方面的优势,黑龙江省东北部和俄罗斯接壤,有25个中俄边境通商口岸。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间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加强,世界经济整体发展情况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各国经济。俄罗斯作为世界经济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必然要加强和俄罗斯的贸易合作,黑龙江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文化方面的优势。黑龙江有着深厚的文化、人文资源优势,冰雪文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之一(见图1)。交通方面的优势。黑龙江的公路、航空、铁路等交通网已相对完善,可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助力。黑龙江文化旅游项目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可将其视作劣势,但也可视作是一种优势,即所谓的后发优势。可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文旅开发案例,并结合自身的特性,做好发展规划工作,少走一些弯路,还可降低资源浪费率。
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城市空间设计的劣势。自身条件的约束。黑龙江雨雪频繁,缺少大型乔木植被,雨雪灾害极易给工业生产造成影响。同时,要保留工业文化遗产,和城市空间设计会形成一定矛盾。文旅特色缺失。黑龙江有极为丰富的文旅资源,因而也有着五花八门的文化旅游类型,但特色不够鲜明,品牌效应缺失,容易和其他资源混淆,文旅品牌竞争力较弱。旅游产品缺失文化内涵。黑龙江的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够深入,使农耕、历史、民俗等文化资源无法充分体现出来。开发旅游产业时,只注重开发观光型旅游资源,而并未深刻探索文化旅游型资源,导致严重缺乏文化型、创新型旅游产品。基础设施尚待优化。吃、住、行等会直接影响旅游者的体验以及对黑龙江的印象。黑龙江在和文旅产业相配套的娱乐设施、酒店管理等方面不够完善,尽管交通已相对便捷,但各景区缺乏联动,这些设施的优化都是之后应重点完成的工作。
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城市空间设计的发展机会。政府及政策的支持。黑龙江省政府多次发布和文化旅游业相关的支持政策,可见对旅游发展极为重视。加之政府也在加大对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力度,这些都是推动文旅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优化产业结构。黑龙江政府提出以旅游为主的发展理念,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为旅游业发展做好铺垫。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人们对旅游产业有更多的需求,旅游业的发展又反哺社会经济,这都表明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城市空间设计的发展挑战。文旅融合背景下,各个城市都在积极开展文旅相关的城市空间设计,竞争压力不容忽视。可持续发展挑战。文旅融合背景下,城市空间设计面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等诸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处理好能源资源、社区协同发展与空间设计之间的关系,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历史保护对城市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黑龙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需要平衡历史保护和城市更新之间的关系,但历史保护本身与空间设计及城市化进程具有冲突性,这是黑龙江城市空间设计的又一挑战。
文旅融合背景下黑龙江城市空间设计策略
程序性设计法,指的是城市空间设计以满足体验客体需求,结合文化主题明确景观意向,通过对文化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精准识别文化基因,打造体验环境。实质性设计法,是面向所有规划内容的,由可实践层面作为切入点,以旅游体验理论作为指导开展文化旅游规划工作。各阶段工作都和景观意向空间结构相互渗透,结合客群需求打造空间环境,优化游览体验,打造特色的文旅产品,并结合受众的反馈进行灵活调整。
提取文化旅游基因。借助深度测绘理论由空间视角入手处理文化基因,多元文化思维对文化可更好地包容。基于文旅产业的城市空间设计,文化提取不可只针对特定历史,应延伸提取范围,丰富提取内容,融入多元文化。赋予旅游主体更加丰富的内涵,让文化可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空间的塑造。多元文化相融,城市多元文化和社会、民俗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城市居民是承载与演绎多元文化的对象,在开发文化旅游产品时,必须要将产品和居民关系进行妥善处理,让两者协调发展,借助项目开发促进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引导居民积极加入项目开发,不但可活化黑龙江文化资源,也可让游客和文化进行有效互动。特色资源提炼,在文化提取范围延伸、文化资源配置时,选择独居特色、典型性的资源,为主题形象提供有力支撑。深入开发利用价值,让资源转化成为能够为受众带来体验感的文化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消费者黏性,有效推动文旅融合的顺利发展。
明确形象主题,在文旅资源提炼以及客群需求充分考虑在内的基础上,对形象主题进行明确。明确形象主题非常重要,可为之后的文化宣传、提升吸引力、带动经济提供有效助力,为品牌营销做好铺垫。明确空间意向结构,通过有效整合项目场地、旅游、文化等资源,围绕着空间设计核心,以及考虑群体空间和景观的关系,科学设置功能,组织旅游资源。
文旅资源实现有效转换,可为其持续利用做好铺垫,若把文旅资源转化成特色文旅产品,不仅可满足观光游览需求,还可推动文化经济发展。
将文旅资源转化归入设计工作范畴,让文旅产品具备可观、可触的特征,群众可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旅游产业形式更为丰富,也可促进文旅资源的有效传承。
文化旅游氛围的打造,必须要将物质与人文环境作为依托,营造文化氛围不仅要沉淀文化底蕴与加深游客文化认知,明确科学的文化主题也非常重要。基于文化主题明确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塑造,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打造良好的形象品牌,让游客能够加深印象和丰富的感受,让空间和情景进行有效融合,更好地引领游客进入情景中。
实施空间设计意向。将黑龙江的实况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功能分区的差别来设置和其对应的文化主题。同时对景观设计进行科学规划和分区设计,实现相辅相成的效果,在城市各功能分区利用喷泉、雕塑等来设置与分区意向相匹配的景观节点,营造不同的氛围,让客群能够提起兴趣,并驻足游览。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开展的城市空间设计工作,必须先确定设计需求,把控好设计重点,对各功能区域进行统筹安排。
新时代的群众,不再局限于风景观光旅游,更加注重文化体验旅游。群众转变旅游偏好,也表明着文旅融合已是必然之趋,传统观光旅游模式和游客需求已不相匹配,旅游地的文化底蕴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黑龙江必须要积极落实文旅融合工作,结合旅游者的需求变化,赋予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展现地方文化的特色,让游客有更好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