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传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又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对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东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富集地,在新时代背景下,不仅需要做好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还要开展非遗的传播工作。当文化遗产及其所蕴含的价值广为传播以及被大众所认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因此,本文从沉浸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广东非遗文化体验馆的经营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寻找其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促进广东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沉浸理论及其应用
沉浸理论,亦可称作“心流”理论,于1975年由美国芝加哥教授、著名心理学家米哈利·契克森米哈赖首次提出。沉浸理论主要指,当个人全身心投入活动或工作,使大脑产生神奇的创造力,从而获得最佳体验,在心流体验下,个体沉浸到一种忘我和全神贯注的状态,甚至忘却时间的存在。本文根据杨芳和王晓辉的沉浸式文化体验中互动设计核心机制与实现路径文章的相关内容,提炼了四大方面,共八个关键词作为文章的理论基础。
(一)需求对接与多元形式
需求对接表示沉浸空间的建设需要同参与者及社会的需求对接,空间设置更多匹配参与者需求的互动设置,同时顺应社会热点和时势需求,及时更新场馆内容,满足大环境与小客体的需求。多元形式则要求沉浸空间需要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或设计思路,提供多元形式的满足需求的互动设置,增加沉浸式互动的有趣度,同时也减少参与者对体验的疲乏度,让记忆更加深刻。
(二)共享情感与情绪兴奋
共享情感表示沉浸空间通过互动以及体验向参与者表达情感,形成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参与者与沉浸空间双向情感表达与共鸣的状态。当参与者在感官、情感和心理上被充分调动后,现场会形成一种高能量的氛围,在参与者之间达成的共鸣将会聚集起来,带动参与者的情绪状态达到高峰,完全地融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中,达成情绪兴奋。
(三)共同时空与屏障设计
共同时空表示沉浸空间需要设定专属的时间段和打造与时间段相匹配的空间陈设,将参与者拉入统一的时空当中。屏障设计则是指沉浸空间通过特定的陈设、服装、气味、规则等空间氛围元素,隔离外在环境,打造一种相较于普通空间更为特殊的区域,使参与者在不自觉中沉浸于空间。
(四)情感回归与身份认同
情感回归表示沉浸空间所传递的情感,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参与者原有的情感体验里,在日常生活中,当记忆内的情感体验被触发时,随时随地唤醒沉浸空间的情感记忆。现场的情感共享以及离开现场后的情感外延,共同达成参与者对沉浸空间赋予的群体身份的双重认同,从而对自身及其所处的社会有了新的思考和理解。
二、文化体验馆建设现状
在非遗文化的传播媒介中,非遗展示场所和传承场所是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遗传播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是“十四五”期间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发展的重点。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非遗保护机构2425个,各类非遗展示场馆数量已经达到数千的量级。
为进一步研究文化体验馆,本文开展了不记名开放形式的问卷调查,并通过微信平台向社会广泛转发。根据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数据统计,研究总结出文化体验馆导致参与者无法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四点。
(一)科普形式单一,忽视手工文化体验
少数文化体验馆存在科普形式单一的问题,仅通过图文科普展板和不定期的科普活动来开展非遗文化知识的科普。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体验馆中的知识、文物、参与者、空间的身份都将发生变化,如果参与者依旧被动接受非遗文化知识,那么非遗文化知识将原封不动地停留在博物馆和体验馆内,难以被传承与创新。
(二)利用科技炫技,未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
随着数字技术的完善与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许多非遗文化体验馆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交互性质的表现手段。利用科技展现非遗魅力固然可行,但仅将文化作为一个表面的陈述载体,没有将文化通过移情化的方式融入参与者的情感体验中,则会大大减少科技在文化传播中的附加作用,过分地科技化容易导致体验缺乏,同时相似的科技运用会导致审美疲劳以及同质化的问题。
(三)空间叙事设计上相互分裂,无法贯穿联通
各类展示馆的动线具有强烈的暗示性,使观众的心理、行进速度和停留时间按展示空间设置的方向和节奏而变化。许多文化体验馆存在空间叙事设计相互割裂、无法贯穿联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体验馆分设的部分所在的位置较为分散,参与者难以在短时间内系统学习完整的非遗文化知识,以及体验馆中采用不符合非遗文化内容的音乐、灯光等视觉和听觉元素,导致参与者在不自觉中被强制抽离,无法框架性学习整体的非遗文化知识。
(四)展示内容固定,参与者回头率较低
部分文化体验馆在营造“沉浸感”的同时,都会加入“情感”元素,但具有即时性,持续时间仅限于活动现场。因此,情感的凝练与延续,对目前火热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项目至关重要。展示内容固定,没有开设一些定期更新的展示内容,导致参与者的回头率较低,低回头率又带来了低推荐率的问题,进而导致文化体验馆的宣传层面受阻。
三、沉浸理论视阈下文化体验馆运营探索
通过问卷以及访谈调研,团队针对市场对广东非遗文化沉浸式体验馆的态度进行了解。问卷题13:“对文化体验馆,您是否愿意进店体验?表示愿意体验这类场馆的人的比例是79.55%。从结果中可以看出接近8成的人对文化体验馆感兴趣并愿意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市场对这类场馆持有积极态度。
叹早茶文化是广东非遗文化之一,其代表着一种恬淡自若的文化内涵,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当下,人们逐渐忘记淡定饮茶的日子,因此本文以叹早茶文化为代表,提出沉浸理论视阈下文化体验馆的三个运营探索策略。
(一)开设具有特色文化的体验区域以及开展文化体验活动
结合沉浸理论的第一个要点:需求对接以及多元形式,文化体验馆需要丰富文化体验馆的科普和互动形式,同时根据参与者个人以及社会的需求设置特色的科普形式。除此之外,文化体验馆可以丰富各类文化体验科普形式,采用各类创新科技让参与者了解非遗文化。
以广府叹早茶文化体验馆中的第一部分早茶历史区、第二部分点心科普区以及第五部分文创体验区为例,前两者通过传统的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早茶与叹早茶、早茶礼仪等内容,在技术上添加图文展览科技模式、LED屏播放视频以及二维码AR再现技术,在互动上添加“广府早茶点心消消乐”等游戏面板,结合技术对传统的图文展览模式进行创新丰富。文创体验区通过展示售卖文创以及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让参与者主动融入非遗文化的传播,共同创作独属于自己的非遗文化,活动包括轻黏土早茶点心DIY、早茶礼仪体验活动以及乐高茶会等。
(二)增加科技区域的文化元素,丰富文化传播的方式
结合沉浸理论的第二个要点:共享情感与情绪兴奋,文化体验馆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互动效果,同时结合文化知识内容,完成非遗文化移情化传播,最终达到一种情绪兴奋的效果,具体可以通过在文化体验馆科技类的互动技术中增加文化元素的措施达到移情化传播的效果。
以广府叹早茶文化体验馆中的第五部分情感共鸣区中的清新淡雅空间为例,该空间采用全景技术,用花朵汇聚的虚拟人物变幻的形式展示忙碌人生与淡定的人生的对比画面,将地板制作成虚拟地板,产生步步生花的效果,以此鼓励参与者慢下来享受人生,同时将两个设置的含义在空白展示板上以文字形式展示出来,通过文字以及话语的形式总结科技区域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将绚烂的科技与深厚的文化相结合。
(三)构建文化内涵以及文化载体结合传播的空间效果
结合沉浸理论的第三个要点:共同时空与屏障设计,文化体验馆需要在一个整体的统一的空间中建设,同时需要注意浏览动线中每个参观点距离尽可能相近,达到同一时间接受文化知识的效果;同时通过馆内的灯光、音乐等气氛元素将物质上的同一时空转变成精神上的共同时空。
以广府叹早茶文化体验馆整体的设计为例,该文化体验馆建设在广府茶楼之中,一楼是茶楼的大堂区,二楼是文化体验馆,三楼到四楼是雅间,同时馆内循环播放符合叹早茶恬淡自若精神内涵的轻松闲适基调的背景音乐,根据不同的区域增加粤语旁白,营造一个恬淡自若的文化空间,让参与者更容易了解广府叹早茶文化以及其背后传达的精神。
四、结语
通过对沉浸理论在文化体验馆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基于沉浸理论的经营模式创新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沉浸理论为文化体验馆的经营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创新体验内容与形式、强化互动体验与参与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沉浸感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游客体验和文化传承效果;同时,制订明确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对确保创新策略的有效实施至关重要。综上所述,基于沉浸理论的文化体验馆经营模式创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未来,文化体验馆应继续探索和创新,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深入的非遗文化体验,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