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哈萨克语特有文化词的翻译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18 10:13: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是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为另一种语言文字,而不改变其意义的语言活动。汉、哈两种语言中,在进行翻译时我们可以发现两种语言不完全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因为它是我们交流中所用到的最重要、最方便的媒介。
 
  成语是一种民族语言的精髓,它们简洁、朗朗上口、广为人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智慧,通常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语言是不断发展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语言不断演化,有所抛弃也有所吸收,成语也一样,即使它拥有相对固定的含义,但同一个成语可能会有多种翻译方法。
 
  汉语成语及哈萨克语成语
 
  汉语成语是长久以来汉族人民经过长时间习用、反复精炼而成的固定短语,成语是相比于普通词语而言意义更加丰富而在语法意义上又和词语基本相等的语言单位,常常富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包括且不限于褒义、贬义等。汉语成语多为四字成语,也有三字成语及四字以上的成语。
 
  《现代汉语》(增订5版上册)对成语的定义为:是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辞海》(2009)中对成语的定义为:熟语的一种习用的固定词语。在汉字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它的组织多样,来源不一。

\
 
  汉语成语的特征。结构凝固性:成语的结构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结构形式和构词用语一般都不可随意变动词序或是增减成分,如“凤毛麟角”一词,不能变更为“凤角麟毛”“麟毛凤角”等。意义整体性:成语在表意方面与其他的固定短语并不相同,成语的表意通常不是构词成分的简单累加,而是在构词成分本身意义基础上衍生出的引申义和整体意义,如“左右逢源”一词,其本意是指学问做到一定地步后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在的引申义则是做事情得心应手,十分顺利,或是为人处世非常圆滑。风格典雅性:汉语成语多出自古代的文献、诗歌或是俗语,成语整体风格偏向庄重、典雅;同惯用语和歇后语通俗、口语化的风格大相径庭,如“三顾茅庐”“卧薪尝胆”等。
 
  哈萨克语是一种传承已久的语言,哈萨克语词汇非常丰富,十分注重对外来词的借用。词汇使用丰富,意义深刻鲜明,运用便捷灵活是哈萨克语成语使用的一大鲜明特点。
 
  《哈萨克语详解词典》十五卷写道:“哈萨克语词汇中有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我们称之为成语。”
 
  从《哈萨克语详解词典》对哈萨克语成语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哈萨克语中成语的固定性主要体现在:成语中的词汇成分十分稳定,也就是构成哈萨克语成语中的各个语素大部分都保留其原有的形式,不可以用其他语素替代。形成哈萨克语成语形态结构固定的原因可能在于各个语素之间的搭配使得各结构之间失去了原本的语义语法关系,因此才很少变动。
 
  随着哈萨克族的形成,作为语言交流的哈萨克语也应运而生。研究哈萨克语的特有文化词,离不开哈萨克语的发展。哈萨克语的形成过程杂糅了大量其他民族的语言,其发展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最古老阶段;中世纪阶段;哈萨克语的分离及形成阶段;新时期阶段。哈萨克族的特有文化词随着哈萨克语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些特有文化词主要的表现形式一般是哈萨克族独有的服饰、食品、交通工具等,他们的语言载体一般是哈萨克族口口相传的成语、谚语、童话故事、民间传说等。
 
  例如在哈萨克族服饰方面,“tumaq”是哈萨克族有的一种帽子,但是和我们现在广义上的“帽子(qalpaq)”又有所不同,它特指哈萨克族男子在冬天时戴的一种有两个耳扇,由兽皮制作而成,可以遮挡风雪的御寒装备。
 
  成语中特殊文化词的翻译
 
  汉语成语主要以“四字格”基本形式出现,指的是具有丰富内涵,且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主要来源于故事、诗文及日积月累的口头俗语,具有意义整体性、结构凝固性、风格典雅性。汉语和哈萨克语两种语言都有丰富多彩的成语,这些成语和两个民族的历史背景、经济生活、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密切相关。
 
  与自然环境有关的:哈萨克族作为游牧民族之一,生产生活离不开大自然,尤其是牧草茂盛、水源充足的地方是哈萨克族人民放牧生活的最佳位置,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了成语的翻译过程中。
 
  ʃøpbasən səndərmaw(游手好闲)—ʃøp(草的)basən(把头)səndərmaw(不折断)suwən tabəw(称心如意)—suwən(把水)tabəw(找)衣食住行类: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牛羊是哈萨克族最常见的牲畜。哈萨克族作为马背上的民族,在长期游牧、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以“肉”“奶”为主食的哈萨克族形成了以奶制品为重要部分的饮食文化体系,以“毡房”为居住体系的居住特色,以“动物皮毛”制衣的服饰特色等。
 
  køzge qamʃətijiw(晴天霹雳)—køzge(向眼睛)qamʃə(皮鞭)tijiw(抽打)
 
  maltasən eziw(啰里吧嗦)—maltasən(碎的奶酪)eziw(磨碎)
 
  tonən teris ajnaldərəw(乔装打扮)—tonən(把皮袄)teris(反面)ajnaldərəw(变成)
 
  与动物有关的:哈萨克族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马”是哈萨克族最常用的一种交通工具,并与哈萨克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哈萨克语中由“马”衍生出的词语层出不穷。在汉语中“马”作为一个名词,一般不会有太多其他称呼,即便是不同的马,也只是在马之前加上形容词来形容马的状态,如“劣马”“良马”“骏马”等。而哈萨克语中则不同,在哈萨克语中对马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除了“马”的总称“ʤəlqə”,还会根据马的作用、年龄、状态进行划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与马有关的词汇时需要特别注意,该词汇是否有其独特的称呼,而不能将其翻译成“形容词+马”这种形式。
 
  qəlystinde(千钧一发)—qəl(鬃)ystinde(上面)at saləstə(伸手相助)—at(马)saləstə(参与)
 
  at sawərən beriw(同舟共济)—at(马)sawərən(把臀部)beriw(给予)
 
  数词类:在众多数词中,“qərəq(四十)”在哈萨克族中具有神秘色彩,在哈萨克语中不仅是实数,还表示虚数,具有达到极限和极为夸大的含义。在哈萨克族习俗中,“qərəq(四十)”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toʁəz saqqaʤygirtiw(信口开河)—toʁəz(九)saqqa(向塞种人)ʤygirtiw(使跑)
 
  qərəp tesik(千疮百孔)—qərəp(四十)tesik(窟窿)
 
  birdi eki etiw(添枝加叶)—birdi(把一)eki(二)etiw(当做)
 
  颜色类:白色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善良、纯洁、忠诚、正当”的含义。“aq”在哈萨克语中带有尊贵之色的含义,除了本意,也有褒义的色彩。“aq”有善良、正直、忠诚的意思,如“ɑq køŋil”是善良的,有善心的;“ɑqnijet”指赤诚;“aq”在哈萨克语中还有祝福的含义,例如“sizɡe aq dʒol tilejmin”是祝您一路平安的含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哈萨克语中的“aq”也有了贬义色彩。

\
 
  aq køŋil(胸怀坦荡)—aq(白色)køŋil(心胸)aqʤyrek(赤胆忠心)—aq(白色)ʤyrek(心脏)aq køz(愚昧无知)—aq(白色)køz(眼睛)
 
  “qara”在哈萨克语中的本意为“黑、黑色”,与白对立。“qara”在哈萨克族生活中是一种深不可测、充满神秘的颜色。古代北方民族受到汉民族的影响同时又结合自己的发展,以自己所居的北方为最尊,黑色也成为哈萨克族历史上最崇尚的颜色之一。
 
  qaraʤajaw(一无所有)—qara(黑色)ʤajaw(徒步)
 
  qaraʤyrek(铁石心肠)—qara(黑色)ʤyrek(心脏)
 
  qara nijet(别有用心)—qara(黑色)nijet(意图)
 
  成语的翻译方法
 
  汉语成语和哈萨克语成语在互译的过程中,常用三种方法:直译法、意译法、借用法。针对不同的成语翻译,有可能同一个成语可以有多重不同的翻译方法。
 
  直译是在不违反原文语言规范的情况下,保留原文的修辞特征、民族文化特征及地方语言特征,并具有相同或相似表达效果的翻译方法。直接翻译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也有助于传播和继承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
 
  在“老当益壮”一词中,“qɑrtɑjʁɑn”是年龄大的意思,“qɑjrɑtə”是力量的意思,“ɑrtw”是增加的意思。“qɑrtɑjʁɑn sɑjən qɑjrɑtəɑrtw”意思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力量在不断增加。
 
  意译是翻译根据原文原本的一般意义翻译句子和短语,而不是逐字翻译。从文化和语言沟通的角度来看,意译是相对独立的,可以反映不同地区在生态文化、物质文化、语言文化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在成语的翻译中,根据文章内容的完整性和成语意义的表达,一般选择意译法。这个译文中的熟语可能与原文中的习惯用法不同。即使是意义相同的熟语也可以用稍微不同的方式来解释。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时期儒家所提倡的折中思想态度,意译为“qɑləstəqʤol(公平、公正的道路)”,能够较好地表达含意。
 
  “狗仗人势”比喻坏人倚仗某势力欺辱人,译为“ijt jesimen kyʃti”(狗靠着主人厉害),与原意相同并且便于理解。
 
  借用是指通过与原文不同的文字和图像来反映原文整体意义的翻译技巧和手段。虽然汉文化与哈萨克族的语言文化存在一定差异,但许多熟语所蕴含的意义有无数的相似之处。在这方面,汉哈两种语言具有相同的熟语意义,这在熟语的翻译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箭双雕(bir oqpen eki qojan atw)”本意是形容射箭的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也喻指做一件事能够达到两个目的。其中,“oqpen”是子弹的意思,“qojɑn”是兔子的意思,连起来是一颗子弹打死两只兔子,和一箭双雕的意思意义相同。
 
  “落井下石(ʤəʁlʁan ysitineʤudərəq)”喻指趁人有危难时加以陷害。“ʤəʁlʁan”是摔倒、倒下的意思,“ysətəne”是有一次,“ʤudərəq”是拳头的意思,连起来是摔倒了再打一拳,和陷入危难中再加害意思相同。
 
  汉语、哈萨克语分属汉藏语系与阿尔泰语系,其间的文化特征、语言习惯、语用规则存在千差万别。尤其是成语的翻译,在翻译时往往带有较大的文化色彩。故想要对哈萨克语成语进行翻译,首先就要对哈萨克族文化及其特有的文化词语有一定的了解。成语的哈译多来源于哈萨克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哈萨克族特有的民族文化植根于勤劳智慧的哈萨克族人具体的生活实践。成语的哈译无不反映出哈萨克族民众独特的文化特征,是了解哈萨克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据。
 
  如汉语成语“瓜熟蒂落”,哈萨克语译为“qatqan tujaq qarənda dʒatpas”,这个成语在汉语和哈萨克语中都是条件成熟的意思。在汉语成语里“瓜”属于农耕文化,而哈译中“tujaq”(牲畜)属于游牧文化。成语在翻译的过程中,单单以两种语言之间词句的同义性作为前提,以此寻找对译的表现词汇是完全不够的。只有更加关注成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文化内涵和形象色彩,才能够让其翻译成哈萨克语后的句子更加妥当,适合说理,并且又不会失去原来成语所表现的语言形象。
 
  通过翻译哈萨克语的特有文化词,不仅可以加深对哈萨克族文化的了解,还可以让哈萨克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更好地交往交融,进一步丰富中华共同文化库。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702.html
本文标签: 哈萨克语 ,翻译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