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契诃夫短篇小说《醋栗》的两个中译本,来看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通过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归化和异化两 个翻译策略的解析,从而阐述这两个翻 译策略的特点。通过举例分析,作者认 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将归化与异化的 翻译策略结合起来,互取长短,采取最 符合作品风格、使译语读者获得同原语 读者相同的接受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 翻译策略 ; 归化 ; 异化 ;《醋 栗》
契诃夫的作品以尖锐和讽刺的笔法 揭示了 19 世纪末期俄罗斯社会生活中形 形色色的现象。《醋栗》是契诃夫晚年创 作的短篇小说, 小说主要讲述了伊万·伊 万内奇和布尔金在阿列兴家躲雨,兽医 伊万·伊万内奇讲述自己弟弟的故事, 文中的“醋栗”象征着狭隘的生活。在 小说中作家批判了当时社会中充斥着的 狭隘庸俗的幸福观,重塑了为博大事业 而奋斗终身的高尚幸福观。作为契诃夫 晚年的小三部曲之一, 《醋栗》在当代 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文以《醋栗》的两个中译本为研究 对象,通过分析译者在文本翻译中对于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选择,来分析这 两个翻译策略的特点,及译者如何运用 它们使得读者获得与译语读者相同的阅 读体验。文章选用的两个中译本分别为: (1) 汝龙: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2003,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冯加: 变 色龙,1998,南京:译林出版社。
一、翻译策略研究
关于翻译策略的问题, 1831 年, 德 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这里施莱尔马赫只是描述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名称。
1995 年,美国解构主义翻译家文努迪总结了施莱尔马赫的观点,《译者的隐身》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他认为:归化是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是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用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孙致礼:2002)简而言之,归化是以目的语语言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异化则是以源语言文化为导向的翻译策略。文努迪对归化翻译的定义是:遵守目标语言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公然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需求。而他对异化翻译定义的概括为: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文努迪的异化归化观无疑受到了施莱尔马赫的理论的启发。
文努迪提倡异化翻译,主张体现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差异的观点不同,另一位美国语言学家奈达则提倡“通顺翻译”的归化理论。作为归化理论的主要代表,他在《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一书中提出了翻译应“以读者反应为中心”,甚至根据不同读者的要求,采用有所侧重的翻译手段,达到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似感受的效果。(奈达,2001)
由此可见,我们在翻译当中,尤其是在跨语际翻译中,不得不考虑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以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为例,俄汉两种语言都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表达,但由于风俗习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造成的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使得意义完全相同、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翻译很少在译文语言中找到。
二、《醋栗》中翻译策略的选择
(一)归化策略在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中的归化,即让作者靠近译语读者,使汉译本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即“求同”。在翻译时,当因文化差异而出现翻译不通达时,用译语文化来替代原语文化,使它们变成读者熟悉的译语文化现象。
例 1:


汝译:“您岔到别的事情上去了,”布尔金说。
冯译:“哎,您这话已经离题了,”布尔金说。
布尔金说的这一句话,直译翻译为“您已经去另一场歌剧了”,“


”在俄语中属于固定表达,字典解释为“.


(没有用直接的态度对事情、对已开始的话题)”(



见)。在本句中,两位译者都准确译出了这一意义,汝译将字典中对这一词组的解释来处理句子的,而冯译直接归化为汉语读者所能理解的译法。同时,同一些西欧国家一样,俄罗斯人也喜欢听歌剧、音乐剧等,所以在其文学作品中经常有这样的表达,如“


(转义:是一把手,举足轻重,起主导作用)”,而“

”是“小提琴”的意思,在交响乐中小提琴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尤其是第一小提琴。
同时,在这部短篇小说中作家将布尔金的形象描绘为一个犬儒知识分子的形象,一个“属于低声下气,委屈容忍者一类的知识分子。”(李蟠,1979:49)然而在冯译中出现“哎”这一语气词,属于引起注意、打断话语,但是结合人物形象已知他不是一个主动去探寻本质的人,所以笔者认为此处翻译中加入“哎”一词不符合作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例 2:





汝译:他吃的很多,常到浴棚去洗澡,长得胖起来,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打过官司,农民若不称呼他为“老爷”,就老大地不高兴。
冯译:他吃得很多,在澡堂里洗澡,已经跟村社和两个工厂都打过官司,遇到农民不叫他“老爷”时就大为恼火。
此处中“

”为俄罗斯传统民间澡堂,在汉语中没有等值物,汉语中的“澡堂”不如俄式澡堂讲究,同时俄式澡堂也是财富的一种象征,中式澡堂一般没有这层象征。汝译中的“浴棚”俄语一般用“

”来表示,但是却符合中国人的认知,因此译者没有做了归化处理。同时,本句中“

(抱怨、委屈)”汝译采用归化策略,译为“老大地”,这是汉语中一种形象表达,使得尼古拉·伊万内奇那种庸俗地主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冯译则译为“大为恼火”有书面语的修辞色彩,无法表现出来作者塑造的一位梦想只是拥有一座庄园的地主形象。
例 3:—




汝译:“我很久没洗过澡了……”阿寥欣难为情地重说一遍,又用肥皂洗 起来,他周围的水就变成深蓝色,跟墨 水一样了。
冯 译: “ 我 已 经 很 久 没 有 洗 澡 了……”阿列兴不好意思地重复道,他 又擦洗身子,他周围的水变成墨水一样 的深蓝色。
此处汝译添加“用肥皂”及句子的 处理上不完整,同时,在最后还补充了 一句“跟墨水一样了”,显得句子冗长 不简练,不符合契诃夫一贯倡导的“简 洁是天才的姊妹”的创作原则。而冯译 的直译处理使得行文流畅。
(二)异化策略在翻译中的应用
文努迪所提倡的异化翻译思想是要 “存异”,即不提倡为了使译文通畅而 采用归化。其目的不是要在语言中消除 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是要在翻译中表 达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
例 4:


汝译:金钱跟白酒一样,会把人变 成怪物。
冯译:金钱如同伏特加,能把人变 成怪物。
俄罗斯人喜欢喝酒,尤以酒精度较高的“

(伏特加) ”为甚, 所以与其 相关的说法在俄语表达中层出不穷。此处 作者将金钱比作伏特加,其共性在于接触 到这两个,人们都会上瘾,丧失理智,就 会变得像怪物一样。在汝译中,采用归化 的策略, 将“

”译为“白酒”, 也就 丧失了俄罗斯味儿。因此,冯译将其异化 为“伏特加”,让读者去想象俄罗斯人嗜 伏特加的画面,也更符合契诃夫一向的幽 默讽刺风格。
例 5: —


汝译:“请到正房里去吧, 两位先生, ” 他说,微微笑着, “我马上就来,用不了 一分钟。”
冯译: “快请屋里坐,两位先生, ” 他含笑说,“我一会儿就来。”
此句中“

”中有副动词,在俄语语法中,未完成体动词变 成副动词时有伴随意义,而汝译将“说” 和“笑”两个词并列处理,没有译出其伴 随意义,而冯译的“含笑说”就表现出了 副动词这一伴随意义。再“

” 中汝译采用直意译相结合,更符合原文意 思, 而冯译直接意译, 没有译出“

(一分钟) ”这一意思。此处的翻译没有将 直译和意译区分开,而是将两者相结合, 是译语读者获得同原语读者相同的感受。
例 6:

汝译:他已经在这儿住熟,习惯,而 且觉得很有味道了。
冯译:他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过得 很有滋味。
此处第一句汝译采用直译法, 开头处的三个并列动词“

”、“

”、 “

”直接对应翻译为汉语的 “住熟”、“习惯”、“觉得很有味道”, 这样给读者一种语义不完整之感, 同时也不 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再者汉语中表示并列 关系时也用顿号, 而不是直接用逗号; 再观 冯译中的这句话, 他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将这三个动词意思进行加工组合以使得符 合汉语表达习惯, 读起来朗朗上口, 生动形 象描述出讲述者弟弟的“老爷”生活。
例 7:







汝译: 他常画他田庄的草图, 而每一回 他的草图上都离不开这几样东西: (甲) 主人的正房, (乙)仆人的下房, (丙) 菜园, (丁)醋栗。他生活节俭,省吃省 喝,上帝才知道他穿的什么衣服,活像叫 花子,可是不断地攒钱,存在银行里。他 变得贪财极了。
冯译:他绘制了自己的田庄的草图, 每一次图上都是同样的东西:一,主人的 正房;二,仆人的下房;三,菜园;四, 醋栗。他省吃俭用:经常半饥半饱,不多 饮茶水,天知道他穿什么破烂,倒像叫花 子,可是不断攒钱,存到银行里。他成了 吝啬鬼!
原文中讲述者的弟弟每次画自己庄园 时都会包括的四个部分包括正房、下房、 菜园、醋栗。原文的 a)b)c)d) 序列符 号, 汝译将其译为甲乙丙丁, 属于归化; 而冯译直接为一二三四。在此处的翻译中就 体现了在不同时代译者对归化和异化策略 的不同选择(孙致礼, 2002) 。汝龙的翻 译主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开始, 到 一九七三年为止, ”(王培元, 2013:34) 译者也更加受时代影响,而现下我们更接 受直接的数字表达。
结语
归化和异化谁应该占主导地位这一问 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翻译策略的选择与目的语的文化地位、译者的 文化态度、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功能、 读者群等因素具有直接的关系。归化和异 化两种翻译策略各有其长,在翻译中使用 它们时应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不能简单 排除任何一种译法,而应根据不同情况恰 当地选用某一种译法,或将几种译法综合 运用,才能取长补短,克服这些翻译方法 各自的缺陷,使译文尽可能达到理想的效 果。在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进行分析的 时候,也不应将其割裂开来,而应互取长 短,尽力采取最符合作品风格、尽力使译 语读者获得同原语读者相同的接受的翻译 策略。
参考文献:
[1] 冯加 . 变色龙 [M]. 南京:译林出版 社,1998.
[2] 李蟠 . 试谈契诃夫小三部曲中 三个故事讲述者的形象 [J]. 外国文学研 究 ,1979(02):48-50.
[3] 王 培 元 . 翻 译 家 汝 龙 [J]. 书 城 ,2013(02):29-36.
[4] 汝龙 .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M]. 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 孙致礼 . 中国的文学翻译 : 从归化 趋向异化 [J]. 中国翻译 ,2002(01):39-43.
[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