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08 14:21: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静夜思》是一首经典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歌曲旋律婉转动听、歌词耳熟能详,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悲凉之情以及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切,同时彰显了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深受人们喜爱并且广为传唱。本文通过对歌曲《静夜思》的旋律、曲式、歌词等进行分析,来展开探讨和论述这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使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歌曲《静夜思》的艺术特征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歌曲《静夜思》的演唱方面出发,对歌曲的语气词、气息、情感表达等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演唱者及爱好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首作品。
 
  关键词:《静夜思》,艺术特征,演唱分析
 
  歌曲《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古诗词艺术歌曲是将中国古代诗词与音乐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艺术歌曲,以音乐为载体抒发诗词内涵,表达其内在情感,这一形式的出现,推动了我国声乐领域的发展,也使古诗词的韵味与旋律所营造的画面相结合,提高了我国古诗词的知名度,彰显了我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歌曲旋律婉转动听、歌词耳熟能详,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悲凉之情以及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切,深受人们喜爱并且广为传唱。本文通过对歌曲《静夜思》的旋律、曲式、歌词等进行分析,来展开探讨和论述这首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使人们可以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歌曲《静夜思》的艺术特征和感受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从歌曲《静夜思》的演唱方面出发,对歌曲的语气词、气息、情感表达等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加深演唱者及爱好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首作品。
 
  《静夜思》不仅是一首情感抒发的诗篇,更是一首情感与音乐完美融合的艺术作品。同时,诗中的韵律和音乐性格也为后人创作歌曲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激发了无数音乐家的灵感和创作欲望。《静夜思》深邃的词意。诗歌中的意境描绘凝练而富有层次,通过简练的文字,营造出无尽的意蕴,寄托了作者对故乡思念的情感,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情趣。在词意的表达上,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比、象征等,使诗歌意蕴更为丰富深远。这种抒情的词意表达,使《静夜思》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范之一,也是中国古诗词艺术的珍贵遗产。通过对《静夜思》的艺术特征和韵律与音乐性格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首古诗词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其韵律优美,音乐性格明显,展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和音乐的韵律美,为演唱者提供了丰富的表现空间和内在价值。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的创作背景
 
  古诗《静夜思》是由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后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谱曲。歌曲创作之后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使《静夜思》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赵季平在创作之初是让音乐真正地走进人民,走进大众,而不是谱写晦涩难懂的乐歌。他秉承着作品走进人民生活、扎根人民内心深处的初心,结合古诗《静夜思》“吟诵”的风格特点,创作了这首经典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彰显了情感真挚、声韵流动的创作特色。
 
  《静夜思》的词意与情感表达极具深度和内涵。通过对诗歌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对亲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然的独特感悟。诗中首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述了床前月光皎洁、地上似霜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寂静而清幽的氛围,使读者不禁沉浸其中。紧接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作者以朴素而深沉的笔触,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乡愁的追忆,情感真挚而内心充满慨叹之情。这些情感与门第表达,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触动着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体现了中国古诗词所特有的情感价值观念。

\
 
  赵季平对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的艺术创作,从词作者本身出发,通过旋律、和声、节奏的把控,对其进行了全新的艺术演绎,再现了客居他乡月圆之夜思念家乡的感怀之情,体现了作曲家赵季平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高质量的永恒追求。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的艺术特征
 
  (一)主题鲜明的曲式
 
  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是一首再现单三部曲式,由三个段落构成。分别是A、B、C,是d商燕乐,节拍为4/4拍,速度为中速。
 
  歌曲的前奏是(1-4),力度整体是“弱”的基调,伴奏织体分别是柱式和弦以及七、九连音组成,后接琶音的形式,营造出一种夜凉如水的意境,速度上由渐慢至原速,在画面感呈现的同时也加入了歌唱性的元素。
 
  歌曲A段为(5-12),共8个小节,有两个乐句组成,乐句的基本单位皆为四分音符,伴奏旋律为分解织体,体现了音乐的流动性,且第二乐句由第一乐句演化而来,运用了“模进”的创作手法,在A段中旋律的走向也体现了“起-承-转-合”的特点。旋律唱段包括钢琴伴奏运用了大量的“连音线”,A段整体的听觉上是一直保持流动性。
 
  歌曲的(13-16)小节是A段的补充段落。共4小节,在和声功能上,此乐段是终止乐段,强化了A段的主题,终止性更强;在歌曲演唱上,此乐段是一个“语气”的吟唱。把内心的无奈在此得到了抒发;在听觉上,补充段的出现和前面的旋律动机都不同,给人一种新的听觉感受,又与前面的乐段形成对比、为下面的旋律动机、情感烘托做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使A段的音乐富有张力。
 
  B段是(17-25)小节,这一段是合唱段落,含有三个声部,材料动机引用了A段的材料,把全曲的情绪推到了高潮,但是其速度、力度却没有变化,情绪体现在声音中,而不彰显于外在,这也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区别于歌剧歌曲的艺术修养。B段转入了b自然小调,在音响效果上更加的明朗,与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歌曲更加的统一。
 
  间奏是(26-27)小节,两小节的乐思为再现做准备。
 
  A段是(28-36)小节,共9个小节,是A段的变化再现,且伴奏声部与演唱声部“回声”回应,主和弦叠入尾声,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自然地引入尾声段落。
 
  尾声段落是(37-40)小节,大篇幅的d商燕乐音阶琶音,后终止于主和弦。A段、尾声。
 
  (二)婉转绵长的旋律
 
  歌曲《静夜思》充分利用了“4/4”拍的节奏特点,将浓郁的思乡之情以及婉转绵长的音乐色彩用乐句的呼吸、起伏充分展现出来。旋律上跨度较小,多为二度级进音程来突出情绪变化,曲中大量地运用“连音线”整体上强化了旋律的连贯性,给人以悠扬绵长之感。在作品中还加入了大跳、模进等写作手法,突出节奏和旋律特点,歌曲旋律整体以波浪式不断推进,加以配合变化与重复处理手法,烘托了整首歌曲的情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部分的旋律音区由低向高递进,先抑后扬,旋律平稳舒缓,画面感较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部分的旋律回归“弱”的状态,将歌曲情感刻画得非常细腻;此部分的旋律分别进行了两次反复,使歌曲的情感色彩产生了变化,体现了思乡之情的真切。
 
  歌曲A乐段旋律速度舒缓,整体力度偏弱,整段旋律好似歌曲中的角色在向听者轻声诉说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织体为主调分解织体,旋律起伏较小,二度音程级进描绘出了夜凉如水的景色,体现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惆怅,词中“疑是”“地上”两词,所对应旋律先扬后抑,给人一种“方位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如此,无论是听者、歌者而言都营造了“身临其境”的画面感。
 
  歌曲B乐段的情感表达在乐曲中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抒发,旋律中的三度级进,使得全曲的旋律到达了高潮的情感状态,力度也由弱相应变强。后半部分旋律线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内心强烈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A乐段是整首歌曲的再现部分,主副旋律的“对话”相继出现,将歌曲的情绪由高潮归于平静,此乐段主要以感情抒发为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客居他乡,月圆之夜思念家乡的感怀之情。全曲的结束部分,速度相继变慢,力度也转为渐弱,最后以渐行渐远的状态结束全曲。
 
  (三)故土难离的情感
 
  “见月思想”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一句中,先描写眼前之景,“疑”意为怀疑,床前的月光,怀疑是洒在地上的霜,“举头、低头”这一系列的动作也揭示了作者内心的变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月下思乡图”。怀疑地上月光是一层淡淡的霜,反映了背井离乡的游子已感到四季的变化,眼前的景色,入眼已是秋的落寞与无奈。
 
  李白笔下的“望月思乡”有着与众不同的沧桑感,总是夹杂着淡淡的忧伤,“举头望明月”是虚写,“低头思故乡”则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一虚一实的对比,虚实结合的意蕴在他笔下的作品仿佛充满了灵性,在这种条件下,只有那一轮明月才能给他带来心灵的启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故土难离的情感。
 
  (四)与时俱进的创新
 
  作曲家赵季平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的副歌部分,加入了合唱的元素,使得作品的色彩性更浓郁,听觉效果更丰富,以合唱作为“背景”,以主旋律的上行作为听觉引领,这种搭配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很少见,当今时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正进一步向“大众化”“流行化”发展,无论从形式、听觉色彩、乐器编配等方面都在寻求创新,这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方式使得这首作品无论在音乐会、声乐比赛中更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的演唱分析
 
  (一)咬字发音的把握
 
  《静夜思》这首歌曲的风格以写景抒情为主,歌者需要把握咬字的口型、每个字音的发音和归韵,字正腔圆,咬字饱满圆润,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演唱。
 
  1、开口音的发音
 
  从歌曲的开头部分就可以看出,咬字的主韵以“ang”为主,如“光”“霜”,想要唱好“ang”音,需要演唱者口腔打开,否则在演唱时可能会发生咬字不清楚的状况。所以,在演唱时,字的发音位置更倾向于靠前;在唱“乡”等字时,不能把字咬扁,一定要保持口腔的空间,把字咬得既圆润又饱满;闭口音的把握再以“似”为例,在演唱类似于这种闭口音的字时,很容易因口腔空间的不足导致字憋到嘴巴里,嗓子发紧,下巴那一块用上多余的力量而无法产生有效的共鸣。在几个字连续进行演唱时,口腔应该保持一种相对放松的状态,尤其遇到这种闭口音,口腔更应该打开,并保持这种放松自然的状态,避免演唱时太过生硬。
 
  2、字音的归韵
 
  在歌曲进入高潮时,要保证口腔充分打开并运用气息加以支持,为后面演唱做好准备。例如“床前”,在演唱时,“床”可以唱“ch-u-a-n-g”音,演唱时声母点一下之后迅速过渡到韵母上,整个过程尽量保持自然放松。再比如,演唱“霜”这个词时,尾音要回归到“a-n-g”上,并保持口腔打开。
 
  (二)气息的技巧
 
  正确地使用气息,可以使演唱者很好地发声,充分利用自身共鸣,并灵活控制发声力度。这样演唱者也可以充分发挥优势,演唱得更加生动,同时,演唱者的声音也可以成功从观众的耳朵里直达内心。
 
  这首作品着重注意气息的连续性。例如第一句中的“光”“霜”等,这些字在歌曲中所占的时值为四拍,强调要把四拍唱满,很多演唱者在初学这首歌曲的时候常常没有唱满时值就吸气准备唱下一句,这样在听觉上就给听众造成了一种一句歌词还没有唱完整就结束了的感觉,这样既没有展现出这首作品的意味深长,又缺失了歌唱的色彩。因此,在演唱这句歌词时,提前做好准备,吸足气,避免出现气息不足的情况。

\
 
  在歌曲进入高潮的时候,需要气息的大量供给,如进入副歌的前一句是带语气的补充段“噢,低头思故乡”中的“噢”有六拍,这时必须有充足的气息支撑,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要把气息“叹下去”演唱,腹部以下有韧性地往外推,并且把六拍唱满,接着是吸气然后进入副歌。整个过程,气息要全程参与其中并且不能中断。有了气息支持,可以为演唱者的喉咙减轻很大的负担,演唱者在状态上会根据演唱的时长而发生改变,时间越长,演唱者的状态就会有所下降,这时,喉咙可能会用力,演唱会变得有些吃力。但是,如果可以充分利用气息的支撑,演唱者力的作用点就会转移,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也可以跟随歌曲做到收放自如。
 
  (三)情真意切地表达
 
  在演唱中,声音并不是全部的,而这首作品所表达出的情感也是演唱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不要因过度地追求声音,忽略了情感表达,从而将演唱变得丝毫没有情感色彩。
 
  在演唱A段时,作者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我们可以用“方位感”的语气缓缓诉说,比如在演唱前两句时,要弄清整句中的主语,主语上演唱的力度要适当加强,使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且在演唱的过程中,肢体语言要随着歌曲的旋律而律动,让听者身临其境。歌曲进行到B段,歌曲情感逐渐增强。在演唱时要唱出其中的强弱对比。在演唱B段“光”的时候,要往下叹着去唱,位置、腔体、气息三位一体,声音在气息上行走,不要追求音量,情绪由声音表达。这样可以更容易演绎出歌曲中人物感叹的场景。在演唱“低头思故乡”时,这时要抒发歌曲中的情感,力度应由强转弱,情绪也渐渐平稳。再现段是整首歌曲的最后部分,此段所表达的情感相对于之前要更加含蓄,用声音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比如“低头思故乡”重点突出“思”这个字,以此来表达对家乡的迫切思念之情,“故乡”二字渐行渐远,由强到弱,无论从情绪、气息都需要大量地支持,“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声情并茂”①通过对感情的处理来引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对于《静夜思》这首作品,传统的演唱风格常常强调声音的音色和吐字清晰,重视表达诗词的内在含义和情感;而如今的演唱更加注重对音乐情感的诠释,强调个性化的音乐表达和情感传达。在演唱技巧方面,传统演唱注重声音技巧的运用,侧重于声音的自然流畅,力求做到情感真挚,表达准确。而现代演唱则更注重声音的包裹感和音乐情绪的转折,注重声音的音质和变化,通过巧妙运用音乐技巧,使音乐更为丰富多彩,充满现代张力。因此,演唱风格与技巧的不同,也为《静夜思》这首经典古诗赋予了多样化的音乐表达,丰富了其在音乐表演上的生命力。
 
  结语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含蓄的情绪表达为特色,《静夜思》作为一首典型的艺术歌曲,其旋律悠扬、歌词质朴、情感真实,同时也令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浓浓的思乡之情以及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从艺术特征、演唱分析的层面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的概况、旋律、曲式、歌词、衬词、气息、情感表达、唱腔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分析、阐述,希望为研究歌曲《静夜思》的有关方面提供一定的帮助,使演唱者和广大爱好者能够有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音乐元素与古诗词相结合的艺术品,歌者要充分了解其创作背景与作曲家的人生经历,把谱面内容做好之后加入我们自己的声乐技巧和情感进行演唱,这样可以使演唱者更容易做到声情并茂。笔者在歌曲《静夜思》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关方面的经验,也为以后的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研究、分析、学习、演唱奠定了基础。歌曲《静夜思》作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代表性曲目之一,我们要传承、发挥它在当代的艺术价值。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与分析,可以为学习这首歌曲的歌者带来更多帮助。
 
  注释:
 
  ①杨林.古诗词艺术歌曲《静夜思》的艺术分析与演唱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20,3.
 
  参考文献
 
  [1]赵冬梅.听艺术歌曲《静夜思》有感[J].人民音乐,2002,(05):14-15.
 
  [2]周晓萌.《静夜思》教学设计[J].音乐天地,2007,(03):22-23.
 
  [3]张塘林.古诗词歌曲《静夜思》演唱处理探微[J].当代音乐,2015,(19):75-77.
 
  [4]张婉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诗”与音乐——以作品《静夜思》为例[J].音乐生活,2017,(06):72-73.
 
  [5]赵明,殷进良.中国诗词歌曲在近代民族声乐艺术中的地位及作用研究——新艺术歌曲集之古诗词歌曲《静夜思》音乐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04):198-199.
 
  [6]丁志刚,邓爱玲.秦西炫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以《静夜思》为例[J].黄河之声,2020,(05):40-41.DOI:10.19340/j.cnki.hhzs.2020.05.024.
 
  [7]李竹,吴小路.经典古诗词歌曲《静夜思》之赏析[J].黄河之声,2021,(12):150-152.DOI:10.19340/j.cnki.hhzs.2021.12.04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5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