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歌曲《敕勒歌》的音乐分析及演唱处理揭示了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与音乐特色,该文对艺术歌曲《敕勒歌》进行了深入的音乐分析和演唱处理研究。首先介绍了《敕勒歌》的创作背景,然后从曲式结构、和声运用、旋律分析和节奏与节拍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音乐分析。在演唱处理方面,探讨了呼吸控制与发声技巧、音域运用和转换技巧、共鸣运用与表现技巧、声音的明暗变化、音色的柔韧处理以及情感表达的变化与转换等演唱技巧和音色控制。《敕勒歌》不仅是一首具有民族风情的歌曲,更是对歌手演唱能力的全面考验,要求其在技巧与情感表达上达到高水平的协调与统一。
关键词:《敕勒歌》,音乐分析,演唱处理
一、《敕勒歌》的创作背景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其创作背景存在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敕勒歌》是敕勒人创作的民歌,他们用民歌歌唱自己的生活,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另一种说法认为《敕勒歌》是东魏权臣高欢为了激励士气,让敕勒族人斛律金创作的军歌。
《敕勒歌》是一首具有鲜明游牧民族特色的诗歌,其语言质朴、意境开阔,歌词歌颂大漠孤烟、落日圆和驰骋草原的牛羊,展示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这首歌曲表达了蒙古族人民豪放、自由、乐观的精神风貌,也抒发了他们对于友情、爱情和家园的情感渴望。
二、艺术歌曲《敕勒歌》的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
1、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是《敕勒歌》的开篇,以独特的旋律和音乐编排为后续的歌曲铺垫了基础。从曲式结构的角度来看,引子部分展示了这首歌曲的主题和情感氛围,并为后续的副歌和主歌提供了引导。
在引子部分中,歌曲的旋律起伏有致,给人一种辽阔而壮美的感觉。它以中低音乐声和温柔的旋律开启,为整个歌曲创造了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此温柔的开端逐渐转化为更加激昂和动感的旋律,营造出一种音乐上的高潮和张力。
引子部分的旋律和节奏也为后续的副歌和主歌奠定了基础。它以缓慢的节奏开始,并逐渐加快节奏,带动人们的情绪,此节奏变化增加了整体旋律的动感和张力,为后续部分的展开打下了基础。
2、主体部分《敕勒歌》的主体部分是歌曲中的核心部分,以其独特的曲调、歌词和节奏变化,表达了人们对草原生活、自然景观和情感的深切思考和表达。从曲式结构的视角来看,《敕勒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两个主要节段:A节段和B节段。A节段主要展示了草原的壮丽景色、人们的情感思绪以及对于失去的追忆和寻找的渴望,B节段则更加强调了草原的自然景观和神秘感。
在A节段中,歌曲以轻快的节奏开始,旋律激昂,歌词表达了心灵的旅行和向往自由的意境。音乐氛围较为轻松活泼,强调旋律的流动性和曲调的变化。在歌词中,人们的心灵随着天地自由徜徉,寻找达观的心境,追问情缘的所在。
而B节段则更加注重草原景观的描绘和情感的展示。音乐氛围转变为宏大而庄严,旋律呈现出一种沉静而肃穆的气息。歌词描绘了阴山下的敕勒川,天空如穹庐覆盖草原,四野苍苍,风吹草低见牛羊,此景象给人一种广袤而悠远的感觉,也勾起了人们对于草原原生态的向往和敬畏。
3、过渡部分
《敕勒歌》的过渡部分是歌曲中连接主体部分和尾声部分的部分,它在整个曲式结构中扮演着过渡的角色,将不同部分的情感和氛围进行平稳的衔接。在过渡部分的曲式结构视角下分析,《敕勒歌》过渡部分展现了一种温柔而流畅的过渡氛围,以音乐和歌词的编排,将主体部分的热情和节奏逐渐降低,为尾声部分的出现做好准备。在音乐层面上,过渡部分的旋律较为柔和、缓慢,节奏也相对放缓。曲调的变化比较平稳,强调旋律的轻 柔流动性,和声编排相对简单,以突出旋律的表达和情绪的渐变。而在歌词层面上,过渡部分以一种温柔的情感展现。歌词探讨人们的情感和思考,以微妙的方式引导听众进入尾声部分的氛围,它围绕着对自然、情感或者生活的沉思,将听众的思绪从主体部分引导至尾声。
4、结尾部分
《敕勒歌》的结尾部分是歌曲中的最后部分,它以独特的方式完成了歌曲的情感表达,以音乐和歌词的双重呈现,将歌曲的情感表达推向高潮,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音乐层面上,《敕勒歌》的结尾部分以一些技巧和变化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它以音乐上的高潮或突然的转折开始,以增加听众的兴奋和吸引力。旋律更加激情澎湃,节奏加快,以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声编排更加复杂,以增加音乐的层次和丰富度,这些音乐元素的变化将歌曲带入一个引人入胜的高潮环节。
在歌词层面上,《敕勒歌》的结尾部分总结和强调之前歌词内容的主题,通过重复某些关键词、短语或句子,来加强情感的表达和主题的回归。歌词也以一种深情而飘逸的方式结束,让听众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同时,歌曲以一种高潮的方式结束,给人以情感上的满足感和瞬间的冲击。
(二)和声运用
1、调性中心与和弦进程
《敕勒歌》是一首古老而动人的曲子,从和声运用的视角来分析,可以聚焦在调性中心与和弦进程。首先,在调性中心方面,《敕勒歌》的基调是D大调,也是歌曲的调性中心。基调的稳定性使整首歌曲给人一种稳定且坚定的感觉,歌曲中的旋律和和声也围绕着D大调展开,使听众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其次,在和弦进程方面,《敕勒歌》采用了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和弦进行。包括D大调、G大调和A大调等,这些和弦的运用令歌曲的动感更加突出,增强了整体旋律的鲜明性和感染力。
2、和声色彩与转调技巧
和声色彩与转调技巧在《敕勒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合颇具特色的和声色彩和转调手法,歌曲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音乐质感,并深化了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这些和声运用的特点使得《敕勒歌》成为一首令人动容的艺术作品。首先,和声色彩的运用为这首歌曲增添了丰富多样的音乐质感,歌曲以古老的蒙古族民谣形式呈现,采用了典型的蒙古族音乐元素。例如,在部分音乐段落中,运用胡琴、马头琴等传统民族乐器,带给听众一种独特的声音质感,彰显了蒙古族音乐的魅力。其次,在歌曲进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转调的技巧,改变调性中心和和弦进行,歌曲情感在不同调性中会得到丰富和变化,此转调技巧赋予了歌曲更大的表达力和情感层次。转调的运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风格和表现手法。
3、伴奏织体与和声层次
艺术歌曲《敕勒歌》中伴奏织体与和声层次的精妙安排,营造出深沉悠扬的音乐氛围,强化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艺术魅力。首先,伴奏织体的运用给歌曲增添了独特的音乐纹理和层次感。在伴奏中常常采用了传统蒙古族乐器,如胡琴、马头琴等,为歌曲注入了浓厚的民族风情,这些乐器所营造出的独特音色与韵味,丰富了歌曲的声音特点,使整个音乐作品更具丰富性和魅力。其次,和声层次的安排使得歌曲更加丰富和饱满。《敕勒歌》中采用了和声的分声部演唱,既有主旋律又有和声部分,此分声部的设计丰富了整体音乐的层次,让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也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旋律分析
1、主题旋律的形态特征
艺术歌曲《敕勒歌》的主题旋律具有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特点,并融合了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展现了其鲜明的音乐风格和深厚的情感内涵。首先,主题旋律以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音符组合为基础。歌曲开头的“心随天地走,意被牛羊牵”以一组连续的下行音符开启,此音符的连贯性让旋律流畅自然。此后的旋律线条在整首歌曲中保持简洁性,注重情感的表达。旋律的起伏和变化将听众带入一种深沉而激动人心的氛围。其次,主题旋律采用了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元素与方式。蒙古族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闻名,此特色在《敕勒歌》中得到体现。旋律的起伏与跳跃、音符的变化与重复,使整个旋律呈现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韵律感,此独特的旋律特征使《敕勒歌》成为一首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2、动机发展与旋律变奏
艺术歌曲《敕勒歌》的旋律基于动机的发展和旋律的变奏,展现了音乐的变化和情感的深化,赋予了歌曲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感染力。首先,在《敕勒歌》中,主题旋律基于动机的发展展示出音乐的起伏和情感的变化。比如在歌曲的开头,“心随天地走,意被牛羊牵”这个动机以一系列连续下行的音符构成,表达了内心随着天地奔放的情感。随着歌曲的演进,主题旋律逐渐发展出新的动机,例如“在天的尽头与月亮聊天”,这个动机以上行和下行音符相间组成,展示了与月亮对话的温情和理想追求。其次,旋律的变奏使得歌曲更加丰富多样。《敕勒歌》在主题旋律的基础上进行旋律的改变和变奏。
例如在歌曲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这一段旋律变奏,以音程的变化和音符的高低起伏,给歌曲增添了不同的音乐情感和冲击力,此变奏的处理使旋律更加生动有力,使歌曲的表达更加丰富多样。
3、情感表达与旋律走向
艺术歌曲《敕勒歌》以其旋律设计和情感表达,将草原风情与人生感慨巧妙融合,展现了丰富多彩的音乐画面和情感内核。首先,艺术歌曲《敕勒歌》的旋律走向展现出明确而感人的情感表达。歌曲的旋律走向起伏跌宕,以音符的上扬、下跌和扭转,表达出对大漠辽阔和人生沧桑的感慨之情。旋律中的音程变化丰富多彩,既有悠扬高亢的部分,也有低回悲凉的部分,使得歌曲充满了情感的张力和层次感。其次,情感表达则贯穿于整个旋律之中。从歌曲的旋律走向可以感受到明显的情感起伏,既有激昂高亢的部分,又有细腻柔情的表达,如同在草原的风中奔驰、在天地间遨游,展现了一种纵情豪放的情感氛围,此情感表达与旋律走向的结合,使得歌曲更加动人心弦,引发听众的共鸣。
(四)节奏与节拍
1、节奏型态与节拍的规律
艺术歌曲《敕勒歌》表现出了鲜明的节奏型态和节拍规律,多变的节奏和节拍的处理,增加了歌曲的动感和魅力,使其更加具有悠扬的民族特色和情感张力。首先,在节奏型态方面,《敕勒歌》采用了富有节奏感的节奏型态。在歌曲的表现手法上,灵活运用3/4或6/8的拍子,营造出了独特的节奏韵律,具有浑厚且坚实的节奏感。歌曲中的音符排列紧凑,旋律起伏跌宕,节奏感明显,此节奏型态增强了歌曲的音乐张力和感染力。其次,在节拍的规律方面,《敕勒歌》运用了多样化的节拍变化。歌曲中的节拍规律既有稳定的4/4拍,又有富有变化的3/3拍,此多样化的节拍规律使得歌曲更具风格和韵味。歌曲中还运用了交叉节奏和复合节拍,营造出复杂多变的音乐氛围,使歌曲的节拍更加有层次感和变化性。
2、节奏变化与节拍强调
《敕勒歌》敕勒歌通过节奏的变化和节拍的强调,使歌曲更具生动和魅力。节奏的变化使得歌曲更具层次感,节拍的强调增强了音乐的节奏感和吸引力,使歌曲更加生动有力、引人入胜。首先,在节奏变化方面,《敕勒歌》展现了丰富的节奏变化,使得歌曲更具变化和层次感。歌曲开始时,节奏较为平稳,以4/4的拍子为主,营造出稳定而温和的氛围。但随着歌曲的推进,随着歌词情感的变化,节奏逐渐变得更加激昂起伏,进而转向3/3的拍子,使歌曲节奏更加活跃和动感,此节奏的变化与歌词的情感表达相呼应,增强了歌曲的表现力。其次,在节拍强调方面,《敕勒歌》运用了强调的手法,使节拍更加突出鲜明。歌曲中经常使用强音、延长节拍的方式,将重点音符或重要歌词所在的音符强调出来,以突出节拍的重要性,此强调的手法使得歌曲的节拍更加醒目,引人注意,增强了音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节奏的速度与张力
艺术歌曲《敕勒歌》以其节奏的速度与张力,展现了草原风情的豪迈与激昂。节奏的明快与张力使得歌曲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冲击力,节奏速度的变化赋予了歌曲更为丰富的表现力。首先,歌曲的节奏速度较为明快而有力度。快速的节奏为歌曲营造出一种奔放豪迈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辽阔的草原之上,感受到驰骋奔跑的畅快感,此明快的节奏速度赋予歌曲以张力和活力,使得听众在欣赏时不禁情不自禁地跟随着音乐的节奏而动感。其次,歌曲的节奏张力体现在其富有韵律感的编曲上,强烈的节奏引导和鲜明的鼓点打击,歌曲营造出一种节奏感极强的氛围,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奔腾的马蹄声与风吹草动的视觉冲击力,此张力使得歌曲更具有冲击感和穿透力,引发听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三、艺术歌曲《敕勒歌》的演唱处理
(一)演唱技巧
艺术歌曲《敕勒歌》的演唱处理凭借呼吸控制与发声技巧、音域运用和转换技巧以及共鸣运用与表现技巧,将歌曲的情感和音乐技巧完美地呈现出来
1、呼吸控制与发声技巧
在演唱《敕勒歌》时,演唱者需要在演唱过程中掌握良好的呼吸控制技巧,这首歌曲旋律起伏跌宕,要求演唱者有稳定的呼吸节奏和量感,同时能够准确地掌握呼吸的停顿和流畅的呼吸转换,以保证演唱的稳定性和力度。发声技巧方面,演唱者需要通过正确的发声方法,充分利用腹式呼吸和声音共鸣的原理,使声音清晰、饱满,并能够在高低音区域的转换中保持音质的稳定和感染力。
2、音域运用和转换技巧
《敕勒歌》的音域较为宽广,既有高亢激昂的部分,又有低回悲凉的表达。演唱者需要准确掌握不同音域的发声技巧,适应歌曲的音域需求,并基于技巧的转换,保证音色的平稳过渡和不失真的表现。在高音部分,演唱者应运用控制呼吸、放松喉咙等技巧,提高音域的清晰度和稳定性;在低音部分,调整适当的声音厚度和发声位置,保持低音的饱满感和可听性。
3、共鸣运用与表现技巧
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准确把握共鸣区的运用,对不同共鸣区的掌握,让声音更加饱满、富有穿透力。演唱者还需要在表现技巧上注重情感的表达,对音色、音量、音调等的变化来传达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演唱《敕勒歌》时,演唱者运用技巧将情感和音乐完美融合,使歌曲更加感人动人,赋予听众以深刻的共鸣。
(二)音色控制
音色控制是艺术歌曲《敕勒歌》演唱处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演唱者音色的明暗变化、柔韧处理以及饱满与清透的表现,能够赋予歌曲更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声音的明暗变化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应调整声音的明暗度,即音量的大小和变化,来突出歌曲中不同部分的情感和氛围。在《敕勒歌》中,演唱者应利用柔和低沉的声音表达悲凉、苍凉的部分,调整音量的渐弱渐强,传递出草原上风吹草低、暗淡落寞的感觉;而在激昂奔放的部分,音量的骤然上升和持续的高亢,使歌曲充满澎湃的动力和豪情。
2、音色的柔韧处理
音色柔韧是指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以发声技巧和表达方式,使声音具有灵活变化的特点。在演唱《敕勒歌》时,演唱者调节发声部位、发声方式和咬字的处理等,给予歌曲更多样的音色效果。比如,在高亢激昂的部分,演唱者运用硬音和声音爆发的方式,使歌曲充满力度和爆发力;而在低回悲凉的部分,运用轻柔的发声和抑扬的方式,使声音更具迷人的柔韧感,增加歌曲的表现深度和吸引力。
3、音色的饱满与清透
在演唱《敕勒歌》时,演唱者需要控制音色让声音既饱满又清透,以营造出草原的广袤和明亮的氛围。在高亢激昂的部分,以深沉的声音底蕴和共鸣的运用,营造出音色饱满的效果,使歌曲具有冲击力和张力;而在低回悲凉的部分,以清透和透明感的声音,让听众能够感受到歌曲中的无尽忧伤和宁静之感。
(三)情感表达
情感表达是艺术歌曲《敕勒歌》演唱处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情绪表达的变化与转换、表现手法与情感共鸣,以及情感过渡与层次表达,演唱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传递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使听众在欣赏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世界,并产生共鸣与共振。
1、情绪表达的变化与转换
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准确地把握歌曲中不同情绪的转变,以声音和表现方式来传递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变化。在《敕勒歌》这首歌曲中,演唱者可从悲凉、奔放、欢快到沉思、旅行、思归等多种情感进行切换。
演唱者调整声音的音量、音色、发音和语气,准确地呈现出情感的变化,使听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歌曲中情感的丰富性和变幻性。
2、表现手法与情感共鸣
艺术歌曲的演唱处理中,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于情感表达至关重要。演唱者通过有效的表情、手势、身体语言以及舞台表演等手法,增强歌曲的情感表达力。在演唱《敕勒歌》时,演唱者展现出草原风光的广袤,表现出激情和豪情,营造出更加生动动人的氛围,与听众建立情感共鸣,使他们深入体验歌曲所传达的情感世界。
3、情感过渡与层次表达
情感过渡是指演唱者将歌曲不同段落之间的情感过渡得以平滑和自然。在演唱《敕勒歌》时,演唱者应结合温柔唱腔的运用、音色的转换和声音的渐弱渐强等技巧,使情感在不同段落之间有着自然而流畅的过渡。演唱者要进行音乐节奏、音符的处理和歌词情感的解读,将不同的情感层次逐步展现出来,使听众能够感受到歌曲中情感的层次深度和情绪的递进。
结语
《敕勒歌》这首歌曲中,其旋律简单却富有表现力,以音乐的方式展现了敕勒族的生活和情感,让人们感受到了草原的宽广和敕勒族的豪迈。演唱者对音色控制的处理,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敕勒歌》中草原的广袤和情感的多样性,而情感表达的技巧则能够让听众更深刻地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世界,与之产生共鸣。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需要注意对歌曲情感的把握和对音色的控制,以更好地展现出这首歌曲的艺术魅力,结合这些技巧与方法,演唱者能够将歌曲演绎得更加生动动人,使听众在欣赏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歌曲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陈畅.雨的声景——李霓霞《聆雨》音乐分析[J].当代音乐,2023,(12):158-161.
[2]陈畅.曲式分析、音乐分析、音乐学分析、音乐分析学术语辨析[J].艺术评鉴,2023,(16):7-12.
[3]彭梦梦.合唱作品《阳关三叠》音乐分析[J].戏剧之家,2023,(30):63-65.
[4]肖大为.声乐作品《飞蛾》的音乐分析[J].黄河之声,2023,(17):78-81.
[5]陈思.钢琴独奏作品《五魁》音乐分析及演奏技法[J].鄂州大学学报,2023,30,(06):71-72.
[6]蔡雪骏.应尚能艺术歌曲《无衣》的音乐分析与演唱诠解[J].艺术研究,2023,(06):132-13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