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处理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4 11:08: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虞美人·听雨》是由南宋词人蒋捷作词,白栋梁作曲的 一 首艺术歌曲 。整个作品以“听雨”这一个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三幅不同的“听雨”意象 。本文从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词曲的创作背景出发,对这首艺术歌曲的曲式结构 、旋律和伴奏的创作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对整首作品的意境把握 、气息控制 、咬字吐字以及对舞台表演方面的处理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特征,演唱处理

  一、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的创作背景分析

  《虞美人·听雨》词作者蒋捷,字胜欲,宋末元初 常州府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人,年轻时曾中进士, 不幸的是,南宋王朝很快就灭亡了,后来他退隐到太 湖的竹山岛,十分孤独凄凉 。他的生活充满了战争和 流亡的痛苦,并留下不少诗词作品 。这些古诗词不仅 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其中很多都与当时社会有关, 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成就。《虞美人·听雨》就 是其中之 一,这首词内容非常丰富,时间跨度大,情 感十分充足,并且有着鲜明的层次 。用三种听雨的意 境塑造了三段时间不同的人生境况, 将自己一生中 最具代表性的时刻描写得淋漓尽致。

  曲作者白栋梁,出生于内蒙古,青年作曲家,钢 琴艺术指导,哈尔滨音乐学院教师 。他在音乐方面有 自 己独特的见解和创作手法, 其音乐风格具有鲜明 的个人特色 。白栋梁老师曾和唐文卿学者谈到,他在 创作时想到的是顺着词作者的内容去写 。前面的时 间线紧凑,内容简洁,故而他在音乐的创作上也就十 分收敛;而后面时间跨度十分大,词作者并没有详细 描写中间的时间段, 所以又需要由他创作的音乐来 弥补这段时间上的空白 。这种方式进一步丰富了该 作 品 的 内容,填 充 了 整 个 时 间 线 上 的 空 缺,将 整 个作品的意境表达得更加完美 。他用音乐赋予了这首词新的生命,在这首曲子里,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对词作者的尊重与欣赏,以及对这首古诗词的深刻思考。

  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为古诗词艺术歌曲,而古诗词艺术歌曲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古代就有曲调的古诗词歌曲, 另一类是现代作曲家在西方艺术歌曲的影响下, 用西方的创作手法对原有的古诗词谱曲, 进行创作和改编形成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正是属于第二类,这类歌曲在旋律上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不仅符合民族音乐的审美特点,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

 
  二、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的创作特征

  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整体结构是 一 个按三个时间段分成三个乐段部分的单三部曲式, 整个曲子的主旋律和歌词相互呼应, 伴奏部分给主旋律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效果, 使整个作品的情感和意境表达十分完整且细腻 。作曲家巧妙地将音乐和诗词结合在一起, 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让听众对诗词意境产生联想和想象 。

  ( 一 )歌词特征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词作者少年时 生活富裕,听雨时并没有很多烦恼,用“歌楼”“红烛”“罗帐”等意象给人一 种无拘无束的感觉,词人极力 渲染一 种“不知道悲伤是什么”的青春年华,表达了 对没有挫折和痛苦的美好少年生活的向往, 给人 一 种悠闲但短暂的感觉,与之后的凄凉形成鲜明对比 。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他描 述自己的中年一直漂流不定, 但对家乡还是有着深 厚的感情。“云低”“断燕”“西风”描述了一 幅凄凉寂 寞的画面 。国破家亡的痛,让词人体会到了生活的艰 辛 。壮年后,当战争和动乱爆发时,词人常常独自奔 波于生活的困境中 。他的精神和悲伤深深印在这幅画面中。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老年时期,词 人已经失去了少年时的欢乐和壮年时期的仇恨,再 听到雨声时,心里已经十分豁然 。但是“一任阶前点 滴到天明”,这样一整夜的听雨又表明词人并没有完 全放下一切,只不过是明白了人身不由己,使他到了 麻木的地步。

  在许多作品中,雨总是与悲伤分不开的,例如: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雨恨云愁,江 南依旧称佳丽”,然而蒋捷的“雨”是因为时间 、地点 、 环境的不同,带给词人的感受也不相同 。词人用“听 雨”这一个独特的视角,再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描绘出三幅不同的“听雨”意象,这三种意象贯穿并 凝聚了词人一生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

  (二)曲式旋律特征

  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的曲式结构是带引子 和尾声的 A— B— C 的并列单三部曲式,速度为慢速, 共 35 个小节,调式调性为民族调式 f 羽雅乐,三个部 分长度大致相等,结构非常方整。

  作品的 5~ 13 小节为第一乐段,是非方整性乐段 (4+5),两个乐句属于平行关系,其中平行中又有同 头异尾 。第 5 小节可以看作是这个曲子的主题动机, 首调唱名为 mi—la—la— mi。三个时期对“听雨”的描 写都用了这个动机,将整个曲子串联起来 。第一个乐 句由 2+2 两个乐节构成,形成正格半终止,第二个乐 句由 2+3 两个乐节构成 。两个乐句的第一个乐节最 后两个音分别为向上和向下两种走向, 对应了词作 者所表达的少年时期的美好以及壮年时期的孤寂。

  作品 14~22 小节为第二乐段, 是非方整性乐段 (4+5), 两个乐句属于对比关系, 第一个乐句由 2+2 两个乐节构成, 终止处采用不稳定的 VII9 和弦与 V和弦构成半终止,有起到过渡作用,旋律起伏大,象 征着词作者经历的各种挫折和磨难以及三个时期强 烈对比 。第二个乐句由 2+3 两个乐节构成,开始的一 小节是由主题动机变化而来, 加入了一个音并改变 了节奏型, 使开始两个四分音符变化为带有十六分 音符的大后附节奏,更加增加了不稳定的感觉,将老 年时期的无力感描写得淋漓尽致。

  作品 23~30 小节为第三乐段,是方整性乐段(4+4), 两个乐句属于平行关系,其中平行中又有同头异尾 。 第 二 个 乐 句 是 对 第 一 个 乐 句 进 行 了 简 单 的 变 化 重 复,第二个乐句将“滴”字所在的小节转换为 6/4 拍, “滴”字的节奏由八分音符变成了四分附点连四分音符 。

  作品 31~35 小节为尾声部分, 音乐的材料来自 前面第 29 小节和第 30 小节, 将最后三个音移高八 度,时值也有所延长,最后完满终止于 f 羽雅乐的主 和弦上。

  (三)伴奏特征

  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的引子部分速度为柔 板,节拍是 4/4 拍,钢琴弹奏出引子为主题的进入做 准备,虽然只有 4 小节规模较小,但伴奏用柱式和弦 织体开始,也很好地铺垫出了庄重的感觉 。曲中还原 d 这个音在 f 羽雅乐中是偏音,为变徵,在全曲中这 个音出现次数较多 。同时,在整个乐曲中增加了许多 大音程和大和弦, 使原本带有小调色彩的羽调式增 加了明亮的感觉,与词人想体现的情感相呼应 。后面 两小节与主要旋律线相适应,提前将情感引出,使主 题的进入更为自然 。钢琴伴奏对作品的背景和情感 有一定的铺垫和烘托作用, 并且对整个作品的节奏 和速度进行规范。

  作 品 的 第 一 乐 段 的 伴 奏 织 体 是 分 解 和 弦 的 形 式,能够很好地烘托出作品的情感,为主旋律叙述故 事情节做背景, 前两个乐句的伴奏部分与旋律部分 相呼应,同样采用了同头异尾的方式 。终止处由原位 的 V7 解决到根音旋律位置原位 I 构成, 在和声上为 完满终止,终止后伴奏的分解和弦起到过渡作用,将 情感进一步推向高处 。一首完整的歌曲它本身就是 由一个一个乐句构成的, 而乐句的表达仅仅依靠旋 律加歌词是远远不够的 。而伴奏可以很好地与乐句 进行配合,烘托作品的情感表达,而且乐句之间也需 要有伴奏进行连接,起到自然过渡的效果,所以一个 优秀的作品,好的伴奏是必不可少的 。

  作品的第二乐段的第一个乐句,也就是第 14~ 17小节为整个曲子的过渡句, 与旋律部分较为舒缓的 节奏相比,伴奏部分音符较密集,与上方声部形成鲜 明的对比,动静结合有利于意境和情感的和谐统一 。 在第 16 和 17 小节采用一个导九和弦到属三和弦的 过渡,充分利用了导九和弦的不稳定性,也使整个歌 曲顺利的过渡 。在第二个乐句伴奏部分也从密集的 音符变为舒缓的音符, 前后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情感 的对比,也顺利进入到老年时期故事的述说 。乐句后 半部分的伴奏节奏慢慢密集起来, 将情感缓慢推上 高潮 。

  作品第三乐段的前面是按八度关系重叠的柱式 和弦,节奏型也十分密集,将曲子推入高潮部分 。结 束部分的伴奏慢慢变缓,给人一种结束的感觉,第二 个乐句终止处由原位的 V7 解决到根音旋律位置原位 I 构成,在和声上为完满终止 。钢琴伴奏对乐句的情 感表达和意境塑造是非常重要的, 演唱好每一个乐 句需要与其对应的伴奏相互配合, 共同烘托出所需 要表达出的效果。

  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是民族调式 f 羽雅乐, 伴奏对于不同的民族调式使用的音阶都不同, 这要求伴奏者对民族调式要有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演唱 者从伴奏旋律中找到提示的前提是要对伴奏十分了解,并且同样也要对民族调式有着深入的认识,这样才能保证演唱者和伴奏能够配合将这个作品呈现出 最好的效果。

  三、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的演唱处理

  每个作品都有它的情感和要表达的内容, 所以必须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作品,运用相应的演唱技巧, 多思考多练习才能完整掌握, 才能在演唱时全身心 地投入 。要想让一个声乐作品能够完美展现出来,对 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是必不可少的 。本部分将 从意境的把握 、气息的控制 、演唱中的咬字吐字以及 对作品舞台表演的思考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 一 )准确的意境把握

  这首曲子是根据南宋词人蒋捷的词作谱曲而成 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音乐与古诗词的结合充分体现 了艺术学科的互补性和渗透性, 演唱者需要从艺术 歌曲《虞美人·听雨》词作本身的内涵以及词作与曲 之间的关系上去把握整体的意境 。在有了一定的演 唱技巧后,演唱者更应该注重融入这首作品的意境, 以及调动自己的情感去表达出自己对这首作品的理 解,才能更好地在作品与听众之间做好“桥梁”的作用,了解作品的意境是成功演唱这首作品的关键 。

  想要把握好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这首歌的 意境,首先要注重强弱以及速度处理,其次处理好细 节部分,整个作品才会更加细腻 。整首作品的速度是 柔板,在弱进的基础上,很好地烘托了一种安静的氛 围 。演唱者应当将作品看作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并 从容地将它诉说出来,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得带着 歌唱技巧,用情感带动气息流动 。歌曲中三处“听雨” 部分,应该感受到少年时的无忧 、壮年时的落寞以及 老年时的无力与释怀 。歌曲的节拍是 4/4 拍,强弱规 律为强、弱、次强、弱 。因为整个作品中有很多大跳音 程,所以强弱很容易就会受到音的高低影响,演唱时 应该更注重于 4/4 拍的强弱规律以及附点节奏的强 弱规律来处理歌曲 。但整体上需要弱声控制,对演唱 者的气息控制要求非常高 。歌曲的尾声采取渐弱的 形式,将整个画面慢慢拉远,与整个作品的艺术理念 相呼应,给人无尽的回味 。

  (二)坚实的气息控制

  《虞美人·听雨》是偏慢速的抒情艺术歌曲,侧重于表现作品本身的意境和演唱者所理解的三个时期的不同感受之间的区别 。首先,气息在处理强弱时要铭记 4/4 拍的强弱规律,这个作品整体上需要弱声控制,需要十分细腻地去把握气息,否则极易破坏整个作品的感觉, 这对演唱者的气息控制和身体素质的要求非常高 。演唱者需要对作品进行多次练习,熟悉整首歌曲的强弱处理 。对呼吸技巧的掌握需要更精炼,气息要以“连贯”为基本,要求吸入的气息深并且使横膈膜联合操作, 将气息平稳且充足地送出 。其次,从对这首词本身的分析来看,三个时期对气息的要求各不相同 。从少年时的无忧到壮年时的落寞以及最后老年时的无力与释怀, 随着年龄的增加整首歌的情感也越来越丰富, 支撑情感丰富起来的气息需要越来越稳固且充足 。最后,这首歌速度较慢,每次张口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并且吸入足够的气,将整个身体与气息相协调,使整首歌曲更加流畅连贯 。但要想气息充足且稳固,就得根据歌曲旋律 、感情需要以及歌词内容等进行分析, 找到合适且适合自己的气口, 既不破坏整个作品的完整感也能实现气息的充足供给。

  (三)规范的咬字吐字

  声乐演唱是音乐与语言相互渗透的 一 种艺术,歌唱表演中咬字与吐字是表达完善歌曲内涵的基本要求 。所以各个国家的音乐家都十分重视咬字与吐 字,也在这方面都下了不少工夫 。我国自古以来就强 调语言要字正腔圆,在演唱时也要求如此,而古诗词 艺术歌曲的歌词大多要求更为严格 。对歌词进行有 感情地朗读,充分熟悉歌词,不仅能练习演唱者的咬 字与吐字技巧,也能让演唱者加深对歌词的理解。

  在声乐演唱学习的过程中, 要注意掌握正确的 咬字吐字方法和技巧来进行演唱 。只有这样才能更 好地体现出歌词的意境美 、 内涵美以及歌曲本身所 蕴含的丰富感情 。 当然正确的咬字吐字技巧也要配 合正确的呼吸方式和共鸣腔体 。可以每个字单独练 习,然后多举一反三地去思考,遇到相似的字也进行 同样的处理,直到养成一种习惯。

  要做好咬字吐字,具体来说就是要咬正字头、吐圆 字腹以及收满字尾 。首先,咬正字头是“字正”的关 键 。其次,吐圆字腹是“字圆”的关键,韵母在发音时 长中所占的比例较大, 也是歌唱时能否清晰表达歌 词的关键 。如:“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 听雨客舟中……”中的“罗 lu-o”“壮 zhu-ang”这两个 字中的韵母 u 会有所延长,与后面的 o 和 ang 音连接 时要流畅,嘴型要张开 。只有流利掌握各种归韵,演 唱歌曲时才能带给听众一个良好的体验 。最后,要收 满字尾,给每个字一个圆满结尾 。当然每个字的收尾 音嘴型都不一样, 但所有的字在结尾时都需要使整 个字音得到一个平衡感。

  (四)适宜的舞台表演

  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这首作品是音乐与古 诗词的结合, 充分体现了艺术学科的互补性和渗透 性,演唱者需要把握好《虞美人·听雨》这首词词本身 的意境与韵律 、演唱时的肢体动作与服饰以及对伴 奏的熟悉等各个方面, 才能将这首歌曲所想表达的 内容完整表现出来。

  在对作品进行思考时, 对舞台上整体表演的思 考是必不可少的 。在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的同时也 要有一定的舞台表现力, 只有将视觉和听觉效果进 行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整个表演的感染力 。 首先,在眼神方面,眼睛常常被誉为是心灵的窗户, 眼神可以表达出人们的各种感情。《虞美人·听雨》这 首 艺术歌曲最重要的就是三个时间段不同情感的对比表达 。演唱者在投入整个作品的同时,眼睛要与 观众进行互动, 这样才能给观众传递所想表达的情 感以及接收到观众的及时反馈 。其次,在手部动作方 面,声乐表演手部的动作是十分重要的 。手部十分的 灵活,可以做出各种动作来推动情感的表达 。常见的 动作有抬起 、向外推 、合拢 、打开等等,可以结合歌曲 意境进行,如少年听雨时可以抬起手,眼睛顺着手的 方向望去,表示向往之意;壮年时则可以双手交叠放 胸口并微低头,表示感伤;双手打开表示释怀等等, 当然其含义并不是单一 的 。但手部动作也不能过多, 要尽量做到简单 、协调,只是用来辅助歌曲情感的表达,不要喧宾夺主 。最后,在形态方面,在伴奏响起时 就要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歌曲的意境中。

  四、结语

  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是古诗词与现代音乐 完美结合的一首佳作, 其具有深刻而强烈的感染力 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与音乐相互结合所传达的 意境,需要演唱者从气息控制 、咬字吐字 、舞台表演 等各种演唱技巧上下足功夫, 才能游刃有余地演绎 每个作品。

\

 
  参考文献 :

  [1]张苗苗 .古诗词艺术歌曲《枫桥夜泊》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处理 分析[J].黄河之声,2021(13):98-100.

  [2]李琰 .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研究—— 以歌曲《虞美人· 听雨》为例[J].艺术品鉴,2021(21):175-176.

  [3]魏子婷 .试论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色—— 以黎英海的《春晓》 为例[J]. 当代音乐,2017(03):81-82.

  [4]张 延 凌 .论 钢 琴 伴 奏 在 音 乐 表 演 中 的 重 要 作 用[J].艺 术 评 鉴 , 2021(14):65-67.

  [5]王 雯 .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钢 琴 伴 奏 研 究 [J]. 当 代 音 乐,2021(12): 113-115.

  [6]李芊叶 .谈民族声乐作品中钢琴伴奏的特色[J].艺术品鉴,2020 (03):353-354.

  [7]于婷婷 .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J].艺术家,2018(03):76.

  [8]蒋捷词, 白栋梁 .虞美人·听雨[J].音乐创作,2021(06):26-27.

  [9]张洋洋 .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的创作特征及演 唱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10]李博玥.王建中声乐套曲《李清照词五首》钢琴合作艺术研究[D]. 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20.

  [11]唐文卿 . 肖玛与陈思里《虞美人·听雨》演唱风格比较研究[D]. 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93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