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具有 独特的文化价值、韵律之美, 是我国民族歌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民族音乐的精华。教学、传唱中国古诗 词艺术歌曲,是锻造自身艺术修养的方 式,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是精神的洗礼,更是民族文化自觉自信 自强的表现。本文以艺术歌曲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诞生背景为切入点,分析 了当前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现状,并对 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 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提供最佳的 方式方法。
关键词: 高职院校 , 声乐教学, 中国 古诗词,艺术歌曲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经沧桑却与民族 血脉璀璨相随,是人们用以抒发家国情 怀、赞美生活、传颂真善美的精神源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教学、传唱赋 旋律以中国古诗词而成的艺术歌曲,是 锻造自身艺术修养的方式,是传承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是精神的洗礼, 更是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表现。然而, 中 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声 乐教学中,存在价值认识不到位、内容 选编和组合不合理、教学方法机械且单 一等问题。对此,音乐教师应牢固树立 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 探索出科学的教学方式,将古诗词艺术 歌曲有机地融入民族声乐教学。本文从 艺术歌曲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产生 背景切入,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的声乐 教学现状,结合高职院校三年学制的有 限性 , 对高职院校中的古诗词艺术歌曲 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为高职院校 的声乐教学提供最佳的方式方法。
一、艺术歌曲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
(一)艺术歌曲概述
“ 艺 术 歌 曲 ” 一 词 最 初 由 德 语 “Knustlied”翻译而来。《中国大百科全 书音乐舞蹈卷》将“艺术歌曲”定义为: “艺术歌曲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 欧 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统称为艺术歌 曲。其多半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 物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 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主要地 位。”。此类能在引人入胜的美中启迪 人们的思想,但对艺术歌曲的诠释,因 时因地因人而异。随着世界文化艺术交 流的深入,艺术歌曲在世界各地以不同 的语言、不同的演唱来进行表达,钢琴 伴奏作为其初期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变 化,部分国家甚至将艺术歌曲改为管弦 乐队伴奏,诗歌也不再是歌词的唯一, 人们更加注重音乐的艺术色彩。为了明 确范围,本文所论述的“中国古诗词艺 术歌曲”仅限于钢琴伴奏下的中国古诗 词歌曲。
(二)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诞生的 时代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 成 就了中国独特的东方审美标准,并融入我国各类艺术形式之中。这种“和谐意 境”之美, 既与西方的古典、浪漫主义不 谋而合,又散发出外来文化无法同化的 本土气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西方古典与浪漫主义音乐作曲技法,为 创作中国音乐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平 添了无限生机。
作曲家们在编创以白话新体诗为创 作题材或是以古诗词为核心的伴奏谱曲 时,不但生动地传递了作品的情感和意 境, 还充分融合了诗歌的音韵, 所呈现的 作品既饱含真情实感又不失艺术之美, 体裁上贴合西方的“艺术歌曲”。但中 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更强调传统 的韵味、中国特有的东方音乐魅力;中 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蕴含着节奏、音律、 格韵,自身就能够吟咏,其与音乐相融 合,更能够体现音乐中的思想感情。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职院 校声乐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一) 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价值 认识不到位
不断涌入的西方文化及中国古诗词 艺术歌曲在诞生时就带有的西方色彩, 影响着中国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使得 高职院校所选取的相关教学内容大都偏向西化,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处于弱势。显而易见,高职院校在认知其艺术价值上存在问题。这种价值错位的选择,阻碍了学生东方审美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很难通过学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十分重视音乐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其相关音乐理论、历史文化等综合知识的培育,忽略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蕴含的本土历史文化丰度,教育的价值取向也随之出现偏差。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数量、
内容选编和组合不合理高职院校对声乐课程的设置上较为随意,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选编与组合,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未充分考察学生的基础及设置相关选修课程。学生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时, 由于缺乏中国古诗词艺术相关的文史学、 审美学基础,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意境之 美,效果便会大打折扣。我国高职院校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明显存在着中外艺 术歌曲比例失衡的现象,外国艺术歌曲 成为声乐训练的主选曲目,相较之下,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占比甚少,几乎 始终处于“候补”的状态。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创 作之初,便带着浓厚的西方艺术歌曲色 彩;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声 乐的发声方法也极大地影响了国内的声 乐教学,国人在接受并认可这种方法的 同时, 还形成了学习西方艺术歌曲为主、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辅的习惯,这种 习惯又干预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 作;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仍未达 到成熟阶段,数量及质量还无法与西方 艺术歌曲相比。
(三)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方 法单一 、西化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体 或内容。课程决定着“教什么”,而教 学则决定着“怎么教”。现实的教学实 践中,人们常将课程视为顶层设计,习 惯在其圈定的路线上开展教学,学生天 赋、兴趣存在的差异容易被忽视, 教学效 果便难如其意。此外,重西轻中的思想根深蒂固,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 西方艺术歌曲的演唱发声,试图以此来 作为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基础。 相较于西方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艺术 歌曲在词曲的表达上更加关注情感的融 入,单一的演唱发声训练,并不能帮助 学生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树立正确的 情感认知。如若不去深入理解作品却过 于追求演唱上的技法,便极有可能使学 生形成理解的误区。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地思考
(一)构建机制,强化中国古诗词 艺术歌曲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目前,虽有一些专业音乐艺术院校 或是其他类型大学的音乐学院,将古诗 词艺术歌曲列为专业声乐教学曲目,但 占比仍偏小, 研选曲目的机制还不完善, 高职院校可能更甚。因此,高职院校应 构建研选机制并使之成为常态,将中国 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音乐教学的必选, 增加其在教考曲目中的比例,逐渐形成 一种弘扬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良好氛 围。
(二)转变观念, 音乐教师做学生继 承、弘扬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引路人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高职院校音 乐教学曲目中的“小众”,与作为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实践主体的音乐教师,不 无关系。有着专业音乐院校或是其他综 合性大学音乐学院音乐专业学习背景的 音乐教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中国 古典诗词歌曲缺乏一定的认识,重视不 够。观念左右着态度、实施。因此, 高职 院校应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构 建音乐教师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 平台; 音乐教师应主动打破习惯、观念的 藩篱,重视对古诗词歌曲的教学演唱, 不但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演唱能力,夯 实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重要一环,而且 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巨 大的推动作用;音乐教师在声乐教学、 教研中传授、弘扬中国古典诗词歌曲, 做学生学习、继承民族歌唱艺术的榜样 和引路人。
(三)加强学生古典诗词的文学素 养
由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学特质、 艺术属性,在声乐教学中教授中国古诗 词艺术歌曲时, 会遇到一定的问题, 诸如 学生演唱时韵不达意、意不宜词。所以夯 实诗词文学修养是学生唱好古诗词艺术 歌曲的重要前提。对此,高职院校可以 开设相应的中国古典诗词的赏析课,以 此来强化声乐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经 过对《诗经》、《唐诗》、《元曲》等佳作的诵读与学习,来培养学生感悟、 欣赏、审美的能力,使其深深体会到民 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由衷感到骄傲并树 立牢固地民族文化自信,更好的表达出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内蕴。
(四)因曲制宜、因材施教
1. 结合古诗词含义的独特表达,引 导学生确立清晰的声音表达概念。
众所周知,汉语承载着古诗词艺术 歌曲,汉语在咬字、归韵等方面有着较 高的要求,且与其它语言体系有着本质 区别。声乐演唱技巧都是围绕着语言进 行的,因此,教师应结合古诗词艺术歌 曲的时期风格,恰当地去教会学生练习 气息及咬字、吐字、归韵,使其学习演 唱技法时,做到“字正腔圆”声音通透 圆润,在汉字的字调规律中唱出诗词的 深远意境。
以《我住长江头》为例。《我住长 江头》是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青主创作 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歌词为宋代词人李 之仪所作。作品前奏部分十六分音符行 云流水,与主题“长江”相呼应。演唱 这首作品时,若不能清晰的咬字、吐字 (如作品中“长”、“头”、“不”、 “思”、“只”等) , 必会降低演唱的水 准。民族特色声乐艺术要求字正腔圆、 神情兼备;该曲中“睡不稳 , 纱窗风雨 黄昏后”的训练,可以改善学生真假声 转换以及中高声区的自然过渡,对气息 的连贯声音的上下统一有着很好的训练 作用。又如 :“展不开的眉头, 捱不明更 漏”两句,通过声区的自然衔接以及歌 词重复出现使音势缓缓上扬,渲染着情 绪的不断升华,深刻的情感在逐渐加强 的语势中抒发出来。以此帮助学生理解 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开启学生的想 象能力,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 经历, 使学生自己去感受其中的意境美。
此外,当演唱琴歌改编类的古诗词 艺术歌曲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声音作 出较大的改变,帮助其借助戏曲声腔的 特殊发声技巧来进行演唱,如此才能展 现出琴歌古朴优雅的声韵魅力。日常练 习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腹颤音”的 特殊声音进行发声练习,通过这些“润 腔”的特殊性训练,能够让学生在演唱时呈现出更加良好的演唱效果。
2. 要对音乐本体作充足的研究,教 师需在仔细分析音乐后对学生进行指 导。
音乐伴奏是古诗词艺术歌曲重要的 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研究古诗词艺 术歌曲时,不但要深入地了解作品的音 乐结构,还要认真地剖析作品的和声与 织体,在掌握了作品具体描述性作用的 基础上,指导学生做好谱面的文字标记 分析,使其对作品的诗词、音乐有所感 悟,开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想象空间, 使学生去感悟与体验音乐作品中的内在 情感与意境美。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 生在演唱时实现情景交融,为听众呈现 出超强的现场感染力。
3. 根据作品地内涵需求,指导学生 运用适宜的唱法技巧。
关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声音表达, 业界或是主张运用美声唱法来进行演 绎, 或是的提倡用民族唱法来进行表达。 结合二十多年的学、教经验 , 本人认为教 授学生进行基础训练时,如气息、真假 声的衔接、吐字咬字、音色音量以及情 感表达等方面,两者可以互相兼容、借 鉴 , 适时调整用声, 不可盲目采用一种方 法来进行教学。基于古代歌曲所改编的 “琴歌”风格作品或带有地方特色“戏 曲”风格的古诗词歌曲,在“发声”和 “润腔”上,应教会学生做细腻处理, 使这些细微的妙处得以彰显,将不同作 品的个中“韵味”释放出来。
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时,既要张弛 有度,又要深触内涵,这便要求演唱者 具备扎实的语言和咬字功底。美声发声 既有圆润的声音色彩,又有通透的声音 色彩,表现时富有张力,是其在演唱西 方艺术歌曲的优势所在。如果学生长期 参与过度的美声化训练,他的声音将很 难再演绎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深层次意 蕴。“韵味”是古诗词艺术歌曲表现内 涵的触须, “韵味”足了、情感真了, 便会拨动听众的心弦、与之共鸣。教学 中,音乐教师应融入民族唱法的一些技 巧,如声音线条细腻流畅, 吐字清晰归韵 到位。因此,教会学生用恰当的发声方 法,是其学唱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关键。
结语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国民族 声乐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曲目丰 富、审美艺术性极高,既承载着中国民 族声乐悠久的历史,又是民族声乐全新 发展的重要源泉。在实践教学中,教师 应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 确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观念,学习其 内容、品味其内涵、正视其价值。要不 断地去探索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 新方式,不断强化其在声乐教学中的重 要地位,体现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 宝贵价值。不可否认的是,对中国古诗 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研习非一日之功,未 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现如今, 我国民族声乐演唱文化也得到了前所未 有的发展,全新的艺术种类层出不穷, 对此,我们应牢牢地把握好本民族声乐 的根基,在时代的浪潮之下抓住发展机 遇, 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方式, 为中国民族 声乐的进步,贡献出自身的一份力量! 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少鹏 . 论中国艺术歌曲在高 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D]. 东北师范大 学 ,2014.
[2] 杨琳 . 艺术歌曲演唱与钢琴伴奏 的关系探究 [J]. 当代音乐 ,2020(03):108-109.
[3] 刘 丹 . 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受 众 的 审 美 现 状 及 其 思 考 [J]. 当 代 音 乐 ,2020(09):67-68.
[4] 徐敦广 . 论高师声乐教材与中国 声乐曲目的价值取向 [J]. 黑龙江高教研 究 ,2012,30(09):47-49.
[5] 彭根发 .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歌曲 定位的思考 [J]. 人民音乐 ,2007(09):28-31.
[6] 孙晓峰 . 浅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 曲对声乐演唱专业教学的影响 [J]. 戏剧 之家 ,2018 , 22 :7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