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历代文人政治、文化、思想的结晶,传递了中国古代的民风民俗、政治理念。文章针对中国古典诗词在传承与发扬中显现出的低迷状态,基于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内在动因和传播策略。研究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存在起源、形式及功能等方面的共通之处;二者相融合的创新传播策略包括融媒体资源开发利用、主流媒体创造传播氛围和打造多元化古诗词音乐。这些策略迎合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自信力及融媒体背景下的教育宗旨。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能够推动中国古典古诗词的传承与发扬,实现古诗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古典诗词文化的复兴。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融合,传播策略
引言
诗词最初原为合乐而唱,实为歌词,流传至今,诗词的受众范围却日渐缩小。另外,现在的人们一般是通过学校教育接触到诗词,一旦离开了学校这个课堂,大部分人不会选择继续学习、欣赏诗词。而年轻人快节奏、快餐化的生活方式也致使大部分人无暇欣赏诗词,对于内涵较深的诗词难以理解,甚至拒绝深入挖掘,这就导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受众面狭窄。加之古诗词传播意识薄弱,传播策略陈旧,新媒体平台利用不充分,传播内容碎片化,诗词也处于一个较为低迷的时期。鉴于此,本文所提出的创新传播策略正是运用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方式,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播技术,利用主流媒体营造传播氛围,使中国古典诗词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以一种全新、鲜活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下,赋予其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一、中国古典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内在动因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中国古诗词与音乐,诗亦是乐,乐亦是诗,二者息息相关。本部分将从古诗词和音乐的共通之处、国家政策两个角度探讨将古诗词与音乐二者相融合的原因。
(一)古诗词与音乐的共通之处
1、二者起源上的关联性
从起源来看,诗与乐二者都产生于社会生产劳动。
鲁迅曾言:“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在人类社会还没有语言交流的时候,人们在劳作中为了沟通,就产生了呼喊。起初这种呼喊是无特殊节奏的,后来在交流过程中,这种呼喊就慢慢演变为有规律有节奏的声音,这就是诗与乐最初的起源。这个过程表现了二者都源自社会生产劳动,具有较强的起源关联性。
2、二者形式上的相似性
从形式来看,诗与乐二者同样具有相似性。古诗词在形式上有独特的韵律美,其主要体现在讲究押韵和平仄,诗词押韵使作品富有音乐感,有一定规律排列组合的韵脚是诗歌音乐性的重要体现。如杜甫七言《绝句》一诗中,第一句和第三句都是末字仄起,第二句和第四句末字平收,第一句的末字“天”(tiān),和第二句的末字“船”(chuán)押的是an韵母。这种古诗词独有的韵律美类似于音乐中的内在韵律关系。音乐中的七级音,它与诗词中的第三,第七句有类似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倾向性。此外古诗词吟诵起来抑扬顿挫和诗句的押韵结构密不可分,这种效果与音乐中的起承转合结构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所具有的节奏功能与古诗词的顿挫起伏,平仄相对有很相同的内在相似性,由此可见,古诗词和音乐有着形式上的极相似性。
3、二者在功能上的类同性
古诗词与音乐都有抒情言志的功能。诗与乐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极为重要的两种艺术形式,保留了中国古代艺术形式中最主要的特点——抒情言志,二者都是受到了人主观情感的影响。因此创作者的主观情绪状态十分影响古诗词和音乐作品的呈现方式及风格,《满江红·写怀》一词就通过“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等豪迈用词表达了作者岳飞的浓烈爱国之情,名曲《汉宫秋月》也是如此,通过各类器乐演奏,突出表现了当时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创作者内心或壮志难酬或悲愤嫉俗,这都直接映射到诗词或音乐作品中。
此外,古诗词和音乐还具有教育功能的作用。古诗词以其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独特的表达方式,集中再现了当时所处社会的生活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音乐作品主要是通过乐曲的内容和旋律来感染听众,在潜移默化中起着教化的作用。
(二)国家政策的助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迅猛崛起,为进一步激发中国古典诗词的活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性政策。在《“十四五”时期中华诗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主要目标是:开创诗词工作服务国家大局的新境界;创造诗词事业满足人民需求的新气象;构建诗词创作紧贴时代发展的新局面;形成诗词人才队伍新结构。在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提到:“要使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熟悉诗词歌赋,传承中华人文精神、普及中华传统美德。”[1]《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出台,为古诗词与音乐的融合创造了条件,构造古诗词音乐创作新局面,营造古诗词音乐新氛围,助力文艺工作者创造人民满意的古诗词音乐作品。
二、中国古诗词音乐的创新传播策略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古诗词音乐作为古诗词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传承古诗词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了对古诗词音乐进行高质量的有效传播,应根据新时代社会的特点,将现代化的传播策略赋能古诗词音乐,促使传播路径的多元化,并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积极影响。本部分从融媒体、主流媒体和多元化三个角度对传播策略进行了方向性研究。
(一)融媒体时代下的创新传播
融媒体作为一个理念,它以扬长为目的,充分利用媒介载体,将电视、广播等的传统媒体与数字技术等的新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最大,使媒体竞争由单一媒体的竞争转变成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其次,融媒体作为一种高效的方法,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的优势进行互补,将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互相整合,使传播功能、传播价值等得到全面提升,实现资源互通、利益共融。
1、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传播技术
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把各种信息资源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二进制编码数字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播等的技术。数字技术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它的出现降低了音乐传播的难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音乐收听渠道,增强了人民群众的音乐体验感。近年来,我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数字技术愈发先进。古诗词歌曲应抓住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潮流,运用数字技术等先进技术,拓宽古诗词歌曲的传播渠道,扩大古诗词歌曲的受众群体。
在数字技术与古诗词音乐的融合中,我们可以将古诗词音乐与文化体验从单向维度向多维度互动模式转变,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多样化的视听文化体验的同时,能够参与其中,除能点赞和分享外,还能够收藏、关注音乐文化创作者,激发其创作热情,并且能够进行评论,形成创作者与体验者、体验者与体验者的评论交流互动,使音乐文化审美体验和音乐文化创作热情在交互传播中提质升级,实现古诗词音乐传播的生活化、社会化。其次,可引入VR、AR等技术,将古诗词音乐纳入情景互动场域中,将古诗词意象用数字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体验者在动态的影像和回转的旋律中体验古诗词文化,以此在丰富的数字化体验中加深体验者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与文化领悟。
各主流APP可大量收录古诗词歌曲,通过内部算法分析记录下用户收听音乐的信息数据,并分析出用户的音乐风格,利用数据湖、人工智能等技术,计算音乐的相似度,把同种音乐风格或相似音频特征的曲目精准地推送给用户,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提高古诗词音乐传播力度。例如搜索《关雎》这首《爱的史诗》专辑推出过的歌,推荐歌单选项中就应该出现《越人歌》《西洲曲》等相似的歌曲。各大音乐平台还可举办古诗词歌曲二度创作活动,丰富古诗词歌曲的表现形式,使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人们都能听到心目中满意的音乐。
2、利用各类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
融媒体时代下,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古诗词音乐传播的时间、空间等限制。文艺工作者可以组建古诗词音乐传唱队,不定期地开展古诗词音乐传唱活动,利用“文化进万家”等文艺志愿活动,通过各级卫视直播、录播等形式,让古诗词音乐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扩大古诗词音乐的受众群体。各大音乐学院、文工团等音乐专业团体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古诗词音乐会,以各大直播平台为传播载体,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等限制,使古诗词音乐惠及普罗大众。
(二)利用主流媒体营造传播氛围
主流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催化剂的作用。各省级卫视、央级媒体应主动加入古诗词音乐的传播活动中,继承和发扬古诗词文化,并营造古诗词文化氛围。主流媒体可以设置古诗词歌曲的专区,将不同歌手、不同音乐风格的古诗词歌曲分类,并加大对古诗词歌曲推送的力度,方便使用者能够快速地找到自己想听的音乐,提高古诗词音乐传播效率。主流媒体可以与其他社会行业头部企业进行联名,打造古诗词音乐文化体验活动,推出如八音盒等古诗词音乐文创产品。还可以改进古诗词歌曲的传播方式,以碎片化短视频或音频形式传播让古诗词歌曲呈现方式更加短小、碎片,通过一个乐段或者歌词,体现出古诗词歌曲的最大吸引力。各省级、国家级歌舞剧院,可以将诗人与历史、诗人与地区连接起来,利用纵向思维,打造有关古诗词文化的大型歌舞史诗节目和歌剧。加大对以古诗词歌曲为文化背景的综艺节目的制作和宣传,激发古诗词歌曲的内生力、感染力,提高古诗词歌曲在大众视线中的频率,营造独特的社会氛围。
(三)多元化古诗词音乐,实现古诗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需要,歌曲创作者在创作古诗词歌曲时,歌词可以古诗词为主,白话形式为辅,注意平仄与对仗,歌词前后句的押韵,着力体现出歌曲音韵和谐、结构匀称的特点。最重要的是古诗词歌曲在经过改编以后,既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又要不失古诗词本身的意境和情感。其次,古诗词歌曲创作者可扩大创作主题,以古诗词的意象作为创作灵感,用音乐的语言符号加以创新演绎。以音乐创作人的视角,解读古诗词文化,将古诗词丰厚的情感,融入辗转反侧的曲调中,用现代的音乐艺术创作手段让古诗词文化绽放生机,推动古诗词音乐主流化发展。音乐人应丰富古诗词歌曲的音乐体裁,在用传统的二胡、排箫、竹笛等音乐器材演奏的同时,可以加入爵士、蓝调、R&B等西方流行音乐元素,既展现了中国传统古典文化色彩,又融合了西方流行音乐时尚元素,两种迥然不同的音乐文化相互碰撞,必定会吸纳一大群青年人,为古诗词音乐的传播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古诗词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古诗词音乐创新传播策略的可行性
(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我国经济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也使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从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方向转变。据抖音官方发布的《抖音古诗词数据报告》显示,在过去的2022年里,抖音古诗词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为178亿,同比增长168%,古诗词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精神文化追求。在“快时代”下,人们生活在快节奏中,工作在纷繁嘈杂的都市中,诗和远方也就成为现代人内心的向往。他们想在闲暇之余享受一份舒适与安宁,中国古典诗词则成为他们精神文化的一片净土。但文字下的古诗词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人们更想以一种快速、高效的方式体验蕴藏在古诗词里安宁、温暖的意境,找到属于自己的古诗词精神文化归属感。在此需求的推动下,为文化创作者们提供了文化创作方向,其中以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形式最为主流。
(二)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
近年来,得益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更得益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为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文化自信氛围,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年人群体中走红。从舞蹈节目《唐宫夜宴》《舞千年》到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再到诗词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以及文创节目《上新了故宫》,从汉服到古风,“国风”作为一种元素正在与不同领域结合,碰撞出精彩的火花,例如古诗词音乐、综艺、游戏、元宇宙等。“国风潮”“古诗词热”正在Z世代群体中独领风骚。在浓厚的国风文化中,以古诗词为基石的国风音乐占据热榜,吸引了一大批国风爱好者,为古诗词音乐的发展营造了强有力的社会文化氛围。
(三)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创新传播奠定基础
融媒体时代是将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有机结合起来,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发挥到最佳,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传播的媒介融合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2]在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信源渠道的主导者,人民群众都是通过主流媒体了解新闻信息资讯。而随着我国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在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打破了既有的传播格局,信息接收者同时也成了信息传播者,甚至成为某些热点的主导者。基于此,主流媒体乘势而上,转变传播理念、改变传播格局,针对信息受众群体的需求实施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与推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传播方式、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APP等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合力优势,提升舆论效果。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率更高、形式更多样化、互动频率更高。为古诗词音乐的传播做好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中国古诗词音乐传播的意义
(一)扩大古典诗词本身影响力
古典诗词以文字形式传载,有其自身韵律,使其与音乐相结合,从多种观感、维度感受诗词,将诗词从单一的书本文字中剥离出,进而展现出更加鲜活的生命力。音乐本身传唱度较高,诗词与音乐融合是一次互惠互利的结合,即从传播渠道上扩大了诗词的知名度,提高了诗词本身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加了音乐的曲目种类,使音乐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目前,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的诗词音乐模式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未被大众所熟知、所了解。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古诗词音乐大力宣传出去,这样有利于营造古诗词音乐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能够增强人民对古诗词的理解,提高人民的诗词文化素养。例如曲作家在为古诗词谱曲时,不仅需要对古诗词进行文学性理解,而且需要主动挖掘古诗词深层次的含义与情感表达,在研究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了曲作家的古诗词文化素养。又如文化工作者在提高自身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诵读中国古诗词作品,打开情感共鸣,形成共情,从而达到理解古诗词的目的,且对于提高自身古诗词文化知识技能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再如人民群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能听到与诗词融合的歌曲,在潜移默化中拓宽了古诗词能力接受范围和知识储备范围,提升了古诗词文化素养,进而增强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营造传统文化的独特氛围
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带给中国人民以美的享受和智慧的启迪,是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有着强烈的民族归属感与文化认同感。古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传播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古诗词独特的文化氛围,意蕴深远,是传统文化中绮丽的瑰宝,和歌曲融合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品质、气节、传统美德。在吟唱过程中,古诗词的传播力度也会提高,那么诗词背后蕴含的生活哲理也将传递给听众。古诗词言简意赅,回味无穷,千人千目,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观感上的盛宴,更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三)增添新型表现范式
多门学科融会贯通,交叉盛行,进行综合化的设计,使单方面学科知识更具有拓展性,更加形象化,并带来表达的新型范式。将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融合能够推动中国语言文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用古典诗词作词,现代音乐作曲,能够谱写出一首符合诗词情感和韵律美的歌曲。古时诗词多可和乐而唱,从某种角度来看,诗词与音乐同属于艺术之美,前者通过语言营造意境,传情达意,后者通过感官听觉传递艺术美感,表达艺术张力,以曲动人,古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更能体现出别有一番的韵味,二者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古典诗词本身与音乐具有相通的韵律美,是建立中国声乐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或多或少地对其他学科产生了影响,二者结合,从多维角度切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一研究的困难。
结语
寻找更多路径传播中国古典诗词是一个长久且复杂的工程。中华文化的复兴不是一时一刻的,传播古诗词,发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充分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把握其基本的文化特征。将古诗词与音乐相融合,引入大众传媒等方式进行创新传播,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和文化内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让中国古典诗词在新时代重塑活力,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印发《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04):44-4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2,(05):12.
[3]穆冬霞.黄河古诗词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爱好者,2022,(09):72-74.
[4]董燕娜,黄羿淳.融媒体时代下的国风歌曲传播策略研究[J].音乐天地,2022,(03):36-41.
[5]姜宣书.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思考[J].大众文艺,2021,(11):102-103.
[6]王伟荣,何津.融媒时代传统古诗词融合传播及其创新[J].中国出版,2020,(12):44-46.
[7]周芯如.从《经典咏留传》看中华古诗词传播的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0):68-69.
[8]陈宇忻.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经典咏流传》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D].华侨大学,202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9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