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东北少数民族题材在当代中国油画中的运用表现论文

发布时间:2024-08-09 13:53: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在中国当代油画中,东北少数民族题材因其特有的地域性特点,渐渐成为画家探索和表达的热点题材。这一主题既表现出东北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又体现出现代社会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本文旨在探讨东北少数民族题材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表达,并剖析画家是如何借助油画这一艺术形式来展示东北少数民族特有的魅力和内涵的。

  一、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绘画表现形式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时代的特性,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多是客观记录其风土人情,创作方式多以写生感较强的作品为主。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多表现的是东北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民族团结以及投入生产中的劳动者。同时,受到地缘影响,东北地区自19世纪以来就和苏联在文化、商业等方面深入交流,因此部分关注地区民族风俗的本土艺术家多以“苏式”手法进行创作,整体的艺术面貌较为统一。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东北地区的油画家们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以妥木斯为代表的草原画派开始描绘蒙古族的自然人文景观,将东北特色地域文化作为油画创作的重要素材。他们通过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写实的手法,将东北的壮丽风光、浓厚的人文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现代美学思想与艺术流派的涌入,中国艺术家开始自我审视与思考,并且为当时所流行的艺术理论展开大量的实践。这一时期的东北画家在社会环境的开放下获得了观念与语言的双重自由,开始尝试从题材与绘画语言两个方向突破日趋僵化的创作范式,以探询艺术创作的真实价值。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绘画也正是在这种情境下融入中国绘画的主流场域,成为美术家表现思考油画本土化、民族化的重要窗口。20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现代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东北少数民族绘画在当代语境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元化的绘画语言冲击着人们的视觉,这种变化不仅是绘画本体语言的拓展和丰富,画家也开始关注东北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如何从图像、观念、题材等多维度中实现绘画的“当代性”。在实现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如何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成为艺术家全新的研究课题。

  二、东北少数民族题材在当代中国油画中的表现

  (一)东北少数民族油画中的色彩应用与表现


  在少数民族题材油画创作中,色彩不仅代表一个民族的风格和气质,更是该民族长期历史文化积累的直观表现,少数民族传统色彩观念的借鉴不仅能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深度,让作品更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也能提供新的视觉体验,为作品赋予新的表现力和诠释角度,其中最能体现民族色彩审美的便是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服装。

东北少数民族题材在当代中国油画中的运用表现论文

  以宫立龙老师1993年的作品《那关瓜儿佳氏是凤凰村坐福时间最长的新娘》为例,满族服饰色彩艳丽,常以红、黄、蓝色为主要基调。而画家在这幅古典写实风格的作品中采用了大胆而富有张力的色彩进行对比和搭配,使画面中的色彩变得既丰富又和谐。代表热情和活力的红色为主色,少量搭配代表深邃和神秘的蓝色和灰色。这些颜色的巧妙应用不仅使画面更绚丽,而且观众似乎也能领略到满族文化所特有的魅力。

  当代中国油画家不仅关注少数民族服饰色彩在当代油画中的表现,也擅长对少数民族生活环境、自然景色等进行色彩元素的提炼。东北辽阔的土地,稠密的森林和清澈的河流给画家以无穷的灵感。他们巧妙地将各种自然色彩融入画中,使得整个画面既展现了浓烈的地域风情,同时也洋溢着大自然的活力和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画家在色彩的使用上并不是单纯地堆砌与涂饰,而是深思熟虑、精心制作的。在敖恩的作品《金色的草原》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并非简单描摹自然中存在的客观色彩,而是将主观色彩融入画面之中,草地的橙色将白色的蒙古包衬托得熠熠生辉,呈现奇异且瑰丽的视觉效果,激发出层次丰富的表现力。画家在利用色彩视觉效果强化画面冲击力的同时,受众犹如置身于东北少数民族生活情景,在体会那浓浓的民族风情与文化底蕴。

  此外,画家也擅长用色彩传达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他们通过不同民族常用的色彩变化和组合,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朝鲜族画家李哲虎的作品《魂魄——传歌》以现代主义的手法和色彩观念,将具有朝鲜族特色的乐器、服饰及装饰图案,以色块并置、穿插、交织的方式安排在画面中,使整幅画面宛如一首交响乐。这些蕴含朝鲜族传统文化烙印的色彩重新组织排列后,作品便拥有了深厚的思想内涵与感情共鸣,使画面更鲜活动人,也使受众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所特有的魅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与体会。中国当代油画以东北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丰富的色彩运用是其中一个重要艺术特点。画家通过对色彩的巧妙搭配与应用,既显示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特有的魅力,也使观者在赏画之余,能深刻地体会那浓浓的东北少数民族风情与文化底蕴。这丰富的色彩运用在增强画面艺术效果的同时,给中国当代油画与少数民族传统色彩的结合带来了全新的内涵。

  (二)东北少数民族题材油画中的技法语言

  中国当代油画家既传承了传统油画技法,又大胆创新,把现代油画技法和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进行巧妙融合,开创了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风格,单从技法语言来看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偏重理性的现实主义和新具象风格。将西方写实绘画与东方韵味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相融合,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2019年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上由冉海泉创作的《博克汉子》。画家虽然通过具象的手法描绘了博克手在准备上场前的状态,但是画面通过明确的笔触增强了人物的力量感,让作品的审美与西方写实绘画产生明显的区别,人物在写实的同时并没有出现古典写实的拘谨和矫作,而是将蒙古族汉子的豪迈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二,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中汲取养分。画家李胜龙的作品《延边风情》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里的写意精神,这幅作品通过流畅的笔墨描绘了朝鲜族姑娘的含蓄之美,夸张而不乏克制的造型准确表现了延边人民的质朴之感。除此之外,从李哲虎的作品《圣曲》中甚至可以看到重彩写意的影子,通过色彩在画面中反复刮擦来暴露最底层的颜色与笔触,营造特殊的肌理与纹理,产生特殊的效果与色彩层次感。这一多样性技法表现在丰富画面视觉效果的同时,更能彰显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与多元性。

  第三,艺术家更多地运用极具时代性的技法语言。例如卡通风格就是典型的当代语言,其首次进入大众视野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创作群体是南方和广州的艺术家,学界将这批艺术家称为“卡通一代”,代表画家有崔俊。崔俊的作品以朝鲜族为主,但在传统的题材上,以卡通式的造型语言赋予作品来自“流行文化”的轻松、诙谐与快乐,同时也体现了当代创作者对流行文化下视觉体验的再认识。总之,不同的绘画语言就像是历史的见证者,讲述着东北各少数民族的底蕴、传统及生活方式。画家通过传承与创新,把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向观者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内涵丰富的艺术精品。

东北少数民族题材在当代中国油画中的运用表现论文

  (三)当代油画创作中东北少数民族主题的挖掘

  当代中国油画以东北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时,深刻的主题表达是它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特征。画家并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刻画与展现,而是深挖东北少数民族文化核心,并借助油画这一艺术形式来传达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深切的崇敬与继承。创作者清楚地认识到每个民族都自己特有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记忆,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所以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尤其重视对这些深层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展示。他们通过对少数民族历史、传统、风俗、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找到能打动人心灵、引起共鸣的元素与剧情,并把这些元素融入创作之中。观众也可从中窥见东北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变迁与民族精神的全面展示。油画家侯德的作品《永恒的祝福》就基于蒙古族祭祀仪式中以酒敬天的场景所创作,整幅作品以暖色为主基调,氛围温暖和谐,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厚重和人物的虔诚。此外,还有不少画家关注赫哲族渔猎生活和鄂伦春族狩猎场面。早在1984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叶立夫的《猎乡》、金高的《鄂伦春妇女》等作品就已经得到关注并获奖。而作为“鄂伦春族第一代画家”的白英,把鄂伦春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元素、民族精神融入作品之中。通过他长期不懈地研究和努力,将鄂伦春族这一我国东北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呈现在大众面前。他的绘画并不只是单纯地刻画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也体现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入阐释与继承。透过对主题的深入研究表现,白英成功唤起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与反思。从整体上看,画家通过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内核的展现,促使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多的关注与崇敬。与此同时,还提高了中国当代油画的特有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三、结语

  艺术家们在创作以东北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作品时,不仅尊重并弘扬各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环境和历史传统,成功融入特有的少数民族元素和地域特色。他们成功地将这些元素与少数民族的艺术魅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令作品在突出少数民族特色和地域气息的同时,增强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形式和技法方面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魅力,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底蕴。然而,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限于其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还在于其可以传达的当代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脉络。因此在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艺术家还积极地寻求与当代社会文化脉络的对话,使作品在维持少数民族地域性特征的同时,又能呈现鲜活的现代气息。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67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