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民族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各民族之间交流逐渐加强的情况下,多元文化融合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满族舞蹈在此情况下,必须要将多元文化融合作为其现代发展的基础,而后做出恰当的创新。本文对东北地区满族舞蹈的融合与创新做岀分析与硏究。
关键词:多元文化.满族舞蹈创新
满族是我国五大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长白山以及黑龙江等地一般视为满族人民的发祥地,可以说,我国东北地区是满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区。满族人民不仅勤劳、勇敢,还比较善于引弓搭箭,更是能歌善舞,好唱爱说。满族舞蹈历史十分悠久,若按照舞蹈的种类进行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筵宴喜庆类的歌舞,以及祭祀一类的歌舞。其中,筵宴喜庆类的舞蹈代表有《莽式空齐舞》,舞蹈场面变化多段,且会按照男、女,以及对舞的形式进行划分,大多在比较隆重的喜庆场合、筵席场合出现。而在祭祀歌舞中以萨满祭祀歌舞为主。满族人民大多信奉萨满教,在举行祭祖、祭天或者祭神等重大的活动时,均会辅以祭祀歌舞的形式,表达自身的祈求、崇敬等情感。另外,若按照舞蹈的规模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民间歌舞以及宫廷歌舞两个类型。民间舞蹈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常见的、具有特色的舞蹈应该为秧歌舞,在逢年过节时便会出现,舞蹈当中表演者有说有笑,十分欢乐。宫廷舞蹈则大多在庆典、节庆、筵宴等宫廷当中的活动内出现,大部分为满族的皇室贵族娱乐之用,容纳了诸多传统的满族歌舞形式。满族是具有创造力且善于学习的民族,在舞蹈文化上做出了比较积极的贡献。
大部分满族舞蹈是将文与舞、祭与戏、美与丑、歌与舞等进行恰当的融合,使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成为了一个整体。另外,在满族舞蹈当中,满族人民能够通过舞蹈,将其自身的感情色彩、心理特征、审美观点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恰当的表达,甚至能够达到极具匠心的效果。但是,在时代的发展下,各方面文化的内容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当中,并且融合的趋势也是越来越大,融合的程度也是越来越大。至此,满族舞蹈亦需要做出对不同文化的融合做出及时且恰当的引导与应对,简单来说,可以在满族舞蹈的基础上,可以主动探究,进行创新,引导创作方向,以谋求更加良好的发展。
一、东北地区满族舞蹈的历史文化背景
满族舞蹈是中国民间舞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也是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瑰宝之一。满族舞蹈从历史的角度层面上分析已经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打造出来了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这也充分彰显出来了满族是一个热爱舞蹈的民族。但在现有的满族舞蹈歌词中,脉络不够清晰,时间线也不够连贯。这严重影响着我们对满族舞蹈发展历程的认知,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满族舞蹈进行了分析,如民间舞蹈、宫廷舞蹈、专业舞蹈、宗教舞蹈等,均以满族先民和满族为中心背景。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满族舞蹈研究的空白,在同一时间点,就可以在更深层面上研究满族舞蹈的发展,为宣传中国的舞蹈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东北地区满族舞蹈的形势发展的历史背景
满族舞蹈自先秦以来就有相应的记载,此时统称东夷,他们从事联合生产和生活、礼拜、音乐和舞蹈娱乐,根据《后汉书·东夷列传》以及《五经通义》的历史记载,说明当时的祖先是用长矛跳舞的,跳舞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庄稼生长,由此说明这种舞蹈具有鲜明的巫术性质。
而随着时间流逝,舞蹈有着不同的变化,但其记载也是时断时续的。而继隋、唐之后,所记载的,如雅乐有文武二舞。
到了清朝,清代宫廷礼仪中的宴席舞可分为“爱之舞”和“团队舞”两大类。“爱之舞”代表牺牲,“团队舞”代表晚餐。莽舞是一种传统的盛宴和舞蹈,广泛流传于民间。莽式是满族舞蹈的主要代表形式。“莽式”是满族舞蹈的音译。莽式总共有18种形式,是莽式不同段落和动作的名称。舞蹈粗犷有力,动作范围大。大部分是骑士步,与古代满族战士有关。阳历舞是清代宫廷舞蹈,起源于莽式舞蹈,主要为朝廷和朝廷的三餐表演。阳历舞展示了八旗兵骑马射击的功夫。这是一种受汉文化影响的盛宴舞蹈,用于庆祝清朝的武术。越剧起源于民间的“莽史”,流传到清代后被称为“喜起舞”。这是一种庆隆类型的舞蹈,主要用于三个皇家宴会。欢乐的舞蹈在更深层面上彰显出来了一个和平繁荣的国家和人民。
其实通过上述可以发现满族民间歌舞中最有特色的是秧歌舞,《满族秧歌》相传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通过分析广泛流传在辽宁省的《满族秧歌》及黑龙江省的《挞子秧歌》,从内容、形式等方面可以确定,歌舞基本形成于清代。满族秧歌从实践的角度层面上分析也彰显出来了几个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礼貌、动作比较火爆,舞蹈包含着强烈的历史属性。舞步很有特色,又与舞者所掌握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地理位置等因素紧密相连。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满族舞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80年代以来,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基地,一批学者热衷于满族舞蹈的研究。通过研究采访和数据收集,他们处理并复制了在民间传播的满族舞蹈。这些作品的精髓在舞台上重现。舞蹈从历史的角度层面上分析,经过了精心的编排,不仅收获了观众的喜爱,同时也通过在国际舞台的演绎,受到了全世界舞蹈爱好者的关注。舞剧《明珠湖》诞生于二十年前,它的出现成功地将满族舞蹈带到了中国的舞台上,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创作,也是对满族舞蹈发展的一次尝试。此后,各种关于此种类型的舞蹈相继问世,为满族舞蹈的创作从历史的角度层面上分析提供了更多新鲜的灵感。满族秧歌,明清时期的萨满舞蹈、太平鼓舞等优秀的满族民间舞蹈,其独特的舞蹈风格一直延续至今,而另一部分则经历了时代的演变,成为活跃在东北地区的一种新的舞蹈形式。
(二)东北地区满族舞蹈的文化背景
满族舞蹈至今已经拥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在16世纪末期,满族舞蹈便已经逐步出现,最终至17世纪初期,逐步得到了完善与形成。期间,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开始战斗后,满族舞蹈逐渐融入了战斗的内容,能够形象地诠释满族军队在练武、驰骋、战斗中的战斗态势。可以说,该段内容几乎是满族先祖将社会形态、生活状态、生产方式等初步融入到舞蹈当中的最初体现。但是,由于女真文化的历史较长,最初的满族舞蹈历史资料并未得到良好的记录与保存,导致满族舞蹈在发展当中并不能够具有完整的传统女真文化色彩,仅将女真文化的传统风貌进行了一定的继承。例如,满族萨满祭祀舞蹈当中,以及民间舞蹈当中均在一定程度上会显现满族祖先的传统文化以及习俗。该部分内容均对满族历史当中人们的精神风貌、生活状态等进行了反映。
二、东北地区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满族舞蹈发展现状
因为满族人民的能歌善舞,其在长久的发展当中,创造了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满族舞蹈,不仅仅蕴含者满族文化,更加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此同时,满族文化、满族人民最为鲜活、最为质朴的内心世界与情感通过满族舞蹈,进行充分的表达,这是一种满族人民对艺术的崇尚与追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当前的满族舞蹈必须要面对多元文化融合的趋势,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状态。满族舞蹈对多元文化的融合,从清代开始,已经能够将汉族、蒙古族的诸多文化、舞蹈艺术形式与自身的舞蹈文化进行相互的糅合,成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状态,为当前满族舞蹈的多元文化融合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而当前,满族舞蹈在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发展表现主要包括:第一,满族舞蹈能够在比较多元的生活环境当中,将其他民族舞蹈当中的形式予以恰当的借鉴。第二,满族舞蹈还能够对其他民族文化进行恰当的融合与借鉴,无论在舞蹈创作、舞蹈服饰或者舞蹈演出形式等方面,均会呈现出多元文化融合后的全新特点。
(一)东北地区满族舞蹈与汉族大众文化的融合
通过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发现,在每一次的民族融合中,汉族的中原文化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并以其为中心向其他民族逐渐渗透。在清王朝建立初期,汉族与满族之间进行了政权的更迭。导致各地人民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迁徙,这就使得多地区出现了满汉杂居的现象,这也推动了满汉两族之间的相互融合,各国人民之间的差异相较于过去已经慢慢地缩小。汉朝的世袭制是清朝的主要方式,在清王朝的统治与同化下,满族人民无论是穿着还是生活习惯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在其舞蹈作品中也同样得以体现,因此,满族舞蹈部分地与汉族舞蹈文化的雅乐风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在清代,音乐舞蹈被大量使用,这是周朝雅朗舞蹈体系的遗产,主要通过各种形式和功能的政治启蒙,如文舞以及武舞。而这一时期的乐舞也与周朝的文舞、武舞索要表达的思想相同。一直存在于文学和武术中的满族舞蹈风格,也强化了满族人对仪式和武士的崇拜的民族性。直到今天,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满族舞蹈表演,还会行满族民族仪式,这一仪式是从清朝流传至今。尤其是在满族秧歌表演中,舞蹈演员在表演前,用满族特有的礼貌手势表演,而这套动作就是我们所知的“见礼”。由此可见,在当今的满族舞蹈文化中,仍然充斥着清代祭祀中所使用的文舞,莽式中的扬烈舞从历史的角度层面上分析是清代武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莽是清代宫廷流行的满族舞蹈形式,也是满族音乐、舞蹈和戏曲艺术的总称。此种类型的舞蹈也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汉族民间舞蹈竹马舞的一些形式特征。在汉代的竹舞中,舞者将竹条编织的马头和尾巴挂在腰部,并用彩色纸项圈形成马的形状。满族莽牧群,舞者手持铁锹(涂有红色油漆,画有老虎的形象),在马背上射击。虽然满族秧歌舞的形式与汉竹马舞非常相似,但在舞蹈的内容上,却生动地描绘了满族八旗勇士在战场上打仗、骑马、射击的英雄形象,这些形象充分的彰显了出来。另一个例子是满族民间舞蹈和舞龙,它也是从汉族秧歌的干船表演形式演变而来的。舞者们拿着木把手,几个把手绑在彩色龙上。通过木把手的高低移动,彰显出来了龙的各种姿势。舞龙基本上和汉舞龙一样。此外,在与中原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满族舞蹈与戏曲艺术能够充分的互相吸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语言。
(二)东北地区满族舞蹈与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融合
满族和蒙古族自古以来便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生活在北方,也均以游牧和渔猎为生。相似的生活环境,使得两个民族在民族信仰以及图腾等方面都十分相似。除此之外,满族及蒙古族先民们,无论是在水木肥沃的大草原,还是积雪覆盖的广袤树林,他们从婚丧嫁娶的风俗传统到生产劳作的日常琐事,这些体现着民族独特风格之处,也是差异甚微。也正是由于满、蒙两个民族之间存在的较多共同点,使得两个民族的舞蹈文化也存在较多共通之处,而这些在两个民族的舞蹈体及对圆的运用等方面体现尤为明显。
圆在传统东方哲学中是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蒙古族先民无论从生活环境,还是餐饮服饰上均体现出了对圆文化的理解及深深的诉求。而在蒙古族的舞蹈艺术中,圆的形态也得到了进一步延伸。蒙古族舞蹈态体特征中,无论是肩部、腰部、腹股沟、腿部还是脚部,轨迹都是圆形的。蒙古舞中的一个典型动作是柔软的手臂,它以垂直的圆圈移动。然后做另一个动作—绕着肩膀,也绕着肩膀走。蒙古舞的许多舞步也是根据圆形轨道设计的。在这一类型舞蹈的“莽式”中,被描述为了“九折十八式”,在这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其中的形状、姿势甚至运动轨迹都是圆的。双摆处在一个研磨的状态,手臂运动轨迹也是圆的。高抬矮步行走的路线轨迹依然是圆。两个民族舞蹈动作中不约而同地对圆充分运用,就充分证明了两族舞蹈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了较好的融合。圆文化给蒙古人带来了天地的礼物,他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圆形的事物,以及最丰富的生活交流态度和广阔的感情。
三、东北地区多元文化融合下满族舞蹈的创新
(一)东北地区满族舞蹈现代元素的创新
1.东北地区满族舞蹈的现代编排模式
对满族舞蹈的现代编排模式进行分析,可以从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珍珠湖》入手。《珍珠湖》是1982年1月5日在沈阳中华剧场首演我国第一部大型的满族舞剧,主要编排灵感来自于镜泊湖的美丽传说。自《珍珠湖》问世后,满族舞蹈获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在当前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大背景下,满族舞蹈的编排,一定要在其舞蹈的表现手法上做出进一步的延伸与充实,将其赋予舞蹈深刻的内涵,通过舞蹈进入到人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与震撼。为此,满族舞蹈的现代编排模式,必须要在创作与编排的过程当中,对传统的、已经失传的满族舞蹈特色进行收集与整理,且要对满族自身的文化、习俗、生活状态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生活当中提炼出大量的舞蹈动作,赋予满族舞蹈独特的内涵,弘扬传统的优秀文化。在此情况下,满族舞蹈的现代创作方能够促使舞蹈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性、传承性。
2.东北地区满族舞蹈的服装变化趋势
满族的服装,大多为旗装,以此在传统的满族舞蹈当中,其表演的服装大多以旗装、旗袍、旗鞋和京式头为主。服装的质地大多为锦缎,辅以民间的手工刺绣。满族舞蹈的服装颜色十分鲜艳,质地比较优良,且具有比较精湛的制作工艺。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虽然满族舞蹈融入了大量的外民族优秀文化,但是其传统的舞蹈服装仍旧得以保留。与此同时,满族舞蹈服装亦逐渐呈现着多元化的变化趋势。例如,在传统的旗装、旗袍等舞蹈特色上,辅以了神鼓、神铃等特色,更加凸显祭祀舞蹈的特征,十分惟妙惟肖。受汉文化的影响,其亦会在服装的设计方面融入一定的汉族服装特色,例如在服装上绘画比较写实的图案,选取十分庄重的色彩等。受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其服装会出现紧腿裤子、半挂式游牧上衣等,展现游牧民族的飒爽英姿。
(二)东北地区多元文化融合下当代元素的创新
1.东北地区满族舞蹈的民族精神
每个民族的舞蹈都蕴含着精神、智慧、习俗、习惯等诸多因素。满族舞蹈亦是满族人民在生活当中对本民族文化、精神特色的体现方式。通过满族舞蹈,能够充分展现满族人民的勇敢、能歌善舞等鲜明特色,同时,亦能够将满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融入到舞蹈当中,通过欢快的舞蹈形式进行展现。人们在观看满族舞蹈的过程中,相应的便能够对满族的民族精神做出一定的了解。为此,在多元文化发展的背景下,满族舞蹈仍旧需要在其创作与表现当中融入满族自身独有的民族精神,展现独特的舞蹈魅力。
满族舞蹈不仅创造了很多带有明显民族特征的舞蹈形象,而且还在满族舞蹈中添加了舞蹈技巧和满族的民族精神。舞蹈形象中的塑造感染力极强,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触动也都极强,舞蹈形象的塑造成为了满族舞蹈民族特点的一个重要表现。满族传统民间舞蹈《笊篱姑姑舞》中所塑造的笊篱姑姑这个舞蹈人物形象,就是一名具有鲜明满族民族特点的人物。笊篱姑姑身上所具有的善良、勤劳和勇敢等特点,同样也成满族人民生活理想的具象。
2.东北地区满族舞蹈的与时俱进
多元文化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亦能够促使各不同文化获取全新的发展动力。满族舞蹈当中除了需要展现自身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以外,更应该积极的吸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融入到满族舞蹈当中。由此,笔者认为,满族舞蹈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融合的情况下,通过凭借其自身对多种文化的恰当借鉴与吸收,顺应时代需要,以此来获得人们的不断认可与喜爱,并在此基础上,进而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可以说,满族舞蹈在多元文化融合环境下与时俱进的发展,不仅仅是对传统满族舞蹈的传承,亦是对结合时代性地满族舞蹈的推广。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中国特色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舞蹈能够充分彰显出来满族文化,以舞带情,以舞蓄意,不仅流露出一份来自民间古朴的传统,更是展现出特色满族,与满族人民的人文风貌与审美意识。而在满族舞蹈的发展过程当中,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通过多民族的借鉴与融合,文化之间的吸收,促使满族舞蹈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发展状态。以汉族大众文化与蒙古族游牧文化之间文化的交织与融合所呈现出新的艺术形式,正能说明此点。而在发展的背景下,满族舞蹈通过不断的吸收,逐渐形成了较多元化的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所产生的相应影响。满族舞蹈在多元文化当中的发展中,能够促使其自身获得更加与时俱进的创新,但是也比较容易导致满族舞蹈的个性化逐渐减弱。为此,满族舞蹈无论在现代编排模式、服装的变化趋势方面,均要重视对自身特色进行传承。在保持传统的同时,通过民族精神的渗入,与时代相同步,促进满族舞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诺.论满族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02):234-236.
[2]祝嘉怡.当代满族舞蹈的两个类型化创作方式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23-26.
[3]孙艺嘉.试论满族舞蹈的传承和保护[J].大众文艺,2014(07):56-57.
[4]康晶.论当代少数民族舞蹈艺术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性—以满族舞蹈艺术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11):155-159.
[5]姚泳全,胡博.改革开放以来满族舞蹈创作的类型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08):85-89.
[6]侯琛,刘佳.传承与发展—谈满族萨满舞蹈资源的整理与保护[J].当代音乐,2016(10):74-76.
[7]刘卓.满族舞蹈历史演变及其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1(18):154.
[8]黄梦雅.满族舞蹈发展态势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7年.
[9]祝嘉怡.满族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两种态势[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于烈梅.满族舞蹈《莽式》[J].大舞台,2007(04):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40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