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中经历了完整的民歌运动,但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民歌的现代化转型等相关学术研究较少。中国当代民谣作为传统民歌转型的发展方向之一,历史发展脉络也尚未论述清楚,这容易导致相关音乐理论的认知混乱。希望通过研究,理清从中国传统民歌向当代民谣转型发展的历史脉络,论述当代民谣与传统民歌之间的继承发扬关系,辨析民谣与民歌、民谣与摇滚、民谣与世界音乐的异同,并进行特点分析,揭示民谣发展史上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对于民谣艺术发展的意义,并对中国当代民谣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民谣,民歌,起源,转型,辨析
一、为什么要研究民谣史
研究的目的: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中,诗歌一直在向民谣的方向逐渐倾斜。在二十世纪二十到六十年代,刘半农、李季等人通过对民歌的吸纳和研究,成功创作一批又一批的民谣作品。这些诗人对民谣的塑造多取材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创作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中国民间特色,使得此时的民谣在中国新诗史上取得了相当突出的地位。
民谣虽然篇幅较短,但历史悠久,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而后逐渐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山歌、俗曲等艺术形式,各种音乐艺术形式的层出不穷与蓬勃发展,为文人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沃土与牢靠的载体。
按照现代历史学观点,官史只能代表半部历史,而另外半部,则是民生史。至新*化运动时期,中国的研究学者们开始关注社会各方面的文化发展现象,便将民生史提升到了与官史平等的地位。1920年由刘半农先生发起,报请蔡元培校长批准,成立了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征集中国近世歌谣。1922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创办《歌谣周刊》,中国歌谣研究步入了新的轨道。
研究的意义:为什么当时的学者会选定民歌作为民生史研究的突破口呢?
因为民歌的最重要品质就是真,它通过歌曲的形式,如实的记录和呈现了底层社会的思想观念、态度立场、言论舆情等,而这些内容由于较为琐碎平常,并不见于官史,所以民歌就可以作为某一历史时期民生史的史料证据加以研究。
其一,培养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民谣是人们第一本美的教科书,它们能够让人们在欣赏和吟诵的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美、音乐美等各种内容,从而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民歌表达了老百姓自己的喜怒哀乐,可以完全准确的体现出民间思想内容[1]。
其二,丰富诗歌的音乐听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体,诗歌除了丰富的文学性内容外,还具备隐藏在内的音乐性[2]。
由此可见,研究民谣史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民谣艺术本身,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对中国历史观,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
二、中国当代民谣的精神溯源
任何文化艺术的发展都可以寻求到其精神的溯源,中国的当代民谣作为中国民歌当代化演进的主要形式之一,从精神上溯源的话,可以追溯到《诗经》。
《诗经》里的作品有谱曲,用以演唱,只是时至今日,音乐部分都已失传。《诗经》分为《风》《雅》《颂》,其中《风》是底层劳动人民所创作和演唱的民间歌谣;《颂》用于宗庙祭祀、国家庆典、外交活动等场合;《雅》是贵族及士大夫阶层所使用的乐歌。
散落于民间的歌谣,在先秦时代,称之为风;而后发展为民歌;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传统民歌受到外国各地新民歌运动的影响,吸取了“Rock”和“Folk”两个观念。“Rock”为摇滚,“Folk”最初翻译成民歌,后来为了与传统民歌相区分,将其命名为民谣[3]。
三、关于民谣的定义
1.“民谣”词汇的生成与辨析
因为民谣出现时间较短,因此没有系统的发展体系。传统的民歌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停地演进,成就了民歌几千年来强大的艺术生命力。1975,杨弦、胡德夫在台北中山纪念堂举行“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演唱会,演唱会演唱了大量原创歌曲,其歌词皆来自著名诗人余光中的现代诗歌作品,此次演唱会也被认为是中国台湾新民歌运动的开端,到1978年开始出现了民谣风的说法。
2.为什么要命名为民谣呢?
此问题要先从“谣”这个字说起。
《左转·僖公元年·正义》中说:“合曲曰歌。”“徒歌者谓之谣。言无乐而空歌,其声逍遥然也。”意为“谣”与“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前者为后者增添文学内容,后者使前者具备音乐表达能力,是相融合的。
从构字角度看,“谣”这个字左边是个“言”字旁,表示这个字的基本属性是一种语言形式;右边上面是个“爪”字头,表示手;下边一个“缶”,意为瓦罐;那么“谣”这个字的原始语义就是说一边用手敲击着瓦罐打着节奏一边说唱,击节而语是为谣也,可谓神形兼备。
3.关于民谣的学术定义
在关于Folk的各种定义中,笔者个人更倾向于美国民歌学术界给出的定义。美国民歌运动在七十多年的历史中一直处于持续推进中,过程中关于Folk的定义一直处于树立、颠覆、再树立、再颠覆的动态往复中,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民歌学术界总结经验,终于给出了一个相对宽泛性的定义,这个定义是这样说的:
“一个歌手,不管他唱的是老民歌还是新创作,不管他弹的是吉他还是钢琴,不管他唱的是社会问题还是个人感情,只要他的歌词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他的演奏偏重于原声,不那么吵闹,那他的风格就会被称为民歌。”
中国台湾于七十年代末开始使用“民谣”这一称谓来指代当时这种崭新的歌曲形式,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融合了美国的“Folk”和中国的民歌、“谣”“风”等文化概念的内涵,并很快地传到了中国大陆,开启了大陆校园民谣的时代[4]。
四、民谣与民歌的辨析
当今社会文化不断向前推进发展,各类新文化思想正处于蓬勃时期,而传统民歌也在时代变化中不断与时代本身相结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自身,开始了新时代中的传承过程。
民谣延续了民歌的精神,但在具体细节上又与传统民歌有所区别。
1.歌词内容的不同:传统民歌反映的是古代社会风貌;当代民谣反映的是当代社会风貌,或以当代人的视角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
2.所使用语言的不同:传统民歌或使用古汉语,大量运用各地方言来演唱;当代民谣多使用通行的普通话演唱。方言民谣只利于区域性传播,普通话民谣不受地域限制,利于广泛传播。
3.音乐体系的不同:传统民歌多使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体系;当代民谣多使用西方七声音阶体系,强调世界各种音乐的融合。
4.演奏乐器的不同:传统民歌使用的是中国传统民乐器;当代民谣多在传统乐器基础上,使用原声吉他、口琴、手鼓、钢琴等舶来乐器,将传统音乐文化与当代音乐文化进行融合。
五、民谣与摇滚的辨析
在美国民歌运动的进程中,世界又诞生了新的歌曲类型——摇滚乐。
民谣本质上是农耕文明的歌,摇滚本质上是工业文明的歌。它们在精神上一脉相承,在气质上又各不相同。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侧面来分析:
1.从文明史上看
摇滚乐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兴盛于60年代的美国。电气化时代,人们发明了电声乐器和效果器,才诞生了摇滚乐这个歌曲类型。摇滚乐的产生发展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文化产物,呈现出典型的工业文明的气质。
而民谣的精神源头要追溯到《诗经》和西方的《荷马史诗》,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民歌整体处于农耕文明时代,民谣继承了民歌传统,并向现代民歌转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农耕文明的气质。
2.从声音上看
摇滚乐的声音从本质上说,就是机车的轰鸣声、齿轮的碰撞声、链条的摩擦声、流水线节奏的重复声等等,这些声音都是工业文明的声音;而民谣往往比较安静,“不那么吵闹”,呈现的是农耕文明的静谧与慢节奏。
3.从生产组织形式上看
摇滚乐需要吉他、贝斯、键盘、架子鼓的配合,这是典型的工业文明的社会化协同大生产;而民谣是一个人一把琴四处流浪,这是典型的农耕文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4.插电与不插电
摇滚乐多使用金属电吉他,电吉他连接着效果器,演奏时故意使声音失真,以图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在失真的过程中,其声音效果距自然界的原始声音越来越遥远;民谣多使用原声木吉他,不加任何效果器,需要演奏者掌握琴弦上的硬功夫,演奏和演唱时倾向于保持贴近自然的原始声音。即一个追求工业文明的声音失真效果,一个追求农耕文明的声音逼真效果。
六、民谣与世界音乐的辨析
传统民歌的现代转型方向除民谣、摇滚外,还有世界音乐等方向。
民谣传承了农耕文明气质侧重于文学性;摇滚侧重于呈现工业文明气质;世界音乐传承了农耕文明气质侧重于音乐性。
现有对世界音乐的概述是以欧美文化中心主义为背景而下的定义,笔者个人并不认同。从目前当代世界音乐发展来看,世界音乐更加强调各民族歌曲的音乐性,在许多世界音乐作品中没有人声唱词,或者即便出现少许唱词也只作为人声乐器来使用,而少许的唱词也完全使用古老的民族语言和俚语,大多数观众都听不懂,观众欣赏世界音乐时,主要就是欣赏音乐而非歌词[5]。
七、民谣与诗歌的关系
民歌手又被称之为游吟诗人,说明民谣与诗歌渊源深厚。相较于其他歌曲类型,民谣更加侧重于文学性,而诗歌为民谣提供了文学基础,是民谣艺术的文化根基。
严格意义上说,歌曲(Song)与音乐(Music)不能混为一谈。歌曲主要由词和曲构成,曲的根基是音乐,词的根基是文学,是诗歌。曲是音乐艺术,歌是综合艺术,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体。在歌曲艺术中,音乐负责营造情绪,文学负责表达思想,歌曲艺术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主要是靠歌词体现出来的[6]。
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民谣、摇滚、流行歌曲,同时井喷,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歌曲作品流传至今,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各个歌曲类型都会在这个时间段上集体爆发?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曾在八十年代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歌运动,这场诗歌运动为九十年代的歌曲运动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这场诗歌运动的余韵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持续影响到了九十年代。
八、新民谣运动
2003年,新疆歌手洪启提出“新民谣运动”口号,正式拉开了中国当代民谣第二个高潮的序幕(第一个高潮是校园民谣时代)。洪启是王洛宾生前的一个不记名弟子,在王洛宾的诸多弟子中,唯有洪启算是真正的继承了王洛宾的民歌精神衣钵。
在新民谣运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民歌手名单不完全统计有:
周云蓬、洪启、吴吞、张玮玮与郭龙、张佺、陈志朋、苏阳、万晓利、李志、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刘东明、赵牧阳、小河、吴宁越、钟立风、山人乐队、布衣乐队、六个国王、白羽、白水、花粥等等。
这批优秀民歌手以七○人居多,七○人的青春期恰好成长于九十年代,如上文所述,八十年代诗歌运动的余韵映射到九十年代,九十年代涌现出大量优秀歌曲作品,而七○人在九十年代接受过这批优秀歌曲的文化滋养,在当时主要是以观众身份出现,但到了2000年后,七○人离开校园逐渐成熟了起来,其中的一部分最终成长成为中国新民谣运动的骨干。
关于新民谣运动的研究不在此文中展开。
九、结语
民歌是一条母亲河,属于每个民族的源头性文化,从这条文化母亲河中,派生出许许多多文化的支流。民歌的演进从未停止过,生命力极其顽强,它会随着时代的流变自觉的演变,只是到了当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变革。史学界有这样一个观点:如果在人类历史上找到一个最重大的事件,那么这个事件就是工业革命。中国的民歌正处于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初级阶段,现今尚未发生严格意义上的民谣运动,而关于中国当代民谣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容易造成不同人群的思想偏差与信息壁垒。本次研究意在找到中国民谣的精神源头,梳理其发展历史脉络,实验性地辨析若干基本概念。由于所属领域较为冷僻,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浅观薄论不甚严谨在所难免,只当抛砖引玉,希望引起艺术学界同仁对这个领域的关注。
参考文献:
[1]袁平.“文化自信”视域下基础音乐教育民谣教学探索[J].戏剧之家,2023(30):108-110.
[2]张晓炳.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的美学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23,39(04):86-88.
[3]杨子祺.“新民谣”时期音乐的美学特征[J].艺术大观,2022(17):33-35.
[4]陈静,陈茫.流动、怀旧与记忆:当代城市新民谣的空间体验与想象[J].艺术研究,2023(02):64-66.
[5]聂佳丽.新媒体时代城市民谣对城市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以兰州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08):98-101.
[6]王冠含.当代诗歌中的“民谣”因素及其审美价值[J].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23(01):143-14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