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栾凯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近年来创作了许多深受人民喜爱的声乐作品,其中的“民歌新古典”是一种新民歌的创作风格,是他近年来的创作特色之一。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专业教学与大型声乐比赛的舞台上,并且已受到学界的认可。本文以他创作的代表作品《牡丹亭》《枫桥渡》为研究对象,分析出其演唱特征,诠释栾凯民歌新古典声乐作品演唱需要的情感要素。
关键词:栾凯;民歌新古典;情感把握
“民歌新古典”是一种新的民歌创作风格,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为《牡丹亭》《枫桥渡》,还包括《醉了千古爱》《花满楼》《三生一梦》《红楼一梦》《富春山居图》等。这些作品都兼具中国古典文化韵味和现代音乐审美,为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思。2018年,栾凯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音乐公开课”节目上,正式提出了“民歌新古典”的概念,而后于《音乐创作》上发表了《走一条“与时俱进、雅俗共赏”的民族声乐创作之路—谈“民歌新古典”的创立发展及其艺术特色》为“民歌新古典”做了具体的阐释。目前这一风格已在专业舞台上广泛应用并受到学界的认可。
一、“民歌新古典”作品创作背景概述
本文分析的两首民族声乐作品分别是《牡丹亭》《枫桥渡》,这两首曲目均属于栾凯“民歌新古典”风格作品,词作者分别为王磊和孙红莺。这一风格的形成最初源于他的两部大型交响乐作品:《流动的紫禁城》和《大羽华裳》。《流动的紫禁城》是栾凯为大型中国时装世界巡演系列活动“盛世中华——流动的紫禁城”的配乐,曲风辉煌优美,它以古建筑紫禁城为元素,为世人展开了一幅宏大的东方画卷。《大羽华裳》是我国首部原创性大型戏曲服饰意象艺术展演,由栾凯创作音乐。整个作品共分八个乐章,栾凯用自己的音乐才华作为纽带串联起服装表演内容,以优美的旋律拉近了观众与戏曲服饰的关系。
经由这两部交响乐的成功,栾凯打开了一条新的创作思路,他意识到具有古典韵味又能被现代听众所喜爱的音乐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这种对于观众的吸引力正是由我们深植在内心的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所决定的,坚定了他创立“民歌新古典”风格的信心。再此之后他将这种“新古典”风格与声乐艺术结合在一起,创作了《醉了千古爱》《牡丹亭》《花满楼》《三生一梦》《西厢梦》《红楼一梦》《枫桥渡》《富春山居图》等作品,邀请歌唱家演唱,迅速在音乐专业领域内传播开来,并成为音乐院校的教学曲目和全国专业比赛的指定曲目。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出品、李玉刚主演的《四美图》更使栾凯在这一风格的创作愈加成熟,将“民歌新古典”风格推向了高潮。
栾凯给自己的“民歌新古典”风格总结了一下四个特征:“‘民歌新古典’要具备四个鲜明的特征:第一、强调歌词必须有古典韵味,有着古典的意境与人文情怀,歌词有中国传统诗词的美感,但又要通俗易懂。内容都是以传统文化与故事为依托,最终追求的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审美效果;其次,在音乐旋律上以‘五声调式’为主,具有中国浓郁传统宫廷音乐风格和传统戏曲的韵味,展现出了细腻温婉、清新典雅、雍容华贵等特征;第三,在编配上,把传统民族乐器、管弦乐、电子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东方与西方音乐风格的交融;最后在演唱上,呈现了以民族唱法或民族唱法为主的兼容演唱方式,带给听众一种全新的听觉感受。”
通过对于《牡丹亭》《枫桥渡》两首作品创作背景的了解,笔者对于演唱时的情感把握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三首作品不仅具备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也兼具现代社会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是现代社会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在演唱时,应把握好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二、民歌新古典声乐作品演唱特征分析
(一)《牡丹亭》演唱特征分析
《牡丹亭》这首作品取材于昆曲《牡丹亭》,众所周知,昆曲《牡丹亭》讲述了一位千金小姐游园伤春,为情而死,为情复活,最后与书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奇幻故事。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高度总结了整部剧目的主旨。
栾凯的《牡丹亭》延续了汤显祖的美学意味,整首曲目缠绵悱恻,凄美动人。在曲目中他将通俗唱法元素、戏曲元素、rap元素三者融于一曲,这种不同音乐风格间的跨界也呼应了《牡丹亭》中杜丽娘“还魂再生”的奇幻情节,使观众在欣赏时于古今、虚实之间穿越。
《牡丹亭》为单二部曲式结构,调式为e羽六声调式(加变宫),如歌如诉的行板为观众展现出了一个清丽婉转的音乐世界。该曲的前奏共有8个小节,曲谱中由一个长波浪音掀起歌曲的序幕,多处运用十六分音符作为装饰音来模拟古筝,编曲上古筝与萧的加入,仿佛让观众置身于“姹紫嫣红”的“良辰美景”之中。
本曲由两部分构成,A段旋律平稳,多由四、五度跳进组成,音域跨度不大,仿佛是杜丽娘委婉的呢喃。在这一部分,演唱者适合用偏通俗的演唱方式来演绎,在演唱时,咬字尽量靠前,营造一种诉说性的氛围。例如第一句歌词“寂寞牡丹盛开一抹嫣然,孤独的人怎令芳心震颤。”此处的“寂寞”二字适合托在胸腔的位置轻唱,此处的留白也是为了与B段形成更大的反差。尤其是“然”,“颤”等归韵到“an”上的字,在演唱时要注意挂住头腔,在高位置演唱,给人一种凄美幽婉的感觉。
在演唱时我们要做渐强的处理,慢慢地将歌曲带领到另一个昆曲的世界,因为此处是与B段戏曲唱腔的连接部分,在演唱时我们一定要咬住声音的高位置,在后半部分逐渐将戏曲唱腔融入其中,使之自然地过度到B段。此处的长音设计的是很巧妙的,仿佛是一个虫洞,带我们穿越回千年前的戏曲世界。
B段是整曲的高潮部分,作曲家在这一部分进行了三次重复,情绪如波浪一般层层递增,将汤显祖文中“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已入骨”的刻骨铭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演唱B段时我们应虚心向昆曲艺术家学习,多听昆曲的咬字归韵方式,一遍更加到位地塑造改段。在本曲的结尾,作曲家重复了“都说是痴情难,一去不复返。”这一句,此处应做渐弱渐慢处理,此处的伴奏由简单的织体构成,使唱腔更加凸显,最后收尾的长音也是整首的点睛之笔,在演唱时要注意气息的运用,在保持戏曲唱腔高位置的同时,要有绵长的气息作为支撑,给观众带来意犹未尽,虚实交错之感。
(二)《枫桥渡》演唱特征分析
《枫桥渡》为e羽七声调式,二部曲式结构,《枫桥渡》描绘出来的音画场景与《枫桥夜泊》颇为相似,很多音乐元素的运用也与《枫桥夜泊》有异曲同工之妙。本曲的前奏部分由五个小节组成,作曲家用多组三度音程来模拟波浪一潮一潮打在渡口岸边的感觉,在配器上古琴的运用使画面更具古曲感,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乐器,文人之间常用琴音表达感情,此处古琴元素的加入使整首曲目更具离别时的萧瑟感。打击乐器的加入,仿佛是遥远寺院里的钟声,与歌词中的“寺外的远钟,还在守望那一次月落。”相呼应,使观众置身于夜色茫茫的渡口旁。
A段是叙述性乐段,音乐跨度不大,作曲家巧妙地在叙述性乐句多处运用了三连音的节奏,使平淡没有大起伏的乐句具有一种推动感,使音乐瞬间生动起来。朱光潜在《诗论》中讲到:音乐能左右了我们的人格,如果失去了节奏,那一定是生命有非常的危险,音乐的生命,也是在要有节奏,如果没有节奏,也绝对不能称其为音乐,音乐的节奏,节奏返照自然,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造型艺术中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配称,在诗、乐、舞的时间艺术则为高低、长短、徐疾相呼应。可见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在演唱三连音的音型时,演唱者要把握好节奏的韵律,注意气息的控制,要使音型自然地连贯起来,除三连音外,在A段作曲家还运用了不同时值的切分节奏型,使整个段落更具现代流行音乐的气息,使段落富有律动感。
B段是抒情段落,第一句“谁把离愁填成了海,一浪高过一浪席卷了我。”是第一处情绪的宣泄,多数乐音基本在一个音域里。在演唱时,如果表演者没有很好的头腔与气息,很容易出现用本嗓演唱,声音越唱越挤的情况,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在演唱时,我们要注意,每个音都放在头腔高位置来演唱,如大鱼吃小鱼一样,一个音咬住另一个音,保证位置不要掉下来,同时更要稳定住气息。
在最后的结尾段“谁说过谁忘了谁的承诺,谁要在送别的渡口等我,谁写的谁唱的谁在听着,那一首枫桥夜泊。”作曲家运用了密集紧凑的切分音型,仿佛是对友人的质问,此处的伴奏音型以一个柱式和弦为主,给表演者留下来大量的空间去“追问”,这里也是全曲的情绪高潮段落,在演唱时,要注意咬字与气息,在快速咬字的情况下仍然要将声音与气息连接上,在最后“哪一首枫桥夜泊”这一句,整曲的情绪到达了燃点,此处应做一个减慢处理,但情绪要渐强,此处也是一个技术难点,音域较高,在保持音准的情况下,不能失去声音的爆发力,此处就需要表演者具有强大的气息支持,也需要多加练习。结尾处八拍的长音,可以做一个渐强再渐弱的处理,将情绪推出去后,在慢慢地收回来,给观众一种意犹未尽之感。
通过演唱这两首作品,笔者更直观地体会到这两首作品的创作特点,其中将民族声乐与戏曲、民歌等形式的融合为民族声乐注入了新的血液。在演唱时对于音乐本体的分析使笔者能够更好地抓住作曲家的创作思路,有利于对歌曲情感的把握。
三、三首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表达
(一)演唱《牡丹亭》的情感表达
我国著名文学家白先勇曾对昆曲《牡丹亭》有过这样的评价:“昆曲无他、唯一美字。”作为我国的戏曲之母,昆曲浓缩着我国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中国美学,水磨腔的细腻婉转体现我国先人在声腔上的智慧。作曲家栾凯以成熟的作曲技法和对当代民族声乐深刻的理解,创作出了这首作品,将昆曲的唯美展现地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听觉习惯。
在演唱时,作为表演者要抓住歌曲“唯美”的特点,于A段中塑造出一个叙述者的角色,仿佛置身于游园之中,向观众讲述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缠绵的爱情故事,在情感处理上,“那张记忆中的容颜,如此美轮美奂,宿命中的故事不该曲中人散。”这一段作为重复段,应加强感情的释放,这是对前面叙述性段落的感叹,最后的一个“啊”字将A段推向高潮,表演时要注意强弱处理,给观众一种遥远的感觉,仿佛电影中“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切换到下一个古色古韵的画面。
在B段中的演唱中,表演者应把自己代入到杜丽娘的角色中,仿佛在讲述自己与柳梦梅相恋,天人永隔的思念之情,在最后的重复句中表现出恋人分离于两个时空遥不可及之感。
(二)演唱《枫桥渡》的情感表达
栾凯的作品中运用了很多中国的古典文化符号,以更加现代的旋律谱写新的故事,仿佛是古人与今人的对话。《枫桥渡》就是这样一个作品,作词者孙红莺运用富有现代美感、通俗易懂的歌词,再次向观众呈现了一幅江南渡口的深秋夜景。
一代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要想把歌曲中的情感传达给观众,首先表演者自身要对作品有更深的体悟,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我们要把握住一个“愁字”,是独自在渡口等待的寂寥,也是思念友人的寂寞。B段中的重复乐段是表现情感层次很好的出口,层层递进的强弱处理如海浪一般席卷着演唱者与观众,一次次地呐喊使观众置于离别的渡口。
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明显的区别就是,艺术具有情感性。声乐艺术更是“声”与“情”的结合,作为表演者,在演唱的同时更要了解作品本身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如何将作品中的感情更好地传递带给观众,需要表演者长期实践才能体悟到。栾凯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将音乐本身与观众的距离缩小,作品汇总传统的题裁和音乐元素能引起观众的更深的共鸣。
正如白先勇所说,“我们有很美的东西,但我们失去了审美的能力,失去了信心。我在外国生活几十年,看了很多西方的东西,他们确实是了不得。但我回到自己家里一看,昆曲是我们后院最美的牡丹花。”不仅是昆曲,作为世界级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带给艺术创作者无穷的灵感。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在国力日渐强盛的今天,如何在艺术作品中表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首先离不开的作曲家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栾凯的作品在继承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创新来符合当今的时代,本文的两首作品分别以中国戏曲、诗词为主题进行创作,这一点可以给民族声乐带来一些思考,作为民族声乐表演者,我们也应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为时代而唱。
参考文献:
[1]栾凯.走一条“与时俱进、雅俗共赏”的民族声乐创作之路——谈“民歌新古典”的创立发展及其艺术特色[J].音乐创作,2017(10):89-92.
[2]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3]陈瑞云.大学历史词典[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05.
[4]栾凯.中国流行歌曲创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03):72-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7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