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恩施地区民歌音乐类别特征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1-12-09 15:38: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恩施民歌是历经巴楚文化 的洗礼,音乐已成为恩施人民 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恩施 人民在一段时间的生活状况。本文通过 对恩施地区民歌的各种体裁、形式、产 生以及作用作简要介绍,为少数民族地 区音乐的研究做一定的参考方向。

关键词:  音乐体裁 ; 音乐结构 ; 音乐 特色

恩施是新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是 少数民族和汉族的主要的聚集地之一, 其中以土家族为主。在历史上,恩施地 区是巴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也是巴楚 音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现今恩施地区 民歌与巴楚音乐、土家族文化有着不可 分割的影响在民歌类型上一直都有着独 特的音乐风格,并有着不断地改革和创 新,发展与融合。

\

一、恩施地区传统民歌体裁概述

恩施地区民歌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和 音乐的交流碰撞中,不仅保留了自己本 地区本民族的音乐精华,同时也融合了 其他地区和民族以及和汉族音乐文化之 间的交流和改革。从日常的生产生活, 风 俗习惯,祭祀礼仪再到音乐中的歌词、 旋律上,民歌体裁有以下几种类别:

(一)山歌

恩施地区群山跌宕,由于地理的特 点,  自然的从民间的生活中产生了山歌。 山歌的类别根据场合和演唱特点而定,  一般可分为茶歌、打杵歌、柴歌、赶马 歌、翻山调、喊喊调、盘歌、唢呐腔、  放牛歌等十七个种类别。
山歌从唱腔上大致可分为高腔山歌 和平腔山歌两种。高腔山歌使用很高的 调并用假声演唱,平腔山歌则使用低音 调门来演唱。

(二)田歌

田歌在恩施地区俗名叫做“薅草歌”,又称“薅草锣鼓歌”。薅草锣鼓 歌一般用于恩施地区人民在薅草、中苞 谷、挖田时的过程中,由农民(也是歌 者,即歌曲创造者)在田间,根据不同 的田间劳动或者不同的劳动阶段,所演 唱不同的薅草歌。薅草锣鼓歌能在劳作 的时候能有指挥的功能,和劳动号子在 功能上一样,有激发和提高劳动效率和 热情的功能,因此深受劳动人民和群众 的喜爱。

薅草锣鼓歌中的唱腔丰富形象,曲 牌变化也多。速来有“出乡十五里,各 有一乡风”的说法。薅草锣鼓歌因为在演 唱上唱法有所不同,又因不同配器伴奏 在锣鼓的乐器上差异的影响,叫法也有 所不同。在乐器上有文锣鼓(锣、鼓、 钹、马锣) 、武锣鼓(锣、鼓) 、叫歌锣 鼓、讲书锣鼓等。薅草锣鼓歌一般一套 联曲体的腔调。都有十几个曲牌到二十 多个曲牌种类。

在薅草锣鼓歌当中,穿号子是属于 艺术性比较高的民歌,歌词穿插形式独 特, 演唱上也独具一格,  由男女对唱, 男 生演唱均使用假嗓,时时发出颤音;女 生正在演唱上真假声都进行转换使用, 穿号子分对唱对穿。一人引领众人穿唱 或者男女二人引众人穿唱。

(三)号子

号子产生与劳动之中,通过不同环 境的劳动,所产生的的号子的功能也不 一样。恩施地区的号子,有放排号子、 打硪号子、打夯号子、打杵号子、龙船 号子、打油号子等。号子的唱腔有几个 到十几个曲牌,多的也有二十多个曲牌 唱腔的名称有的以衬词为名,比如“快 腿”和“慢腿”。

(四)小调

小调是属于在生活中歌唱的抒情短 歌。小调的歌词与其他风格相比较,歌 词一般是文人事先编写好,有一定的规 整性和文学性;小调的题材丰富,内容上包容性强,常常以社会生活、风俗习 惯、爱情故事为题材,映照恩施人民的 日常生活的状态。小调的曲式和旋律速 度结构比较平整,大跳比较少,结构上 以起承转合四个乐句组成的较多。

(五)风俗歌

风俗歌在鄂西地区十分盛行,其中 包括“ 姊妹 歌 ”、“丧 鼓 ”、“ 闹年 歌”、“神歌”、“宗教歌”等。风俗 歌一般用于红白喜事等场合,通常是通 宵达旦,没有终止。

“姊妹歌”在土家族叫法中称为“哭 嫁歌”。一般分为“十姊妹哭嫁歌”和 “十兄弟哭嫁歌”,  “十姊妹歌”是姑 娘出嫁时所演唱的歌曲,旋律风格上比 较悲伤凄凉,对周边事物的依依不舍。 “十兄弟”是男方接娶媳妇时所演唱的 歌曲。

“丧鼓歌”是祭祀已故亡人所演唱 的。载歌载舞,伤而不悲,旋律欢快而 高亢,    “闹年歌”是由“丧鼓”演变而来。

“神歌”和“宗教歌”既属于风俗 歌也属于古歌一类,如“梯玛神歌”是 土家族巫教祭祀音乐,用于祭祀天地和 亡灵。“创世歌”是古代土家族显明用 来穿唱历史、神话所演唱的歌曲,类似 于藏族长篇史诗歌曲《格萨尔王传》, 但是篇幅都比较短,一般都为七言五句 式的短小歌谣。

二、恩施民歌曲体结构

恩施地区民歌,以曲体的形式上, 可分为单曲体和联曲体两种曲体形式, 这两种曲体形式大致贯穿了恩施地区民 歌的题材类别。

1. 单曲体

单曲体的恩施民歌,常见的有上下 句式,四句式和五句式,但是在曲式结 构上也分为单段体和两三段体的形式,  一般歌曲的乐句都较为短小, 词曲规整,一整首曲子旋律大都反复使用。上文中 曾说到的穿号子是单曲体形式中一种较 为复杂的民歌,是分别由两个人穿插演 唱号子段的旋律和主歌段的旋律,艺术 审美的观赏性较高。也有一部分歌曲在 此曲体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在歌曲中间 穿插衬词或者连八局句(类似于快板的 赶句)的声调旋律。

2. 联曲体

联曲体就是将单曲体形式的歌曲有 逻辑的串联起来进行演唱。联曲体这种 形式大部分都是由恩施主要的民歌体裁 发展和演变而来,如民歌类别中的田歌 类的“薅草锣鼓歌”和“打丧歌”,山 歌、号子、小调和一部分的灯调民歌都 有这样的形式。

三、恩施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

(一)语言特色


恩施地区的一大部分的歌曲特色是 用恩施方言进行演唱,恩施地区的方言 属于我国的西南片话方言。语调上恩施 八个县市的语调随接近四川和重庆的方 言语调,但都不尽相同,也成为了恩施 民歌在演唱中的一大特色。

(二)民歌调式

恩施地区的民歌从调式上还是采用 的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调式为主,同时 六声、七声或者个别特色调性音阶也有 使用。

从民歌的调式上来看,羽调式和徵调式使用比较广泛,商调式和角调式使 用较少,但也有一些歌曲中出现交替调 式。以下用恩施芭蕉民歌和巴东茶店民 歌做调式示范。如例 1
\

例 1:恩施芭蕉民歌《高坡跑马路不平》  降 B 大调

这是一首属于来自恩施市芭蕉乡的 山歌题材的赶马歌,属于单一乐段的散 拍子歌曲,属于降 B 调的五声徵调式, 歌曲旋律欢快,歌词通俗易懂,是典型 的即兴创作歌曲,歌曲最后落在徵音上 结束全曲。如例 2
\

例 2:巴东茶店民歌《一对阳雀儿》  A 大调

这是一首典型的巴东茶店地区的高 腔调,长声号子,属于两段体的曲式结 构,属于 A 大调的五声羽调式,旋律朗 朗上口,歌曲在羽音上结束全曲。

在我调查的民歌体裁中,发现了山 歌体裁的民歌徵调式偏多,田歌体裁的 民歌羽调式偏多,这可能和地区之前的 一种习惯有关,还有待考察和研究。

(三)歌曲特点

恩施民歌与湖北其他地区的民歌有 所不同,在歌曲上与西南地区民歌较为 相似。在民歌的创作和演唱上都夹杂着 少数民族的风格,特别是土家族歌曲的 歌曲特点。在歌曲创作的处理上, 基本上 也是采用的口传心授的方式即兴创作, 歌曲上词曲结合十分紧密,一般词和曲 的创作都是同时创作出来的。

在歌词上的特色就是衬词。衬词是 少数地区和极富特色的民歌地带常用的 东西,但是每个地区的东西都不一样。 如土家语中的“哈格砸”,这是一种类似于语气助词。

结语

中国各地的民歌都有其自己独特的 风格,有的富有生命力,有的民族色彩 十分浓郁,而恩施地区的民歌进过从古 至今不断地改变和洗礼,不仅拥有了自  己的风格,也融合了外来地区和汉族音 乐的融合,  既保留了本地区的音乐文化, 也创新了现代新的音乐风格。通过传承 保护和改革,恩施民歌不仅有效的保留 了下来,同时也受到了一大部分人的喜 爱。民歌对于恩施人民来说,不仅仅是 歌唱,也不仅仅是歌曲,而是生活的一 部分,反映了最直接的恩施社会现象与 生活。研究恩施民歌音乐,也是对音乐 文化的一种拓展和探索。如今不仅是传 承保护和发展,要往长远看,怎么去留 存,怎么去与时俱进,这需要我们去更 加深入的去探索。 

参考文献:

[1] 田世高 . 土家族音乐概论 [M]. 中 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2] 杜亚雄 . 中国少数民族医音乐史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416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