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龙江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处在滞后状态,深刻挖掘具有黑龙江本地地域特色的非遗麦秸手工艺,发挥其技艺和材质优势,使其成为黑龙江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是对非遗手工艺的现代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旅游产业的丰富和扩充。探索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有利于促进黑龙江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是旅游产业中的重要部分,是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具有文化内涵、地域特征、民族民俗、纪念性的特色产品,纪念性的有形物品是其主要特征。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个地区都开始重视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研究。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一方面对地方经济增长,相关行业的发展都起到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反应旅游地的文化内涵,是对当地民俗民间和传统艺术传承发展的载体。因此,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关键要结合旅游景观深刻挖掘本地特色的工艺,形成可以经得起时间积淀和延展,具有艺术审美独特性、传播度高的艺术纪念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是我们人类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文化的体现与象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都是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与历史意义。在当今科技化和产业化的冲击下,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更显艰难和问题重重,我们要探寻其创新发展之路径,将非遗手工艺与旅游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开发形式多样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是对非遗手工艺的现代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对旅游产业的丰富和扩充。从而对于促进文旅融合,带动地区经济,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黑龙江具有特殊的寒地自然景观,近几年,黑龙江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黑龙江对外宣传的一张特色名片,旅游业也为黑龙江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效益,但与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相比,艺术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还没有进入到成熟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是其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目前黑龙江旅游纪念品呈现出的现状与问题是,品种单一、形式雷同、缺乏创新、工艺粗陋,难以吸引购买者的消费,缺少对旅游纪念品的研发,旅游纪念品设计没能进入到产业化生产的阶段,品牌创新能力不足,不能以游客的需求作为旅游艺术纪念品生产及销售的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和具有民俗民间文化内涵的旅游纪念品就十分迫切与意义重大。
特色旅游纪念品要以本地自然环境特色和旅游景点为创作题材结合当地有代表性的原材料来制作的有纪念性的产品。黑龙江麦秸剪贴手工技艺是黑龙江4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一,麦秸材料在黑龙江随处可得,“在农村随处可见用麦秆堆起的麦秸垛,是民间百姓取之不尽的材料。”[1]发展黑龙江开发麦秸旅游艺术纪念品不仅可以突出地域特色还可以降低成本变废为宝。麦秸工艺因其制作材料是麦类农作物成熟后脱粒的麦秆,也称麦秆工艺。起始于隋朝时期的宫廷工艺,有1500余年的历史,黑龙江麦秸工艺发展于1903年,智慧的老百姓将随处可见,取之不竭的麦秸材料与民间文化结合,通过工艺制作,就形成了独具北方特色的民间麦秸艺术。经过碾压之后有一定的韧性麦秸材料,具有很好的光泽度和独特的纹理质感,经过煮、刮、熏、制、熨、漂等多道工序处理,吸收借鉴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便可形成各种具有观赏性、装饰性和使用性的艺术品。
黑龙江麦秸工艺品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全国盛名,制作精美材质独特的麦秸工艺品和麦秸画曾作为珍贵的馈赠礼物,得到外国友人的欣赏和青睐,在哈尔滨大成街上有一座大楼,曾经就是黑龙江工艺美术厂旧址,是麦秸艺术品的生产与制作的中心,在这里工作过的老艺人回忆,工艺美术厂的大楼常常为了赶订单要赶制到天亮。黑龙江麦秸艺术品融合国画和版画的形象元素,剪纸和烙画的表现技法,山水花鸟、人物生活、抽象图案、地方建筑等题材均可表现自如,不仅保持麦秸材料的光泽和纹理,又不失艺术审美性,形成自然朴素、典雅大方的艺术特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1965年***和夫人王光美来到黑龙江工艺美术厂参观,并将一幅名为《素艳》的麦秸艺术品作为友好往来的礼物赠送与柬埔寨公主,1971年民间艺人赵福萍应邀东渡日本传授麦秸民间艺术的制作技艺。而今,黑龙江麦秸工艺品仍然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与发展突破中,麦秸艺术品具有不褪色、不变形,可以保存上千年的特点。工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清新典雅的日常工艺品也可以是色彩丰富的绘画作品,由黑龙江民间艺人制作的半浮雕式麦秸画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徽章。
深刻挖掘具有黑龙江本地地域特色的非遗麦秸手工艺,发挥其技艺和材质优势,结合多种艺术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使其成为黑龙江的具有代表性的旅游纪念品,探索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的发展途径,将创新设计理念结合新工艺新形式,进行旅游纪念品的研究与开发,形成既能代表黑龙江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艺术纪念品,丰富旅游纪念品的种类和形式,又对珍贵的非遗手工艺进行传承与保护,促进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策略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融入创新理念,挖掘地域文化
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是推动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原动力,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形成自身的特色,区别其他地区,就要提炼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符号,运用创新理念,形成具有独特代表性的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黑龙江由于其地理和自然条件,长期发展以来,形成两大地域特色文化,冰雪文化和俄式风情文化,以这两个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产业也逐渐形成特色。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最北部,冬季漫长,降雪量较大,雪覆盖时间可达三个月,优越的冰雪生态环境孕育了冰雪文化,与冰雪相关的旅游产业开展得如火如荼,吸引了很多外地,尤其是南方的游客,但是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却呈现缺乏冰雪文化特色,品种和材质创新性低下的情况,开发非遗麦秸艺术旅游纪念品,运用创新思维和设计理念,突出冰雪文化,将冰雪元素进行符号化、艺术化,形象化等艺术处理与麦秸天然朴素的材料相结合,成为辨识度高的代表性强的北方特色旅游纪念品,与南方旅游纪念品形成差异化,使得旅游者在感受冰雪景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冰雪艺术元素的麦秸旅游纪念品感受到黑龙江的地域特色,体现旅游纪念品的延续性。黑龙江省与俄罗斯相邻紧密,省内有绥芬河、抚远、黑河等边境城市,对俄贸易频繁,历史上哈尔滨中东铁路的修建,更是为这个城市带来了俄罗斯文化风情,俄罗斯的文化艺术渗透到食品、语言、音乐、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很多方面,俄罗斯风情文化也成为黑龙江另一个特色旅游,在黑龙江省很多城市都可以见到原汁原味的俄罗斯建筑,俄罗斯建筑色彩丰富,风格突出,将俄罗斯建筑艺术图案化,平面化,应用于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上,形成融合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技艺特色,又具有俄式风情的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
相信通过不断挖掘地域特色,运用创新思维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感念,能够探寻出黑龙江非遗麦秸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途径,从非遗麦秸艺术旅游纪念品的外形、色彩、图案等设计方面,将地域文化特色与麦秸旅游纪念品融合,充分体现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成为区别于其他地区独特的旅游纪念品。
二、以高校为基地,培养创新人才
非遗传承人与人才队伍是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保障,任何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都需要传承人的延续才能够使其在现代设计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区别,是前者因人沿袭,后者以物存世。所以,对传人的尊重与保护,是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的要义。”[2]由于现代科技化的冲击,非遗手工艺传承人老龄化、非遗麦秸手工技艺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危机,如何保护非遗麦秸手工技艺,做到现代传承和发展,人才队伍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人才的匮乏,是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开发面临的困境。
一方面,要完善麦秸手工艺传承人队伍的建设各项措施,比如定期举办非遗传承和培训工作,通过开设非遗麦秸手工艺培训班等活动,扩大对麦秸手工艺的普及和宣传,吸引更多有意愿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人群,同时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综合素养,使传承人队伍不断壮大。还须制定相关规定,传承人的认定、传承人的待遇、优秀传承人的奖励等,鼓励传承人安心从事传承技艺。没有一代代人才的接续培养是不能保证其顺利发展的。
另一方面,要以高校为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非遗麦秸手工技艺的现代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做好人才梯队的建设。高校是大批年轻人才的培养的基地,黑龙江高校有七十多个,其中很多知名的高校都设有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如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等,在中央倡导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传承与创新是关注度非常高的课题内容,将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开发作为项目引进大学课堂教育,既实现了对大学生有关传统非遗文化和手工技艺实践的教育,又完成了对非遗麦秸手工艺人才队伍培养的建设。以高校为基地,合理利用高校资源,进行人才培养,可以从几个方面开展,首先,通过开设与非遗麦秸手工艺相关的课程,将老一辈非遗传承人引入到大学课堂中,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促进教学改革,还可以对学生起到思政教育,传统文化艺术传播的目的。而课程形式可以分为专业课与公选课两种,专业课专门针对艺术设计学生进行理论和手工艺实践的讲解与训练,公选课可以为非专业学生进行普及式的讲授。还可以聘请资深专家进行假期培训,培训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利用集中的假期时间进行培训,效果会更好;其次,可设立与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开发的相关科研课题和学科竞赛,这是在课堂讲授之后,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举办专业学科竞赛,设立奖金和奖励,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促赛,通过大赛征集的方式,集合优秀的获奖作品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形式,有效地解决了目前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问题,增强创新性与时代性:再次,利用高校的实验室和实验中心,进行设计实践创新活动,为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研发提供实践场所,积极探索非遗与创新科技技术的融合,为其注入新活力,提高其吸引力与竞争力。人才队伍建设是黑龙江非遗麦秸艺术纪念品开发的保障,新观念新思维的创新设计离不开具有创新理念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
三、打破单一展示方式,形成多种宣传渠道
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在开发过程中,所呈现的展示形式比较单一,缺乏必要的宣传,没有体现到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魅力,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应该进行线上与线下的多种营销和宣传渠道联合的方式,第一,线下宣传手段要配合旅游季的高峰期进行,在游客集中商业繁华的重要旅游景点,不仅仅是以门店的形式对外经营和展示,还要定期举办非遗手工艺现场实践的活动,扩大宣传力度,可以请传承人现场制作,并请游客参与的互动实践形式,曾强现场体验感,将非遗手工艺展示形式多样化,结合旅游景点特点和游客需求,用丰富多彩的现场体现方式,将非遗文化的内涵。传统手工艺制作的魅力展现给人们:第二,现代媒体和网络宣传渠道多种多样,尤其是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新媒体宣传更是吸引尤其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媒体流量带来的宣传价值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第三,完善与建设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网站平台的相关数据,将系列产品展示,文字信息数据,特色描绘等内容进行梳理,充分展现非遗文化的魅力,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差异化推荐与宣传,增加其品牌知名度。还有就是通过官方公众号、微博、微信、展示APP等多种渠道,在展示中运用多媒体交互技术,给浏览者全新的感受体验以及审美愉悦,了解黑龙江非遗麦秸的艺术文化内涵。最近几年,火爆的短视频平台以“社交化+电商+流量+内容”的传播形式,是非常有效的宣传手段,可以为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宣传注入新鲜活力。可以在各种短视频媒体平上推出和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的相关的宣传计划,面向大众呼吁保护非遗,召集非遗传承人,在媒体平台上,以讨论、实践等方式运营,对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进行宣传和流量扶持,提高非遗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在群众中的渗透率。同时相关推出知识付费市场化的命题,推出非遗手工艺等传统文化课堂板块,将非遗传承人聚集,开设非遗相关课程。相对于传统媒体,综艺节目、新闻报道等,短视频具有制作门槛低、传播短平快的特征,是非常有效的宣传途径。
四、加强市场化运营,进行品牌建设
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面临其在市场化运作方面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的问题,市场经济与其发展之间的适应性还存在差距。加强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市场化运营和品牌建设,提高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和知名度。通过创建麦秸手工艺特定品牌、打造特色产品和优质服务等途径,推动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从而促进麦秸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让游客从中感受到文化底蕴。寻找信誉度好的企业对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项目进行投资、创建商业运营品牌,可有效推进麦秸手工艺市场化。如茶叶品牌“小罐茶”,就是成功地将非遗品牌化的优秀案例,是中国茶叶品牌塑造的典范。加强市场化运营,进行品牌建设,展现非遗麦秸手工技艺的文化内涵,打造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品牌。“形成品牌形象系统。以非遗文化作为品牌的核心,从而发挥其识别的作用,形成具有内涵和品格的品牌核心价值观,获得消费者分关注和认可。”[3]通过市场化运营手段,将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培养成为中国优秀民族品牌。遵循数字媒体经济规律,运用高科技智能手段,开发多样化的非遗手工艺系列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精神、物质深层次的需求,从而推进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大力推行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的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就要跟上文旅融合发展的需求。黑龙江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纪念品却有所欠缺,深刻挖掘黑龙江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具有代表性旅游纪念品十分重要。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文化的重要资源。黑龙江非遗麦秸手工艺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不仅可以促进黑龙江文旅融合的新发展,也是对非遗麦秸手工艺的现代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李菲菲.黑龙江冰雪文化特色艺术纪念品的开发策略[J].美与时代,2020.(06).
[2]王作栋.尊重与保护传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要义[N].光明日报,2013.10.(02).
[3]左迎颖.非遗文化创新推广九大策略[J].现代企业,2019.(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