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是指人类在信息化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依托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各种媒体深度融合,从而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特点的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为整个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给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工作带来了巨大影响。理想信念不仅关乎人心向背,关乎执政党的历史命运,更关乎国家、民族的社会政治形态与发展道路。
全媒体时代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价值意蕴
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全媒体时代特征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艺术类大学生则尤为突出。除了具备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外,艺术类大学生也因为其专业背景,表现出一些个性化特征。他们热爱自由,拒绝束缚;他们思想活跃,富有想象力;他们个性鲜明、细腻感性,对于规则和规矩则态度暧昧。身处复杂国内外形势和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蕴。
其一,育人价值。有助于消弭对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不利因素,推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其二,理想价值。有助于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其三,文化价值。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人才,使艺术类大学生将自身发展与人民需要、时代发展及国家前途相结合,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正向发展。
全媒体时代对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影响
一、增大了娱乐倾向,削减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参与度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更高、反应力更快,也更易于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贡献青年智慧和力量,从积极层面来说,好人好事、嘉言懿行、社会优良风尚能得到更好地宣传与普及,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培育。从非积极面来说,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在网络世界的关注点往往过多集中在娱乐、游戏等领域,以娱乐和社交为目的,对理想信念主题和主流内容多呈现出回避、忽视的态度。网络空间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对其理想信念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受多元文化和不良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认知产生了巨大冲击。部分艺术类大学生产生了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缺乏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深刻情感,甚至产生了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倾向,对社会时事和国家大事缺乏应有的关注,从而削减了他们的社会参与热情,也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其理想信念。
二、增加了教育压力,分散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关注度
全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内容和方式有了深刻改变,不再限于传统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还增加了虚拟仿真、3D智能等新方式,艺术类大学生能从中获得更真实的体验和更直观的感受。这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载体、创新工作形式、增强师生互动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弱化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吸引力,对思想政治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新媒体工具使用能力及熟练程度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抱着应付、敷衍、排斥的学习心态参与其中,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育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类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培育进程。同时,多样化的新媒体载体也极易对艺术类大学生,尤其是缺乏自制力和自律性的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长期沉溺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产生脱离现实生活的倾向,逐渐失去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分散了大学生对国情社情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三、凸显了“去中心化”,影响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综合判断
全媒体时代,传统的媒介工作者不再占据媒体中心的地位,信息接受者和信息传播者的身份不存在明晰的界限,人人都是传播媒介,传播主体得到了极大扩展。作为教育客体的艺术类大学生从媒体平台获得较大自主性和便利性,更易获取、传播理想信念教育相关内容。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被弱化,艺术类大学生不再单纯信任传统媒介的公信力。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式的增长,其中不乏国内外不法分子为了争取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而刻意制造和传播具有蛊惑性、煽动性、诱导性的不良信息。这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判断力和分析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同学由于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和诱导,极易失去对主流理想信念的正确综合判断。
四、增大了辨析难度,弱化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性认同
全媒体时代,媒体的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功能可以帮助媒介精准识别和精准定位目标群体,也能够帮助个体更准确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源狭隘和片面的现状。艺术类大学生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但因年龄和阅历实际,难免存在理性判断能力差等情况。在全媒体时代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各种思潮交叉,艺术类大学生长期被片面信息和错误信息包围,容易产生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自身正确理想信念的形成。此外,艺术类大学生对理想信念话题本身缺乏关注的情况下,全媒体环境又为他们提供了空间和机会结识志趣相投的伙伴,使得他们在小群体中逐渐失去对主流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和理性认同。
全媒体时代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实现路径
全媒体时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当从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平台和教育内容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发力,形成教育合力。
一、教育主体:传播主流价值理念,在提升媒介素养中落实思政教育目标
全媒体时代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重建立师生平等双向的互动模式。要主动增强自身媒介素养,积极接触、熟练运用各种网络技术手段,如云课堂、慕课、直播等,有针对性地运用艺术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提升网络育人能力。同时,要敢于利用最新的网络话语,了解网络热点话题,注重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刘晓慧在《以话语创新提升党性教育亲和力的深层思考》中指出:“教育者要注重‘有我’的言说,克服‘无我’的失语流弊,脱离‘尴尬布道者’的话语困境。”教育工作者应当客观看待全媒体工具和平台的利弊,在充分享受全媒体带来的便利与效率时,也要注意规避风险,要注意保护敏感信息和资源,要把控好个人在全媒体平台的话题尺度,要正确处理紧急的学生舆情问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等。
二、教育客体:激发主动参与意识,在个人专业发展中融入大思政导向
首先,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自觉关心国家、社会、人民,关注国情、社情、民情,自觉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大学校园中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第二,艺术类大学生要学会通过便捷的全媒体平台资源,主动学习丰富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积极提升自身核心素养。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要强化自身网络素养,严格遵守知网用网相关规定,做遵纪守法的网民。更要不断提升自身分析能力和辨别能力,形成理性的判断,避免错误信息的诱导,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执政兴国等关键问题上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场,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第三,艺术类大学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艺术创作与时代和人民紧密相连,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丰富和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将自己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感情融入艺术创作的具体实践中,用智慧和劳作服务人民、奉献国家,立志成长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
三、教育平台:强化主流传播平台,在网络平台建设中发挥辐射作用
首先,高校应当加快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强化学校官方媒体平台的建设,保证官方媒体平台的内容质量,开展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校官方平台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第二,除加强自身的平台建设外,也要善于利用目前已经存在的,资源丰富、内容权威、特色鲜明的其他官方平台,例如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学习强国App、共青团中央等,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正确学习时事和理论热点,清晰认识国内外形势,涵养明辨是非、理性思考的能力。第三,发挥主流传播平台的积极作用,也需要培养相应的专业人才,高校应当重视对艺术类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和专业化培训,在平台建设中可以积极吸收艺术类大学生参与页面设计、排版设计等工作,以技术参与的方式为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提供间接的学习平台。此外,也可以吸纳其他专业人才,通过细化分工,不断提升平台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比如“青年大学习”宣讲团成员等,以此类方式不断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四、教育形式:丰富教育形式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共同理想信念
第一,高校应当将理想信念培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例如以重大节日为依托,灵活运用学雷锋纪念日、清明节、劳动节、建军节、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节等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主题学习及团学活动,鼓励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作活动,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通过艺术劳作创作优秀的文艺作品。第二,全媒体环境下,高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使用直播、短视频、云班会、云课堂等新形式,将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进行扩展,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第三,在日常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最新的时事热点话题,教育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就社会热点话题进行学习和辨析,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关心国情、社情、民情的使命感。第四,积极开展全媒体平台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的宣传、介绍、学习和推广,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优良的比学赶超学风,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认真向学、淬炼本领、奉献社会,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强化理想信念,形成共同的理想认同。
为了更好应对全媒体时代艺术类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的新情况新挑战,高校必须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借势发展,发挥多方合力,探索化解主要困难,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使艺术类大学生知行合一,真正做到认可、信奉、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将自身成长和发展与国家发展、时代命运紧密结合,形成坚定的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理想信念。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