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虚拟技术视角下中国博物馆资源在学生美育教育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4-05-20 09:36: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作为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场所,博物馆积极开发美育教育资源,力求通过社会资源打开学校美育的新思路。借助虚拟技术实现数字化保存和互动学习,可以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文化传承和教育使命。但由于虚拟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时间较短,依然存在数字发展观念滞后、技术应用不到位、协同发展不完善等问题,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基于此,学校要加强与博物馆的沟通交流,通过完善统筹规划,以创新思维加强新技术与资源的有效融合,挖掘有价值的美育资源,并不断完善技术应用和师资建设,创设虚拟教学环境,开拓多元美育途径,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关键词:虚拟技术;博物馆;美育教育;协同育人

  一、简介

  博物馆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并推动社会进步而设立的非营利性机构,旨在通过教育、研究和娱乐活动来收藏、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人类和人类环境中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开始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机构,在国家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博物馆通过知识的创建和传播与其他教育机构,特别是学校的合作,积极参与正式、非正式教育和终身学习,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教育需求。对于公民教育和生活知识的普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社会话题的理解,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陕西省西安市博物院时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作出了明确指示。同年国务院颁布的《博物馆条例》,要求博物馆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和资源,将博物馆资源融入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展开各式各样、生动有趣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同时在各种相关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积极向学校提供支持和协助[2]。这是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作出明确规定,同时鼓励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使其更好地履行文化传承和教育使命。

  2015年11月20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制定的《关于保护与促进博物馆和收藏及其多样性、社会角色的建议书》中广泛提及的信息通信技术,通过前期数字化工作的经费投入、开发虚拟参观活动和利用社交网络等方式,证实了其价值并发挥了作用[3]。虚拟技术以仿真的情境设计、较强的交互体验创建虚拟的数字世界,大众以更身临其境和互动的方式体验历史和文化,为博物馆美育教育提供了创新发展途径。近年来通过提供数字化内容,作为一种增强博物馆体验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为博物馆创造了巨大的机会,大量文献也探讨了虚拟技术在博物馆中在替代内容交付、博物馆体验定制和游客参与方面的优势,以及对未来的期盼[4]。

虚拟技术视角下中国博物馆资源在学生美育教育中的应用

  二、虚拟技术视角下博物馆资源对学生美育教育的意义

  虚拟技术的兴起为博物馆转型发展带来了全新的选择。作为社会美育的重要场所,博物馆通过对资源的数字化处理,营造出虚实相生、互动性强的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拓宽美育教学途径,而且改变了博物馆传统参观模式,让文化得到创新传承。

  1.创新美育思路,丰富美育教育资源

  美育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创新利用虚拟技术对博物馆资源进行开发,丰富了美育课程内容,也借助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审美体验。传统博物馆以静态呈现为主,长此以往,展品的原生环境与人们脱离,其艺术价值和内涵被禁锢。而虚拟技术能通过真实场景还原,生动再现展品的完整故事,既满足学生对馆藏资源的好奇,也通过沉浸式的感官刺激带给学生直观的审美体验[5]。作为学校美育的补充内容,博物馆缓解了美育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校内外美育资源的整合,充实了美育教学资源,为美育课程开发注入了活力[6]。

  2.弥补客观不足,创设虚拟教学环境

  虚拟技术具有直观性、沉浸性、互动性等优势,弥补了传统教育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内容抽象化等弊端,打破了博物馆展览的时空限制,以身临其境的交互体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以三维形式营造出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7]。虚拟技术能通过虚拟场景的构建,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进行强化,全方位进行美育渗透。虚拟技术与眼动追踪技术的融合,能根据学生的动态变化,实时调整虚拟场景,精准把握学生注意力,强化博物馆资源的互动性[8]。受博物馆实体展品的属性限制,无法长距离移动,导致博物馆影响范围有限。虚拟技术完美解决了此问题,通过三维呈现技术真实还原展品,革新展品的呈现形式和储存方式,学生可以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随时随地感受展品的魅力,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他们对不同地区文化和艺术形式的理解。同时,交互体验能借助软硬件设备,实现展品的零距离碰触,进一步增强虚拟场景的互动性[9]。中国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创立的全球首个超时空互动博物馆——“数字藏经洞”,于2023年4月正式上线,通过虚拟技术,不仅实现了藏经洞和文物的数字化再现,而且为大众提供了极具参与感和沉浸感的互动体验。观众可以在数字世界里感受到珍贵文物所呈现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推动文物保护与传承的工作。

  3.促进文化传承,提升中华美育价值

  将虚拟技术应用于美育教育,不仅能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创新传承,而且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10]。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保存场所,理应承担起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宁波教育博物馆通过虚实融合的方式,逼真呈现了宁波的历史变迁和人文景观,同时专门设置针对中小学生的特色板块,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加深了对宁波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1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部分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缺失,虚拟技术能根据史实进行复原,并对传统文化进行氛围渲染,让学生跨时空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例如,国家博物馆推出了一款虚拟换装产品霓裳旧影,系统中所有的古装均是通过数字化采集,再利用计算机技术讲参与者的面部形象和体型与之合成,最终达到换装的效果,学生可以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加深对传统艺术的审美体验。

虚拟技术视角下中国博物馆资源在学生美育教育中的应用

  三、虚拟技术视角下博物馆资源对学生美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虚拟技术是一门综合高新科技,基于计算机仿真、传感技术以及三维成像等领域的交叉科学。尽管在博物馆美育领域应用虚拟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多重感官体验,但由于技术应用的复杂性和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需求较高。虚拟技术在学生美育教育中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1.协同育人观念落后,资源开发不足

  协同育人是指在学校教育主导下,积极联合社会教育资源,共同实现教育目标。博物馆和学校主体间的合作意识是影响育人效果的关键。在虚拟技术的影响下,美育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但博物馆和学校双方的协同育人观念相对薄弱,博物馆美育资源优势无法充分释放。博物馆既有丰富的美育资源,也有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这些都是社会美育的财富,但在育人意识缺乏的当下,无疑造成资源的浪费[6]。博物馆美育的目标在于普及艺术,丰富大众精神世界,而学校美育在于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正确审美能力,二者的认识差异造成博物馆美育开展断断续续,难以长期有效地进行资源开发。

  2.虚拟技术应用不足,沉浸体验不佳

  虚拟技术在开发博物馆美育资源时,除了构建展品三维模型外,还需要同时满足数据传输和网络漫游的需求。同时,为实现虚拟博物馆的互动功能,设计者需要对馆藏资源进行分析,适当增加互动项目,并通过人机交互精准识别变化,以便实现动态的场景切换[9]。虚拟技术需要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撑,但当前部分博物馆美育投入有限,只将虚拟技术作为实体展品的标签,难以保障学生的沉浸式观感体验[12]。虚拟技术的实现离不开输入、处理和输出系统,其中,屏幕对于最终呈现尤为重要,当前虚拟技术的分辨率徘徊在及格线,难以实现真实的沉浸体验;处理器作为数据的处理中心,盲目的设备更新必然带来经济负担,但不更新设备又面临眩晕等技术问题;网络作为虚拟成像的保障要求,传输能力的有限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卡顿感,这些因素都限制了博物馆虚拟情境的构建[13]。

  3.美育教学针对性差,教学效果堪忧

  博物馆程序化的讲授形式,难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求,给美育教学带来了较多困扰。当前博物馆技术应用以陈述性知识为主,缺乏动手操作的互动体验,学生虽被绚丽多彩的感官刺激吸引,但却未能实现动态的互动体验,且过多视觉刺激会引发学生的视疲劳,不利于美育教育的顺利开展[9]。当前博物馆教育资源未形成规范化的阶段课程,仍以覆盖面广的笼统美育课程为主,容易出现低年龄段接受难度大,而高年龄段认为课程较简单的两极分化的现象,进一步暴露出博物馆美育教育的不足[10]。此外,博物馆美育教师多由博物馆自发组成,因缺乏相关的选聘和管理制度,师资稳定性差,审美素养参差不齐。

  四、虚拟技术视角下博物馆资源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应用

  博物馆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要借助虚拟技术对自身特有资源进行加工[14],创新授课形式,多元教学主体有效开发博物馆资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主动进行审美能力的提升。

  1.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开发美育资源

  自中国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于2020年底联合发布了《关于博物馆资源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意见》文件以来,博物馆美育已经在提升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能为美育提供丰富的元素[15]。博物馆要重视馆藏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创新发展理念,强调不断探索新领域和新方法,通过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积极探索虚拟技术的应用。在线视频、多媒体演示和虚拟展览,这些区别于传统课程的体验,可以通过互动性和视觉呈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洞察、感悟和审美能力。

  2.完善技术开发应用,营造沉浸交互体验

  作为社会美育资源,博物馆必须积极迎接新技术的挑战,以推动创新的美育工作。这涉及保障专款专用,设立虚拟技术专项经费,并确保相关硬件设备的配备[9]。此外,博物馆美育功能实施的重点之一在于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设计者要关注临场氛围的营造,并借助多重感官刺激,将美育资源立体呈现在学生面前,以强化学生的观感体验。因此,设计者在情境设计时,要在确保图像清晰、操作界面友好的基础上,注意互动环节或场景的占比,避免交互作用过于复杂或频繁而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效率降低等[13]。合作开发专门的虚拟应用程序,以满足学生的特定需求和课程目标。这些应用程序可以提供定制化的虚拟游览、互动模块和学习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还要不断改进虚拟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深入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3.丰富美育教学活动,提升博物馆服务能力

  博物馆根据学校的美育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年龄和兴趣,定制教育资源和课程,积极探索虚拟技术的应用,开发长期的教育计划,这有助于确保教育活动与学校课程紧密衔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体验。各博物馆之间也要加强技术交流,定期组织数字化建设交流会,进行经验交流,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体验。同时,优化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标准化的美育师资管理办法,确保博物馆和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熟练掌握虚拟技术,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虚拟教育活动,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和美育的实施效果。

  五、结语

  虚拟技术是新时代技术创新的成果,将其应用于博物馆美育,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静态的馆藏资源,丰富美育实施路径,成为未来博物馆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为实现良好的互动式美育教学,除完善基本设施配置外,博物馆要主动承担社会美育责任,将工作重心放在仿真场景设计和美育资源开发上,开发出满足学生审美需求的课程资源,用年青一代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知识。虚拟技术赋能下,不仅可以丰富博物馆展览的展示方式、注入艺术灵魂,还能够拓展展览内容的多样性,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美育价值。

  参考文献:

  [1]UNESCO,G.(2015).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museums and collections,their diversity and their role in society,UNESCO Paris.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博物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015〕第659号.

  [3]Mairesse,F.(2021).Museums Around the World in the Face of COVID-19,Unesco.

  [4]Shehade,M.and T.Stylianou-Lambert(2020)."Virtual reality in museums:Exploring the experiences of museum professionals."Applied sciences 10(11):4031.

  [5]孙焓烯.美育视角下的博物馆场景复原设计[J].美育,2021(06):70-77.

  [6]周福盛,黄一帆.社会美育力量参与学校美育:价值、困境与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2(01):105-114.

  [7]周佳卉,徐蕾,刘楠,等.虚拟现实技术在科普教育中的应用——以上海自然博物馆昆虫VR系列视频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5(03):208-213.

  [8]周凯,杨婧言.数字文化消费中的沉浸式传播研究——以数字化博物馆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21(05):213-220.

  [9]袁晓东.虚拟技术交互作用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J].济宁学院学报,2021,42(02):73-77+102.

  [10]朱池凤.融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美育工作的创新路径[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3(04):120-128.

  [11]张剑平,夏文菁.数字化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机制与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1):79-85+108.

  [12]陈娟娟,周玉婷,翟俊卿.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博物馆学习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10):5-13.

  [13]卜琳,童睿研.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博物馆情境设计应用中的困境与前景[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25(01):56-63+69.

  [14]曾智峰.在跨界融合中提升综合艺术类博物馆的美育功能——以广州艺术博物院为例[J].广州文博,2021(00):303-312.

  [15]张晓鹏.多元智能视野下博物馆美育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J].博物院,2021(01):38-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759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