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高职美育教育的意义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4-19 11:52:4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育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的唯一出路,又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美育发挥着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本文试从湖湘传统戏曲 、民歌 、红色主题音乐等多个角度分析湖湘传统音乐文化现状,探索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高职美育教育的思路与意义 。

  关键词: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美育教育

  湖湘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 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体现。“为楚有 才 、于斯为盛”是湖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湖湘传统 音乐文化资源融入高职美育教育探索,形成“技能实 践+美育理论”并举的创新美育形式,既能传承和发 扬湖湘精神, 又能在美育教育的实践中提升高职学 生美的感受与美的体验,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接班人。

  一、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概况

  ( 一 )湖湘戏曲音乐资源

  湖南戏曲音乐作为湖湘音乐文化资源的重要组 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花鼓戏和常德丝弦。

\
 

  湖南花鼓戏从兴起发展到今天, 由一种民间习 俗发展为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 方艺术特产, 由存在于农村的季节性表演到走进剧 院的专业演出, 可见湖南花鼓戏本身具有的文化魅 力 。湖南花鼓戏根源于湖南的乡土文化,其内容大多 源于生活,是对老百姓生活的艺术表达 。 田间劳作 、 民间故事 、民俗风情等是传统湖南花鼓戏创作的重 要资源。

  湖南花鼓戏作为湖南戏曲音乐的重要代表,它 植根于湖湘文化,具有浓厚的曲调色彩和语言特色, 在明快的节奏和音乐戏剧实践表现过程中,湖南花鼓戏表演将题材与故事内容融合,强调对艺术 、文化的生活式解读 。花鼓戏剧本大多数都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将剧中人物 、故事以音乐形式展现,从调式风格与语言特点方面体现出湖南花鼓戏的特色和风格 。在湖南花鼓戏的发展进程中, 由于题材和文学特点受到了当地民俗和传说的影响, 使得湖南花鼓戏又存在较强的地域特色,形成了长沙花鼓 、岳阳花鼓 、永州花鼓等不同风格特点的流派 。湖南花鼓戏各流派与当地的区域文化相生相存, 展现出了不同地域的人文属性和艺术特点 。

  常德丝弦作为湖南从明代“南北俗曲”发展而来的一种曲艺形式,由京剧唱腔 、川剧唱腔融合常德本土音乐 、语言特点而成 。经过几十年的流传与发展,如今已经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常德丝弦逐步形成了以讲述老百姓身边事为剧 目 内容,将 传 统 音 乐 曲 调 进 行 当 代 文 字 填 词 创 编 的 传 承 形式 。常德丝弦最主要的特点曲调优美、旋律乐句结构简单,特别是音乐“徵”调调式及语言“衬词”——“咿儿呦”为主要表现音乐特色,音乐结合地区方言则表现出沉 、澧两岸“崇德 、崇善”的民俗水乡特色和人文风情 。常德丝弦在剧目 内容上多以叙事类为主要题材,采用地方语言,略显幽默地叙述人 、物 、事,现代社会的丝弦作品既有传统的民间传说, 也有现代人 民的生活写意 。与时俱进的常德丝弦在湖湘历史文 化长河中叙说着“悠悠古音话桃源”的人文精神和艺 术精神。

  作为湖湘传统戏曲资源的重要组成—— 湖南花 鼓戏 、常德丝弦,无论是从音乐内容,还是表演形式 上,都能反映出湖湘传统音乐的特点和人文精神 。

  (二)湖湘民歌资源

  在湖南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 民歌以不同艺术 及表现形式不断传颂 。 中国传统音乐中永远都有湖 南民歌的一席之地,古有“闻韶乐 、三月不知肉味”。 可见,湖湘民歌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意义深远。

  湖南民歌主要分为劳动号子 、山歌 、小调等几种 类型 。不同类型之间主要由湖湘地域地形和人文差 异所影响 。在湘西山区,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这里 语言资源丰富,风土人情各具特色,民歌蕴含的曲调 多以山歌小调为主, 具有代表性的有土家族 “打溜 子”、苗族“苗歌”,侗族“大鼓”等;澧水流域形成了以 “ 劳 动 号 子 ”为 主 的民 间 音 乐 形 式,被 称 为“澧 水 号 子”,它刻画了湖湘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体现出湖 湘人民艰苦创业、热爱劳动的人文精神。

  湖湘音乐中的民族山歌、小调 、劳动号子等承载 着湖湘大地的民族文化 、语言特点 、山形地势等人文 精神, 这些山歌等戏曲音乐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湖湘的精神内涵。

  (三)湖湘红色音乐资源

  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以音乐形式展现革 命烙印最具代表性的是湖湘红色音乐资源 。湖湘大 地作为中国红色革命的重要发源地, 涌现了无数革 命先辈,也涌现了很多无产阶级音乐家,他们创作了 大量反映时代主题的红色音乐作品。

  1943 年湘鄂川政权建立, 湖南地区的红军便演 唱 起 歌 曲《欢 送 红 军 歌》;湖 南 人 田 汉 创 作 了《毕 业 歌》;由地方民族音乐改编的歌曲《马桑树儿搭灯台》 以其语言表达折射了土地革命时期湘西儿女踊跃参 加红军的史实,凸显出湖湘民众坚定的革命信念,这 首作品既是一首表达忠贞爱情的情歌, 又是一首令 人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的革命之歌。《通道转兵》则以 还原历史情景的手法,通过交响乐 、独唱 、合唱 、朗诵 等形式, 讲述了红军长征初期在湖南通道转兵西进 贵州,为遵义会议奠定基础的重大历史事件。

  湖湘红色音乐文化是伴随着湖湘革命、中国革命 进程 发 展而 来 的,是 代 表 时 代 主 题 的 音 乐 声 音,烙 印 着 湖 南 人“ 吃 得 苦 、霸 得 蛮 、耐 得 烦 ”的 人 文 拼 搏 精神 。

  湖南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传承和保护,对于湖湘文化精神的再 现,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 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挖掘, 将具有代表性的音 乐形式融入课堂美育教学中,以教育传承艺术形式 、 以美育传递人文精神, 对于高职美育教育品质提升 具有积极作用。

  二、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美育教育 的现状

  ( 一 )教育资源不系统

  高职院校的美育教学一直是以艺术教育内容普 及,以通识教育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以音乐欣赏为主 要手段的教育传承方式 。尽管随着新时代传统文化 进校园等活动推动了传统教育资源融入美育教育实 践,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无论是从教材开 发还是课程设置等方面, 常常与艺术欣赏与通识教 育等课程混在一起, 没有形成完整的资源教材和完 善的教育课程 。特别是湖湘文化氛围浓厚的湖南各 高职院系,他们在进行美育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将湖 南传统音乐资源进行整合, 没有形成统一的美育教 材,同时也很少有湖湘传统音乐校本教材;有的学校 虽然开设了湖湘文化课程, 但是往往该课程由文化 课教师担任, 缺少从文化艺术实践的角度将湖湘传 统音乐艺术资源以实践方式整合和融入美育教育 。 湖南各高职院校的美育教育中缺乏具有代表性 、精 品化的美育教育课程, 以及针对传统湖湘文化的音 乐教材,因此,湖湘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资源的体系化 还不充分 。

  (二)教育程度不深入

  美育教育既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 成,又是“五育”育人的重要部分 。 目前而言,高职美 育中还存在着美育教学内容分散、意义不突出等问题。

  一是教学课程特色不突出 。美育课程教学中缺 乏体现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本土化课程内容, 缺乏对乡土民俗 、地方非遗等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 利用,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导致缺乏对学生欣 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培养 。

  二是美的体验不够 。高职美育教育常常与通识 教育 、艺术概论等混合在一起,这些课程主要是以艺 术欣赏为主,是从理论角度对美的解读,往往忽视了 美的体验, 不能有效发挥高职院校学生擅长实践获 得知识的优势, 学生在接受美育教育中对美的感知 不足。

  (三)育人实践不充分

  目前, 已经有部分高职院校注意到了湖湘传统 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并且将大学生综合素质与 传统文化继承联系到一起,且制定了相应教学方案,但是其效果得不到保障, 导致这一 问题的主要原因 就是教学方式过于落后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开展期 间,多数学生都选择了流行音乐,他们认为传统音乐 课程过于枯燥,教学内容单一 乏味,无法激发自身学 习兴趣。

  1.湖湘音乐的创新实践不够

  湖湘传统音乐资源内容丰富 、地域特色明显,但 是在融入高校美育的过程中, 对于传统音乐资源的 整合创新实践不够, 很多作品和剧目都以原版欣赏 为主,缺乏对当下社会主题和人文环境的结合,学生 对传统音乐文化与当下社会 、所处环境 、生产生活的 关 系 感 受 不 深 刻, 音 乐 的 美 育 与 文 化 体 验 就 略 显 不足,时间长了还会影响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学习 的积极性。

  2.高职美育的实践舞台较少

  高职美育教育强调美的体验, 但是高职院校却 很少有专门的美育舞台展示, 仅部分院校有学生艺 术节等文化艺术活动, 有些院校过度强调了职业能 力,忽 视 了“ 以美 育 人 ”的 重 要 性,更 缺 乏 相 应 的 舞 台,长此以往,学生对美育越来越不重视,职业教育 技能与美育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

  3.湖湘传统音乐传承与职教融合不明显

  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结合高职学生 的特点,融合职业教育的跨领域美育经典传颂却很少, 大部分艺术进课堂仅仅是歌唱 、音乐等艺术形式的 教授,缺乏与职业特点的结合,学生在职业教育的过 程中不能更好地感受美育与职业技能的促进关系。

  三、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美育教育的思路

  ( 一 )挖掘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

  立足湖湘本土特色,以传统优秀的音乐文化资 源为基础,从音乐的内涵 、作品背景 、作品创作的时 代 主 题 等方 面 挖 掘 湖 湘 文 化 、解 读 湖 湘 精 神,将 音 乐文化传承与美育教育融合起来,感悟湖湘传统音 乐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质, 促进美育教育以美育人 研究。

  (二)建设具有湖湘特色的美育校本课程

  开展美育工作,就必须加强美育课程建设 。高职 院校要认真领会美育教育文件精神, 贯彻国家人才 培养要求,建设一批体现湖湘特色的美育校本课程, 从美育校本教材开发 、美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保 障美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促使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 源在美育校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以美育人 、以 文化人的积极作用。

  四、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美育教育的意义

  ( 一 )文化传承的需要

  “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 复兴,基础 在教育 。”坚定文 化自信,提高人民素质,教育处在关键地位 。教育既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的唯一 出路, 又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美育发挥着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美育教育日渐成为国家层面及各大高职院校科研机构研究的共识。

  音乐理论学者项阳曾指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 就是提高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 从而全面掌握我国音乐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通过理解 、认知 、接受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文化,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弘扬我国的传统美育教育,推动我国美育教育的蓬勃发展”。 特别是在新时代,湖湘 传 统 音 乐 文 化 资 源 作 为 湖 湘 地 区 的 优 质 文 化 资源,从人文 、社会 、艺术等方面都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风土、民俗以及人的精神品质 。湖湘传统音乐艺术是湖湘楚汉人民智慧和艺术创作的结晶, 具有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特色 。在湖南各高职院校艺术美育的过程中,融入包括湖湘戏曲音乐资源 、湖湘民歌资源和湖湘红色音乐资源等教学内容,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艺术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到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艺术的特点, 体验民族艺术精神 。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传统音乐文化素质,也可以促进传统音乐的推广和传承 。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湖湘地方风情和民俗特色方面的资料, 使教学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更加丰富, 增强课程内容的底蕴,使得美育教育课程更为丰富和生动有趣 。这种生动有趣又充实的音乐教学, 可以使学习者逐步形成保护和弘扬民族音乐与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的意识,积极弘扬和保护传统音乐 。

  (二)有利于形成美育教育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要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湖湘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与鲜明的地方特色 。扎根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明确定位自身优势,挖掘美育素材,对于实现湖湘文化再开发,凸显以文化人 、以美育人的教育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高职美育教学,将湖湘传统精神融入教学中, 形成具有湖湘特点的美育教育课程实践,并在美育教育中,积极发挥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独有的人文特色和艺术水平,将湖湘戏曲 、湖湘民歌 、湖湘语言 、湖湘历史文化等知识融入美育教育中,这不仅有利于湖湘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还能提升人的美育体验,更能提升人的综合 艺术素养 。另外,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 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教学素材特点有利于促进 课程建设,从教学内容 、教学方式 、教学评价等方面 对美育教育体系的完善起到促进作用。

  在高职美育教育中,通过创新美育教育方式,注 重职业的实操性, 将美育教育的实践能力获得与情 感体验相结合,以实践带动教学,让学生在美育实践 中强化美的感受与认识,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 术修养 。高职院校可以在学校举办主题艺术活动、文 艺汇演等,给学生创造演出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在 艺术活动中展现技能,体验文化精神,同时将美育与 学生的职业技能相结合,实现学有所用,将所学的传 统文化艺术资源应用到现实的表演舞台实践中,既 开阔了学生的美学眼界,又在艺术表演中通过音乐 、 服装 、配饰等,渗透湖湘传统音乐文化,感知文化精 神,将以美育人理论为基础 、以艺术实践为体验,内 化于心 、外化于行,双管齐下,锻造学生美的体验获 得,从而形成体现地方湖湘文化特色的“理论+实践” 美育教育体系。

  (三)有利于学生美的素养养成

  高职院校美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升人的艺 术素养 。在美育课堂教学中,利用“美的规律”开展艺 术教育,将感受美的能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促 进学生美的素养养成 。

  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高职美育教育,关 键在于音乐与文化关系的解读, 促进学生对传统艺 术的学习兴趣养成,鼓励学生尊重传统 、传承经典 。 从湖湘传统音乐中,挖掘湖湘人文精神,在音乐艺术 实践中,培养学生美的感受与体验,从人的内心塑造 与认识 、思维与想象 、情感 、理解等综合培养中帮助 学生养成良好的美的素养。

  (四)有利于美育课程教育改革

  积极推进湖湘传统音乐文化在普通高职院校美 育教学中的发展, 能够在已有课程基础上添加地方 特色内容, 从而形成更好的传统文化音乐氛围和人 文环境, 给传统美育普及教学带来更为宝贵的艺术 素材, 把丰富的传统艺术文化教育内容展示在广大 学习者的眼前,从而有效陶冶学生心灵。

  融入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时, 要在教育课程 上加强实践与交流, 通过课堂内的资源文化理论与 艺术技能实践, 结合课堂外的文化交流论坛等社会 环节,共同为湖湘文化传承助力,从而更广泛地促进 美育教育的价值体现,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和传播力 。建立以艺术 技能实践为基础,以美的理论知识为核心,以职业能 力发展为落脚点的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为内容的 美育新模式,创造性地推进美育课程改革,培养了解 和感悟湖湘精神品质人格的新青年。

  (五)有利于挖掘湖湘精神的美育载体

  湖湘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特别是近 代以来,湖湘人“吃得苦 、霸得蛮 、耐得烦”的精神被 世人所知;湖湘人舍生忘死 、为了民族大义 、不畏艰 难险阻的奋斗精神也在近代流传;湖湘“实事求是” 的求真务实精神也在各个领域引领风潮 。在高职美 育教育中,充分挖掘比如:《马桑树儿搭灯台》《通道 转兵》《挑担茶叶上北京》《浏阳河》 等音乐作品的历 史特征 、人文属性 、精神内涵,“以作品学习传递人文 精神”,将富有湖湘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作品以美育 课程形式融入教学中,融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 可以不断促使湖湘精神的认知 、传承生动而鲜活,唤 起人们的传统文化记忆,激发人民奋发斗志,同时也 启发学生珍惜美好幸福生活, 弘扬传统湖湘人的精 神,为新时代的湖湘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
 

  五、结语

  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融入美育教育,无论是从 人的全面发展,还是人才培养,从课程建设还是精神 品质塑造,从教育资源还是文化传承方面都具有重要 意义,在对湖湘传统音乐文化资源的认知基础上开展 美育教育,对于弘扬湖湘文化精神 、传递湖湘特色品 质 、促进美育教育的实施开发,以及实现文化自信 、 建设美育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李巧伟,徐宇.湖湘音乐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的融合发展研究[J]. 艺术评鉴,2017(21).

  [2]周媛 .桂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进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和实施策 略探究[J].大众文艺,2019(18):206-207.

  [3]马连菊 .常德丝弦对传统戏曲题材的吸取与演化[J].戏剧之家 , 2021(20)15-16.

  [4]易可 .文化振兴视阈下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创新[J].汉字文化 , 2021(04):157-158.

  [5]余 洁 , 唐 荣 . 论 传 统 音 乐 文 化 在 高 职 院 校 美 育 中的 重 要 意 义—— 以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为例[J]. 民族音乐,2021(03).

  [6]姚莉苹 . 土 家 族 红 色 歌 谣《马 桑 树 儿 搭 灯 台》的 文 化 解 读[A]. 湖 南 省 美 学 学 会 ,文 艺 理 论 研 究 会 2010 年 年 会 学 术 研 讨 会 论 文集[C].2010.

  [7]中共中央办公厅 .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 主 义 文 化 大 发 展 大 繁 荣 若 干 重 大 问 题 的 决 定[DB/OL].新 华 网 , 2011-10-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486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