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体态律动教学理念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4-05-16 10:06: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时代的迅速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在中国涌现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和学习机构。体态律动被教师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上,随之而来的是使用体态律动时课堂上出现的常见问题。本文根据在体态律动课堂上的观察,分析在课堂上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加以具体的课例探究如何将体态律动更有效地运用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体态律动能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达尔克罗兹认为单纯的教或学习音乐,而不带入身体的律动是孤立、不全面的。针对这一点,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的教学法。“体态律动”是让学生最直接的体验音乐的教学方式,通过聆听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再加入动作表现音乐,以学生产生的印象引导出概念,把音乐知识相联系,使之获得理性认知。它从学生的音乐本性出发,把多种艺术结合,培养学生的乐感、创作力、表现力,这种综合培养的教育符合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宗旨。

  体态律动融入小学音乐课中的价值

  一、促进情感表达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情感表达平台。通过身体的律动,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音乐所蕴含的情感,进而培养和提高情感表达的能力。体态律动通过动作的生动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情感内涵。音乐作为一种情感的艺术语言,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传递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而体态律动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加贴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通过与同学一起参与体态律动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集体舞蹈或合唱活动,要求学生协作完成一定的体态律动动作。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协同努力中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在共同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互相支持,不仅促进了班级的和谐氛围,也为日后的社交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审美素养和艺术修养

  体态律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融入小学音乐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感知和理解艺术的新途径。通过参与体态律动,学生能够提高对艺术的敏感性,培养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艺术修养。体态律动通过视觉和动作的结合,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音乐的美感。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视觉效果较强的音乐作品,如交响舞蹈、音乐剧等,通过体态律动来呈现音乐的情感表达。学生在动作的表演过程中,通过身体感知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变化,从而加深对音乐的艺术理解。这种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整体的感知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三、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体态律动的参与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自律能力。通过律动,学生能够释放身心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全面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体态律动作为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在音乐课中,通过一些简单而富有律动感的舞蹈或动作,学生能够锻炼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耐力,从而全面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这对于小学生阶段正值生长发育期的特点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体态律动的锻炼,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体态和协调的运动能力,有助于预防儿童常见的姿势不良问题,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体态律动教学理念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

  体态律动在课堂实践运用中的问题

  随着体态律动教学法的普及,教师对它已不再陌生,许多教师在音乐课堂上采用体态律动教学法丰富课堂,并且体态律动融入课堂也确实卓有成效。但是在实践教学期间,笔者发现体态律动在课堂实践运用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师缺乏随机应变能力

  部分教师,尤其是没有经验的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灵活地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教师在上课时往往照着自己的教案设计走,对于课堂上的突发状况不能及时解决。例如,教师教给学生们一个节奏型,采用双手拍桌子敲打节奏的律动给歌曲伴奏,此时学生开始互相比较敲桌子的声音,课堂变得混乱又躁动,教师随即跳过了这个内容,进入下一环节。这堂课教师虽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随机应变地拿出解决方法。

  二、师生缺乏互动交流

  在教育实习的课堂观摩以及我自己的课堂实践中发现师生间缺乏相互交流、互动的问题。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确加入了律动,但是,教师大多作为旁观者看学生表现音乐,然后进行评价,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到学生当中。例如,教唱课《春来了》,在最后总结的时候,教师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以组合形式让学生展现出来,学生分别用敲击节奏、表演舞蹈动作、演唱《春来了》的形式展示。原本这个总结应该是一个亮点,以这种形式回顾了课堂所学,然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了指导者的角色,没有参与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表演。于是,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三、偏离音乐课堂教学内容

  即兴创作是体态律动中的训练内容之一,教师在音乐课堂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往往会设计让学生即兴创作或即兴的表演。然而,一些教师在设计即兴创作环节时没有环绕音乐的特点,偏离了音乐教学的内容,演变成了只是为了设计这个内容才有的环节。比如,有次,实习老师上了一节“八音和鸣”,讲到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时,她请了两名学生进行即兴表演,该教师设计的即兴表演是让两名学生照着PPT念台词,再加上一些表演动作。虽然,这个实习老师给了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表演空间,但是念台词的设计和音乐学科特点脱离,给人感觉突兀且不知此环节设计的用意所在。这种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较多的存在,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没有紧扣教学内容,或是偏重环节设计丰富课堂,不能抓住以音乐学科特点为核心。

体态律动教学理念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的策略

  体态律动融入小学音乐课中的有效策略

  一、把握课堂,明确教学目的

  卡尔·奥尔夫说:“儿童音乐教学的起点不是音乐课,而应该始于游戏。”这说明了小学音乐教育中让学生“玩起来、动起来”的重要性。但是在学生动起来进行游戏时难免会使课堂变得吵闹,那么,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力也是很重要的。

  成功而有秩序的课堂要求教师不仅要以动起来的游戏形式教授知识,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要在课堂比较乱时把握课堂,明确教师本堂课的教学目的。例如《春来了》中节拍的教学,一开始,教师让学生以拍腿拍桌子的形式敲击节奏型,此形式会让他们互相比较谁拍打的声音更大,课堂瞬间乱成一团。这时,教师首先应该维持课堂秩序,不能让课堂脱离了控制,待学生安静下来,教师要明确此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感受3/4拍强弱的节拍规律,因此,教师可以立即更换敲打节奏的形式:强拍拍手,弱拍拍腿。这样的话学生在玩中感受到了3/4拍的节拍规律,教师更能维持好课堂的秩序,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二、乐器合作教学,教师主动参与

  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乐器,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使乐曲的演奏更为饱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采用乐器合作教学时,最主要的是教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来完成,教师不仅是指导者,也应该是参与者,教师和学生成为合作伙伴,课堂才能更好地流动起来。比如在《春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歌曲提升环节请了几个同学分别演奏铃鼓、碰铃、沙锤这几种简单乐器,其他的同学演唱歌曲,教师自己演奏手风琴,且教师在演奏手风琴的同时也会在教室里走动,和同学们互动。不仅课堂氛围融洽,教师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也变得主动。由此可见,教师的参与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紧贴教学内容,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如今,许多教师也将即兴创造体验式的教学应用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可能因考虑不全面,即兴创造过程中没有联系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突显音乐学科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创编内容和教学内容相联系,且不能脱离音乐,要以音乐为中心。例如,《春来了》一课中,请学生自主创作歌词,将教师PPT框中选定的歌词改编成自己写的,并请学生唱出来。既给了学生自己创作的机会,教师也紧紧地围绕音乐的主线,没有将音乐与创编脱离。

  作为一名教育者,教师的教育就是要唤起孩子内心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而音乐本身所具有的美,更值得教师将它传播给孩子们。体态律动的确给小学时期的音乐基础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身体感知音乐,激发孩子向学的状态,培育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体态律动融入小学音乐课堂给音乐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而我们在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合理适当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小学音乐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完善。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75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