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浅议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课堂中的实践运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23 10:21: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论文旨在了解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教学模式,研究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作用,现如今,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体态律动教学法越来越成为教师和学生组织音乐教学活动的桥梁。通过体态律动训练,学生可以编排简单的动作并去亲身的感受与体验音乐,通过身体律动和谐协和的方式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快乐地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主人,快乐地进行音乐学习。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音乐学习的潜能被无限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音乐感知力与音乐素养,拓展学生的内在音乐感觉。音乐课堂就成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游戏,学生通过体态律动,用身体感知音乐,将动作进行有机协调,让手与脑之间得到和谐发展,这样一来学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音乐课堂的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概念和内涵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是由世界杰出音乐教育家之一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如今已融入到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教学体系是达尔克罗兹的重要理论成果,造福世界了儿童音乐教育。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注重音乐本身,适合处于各种年龄段学生的音乐基础学习。
 
  体态律动,是人类随着音乐做出有规律且协调的动作。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起源于人类的情感变化,在情绪波动时,人们会宣泄和表现。在表达情感时,身体就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各种情绪都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来进行展现。只要将聆听音乐和身体反应同时进行,就能够理解音乐、表现出音乐强大的力量。学生跟着音乐做出自己想表现出的动作,感受节奏的规律,与音乐融为一体,在日常的音乐课堂中逐步形成对音乐的兴趣、提高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本文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概念和内涵入手,从身体感知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动作协调运用,获取对音乐的理解;手脑协作配合,培养创新思维综合体;提高音乐素养,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方面进行阐述。

\

 
 
  (一)身体感知音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体态律动是指学生通过身体各部分动作去感受和体验音乐,学生可以从音乐中聆听出现的各种元素,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动作去表达音乐,在开展体态律动的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简单动作入手,逐步加入节奏和速度的训练。此刻,学生的身体处于自由放松的状态,通过自身最直接的感觉表达出对音乐的热爱,有利于培养对音乐的兴趣,也间接地知晓音乐是自由自在,没有拘束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各方面都处于成长中,很多方面还未成熟,形象思维、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能力都需要进行训练后才能逐步提高,所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尤为重要。同时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也提到了,培养音乐兴趣这一方面,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课堂,在亲身体验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逐步养成学习音乐的良好习惯,这就更加突出了体态律动的作用。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使用讲授法教学时,一板一眼的教学方式无意中就扼杀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使学生产生厌恶音乐、逃避音乐的情绪。作为未来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引导学生用身体感受音乐十分重要,比如在综合课中,可以采用歌伴舞、游戏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中,展示完毕后进行自评与互评。音乐教师应从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习惯,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去感知音乐,热爱音乐。比如在小学音乐课《咙咚锵》中就可以运用这一点理论,这是一首小学一年级的歌唱课,结合小学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音乐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采用引导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音乐实践活动,“动”与“静”相结合,对于在歌词中“龙咚龙咚锵”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引导学生用身体去感受音乐,用拍手、跺脚、捻指等简单动作方式来模仿附点节奏型与感受休止符的时间概念,那么学生在本节课中就通过身体感知体验达到了与音乐融合的目标,逐渐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二)动作和谐协调,获取对音乐的理解
 
  音乐是种时间艺术,是无形的,也是抽象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身体动作进行表达,将音乐的无形化为动作的有形,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认识了身体的各个部分,接着将身体各部分动作结合起来,用一种开放的思想去理解音乐,形成专属于自我的音乐形象,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将间接经验变为直接经验,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兴趣阶段的简单动作,协调成几组容易学会的动作,随着音乐,更换动作组,强拍子进行拍手掌和跺脚跟,弱拍子进行捻手指和轻吹气为音乐伴奏,进而使学生更好地协调身体动作去参与音乐活动中,感悟音乐。对于音乐的理解,一定要从学生亲身体验音乐开始,学生跟随音乐自由地编排动作,运用协调的肢体更好地获取音乐的风格,为手脑协作配合、培养创新思维打下基础。比如在校本课程中可以开创音乐手部体操舞课程,歌曲可以将地方特色音乐作为选材,加入教师与学生一同为歌曲创编的动作,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感受地方音乐文化的同时,通过协和的动作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动作的选取不必过于追求难度,最主要在于动作与音乐的契合度,“杯子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音乐教师将杯子作为媒介,带领学生击打不同的节奏型,形成卡农、接龙等多种形式。那么这一点也需要身体感知音乐作为基础,在此之上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发挥自身能动性将头脑中编排的动作和谐协调,从而领悟音乐、热爱音乐。
 
  (三)手脑协作配合,培养创新思维综合体
 
  大脑与身体间的协作配合,是体态律动训练当中较有价值的部分。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心倾听音乐,需要智力与身体的紧密配合。这种动作训练是集中了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身体反应能力和创造力的综合体。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思考,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去表达音乐,给学生一个表达自我的舞台,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就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处于发展中,同时在新版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提出了,有关于音乐实践、音乐创造的观点。教师创设生动活泼,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仔细研究以上两点的基础上,音乐教学对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来看综合素质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创新思维,音乐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应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比如在小学低年级安排学生模仿不同小动物唱歌并编排动作;在小学中年级布置小组歌伴舞的展示作业;在小学高年级探究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实践活动等等……音乐教师引导学生为《雪绒花》编排律动动作,运用跳跃式、卡农式的伴奏类型探究不同的动作组合并进行小组展示与评价,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快乐,同时也收获了对音乐律动不同的理解。诸如此类的音乐实践活动层出不穷,目的旨在引领学生进行手脑连接配合,为日后的开拓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提高音乐素养,培养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音乐素养是音乐审美的必要基础,音乐审美是音乐素养的不竭动力,音乐教师培养的是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音乐是没有形状的,却可以通过肢体动作展现出来,这也正是体态律动的真谛所在。教师鼓励学生利用体态律动的方式探索音乐,学生真正地走进音乐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用身体去感知,用心灵去感受。人天生就喜欢美的事物,只有逐步提高音乐素养,才能去拓宽音乐审美的广度,挖掘音乐审美的深度,这样一来,音乐相关的形式美、内容美等音乐文化内容才得以呈现出来。音乐审美感知也就应运而生。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随着年龄的逐步增长,每年都在不断提高。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比较少,常常出现与实际音乐作品理解相差太大的情况,在小学生进入到高年级后,由于儿童情感体验丰富,对于音乐作品的把握就更加精准细致,所以对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的运用,也要由浅入深,逐级加码。比如在欣赏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第三乐章时,音乐教师在聆听环节引导学生随音乐自由律动,在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音乐基础,具备分辨调式色彩的能力,在分析乐曲环节时,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各抒己见,音乐是不被定义的艺术,《暴风雨》可以理解为一切烟消雾散后的悲痛,也可以理解为与过去告别的重生。总之,在学生做出音乐律动时,音乐美就出现了,学生感受美、看见美,这不正是音乐审美能力的真谛吗!
 
  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作用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中可以从运用体态律动感受音乐要素之美、把握体态律动加深学生情感体验、采用体态律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深入体态律动展现音乐丰富内涵这四方面进行研究。同时要结合小学音乐课本进行探究,然而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情不符、教学过程过于形式化、教学课件反复使用等情况,为解决以上出现的问题,对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与小学音乐课堂的实践融合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运用体态律动,感受音乐要素之美
 
  音乐教师的教学要由浅入深,从基本音乐要素来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将音乐本身放在音乐教育的核心位置。为学生提供一个感受、表达、探索音乐的空间,使学生融入音乐,感受音乐之美,提高音乐感受力与鉴赏能力。例如,在学习《动物说话》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首歌谣风格的音乐作品,节奏舒缓、情绪较为欢快,音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体态律动过程中感受小鸡、小鸭、喜鹊、青蛙说话的不同之处。在模仿的游戏中,学生感受音乐的强、弱力度。教师可以将全班分为四个组,分别代表四种动物,在每一个乐句结束之后,间奏进行的过程中进行拍手,跺脚点头的音乐体态律动。在前奏和尾声的乐句中,教师鼓励学生加入自己的创编动作,感受音乐要素的美。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控制声音的强弱变化,在模仿不同小动物说话的时候,要运用不同强弱的声音。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小鸡说话时让喜鹊用动作进行动作展示,青蛙唱歌时让小鸭进行伴奏。乐句在下行时渐弱演唱,在上行时渐强演。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会对音乐产生很大的兴趣,在本节音乐课中也了解了音乐是有不同的音乐要素构成,头脑中也构成了音乐形象,感受了音乐要素之美。


\
 
 
  (二)把握体态律动,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欣赏音乐可以带给人们愉快的体验,同时也是供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所以音乐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学生在聆听音乐时,用心感受音乐的环境与氛围,在音乐中进行思考与探索。体态律动的真谛正是如此。同样的歌曲,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创造出无限不同的空间,激发他们想去理解音乐的情感,不同的音乐风格会带来不同的音乐情感,古典主义让人心生敬畏,爵士乐使人放松愉悦,摇滚乐向往自由。音乐的节拍也有自身的特色,二拍子干脆利落,三拍子展现出强烈的舞蹈感,四拍子悠长婉转。
 
  那么之所以说音乐具有带给人不同情感的能力,是因为音乐可以让人参与其中,小学的音乐课堂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如此,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来,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动起来”“跳起来”“唱起来”“舞起来”,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方法,深化学生的情感,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领域。例如,在学习歌唱课《法国号》时,初步聆听一首3/4拍子的作品的律动感,学生会不自主地随音乐进行律动,教师由此引入圆舞曲的节奏型,邀请学生上台展示圆舞曲的动作,第一拍为强拍,第二第三拍为弱拍。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单纯教授音乐知识和歌唱技巧,就会显得十分枯燥,所以教师需要采用体态律动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法国号的音色,学生自由地进行探索,可以更好地体验、理解音乐。由于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学生可以在律动中更深层次地体验音乐所带来的情感。教师采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完成歌曲的伴奏,目的在于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在音乐课堂中,让学生保持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愉悦感,培养音乐的情感表达,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他们所热爱的课程之一。
 
  (三)采用体态律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音乐学习离不开实践,学生是音乐学习的主人。所以作为音乐教师,要将体态律动和学生结合起来,实践出真知,音乐属于艺术范畴,从来都没有固定的答案与标准的模式,音乐教学运行在动态的轨道上,学生跟随音乐,自主地进行体态律动,创编协调的动作。在这种音乐课堂中,学生参与演唱、合奏、聆听、即兴创编等音乐活动得到了充分实践的机会,发挥自身主动性,优化学习方式,提高了音乐学习的效率,将音乐学习内化与音乐情感表达外化相结合,是音乐学习良性循环的中流砾柱,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动起来”才是硬道理,大胆展示自我、勇于追求音乐之美才是重中之重。例如,在学习二年级《母鸡叫咯咯》时,先让学生了解歌曲背景,这是一首活泼的德国民歌,节拍为2/4拍,一强一弱,旋律轻巧,形象地模仿了母鸡生蛋时的场景。同时,这也是一首二年级的音乐课,结合小学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等特点,应采用直观教学。教师在音乐课堂中,将学生分为歌唱组、乐器伴奏组、绘画组、表演组上台进行展示,在小组展示完毕后进行互评互动,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体态律动参与进课堂当中并参与创作实践活动。又比如在学习《我是小小音乐家》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中自制简易的乐器,分组别进行上台展示,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做的乐器最精美,音色最动听,由此引入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根据音乐课本中设定的动作,学生接龙式地完成动作伴奏主动参与进音乐课堂,这样的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活跃,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明显增强。
 
  (四)深入体态律动,展现音乐丰富内涵
 
  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也对体态律动提出了基本的要求。必须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贯穿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通过体态律动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音乐的内涵,音乐表达的情感以及音乐思想的深刻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真实的情感去演唱歌曲。例如,在学习《大海啊,故乡》时,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爱国之情,并在歌声中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无限热爱;用流畅、饱满的歌声深情地进行演唱。这首歌曲的旋律流畅、优美,音乐中出现的附点和切分节奏,像大海波涛汹涌,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思念。教师在引导学生体态律动过程中,使学生领悟到音乐的美感,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第一段用中文进行演唱,第二段用英文进行演唱。学生在律动和歌唱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丰富内涵,不仅仅只停留在歌词与旋律,更是在音乐本身。教师带领学生模仿大海的波浪,一片片波浪拍在海岸上,仿佛是海外游子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在本节音乐课中,加入分组展示环节,把班级的横向分为三个组,从前至后的起立模仿海浪拍在沙滩上的景象,在正式演唱中加入分组展示的动作,这种环节的安排旨在让学生通过体态律动来感受音乐,自发的理解《大海啊,故乡》中所表达的爱国之情。学生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与感悟,更容易去感受音乐所带来的内涵,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
 
  三、结语
 
  总之,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对于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具有指导和引领的作用,音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音乐实践能力,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桥梁,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动作律动自主地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体验能力,增强创新思维能力,音乐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充分表达音乐的动人情趣,享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展现音乐作品中的丰富内涵。通过自己的体态律动去体验音乐的美感和艺术的无穷魅力,进而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思想,同时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
 
  参考文献:
 
  [1]陈思雨,张晓红.音乐教育之我见[J].音乐生活,2020(10):80-81.
 
  [2]李茉.一场动起来的音乐教学革命——论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之“动”[J].中国音乐,2019(05):126-131+185.
 
  [3]刘天龙.“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的衔接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7年.
 
  [4]颜悦.我国普通音乐教育架构论[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7年.
 
  [5]潘朝阳.我只是想让孩子喜欢音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6]韩志友.音乐课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的实验[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1).
 
  [7]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4372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