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让新媒体特别是短视频获得迅速发展,成为公众休闲娱乐、展示自我的流行方式。短视频平台充斥“三俗”内容,亟须正能量予以引导;群众文化行业具有先天优势,应当借力短视频的东风创新文化服务,讲述百姓文化生活、普及艺术知识,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群众喜闻乐见、使用频率高的方式发展公共文化服务。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馆;短视频;新媒体;数字化
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移动互联技术推动着媒体传播途径不断以新形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短视频成了人们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重要工具。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新媒体大步走向视频化,改变着信息资讯的传统叙事方式。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执行者、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着高扬主旋律、聚焦正能量、讴歌新时代的职责,肩负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应当紧跟时代步伐,适时采用公众喜闻乐见、使用频率高的方式发展群众文化,积极主动占领网络短视频这一新兴空间阵地。
一、短视频发展的基础环境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倡导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提速降费,催生了大批数字化、信息化产业。短视频行业乘着时代的东风,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1.信息化建设为短视频提供了生长土壤
2004年,国内视频网站开始萌芽,以土豆网、乐视网、56网为代表的视频网站应运而生。2011年以后,快手、微视、美拍等短视频平台接连上线,短视频发展步入探索期。2013年开启的“宽带中国”战略推动了新一轮信息化发展浪潮,宽带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2015年,国内三大运营商步入提速降费时代,互联网宽带接入光纤化,4G网络也在快速覆盖。“提速降费”之后,人民群众的移动数据流量消费需求不断得到释放和满足,从
2013年的0.13GB增长到2018年的4.42GB,6年时间里增长3300%[1]。2018年以来,短视频发展步入成熟期,形成了以抖音、快手、秒拍、美拍、火山、西瓜等短视频平台为代表的竞争格局,互联网新媒体的移动短视频时代正式到来。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等国家战略部署,使得通信带宽越来越快,数据流量资费却日益降低,短视频发展驶入快车道。
2.智能终端的普及为短视频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2013至2015年是中国手机换代的高峰时段,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随着手机拍照摄像功能的日益强大,智能手机代替相机、DV成为便捷的视频拍摄工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开启了全新的传播时代,短视频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短视频创作简单快捷,进入门槛低,一部智能手机,安装相应软件,即可拍摄、制作和传播个性化的视频。
3.公众的心理需求促进了短视频蓬勃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的载体逐渐从广播、电视、电脑向移动智能终端转变。从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到文字印刷的阅读传播,再到视听一体的多种媒体输入,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样式从单一的信息输入转变为多样的感官刺激。音频、视频、图画、文字等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充实了受众的视听体验。
短视频还满足了公众被关注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从口耳相传到书写印刷时代,再到电子媒介的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地掌握在少数群体的媒体话语权垄断地位在发生改变,普通大众逐渐取得话语权并可以在媒体舞台上发声。短视频满足了普通群众表达个人情感和精神意愿的需要,个人用户可发布自己想要传播的内容,表达个人观点、彰显自我风采,以获得网民的赞同与支持,甚至成为短视频平台中的“网红”。
二、群众文化短视频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1.短视频行业充斥“三俗”内容
各类短视频信息呈爆发式增长,视频内容主要集中在娱乐领域,“三俗”内容更是泛滥。为了吸引眼球、抢占流量,部分短视频平台和发布者打着色情的擦边球、编排故意捉弄的恶趣搞笑意图提高点击率,哗众取宠、虚假宣传、侮辱英烈、歪曲历史等一系列问题频发。公众在接受新媒体带来的多元化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了各类不良信息的冲击。群众文化服务行业应当为短视频平台注入清流,提供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视频内容,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2.公共文化同行表现值得借鉴
短视频发展火爆,成为网络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务机构也纷纷入驻,发布权威信息、传递社会正能量、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公共文化服务的许多行业也入驻了短视频平台。
图书馆通过制作线下推介交流等短视频进行线上推广、邀请嘉宾对书作精彩内容进行讲解、制作总结性视频展示图书的主要内容等方式吸引大众关注图书阅读。
博物馆通常以故事述说、藏品鉴赏的方式编排内容,配以字幕、讲解来介绍相关信息,展示馆藏精品,讲述文物的故事、历史和文化;也有以图片、动画等形式生成特定效果,让文物“活”过来。
文化馆则以展示活动排练、艺术教学、业务辅导、舞台演出、陈列展览等精彩内容,吸引公众参与文化活动。
在抖音网页端以“省级名称/副省级城市名称+博物馆(博物院)/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为关键词,按照用户进行搜索,逐个点击主页进行查看,确定为官方账户后,各馆账号情况统计见表1、表2(数据截至2022年12月31日)。
统计显示,文化馆的抖音账号开通数量多于图书馆、博物馆,但作品对公众的吸引力却不够,在抖音短视频平台的传播效果与图书馆、博物馆还在一定的差距。
3.文化馆行业具有天然优势,适宜通过短视频来表现
截至2020年12月,抖音平台艺术视频分享量超17亿,评论量超43亿,累计播放量超2.1万亿、点赞量超660亿,粉丝过万的艺术创作者数量超过20万位[2]。文化馆行业拥有各种艺术门类的舞台演出、全民艺术普及教学,有众多热爱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文艺爱好者、学习者、参与者,为群众文化短视频的发展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文化馆行业应该抓住短视频行业的风口,引导市民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短视频的创作中来,普及艺术知识、展示文艺才能、促进艺术交流,进一步扩大文化馆行业影响力。
三、群众文化短视频发展的策略思考
新媒体的繁荣发展,为公众提供了学习娱乐的新方式,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普通群众有了广阔的舞台来学习艺术、展示自我、交流互鉴,群众文化迎来了进一步深入群众、依靠群众走向更加繁荣的大好时机。
1.积极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提起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严肃的会议、深刻的文件,是官方媒体所构建的宏大叙事,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论。其实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是人民群众内心的坚守,体现在日复一日的行为举止之中。精致典雅的手作、辛勤劳动的汗水、坚持不懈的努力、家庭和睦的亲情,这些普通群众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经过平易近人、润物无声的流露,就能激发更多的人去发现生活的美,践行生活中的核心价值观。
深入挖掘各地特色文化,文化馆行业可以推出深入群众、扎根人民的文化专题片、微视频、慕课等数字资源成果,讲述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价值追求;办好群众歌咏、舞蹈、“村晚”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更多群众乐于参与、易于参与的文化惠民品牌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抓住节庆活动等关键时间节点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等热点时刻,发布相关短视频,影响公众情绪理性纾解,引导舆情健康有序发展。
给予蕴含正能量、倡导核心价值观的短视频予以肯定的评价,在文化馆自有平台上进行首页显示、优先推送、持续推送等鼓励操作;在其他短视频平台上用文化馆官方账号转发分享,让发布者感受到肯定和认可。利用好短视频的点赞、评论、转发功能,鼓励文化馆学员、活动参与者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与文化馆官方账号互动,对充满正能量行为的短视频给予积极的评价。体系内的上下级单位也可择优进行转发,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打造出全方位的传播矩阵,形成合力传播的联动局面。
2.讲述百姓的文化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了全面部署,要让中国故事更为生动、中国形象更加鲜活、中华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在传统的文化语境中,话语权掌握在少数精英和主流媒体手中,文化现象从产生、引领到传播、扩散,由少数精英和主流媒体垄断着。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诸多便利。短视频作为当今时代人们使用最广泛的主流媒介之一,为普通百姓讲述身边故事提供了机会,给普通群众提供了展示个性风采、表达自我才艺的广阔舞台。
各级文化馆可以广泛征集并发布关注普通百姓、聚焦草根创作、展示平常生活的短视频,用触手可及的真实生活、家长里短的乡情乡音,讲述普通群众的艺术生活文化故事,反映普通百姓的精神追求文明素养。
3.广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提升全民美育
从2023年全国两会文化和旅游相关热词来看,“文化”(68140次)位列第一位,“艺术”也是热点传播的关键词,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充满新期待[3]。以数字化发展为契机,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用新技术、新方式和新渠道来创造美、传播美,用人民群众喜欢且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艺术,必将为全民美育、终身美育贡献磅礴的力量。
文化馆开展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全民艺术普及活动,向市民群众免费进行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曲艺等各类文化艺术培训,尤其是具有广泛浓厚群众基础的舞蹈和音乐,吸引了大量文艺爱好者。这些艺术表现形式,非常适合用短视频的方式来呈现。2021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组织文艺活动139.1万次,参加文艺活动62140万人次,举办训练班92.1万次,举办展览16.7万个,各类理论研讨和讲座41939次[4]。将这些活动、讲座、培训、演出中的知识点、单个节目、精彩环节制作成短视频,就会有大量的教学资源供市民群众学习观摩。文化馆的网站、云平台及抖音、快手、视频号等短视频官方账号,还可以向广大市民群众征集并发布原创文化短视频作品,记录、分享、展示他们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收获,促进全民艺术普及的交流互鉴。
4.多角度呈现群众文化发展成果
移动互联网时代,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短视频,为多角度呈现群众文化发展成果提供了更多可能。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有大量的音乐、舞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视频,微视频、慕课等适应移动互联网应用特点的新媒体数字资源也深受公众喜爱。各级文化馆要创作反映时代风貌、易于传播推广的优秀作品,用丰富多彩的各类艺术资源填充各大平台的短视频资源,不仅为短视频行业注入清流,更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专业的学习指导。成都市文化馆视频号精编各类文化活动视频,按节目内容进行剪辑视频,编辑为数分钟、十来分钟的短视频进行发布,得到了服务组织者、参与者、观看者的广泛追捧,转发分享量数倍、数十倍地增长,进一步扩大了文化馆的影响力、知晓率。
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是为了人民,群众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必须依靠人民。广大市民群众参与了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他们乐于在短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各级文化馆可以挖掘群众中相关的优秀短视频,积极进行转发、分享、推送,依靠群众的力量全方位展示新时代群众文化发展成果。
5.开拓群众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新阵地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1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随着5G技术的深入推进,网速的制约将不再是瓶颈,万物互联时代即将到来,方便快捷的信号传输,为短视频的上传下载与编辑处理提供了更多的应用场景,短视频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重要的底层应用[5]。
短视频深刻地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文化馆应当抓住历史赋予的窗口机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民艺术普及、国民美育提升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推动群众文化高质量发展;积极适应新媒体传播特性,充分发挥文化馆在短视频内容质量和思想深度上的优势,创作更多注重知识性、艺术性的短视频,推动群众文化服务走上“云端”、进入“指尖”,不断提高公众对群众文化服务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
四、结语
逐利驱动的资本逻辑下,短视频发展充满了娱乐化、功利化和庸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不平衡、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城乡差别、区域差异、群体差异仍然存在。普惠性公益性的文化馆行业应当充分认识新媒体特别是短视频对群众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新技术与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打通行业以及时空壁垒,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载体,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促进群众文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美珊,李季鹏.“提速降费”政策对运营商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20,39(06):96-103.
[2]王伟杰.老戏曲新传播[N].中国文化报,2021-07-13(005).
[3]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两会文旅热点引发网民强烈关注[N].中国文化报,2023-03-08(002).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2[EB/OL].[2023-1-10].
[5]新华网.短视频发挥数字化优势赋能传统产业[EB/OL].[2023-2-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1978年, 当年只有20岁的胡宁娜本想报考南京艺...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