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越发关注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追求更加多样化的娱乐方式。舞蹈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娱乐方式,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群众舞蹈更是贴近群众现实生活的舞蹈,备受群众的喜爱。文化馆在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使命,应该从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着眼,做好群众渠道的编排与创作。本文结合群众舞蹈的内涵以及文化特征,对文化馆群众舞蹈编排创作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文化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舞蹈;编排创作
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也开始了对于精神文化娱乐生活多样化的追求。个人的行为习惯及精神文化需求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工作之余,参与到文化娱乐活动中,消除工作带来的压力。舞蹈是一种形式多变的文娱活动,也是群众进行文化娱乐时的一个重要选择,可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实现意志和情操的陶冶,备受群众的喜爱,也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群众舞蹈概述
纵观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舞蹈绝对是最为“平民化”和“普及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本身的投入小,表现形式多样,对于身体健康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舞蹈动作进行合理的编排和创作,可以实现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结合,呈现出良好的艺术效果,对人们的意志和情操进行陶冶,实现身体和心灵的放松。一般来讲,大致可以将舞蹈分成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以娱乐为目的的舞蹈表演,如广场舞、交谊舞、集体舞蹈等,其主要目的是增强身体素质,为群众提供娱乐活动,人民群众是其主要参与者,因此这种形式的舞蹈也被称为群众舞蹈;另一种则是以表演为目的的舞蹈,专业性较强,艺术表演形式多样,需要专业舞蹈演员的参与,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舞蹈表演来感染更多的群众,使得群众能够感受到舞蹈艺术的魅力所在[1]。
群众舞蹈本身是一种受基层群众广泛欢迎的娱乐方式,不分年龄和性别,也不会受到职业、空间等的限制,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参与到舞蹈中,借助舞蹈动作表达肢体语言,继而带动个人情绪的提升,有着良好的社会价值。群众舞蹈来自群众,也会在群众的业余生活中展开,是为了锻炼身体和休闲娱乐而产生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群众舞蹈的文化特征
(一)社会性
群众舞蹈相比专业舞蹈,存在很大的区别,其本身产生于群众中,是对群众生活的一种特殊体现,有着非常明显的社会性特点,在锻炼身体、塑造形体的同时,更多地是为了满足群众的精神以及情感需求[2]。
(二)地域性
群众舞蹈有着十分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存在很大的区别,也由此衍生出了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这也使得文化馆在组织实施群众舞蹈的过程中,会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群众舞蹈有着十分鲜明的民族舞蹈特征。从这个角度分析,群众舞蹈和区域人文历史、风土民情等都有着很强的关联性,文化特征明显。
(三)娱乐性
群众舞蹈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业务生活中组织实施的文娱活动,其表演者都是非专业的人民群众,表演的目的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休闲和娱乐,因此,在进行群众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具备专业的舞蹈知识,也不存在很多专业的舞蹈动作[3],只需要能够跟随音乐和节拍,流畅地完成即可。
三、文化馆群众舞蹈编排创作现状
从目前来看,文化观众在实施群众舞蹈编排创作的过程中,采用的形式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最为常见的广场舞形式,这种舞蹈在音乐节奏上更加符合中老年人的审美需求,搭配的多是各种流行音乐或者洗脑歌曲,广场舞的编排创作相对简单,表演动作简单整齐。对广场舞进行编排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娱乐需求,提高中老年群体的身体素质;第二种则是以参加活动为目的编排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相对于广场舞有着更强的专业性,音乐选择需要充分考虑舞蹈的内容、主题和结构。考虑到表演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舞蹈动作的编排同样不会十分复杂,学习难度较小。这种舞蹈形式更多地是为了能够推动群众舞蹈工作的实施,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舞蹈学习中,对群众的文化生活进行丰富,以此来带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创新发展。
四、文化馆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路径
(一)合理选配舞蹈音乐
舞蹈与音乐存在密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优秀的群众舞蹈编排创作必然需要选择适配的舞蹈音乐。文化馆在实施群众舞蹈编排创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舞蹈的主题、内容、形式以及适用群体,做好舞蹈音乐的合理选择。基本上,参与群众舞蹈表演的都是普通民众,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培训,也不具备相应的舞蹈知识,因此舞蹈编排创作中应该优先选择一些具备较强节奏感,同时群众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当然,在对舞蹈音乐进行确定前,文化馆的舞蹈编排人员需要深入到基层群众中进行调查,明确其喜欢的音乐类型,把握好实际需求和舞蹈编排艺术性的平衡,确保选择的音乐作品能够符合群众喜好。另外,文化馆舞蹈编排人员需要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到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中,因为具备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舞蹈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也可以帮助群众更快更好地掌握舞蹈动作,在配合恰当舞蹈音乐的情况下,群众在进行舞蹈练习和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同时也可以保持自身心情的愉悦。音乐的选择对于舞蹈编排非常重要,需要编排人员兼顾群众喜好和地方文化特色,这也是形成优秀群众舞蹈作品的一个基础条件[4]。
(二)合理确定舞蹈主题
群众舞蹈源自基层群众,对其进行编排创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基层群众的生活和娱乐服务。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群众舞蹈创作的内容都被死板的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缺乏创新,也无法很好地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对此,文化馆在进行群众舞蹈编排的过程中,应该做好舞蹈内容的创新,选择一些符合时代发展特色的创新内容来激发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舞蹈编排人员需要尽可能地将时代环境、地域特色等融入到舞蹈中,推动舞蹈内容的创新,确定好舞蹈的主题和方向,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做到取长补短,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优化。另外,应该体现舞蹈本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这也是舞蹈作品的两个本质属性,不管是文学性还是艺术性都源自现实生活,舞蹈本身又是为生活提供服务,在加入文化艺术元素的情况下,可以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的艺术素养[5]。
(三)合理使用舞蹈道具
在对群众舞蹈进行编排和创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合理选配舞蹈音乐,确定舞蹈的主题,还需要重视各种舞蹈道具的合理使用。借助舞蹈道具,能够对群众舞蹈的内涵进行丰富,也可以更好地将群众舞蹈相关的主题思想以及情感价值表达出来,从整体层面提升群众舞蹈的实际效果。对于文化馆而言,在群众舞蹈编排创作中,需要关注舞蹈动作中所要用到的各种舞蹈道具,将群众舞蹈表演与舞蹈道具使用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来实现区中舞蹈表演效果的整体提升,这也使提高群众舞蹈创编质量的关键举措,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在少数民族区域的群众舞蹈编排创作中,舞蹈道具的选择应该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将道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确保其能够与舞蹈动作相辅相成。另外,舞蹈道具的使用还应该保持与舞台布景的一致性,为群众提供一定的参照物,提升表演的效果[6]。
(四)合理设计舞蹈动作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舞蹈者肢体动作的变化进行表演,展示情感,表达思想。群众舞蹈是基于基层群众的舞蹈动作变化所构成的表演艺术,在对其进行编排创作的过程中,需要文化馆创作者做好舞蹈动作的合理设计,一方面,舞蹈动作应该能够符合基层群众的舞蹈功底,即不能出现难度过大或者专业性过强的动作,这样才能保证舞蹈本身的“群众性”,另一方面,舞蹈动作必须很好地贴合舞蹈的主题,使得群众可以顺利掌握舞蹈动作,理解舞蹈动作对应的主题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后续的舞蹈排练过程中,基层群众才能满怀兴趣和热情,对于推动群众舞蹈的发展意义重大。文化馆工作人员在舞蹈动作设计中,还需要把控好动作的难度,综合考虑参与主体的身体素质,确保每一个动作群众都能够顺利完成,将舞蹈艺术的美感展示出来[7]。
(五)合理选择舞蹈素材
文化馆在对群众舞蹈进行编排创作的过程中,应该考虑群众舞蹈创作的特点,关注群众需求,将符合大众审美及生活习性的素材合理的融入到舞蹈作品中,这样才能创作出群众满意的舞蹈作品。例如,电视连续剧是人民群众娱乐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电视剧的剧情内容可以很好地切合人们的现实情感需求,使得人们在观看时可以产生很强的代入感,而这些贴合人们现实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在选材方面一般都是来自真实的生活,并通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实现了升华,使得人们对于其剧情变得情有独钟,在观看时也更容易引发情感层面的共鸣。在进行群众舞蹈创作编排时,工作人员同样应该考虑这一特点,合理的选择舞蹈素材,把握好基层群众的生活特点及情感诉求,通过情感与舞蹈动作、舞蹈音乐以及舞蹈道具的相互结合,使得人们在参与舞蹈表演、观看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找到真实的感触。应该明确,艺术源于生活,也应该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群众舞蹈这种特殊的舞蹈艺术形式,必须能够表达基层群众的情感。文化馆工作人员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舞蹈选材环节,尽可能地贴近现实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群众的目光,编排出优秀的群众舞蹈作品。例如,荣获2017年广东群众文艺作品金奖的《邻里》舞蹈,将广东地区的特色凉茶文化作为核心,借助凉茶所具备的功效和滋味来演绎人生的酸甜苦辣,讲述了广东街边凉茶铺老板和街坊邻里之间的故事,展示出了广东人对于凉茶文化的深厚情结。
(六)合理塑造舞蹈形象
基层人民群众是群众舞蹈表演的主体,文化馆工作人员在进行群众舞蹈编排创作的过程中,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不仅需要在选材方面尽可能的贴近现实生活,还需要做好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对于基层群众而言,因为个人接受角度的程度不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艺术素养自然无法达到如同专业舞蹈演员一样的水平,在舞蹈形象设计中,需要尽量体现通俗易懂,如果舞蹈形象的设计过于凸显专业性,过分对其中的意蕴进行强调,则往往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对于基层群众而言,并不能深刻地理解舞蹈形象所要表达的意蕴,这样在表演中只会一味的从自身能够理解的角度进行演绎,最终的表演效果不过理想,群众参与舞蹈表演的积极性也会被打压。在舞蹈形象塑造中,应该结合群众的现实生活,贴近群众原本的形象。例如,在舞蹈艺术节表演的《秋收》舞蹈中,将农民在秋天收获庄稼的形象作为原型,通过舞蹈动作与背景、道具、音乐的相互配合,展示出了一幅热闹非凡的秋收场景,贴近现实生活的同时,也更能够收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七)合理调整舞蹈结构
舞蹈艺术的编排创作与文章的写作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在群众舞蹈编排中,需要确定好内容、体裁、形象,同时也必须重视舞蹈整体结构的规划。从舞蹈表演者的角度分析,清晰完整的舞蹈结构可以帮助观众更加直观的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文化馆工作人员在群众舞蹈编排中,需要明确相应的主题,依照体裁和内容以及想要塑造的舞蹈形象,确定好舞蹈的表现形式,明确舞蹈的表达意义,借助逻辑清晰且条例分明的舞蹈来打动观众的内心。例如,在《做军鞋》舞蹈中,从刚开始一个人做鞋子,到后来很多人一起做鞋子,再到最后所有人共同唱民歌的方式,表达出了对于亲人的思念,也反映出了当年革命老区妇女做军鞋支援前线抗战的感人事迹。通过这样的故事结构设定,能够带动故事的逐渐展开和发展,走向高昌,使得作品更好的打动人心,赋予了群众舞蹈作品以思想和灵魂。
结语
总而言之,新的发展环境下,群众舞蹈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舞蹈的内涵和形式也变得越发丰富。文化馆在对群众舞蹈进行编排和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群众特点,迎合群众需求,做好舞蹈音乐、舞蹈主题、舞蹈道具和舞蹈动作的合理选择,确保创作出的舞蹈作品能够被群众所接受,方便群众进行学习,提高群众舞蹈的水平,引导其自觉参与到舞蹈内涵的传播中,强化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以此来实现群众舞蹈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欣.群众舞蹈编排方式及舞蹈特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2]龙晶睛.新时期文化馆群众舞蹈编排创作策略[J].中国文艺家,2021(06):189-190.
[3]高佳仪.浅议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与编导[J].参花(上),2021(06):116-117.
[4]郑雅榕.文化馆群众舞蹈的编排与创作[J].艺术大观,2021(08):96-97.
[5]谭文超.文化馆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分析[J].山西青年,2020(12):287.
[6]姬铮铮.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探讨[J].艺术大观,2020(11):56-57.
[7]颜庭梅.基层文化馆群众舞蹈的编排创作浅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4):155-1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