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图像是历史文化最具体可感的传承方式 , 当黄河与红色文化两种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发生碰撞的 时候 ,主题性美术创作在一定范围内是促使其完美结合的最佳融合剂之一 。红色文化是黄河文化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 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形式表现黄河红色文化是将历史事件视觉化的最佳载体 , 用实际行动推动 黄河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是广大美术工 作者的义务与责任 。这不仅需要人们清晰认 识黄河红色主题创作的现状 ,更要思考如何进一步融合发展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中红色文化的精神感召力。
【关键词】 黄河 ,美术创作,红色文化 ,融合发展
黄河是中华民族 的母亲河 ,黄河流域 涌现 出众多 感 人 的 事迹 ,这些广为人 知的 红色故事已经成 为 中国人 的 集体记忆 ,深深融入中华民族 的 血脉之中 。 以主题性油 画创作的 方式表现 黄河文 化 中的 红色故事 ,展 现党和 国 家事业 发展 过程 中的 重大事件 ,是响应国 家号召 ,讲好 “黄河故事 ”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为了更好地了解 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 ,更加全面推进黄河文化的传承 、 创新与转化 ,笔者近年筹划“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主题 性美术创作研究与展览项目”, 对黄河文化中的红色事迹 进行选题 、考察 、调研 、构思创作 ,并成功举办黄河红色 文化主题展览 。最终结合展览与研究实际情况 ,梳理了黄河主题性美术创作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的方法与对策 。
一、关于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与红色文化的思考
黄河自古以来 就孕育着 丰富的 文 化 和 历史 , 在 近现 代 国 家文化传承与发展 过程 中 ,黄河流域 承 载着极其重 要的 职能 , 而黄河作为 中华文 明的 发 源地 , 自古以来 就是艺术家们创作的 源泉 ,产 生了 大量有关黄河题 材的美术创作 。红色文 化作为 一种独特的 文 化 现 象 ,不 仅代 表 着革命精神 , 而且蕴含着 中华民族 的奋斗历程 和辉煌成 就 , 与 黄河主题 的美术创作紧密相连 。 自中华人 民 共和 国成立以来 ,在众多 以黄河为 主题 的美术作品中 , 红色 文 化成 为 一个不 可忽视 的元素 , 它代 表革命 、激情与 奋 斗 , 与 黄河所蕴含的 民族 精神相契合 。 当代 艺术家有 责 任用自己的 艺术语言为后世留下 一批既有 深厚文 化 积淀 又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用实际行动推动黄河主题 性 美术创作与 红色文 化 的 融合发展 ,正是广大美术工作者的义务与责任 。
主题性创作向来是体现国家 意志的 , 它是国家 记录 民族历史 、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 自中华人民共 和 国成立以来国家组 织 了多次大型 主题性创作 ,其中产生 《开国大典》《攻占总 统府》《北平解放》 等众多经典作品 , 这些作品逐渐成为根植在人们内心深处共 同的历史 图像 与美学符号 ,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历史及历史题材美术作 品的认识 。黄河红色文化指的是在黄河流 域发生 的对党 和 国 家 发 展 历 程 中 产 生 重 大 影 响 的 典 型 事 件 和 先 进 人 物 ,这些红色故事 与黄河文化融合 ,形成了极具特色的 以黄河文化为背景的红色革命精神 。 自中华人民共 和国 成立以来 , 以主题性美术创作表现黄河红色精神的作品 不仅在中国美术的发展历史 上有着重要作用 ,也从另 一 个方 面 丰富了黄河文化 ,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融 合后的视觉展现 ,这些经典作品已经在观者的内心形成 了深刻印迹 。例如: 蔡亮的 《延安火炬》、 钟涵的 《延河 边上》《东渡黄河》、 詹建俊和叶南的 《黄河大合唱—— 流 亡·奋起·抗争》、 陈逸飞的 《黄河颂》 等经典作品一直传 扬至今 。这些历史题材作品在表现历史 的同时其作品本 身 也 成 为 永 恒 经 典 , 这 就 是 主 题 性 美 术 创 作 的 魅 力 所 在 ,用美的力量来塑造历史 、表现历史 ,其产生 的精神感召力令人回味 ,发人深思 。
美术界产出 了一批黄河主题美术创作 , 同时 , 黄河 中的红色文化也 被反复提及 ,红色革命精神已经成为黄 河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更好地融合 发 展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中的红色精神 ,或许已经成为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
二 、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的情况分析
图像是历史 文化最具体可感的传承方 式 , 当黄河与红色文化两种 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发生 碰撞的时候 , 主 体性美术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促使其完美结合 的最佳融 合 剂之 一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基因 , 已经逐 渐成为影响几代人的精神力量 ,可以为黄河主题美术创 作提供丰富的视觉元素和符号 。例 如 ,红色可以象征革 命 、热血和激情 , 而红旗 、红五星 、红飘带 等 红色符号 则代表着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在黄河主题美术创作 中 , 巧妙运用这些红色符号和元素 ,可以使作品呈现出 鲜明的视觉冲击力 ,并引 发观众对革命历史 和英雄事 迹 的共 鸣 。在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中融入 红色文化 ,还 有助 于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 。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 精 神 、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等 核心价值 观与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 观高度契合 。通过艺术手法将这些价值 观融入作品 中 , 可以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 观 。红色文化在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中的运用 ,可以为作 品注入 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厚重感 。黄河的历史 可以追 溯到数千年前 , 而红色文化则是近现代中国的象征 。通 过将红色文化与黄河主题相结合 ,创作者可以展现黄河 在历史 长河中的地位 和作用 , 以及它所见证的民族奋斗 历程 。通过巧妙地运用红色元素和符号 ,创作者可以展 现黄河的历史 地位 、 民族奋斗历程 , 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近几年国家 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方 面 做了 大量工作 ,尤其是沿黄九省区 ,在黄河文化与美术创作 的融合 与推广方 面 取得了很大进展 , 以山东省为例 ,其 积 极 参与文旅 部 “ 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 作 工 程 ”, 推 出 各类美术作品 110 余件 ;举办 “ 大河奔腾—— 中国沿黄 九省省会城市画院联盟优秀美术作品展 ”; 大河上 下—— 黄河流 域 史 前 陶 器 展 ; 喜 迎 党 的 二 十 大·山 东 省 黄河主题美术创作大展等 ; 圆满承办文旅部 “ 长河大道 ”—— 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全国巡展首展 , 这些成果都在 区域 范围内产 生了 广泛影 响 。在 国 家政策引领 下 ,沿黄九省区在 黄河文 化 主题美术创作展览方面取得 了 可喜成绩 。经 过研究 梳理 ,发 现展览基本呈现 以下 几 种情况 。首先 ,展览频次高 ,规模宏大 。多 次主 办大型 黄河主题美术作品展览 ,根据统计情况展览总计推出黄 河题材艺术作品 2000 余件 ,范围涉及文旅部 , 以及沿黄 九省区的博物馆 、画院等众多单位及优秀艺术家 ,取得 了丰硕成果 , 充分展现了大型黄河主题展览的创作能 力 。其展览规格 、规模 , 以及组织展览的频次都体现 出 政府对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的重视 。其次 , 画种丰 富 ,题 材众多 。根据几次大型展览面貌 、种类 、材质特 征等方面统计情况 ,展览作品具有题 材丰富化 、形式多 样化 、风格自由化 等特征 。涵盖: 国 画 、油 画 、版 画 、 雕塑 、综合材料等多 种艺术门类 。在作品面貌上更是呈 现: 现 实主 义 , 浪漫主 义 、表现 主 义 、抽象 、写意等多 种风格样式 。展览主要集中展示了祖国 的历史文 化 、大 好河山 , 以及广大人 民 的美好生活 ,体现 了参展 艺术家 的创作水准及思想高度 。最后 ,展览方式多样 ,线上 线 下 结合 。大型黄河主 题 展 览在 组织形式上 分 别 以 联 展 、 群展 、巡展 等多 种方式展 开 , 以线上结合线下展 馆的 手 段扩大展览的影 响 范围 。展览现 场的人 流量及线上 网络 宣传展示的浏览量 ,共同为 黄河文 化 的传播打下 了 良好 的 群众基础 ,使更多人关注和 了解黄河文 化 , 为 黄河文化的进一步推广创造条件 。
未来 ,红色文 化 与 黄河主题美术创作融合是时代 发 展 的 必然趋势 。这不仅有 助于传 承 和 弘扬中华文 化 ,也 为 艺术家们 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 机遇 。随着 中国 文 化 的 进 一 步发展 和 国 际化 ,红色文 化 与 黄河主题 在美 术创作的 融合将更加深入和 广泛 。艺术家将更加注重在 作品中传 达民族精神 、时代气息和 文 化 自信 。 同时 , 随着科技 的 发展 ,新的 艺术形式和媒介也将为 这种融合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
三 、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红 色 文 化 美 术 创 作 表 现 的 是 中 国 近 现 代 一部 革 命 史 ,黄河主题美术创作更多展 现 的 是母亲河的 深沉与 雄 壮 。 中国 近现代 的 革命历史有 相当 一部分是在 黄河流域 发 生的 ,诸多 事件更与母亲河有着 密切关系 ,这就具备 产 生 一 批有 红色文 化 属性的 黄河主 题 美术创 作 的 条 件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 立以来 ,组织了 多 次重大题 材美术创 作 , 比 较 重 要 的 有 四 次 重 大 历 史 题 材 美 术 创 作 工 程 (1949— 1966 年 、2004—2009 年 、2011—2016 年 、2018— 2021 年), 其间产生了诸多优秀的主题性美术创作 ,其中也 有一部分属于具有红色文化属性的黄河主题美术创作 ,包 括近几年沿黄各省组织类似的创作展览也都为黄河红色文 化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 ,相对于黄河流域深厚的红色基因 ,依然有很大的空间留给人们继续挖掘与发现 。
黄河主题性美术创作与 红色文 化 的 融合创新在 取得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中包括:
(一 )缺乏深入融合点
红色文 化 和 黄河主题 在很 多 方面存在 交汇点 ,但是 又有很 大的差异 ,黄河主题从古延续至今 ,在历史 、科技 、人 文 等方面有着极其庞大的 文 化 系统 , 而红色文 化是近现代中国走向富强的核心文化 ,想要融合 就要找到 很好的契合 点 ,现在的很多作品虽然 尝试将红色文化与 黄河主题美术创作糅杂在一起 ,但是缺少深入 思考 ,作 品透露出 牵强之 意 , 缺乏对黄河文化内涵的 深 入 挖 掘 , 很多作者在红色文化与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中往往更重视 外在的壮丽景色 ,缺乏更深入 的人性表现 ,加之 表现手 法的单 一往往只采用传统艺术手段 ,缺少突破与创新意 识 , 只 重视题材本 身 ,缺乏对艺术的想象力 , 限制 了作 者的创造力 ,导致作品难以满 足社会的高 速发展 ,很难受到年轻一代人的青睐 。
(二) 作品呈现 面 貌 与 党 和 国 家 政 治 需 求 契 合 度 有待加强
从众多关于黄河文化的展览作品来看 ,作品的题材 面 貌众多 。但是 ,更多倾向表现艺术家个人意志 , 主要 分为歌颂美好生 活类 、反映现实题材类 、描绘黄河风光 类和表达个人审美趣味类等几种类型 。其中反映重大历 史 事 件 、革命先烈与时代英模的作品很少 , 与党和国家政治需求的契合度不够紧密 ,有待进一步加强 。
(三) 作品题材碎片化 ,整体关联性有待提升
近几年的黄河主题美术展览在美术作品征集方 面 属 于开放性征稿 ,作品选题往往由作者自己选定 ,如此 一 来 ,其展览作品面 貌丰富 ,不足的地方是展览作品之 间 的关联性不大 ,展览整体脉络不够清楚 ,导致部分题材 作品反复 ,有些很重要的选题并没有在展览中呈现 ,展览作品题材呈现碎片化 ,无法形成清晰的历史文脉 。
(四) 作品展览主题有待进一步明确
很多黄河主题美术展览仅 提 出 黄 河 这 一 大 的 范 围 , 没有从文化的角度选择更贴切的主题 ,黄河文化是 一个 很大的文化范畴 ,展览只将黄河文化作为创作范围 ,无 法更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具体类型 与特点 ,力量相对分散 ,特色不够突出 , 品牌效应 相对较弱 。 因此 , 深挖展览主题 , 打造文化品牌效应 ,是大型 黄河文化美术作品展览亟须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
(五) 缺少对黄河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历史连续性梳理
其一 ,在近几年黄河主题美术作品展览题材中 , 表 现主题叙事 的红色重大题材 、革命题材和时代英模的作 品在展览中出 现频率较低 , 总体数量较少 ,没能形 成足 够的体量 。其二 ,对于现有的红色主题叙事作品缺少历 史 连续性梳理 ,没有理 清线索结构 ,无法形成黄河红色 文化美术作品历史 脉络 。 因此 ,如何更好地建构 黄河红 色文化的视觉艺术图谱 , 呈现黄河红色文化的整体面貌 ,也是一项亟待推进的工作 。
(六) 黄河红色主题美术创作相关的文献性资料档案有待丰富
在展览过程中 ,仅对主题性美术作品进行 展示 , 缺 少对作品所表达 主题的历史 、背景 、图像及创作构 思过 程等 文献的搜集和整理 ,致使 观者无法全面 理解作品的 历史 背景 ,不利于观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表达 的精神内 涵和时代感召力 ,也体现出对黄河红色文化历史 文献性资料整理的缺失 。
(七) 跨学科创新发展融合有待进一步完善
主题性美术创作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 与政治 、人文 、历史 等 学科有着紧密联 系 ,在举办的几 次黄河主题美术展览中 ,作品所描绘的内容更多呈现艺 术家 自身对历史 观的认知 ,缺少政治和历史 学者的参与 及论证 ,作品中的历史 真实与文化厚度表现不够 ,难以 在历史 的长河中留存下来 ,不利于黄河文化的传承 ,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
四、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
主体性美术创作具有极 强的叙事 功能 ,有利于将黄河红色文 化 的传 承具体化 、视 觉化 ,更加有 利于红色文 化 的 口 口 相 传 , 在 观 赏 者 内 心 深 处 形 成 具 体 的 文 化 图 景 , 升华成 为精神文 化 价值 。 因此 ,推动主题性美术创 作与 黄河红色文 化 融合发展 的对 策可以将升华文 化 价值 作为 突破口 。对 艺术创作者而言 ,要注重历史真实性和 艺术性的平衡 ,使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 , 又具有 艺术 的 审美价值 。对外界的参与 而言 ,需要政府社会的 文 化 认同与协同帮助 。通过研究 发 现 可以将以下几个点作为 尝试方向 , 以此作为 主要推动力推动黄河主题性美术创作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发展 。
(一 )建构黄河红色文化图谱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通过对 黄河红色文 化 资源的进 一 步挖掘 , 为 创作者 提供更多 素材与创作方向 。一方面 ,从实践出发 , 以主 题性美术创作的方式构建黄河红色文 化 图谱 ,将黄河红 色文 化具体化 、图解化 、精神化 。用图像的形式凝练出 黄河红色文 化 的 根与魂 ,使中华儿女在 审美过程 中感受 黄河文 化 中的 红色力量 ,加深大众对 黄河文 化 的认识和 理解 ,要注意对 红色元素的 运用不 能过于堆砌或刻意强 调 , 以免影 响作品的 整体和谐和 表现力 ;另 一方面 ,建 立理论基础 ,组织理论 学者对 黄河红色文 化美术作品的 记录 、宣传 、历史等功能进行论证 ,在 理论层面构建黄 河红色文 化 的 价值意义 ,使其不仅具备记录 、宣传 、历 史等实用价值 , 而且能体现 党和 国 家在 黄河流域艰苦卓 绝的精神感召力 , 为 我 国早日建成社会主 义文 化 强国 贡献力量 。
(二) 实施黄河 文 化 红 色 主 题 性 美 术 创 作 工 程 展 览项目
一是确立选题 ,梳理黄河红色文 化典型案例 ,对 东 渡 黄 河 北 上 抗 日 、胜 利 油 田 大 会 战 、刘 邓 大 军 强 渡 黄 河 、泺口九烈士 、人 民公仆焦裕禄等诸多 发 生在 黄河流 域 的 重大红色历史事件及英雄人 物进行充分论证 ,拟定黄河文 化 红色主题性美术创作选题 目录 ;二是组织广大美 术 家 围 绕 选 题 目 录 进 行 创 作 , 广 泛 征 集 优 秀 创 作 方 案 ,组织专 家对入围的创作方案进行论证并优化 , 重点 强调党和 国 家意志 ; 三是收藏打造 一批黄河红色文 化 美 术精品 ,在 国 内外重要博物馆 、美术馆等举办巡展 ,通过展览的方式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中的红色精神 。
(三) 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黄河红色文化品牌效应
首先 ,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有着极好的群众基础, 如何用可观 可感的方式呈现 给大众 ,并形成 口口相传 的 文化品牌 , 是当前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 环 。 以黄河红色文 化美术作品为基础打造文 化 品牌 , 围 绕黄河流域 ,用美术创作的方式重点展示党和 国 家发 展 过程 中发 生的 重大事件及英雄模范人 物 ,组织创作 一 批 黄河红色文 化精品力作 ,可以使黄河文 化 中的 红色故事 得到更为 广泛的传播 ,建立黄河红色文 化 品牌效应 ;其 次 ,加强沿黄九省区的展览合作与交流 ,在合作与 推广 的过程 中打造黄河红色文 化 主题美术创作的 文 化 品牌效 应 , 逐渐在全国形成黄河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和号召 力 。最后 ,将黄河主题 与 红色文 化 融合 , 开发具有 市场 潜力的 文创艺术品 ,利用市场化 运作 ,推动红色文 化 黄河主题美术创作的发展 。
(四) 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
其一 ,加强艺术与 政治 、历史等其他学科 的 交流融 合 ,组织政治 、历史 、文 学等方面的专 家学者 ,对 黄河 主题美术创作与 文 化 红色主题作品的历史 、思想 、政治 背景等因 素进行充分论证 ,展 现美术作品中的历史真实 与 时代 特色 。其二 ,将黄河红色文 化美术创作引入高校 思政教育中 ,让 更多 的 人 了 解黄河文 化 中 的 红 色 精 神 ,传承红色基因 。
(五) 深化美术创作人员对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与红色文化的认识理解
其一 ,加强黄河主题性美术创作专 题 论 坛培训 ,聘请国内重大题材创作名家进行专业方 面 的论坛培训 , 提 升 中青年美术创作人员业务水平 , 精打细磨 , 提高作品 质量 。其二 ,组织人文 、历史 、政治等方面的专家论坛 , 对黄河红色文化进行 系统梳理 深入解读 ,深化主题性美 术作品创作者对黄河红色文化的认识 ,增强作品的人文 积 淀 。使 作 品 中 的 教 育 功 能 转 化 为 温 暖 人 心 的 精 神 力 量 , 真正成为构 筑民族精神的史诗 。 其三 , 重视青年力 量 , 加强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与红色文化在高 校青年学生 中的培育 。 通过加强黄河红色文化的教育传承 ,提高 青 年一代对红河主题美术创作与红色文化的认识 与 理 解 , 增强文化自信 。另外 , 提升 高 校师生对黄河红色文化主 题美术创作的关注度 ,逐渐形成黄河红色文化教育实践 基地 , 加深学生 团体对黄河红色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 在 青少年学生 团体中形成认识黄河红色文化 ,崇尚黄河红色英雄的校园风气 。
总之 ,红色文化与黄河主题美术创作的融 合 需要从 多方 面 考虑 ,深挖黄河流 域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 ,向社 会展示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与红色文化融合度高 的优秀案 例 , 吸引更多人关注 , 让更多人亲身感受到母亲河流 域所存留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 。
五、结语
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优秀文化 , 是中华民 族成长与发展的见证者 。 在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的过程 中 , 黄河流 域涌现出众多英雄事迹 ,他们有的为党和国 家 的发展作出杰出 贡献 , 有的甚至献出 自己的生命 ,他 们将这些红色血脉融入 黄河的文化系统之 中 , 形成极具 特色的黄河红色文化 。 以黄河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形 式 表 现红色文化是将历史 事 件视觉化的最佳载体 , 以实际行动推动黄河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广大美术工作者的义务 与责任 , 更是传承红色革命 精神的历史使命 。
国家对红色文化以及黄河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重视使 美术界相应 产生诸多黄河红色主题美术创作 。想要更好 地融合 发展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与红色文化 , 则需要艺术 家付出更多精力锤炼作品 , 这需要艺术家 注 意历史 真实 性和艺术性的平衡问题 , 进而确保作品既有历史 的厚重 感 ,又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 ,通过深入挖掘及合 理 运用 红 色 文 化 , 使 黄 河 主 题 美 术 创 作 焕 发 出 更 加 绚 丽 的 色 彩 。另外 , 还需要社会各界打破壁垒协同作业 , 整合 目 前的智库资源 , 形成研究合力 , 为黄河主题美术创作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提供助力 。
参考文献 :
[1]陈丽鸿等 .黄河生 态文明绿皮书:黄河流 域生 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2]李西香,王鹏 . 山东省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保护传承路径[J].滨州学院学报,2022(05):58-62.
[3]贺西林,赵力,张敢,邵亦杨 . 中外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
[4]罗工柳等 .革命历史 画创作经验谈[M].北京:人民美术出 版社 ,1963.
[5]张晓凌 .历史 的审美叙事 与图像建构—— 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论纲[J].中国书画,2015(12).
[6]张敢 .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并非历史 的图像化[J].美术,2017(10):12-13.
[7]尚 辉 .重 识 主 题 性 绘 画 的 叙 事 特 征 与 审 美 价 值 [J].美 术 ,2018(09):6-12.
[8]杜少虎 .历史 画的新方 位 —— 国家 重大历史 题材美术创作研究综论[J].民族艺术研究,2022(05):99-110.
[9]陈明 . 当代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 以革命 历史 题材绘画为例[J].中国书画,2021(09):106-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