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专业化境域中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艺术特征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9 14:53:2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作为湖南地域首批省级非遗项目的传统舞蹈 ,正处于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 承 、发展的新时代视域下 ,其独特的手舞特质成为生存于当代传承时空的重要优势 , 因未能被广泛关注亦 是遗憾 。本文基于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手舞特征 , 透过 “ 民间 ”与 “ 专业 ” 两 者不 同 却又 关 联的 视 域 ,从 “ 源 ” 中追溯其本体“舞 ”之特征 ,继而探究艺术专业化视域中可共通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专业化,艺术,特征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作为非遗类的民间传统舞蹈 , 是湘西北地域与民相生相伴 、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资 源 。其本体优势与当代时空融合中发生转变 , 而继亘古 延续于今未被动摇的是以手势为主的表演形式 ,这一形 式在民间以及艺术专业领域亦有 “ 手势 ”“手诀 ”“手舞 ” 等称谓 。今时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 的表现形态在嬗变 中早已不见原始样貌 ,传播方式跳脱原始生存场域 , 表 演过程亦缺失原生宗教语境 ,无法促使参与者精神上与 原生时空产生共鸣 。随之受众人群发生变化 ,且人群内 在的审美需求愈浓 、文艺素养主观提升意愿愈烈 ,直接 引发了新时代非遗舞蹈如何 “ 持守与发展 ”之时代命题的考验 。

  原始时空中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主要特质是以舞 达愿 ,满足人的内在精神需求 ,历经传延逐渐蜕变至以外部形态给观众带来表演与欣赏 , 冲击视觉感受 ,形成了兼容民间传统舞蹈与舞蹈艺术专业之特色的指尖舞蹈 表演形态 ,这种独特的手舞特质成为生存于当代传承时 空的重要优势 。 当前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还未被模块 化 、系统化地提炼 、加工 ,并没有形成舞蹈艺术 ,虽不 能以舞蹈艺术的专业标准以之要求 ,但 其 不 脱 离 “ 舞 ” 的属性 ,在非遗民间舞蹈向专业化进 一 步发展中 ,存在 较大的多样化形态开发和利用空间 。透过民间场域中手 舞的 “根”, 传承湖湘特色非遗传统舞蹈文化 ,传递出湘 西北地区民众对生活独有的美好愿望 ;再从艺术专业化 境域中探寻可转化的专业特质 ,使其在艺术专业场域中发挥价值作用 ,助力湖湘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

  一、入境桃源 ,初识“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湘西北地域的常德桃源是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的文化腹地 ,素有 “滇黔孔道 ”之称 ,是多元文化交汇地 。 域内文化生态从巫道佛文化圆融互通到和合而生的文化 变迁 ,一 千三百余年里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传衍受其 熏陶发生变化 ,生存形态与民事民俗仪式相伴而生 , 向手势表演与美育文化互促互展之转变 。

  (一 )初见: “舞 ”姿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源于佛教 “瑜伽行派 ”焰口仪式 中的核心环节 ,后因与桃源本土巫道文化元 素 的 杂 糅 , 表演形态多元且包容 。传统表演中手势表演形式是伴随 着宗教仪式活动进行的 , 多以一人表演手势为主要形 式 ,也有二人对舞 、三人齐舞 、五人同舞的形式 。依据 主题变化 、仪式规模即可调整 ,手舞出现是在掌坛师口 念咒诀 ,双手随行腔节奏 ,不停搓摸 ,末尾句结束时即献手诀 。

  手诀的手姿造型奇特 、形态神秘 ,且受宗教观念和 民间文化信仰的影响 , 表现形态讲究平衡对 称 的 度 量 : 如单 一 动作内在结构平衡的横向扩张式 、纵 向 对 抗 式 ; 又如同一样式动作有左式右式 、上式下式 、正式反式的 样式对称 。手舞动态表演诀窍讲究沉静收敛 、灵动飞 扬 、干净利落 、 目的明确 。表演风格则柔中见刚 、韧中 求脆 ,变幻巧妙 、亮相惊奇 ,律动细腻不甚束肃 ,舞韵婉转兼糅霸蛮 ,这一特征正与桃源域民俗性格相吻合 。

  (二) 初见: “乐 ”色

  
手舞中表演共同体的音乐特色亦是在围绕舞蹈表演 进程之余 ,展示了与文化腹地相呼应的乐音表达 。一 是 受到湘楚文化 、湘西北民风民俗的熏染 , 吸收了如 《小 放牛》 的民间小调 ,借鉴了一唱众和的民 间 音 乐 形 式 。 二是其活动腹地是淮河以南的湘西北地区 , 而该地方言 属北方语言体系, “南北对决 ”其音乐风格亦是南北兼容 ,既有高亢 、质朴 ,又含细腻 、委婉 。

  音乐形态延续了传统瑜伽焰口诵 、念 、吹 、打的音 声系统 ,通过行腔调 、打板口配合乐器铛 、法铃 、木鱼 、鼓 , 以及笙箫 、笛管 、胡琴等伴奏进行表现 。按字行腔时 , 给人一种似唱似说的听感 ,加之气韵隽永绵长 , 又 给人曲径通 “桃源 ”之秘境感 。乐与舞协作微妙 ,且有 秩序 ,讲规矩 ,其 一 , 唱念时不舞 , 唱腔闭 、伴奏乐器 起调同时配合肢体动作 ,做手势需与节奏吻合 , 同步表 演 ;其二 ,舞动时依音互润 ,器乐击打时节奏快慢 、律 动强弱需与表演者的形态 、情感相融通 ,并能够反向激 发表演者的二度表演创造 ,赋予表演场域浓厚的神秘观感氛围 。

  二、鉴于“ 本体”视域“ 溯”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手舞特征

  
从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本体视域出发 ,必然将聚 焦点着落于探析民间时空可觅见的 “ 手舞 ”特征上 ,追 溯 “ 原生 — 流变 ”进程中的外化表现 ,挖掘其艺术潜质可为进一步专业化夯实基础 。

  (一 )浅识民间原生时空之表现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原是仪式中与神沟通 、信息交流 的一种特殊语言 ,是仪式达成圆满的关键 “ 窍门”, 亦称 “诀法”。 手势涵盖三百余式 ,动作中佛道巫元素交融尽 显厚韵 ,虽是宗教舞蹈的遗存 ,亦是湘西北桃源地域民 间舞蹈及戏曲等肢体艺术的 “ 动作原型库 ”之 一 , 在湖 湘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整体特征为招式甚多且内 容多元 、造型奇特且技术繁杂 、巧捷万 端 且 指 法 藏 意 , 在指掌快速转换间以手之舞蹈描绘出大千世界 ,传递出 某种无形的精神力量 ,透出神秘与传奇的色彩 。伴随其 在民间的广泛流传 ,宗教仪式活动原始功能的生态繁衍 环境已经缺失 , 当前逐渐演化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文艺表 演形态 ,成为有 “ 指尖秘语 ”“指尖舞蹈 ” 民间美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 。

  (二) 综观手势舞动蕴藏之特点

  手势出现在仪式核心环节 , 由掌坛师运用十指与掌 、腕部位配合进行手舞表演 。通过手部的绕 、击 、勾 、翻、旋 、拧 、掐 、捏 、握 、屈 、伸 、按等运动操作 ,结成特定 造型或姿势的手势 ,继而在原生时空起到祈愿呈意 、请 神赐力 、超度亡灵 、驱鬼摧邪等作用 。手舞在 “ 原生 —流变 ” 中较为鲜明的特性体现在引导 、隐喻两方面 。

  其 一 , 引 导 性 的表现 。 由于佛教文化因素的沁润 , 多以劝导 、引领的方式传递人生哲理 ,传授修行方法 ,而 手诀的内容外化行为正是基于此因素得以展现 。如典型的 “五方神偈”, 其手势为: “东方世界阿閦佛 ,其身青色 放光明 ,手印执持金刚杵 ,众等志心称赞礼 ,南方世界 宝生佛 …… 手印执持摩尼宝 …… 手印执持妙莲花 …… 手 印执持轮相交 …… 手印执持千辐轮 …… ”蕴意为东南西 北中五方佛土的主持能成大圆镜智 、平等性智 、妙观察 智 、成所作智 、法界体性智等 一 切 佛 智 , 能 净 色 、受 、 想 、行 、识之五蕴 。诸如此类 , 虽手 势 运 作 方 式 各 异 , 但在精神上则是引导人们向上向善 , 给予反思自悟的智慧空间 。

  其二 , 隐喻性的表现 。乔治·莱考夫指出: “隐喻是 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 ,是通过具体事物所在的源域向抽 象事物所在的目标域进行的映射过程。” 通 俗 理 解 为 用 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隐喻特性需要依据显现的内外双因素来观之 。

  1.内因: 受文化本体制约而产生

 
 受佛教内部制度约束 ,瑜伽行派在佛法传播过程中, 为保障经书及咒诀等教派内部 “ 机密 ”不 被 随 意 泄 露 , 选择音译方式传承核心内容 。虽减少翻译经文咒语时外 泄 的 隐 患 , 但 也一 定 程 度 上 阻 拦 了 学 习 者 直 接 体 验 文 化 、获得身体经验 ,文化内涵的认知受到限制 。传承者 与学习者两个群体无法在同一个概念系统中进行顺畅的 思维交流 、行动交际 。基于 “ 机密 ”传承过程的客观困 境 ,手势“语言 ”便成为传递机密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 通过指掌姿势变化舞出特定形状的传法语言 , 隐晦表达出抽象事物 , 以此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佛教文化。

  2.外因: 受文化传承需求而持续

  手势在桃源民间宗教语境中意为 “诀窍”“秘语”, 佛 教传承者希望使其在桃源本土传延 ,一 面寻求融合桃源 本地道巫两教文化的路径来建立可持续的传承空间 , 另 则强化观 、演共同体的表演行为 , 进而较好地保存内 蕴 , 又使其得以顺畅传承。 “诀窍 ” 的表演与生俱来给 人营造神秘而婉约的秘境氛围 ,掌坛师实施 “诀窍 ”时, 不只指挥仪式进程和掌控发展趋势 ,更是透过强弱有度 的手部动势变幻 , 以及手部抽象形态的动作来示意某种 抽象事物 , 牵引观 、演共同体中的参 与 者 (或 学 习 者 ) 获得思想和精神启发 ,手势隐喻意蕴能够被理解 , 隐喻 的文化内涵变得 “可视化”, 同时参与者(或学习者) 身 心直接获得体验 ,使得以手势为载体的隐喻文化传承现象更易被人们认可和受到尊崇 。


\

 
  三、鉴于“ 表演”视域“ 观”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摹拟特征

  (一 )“表演 ”视域的专业化可行性


  舞蹈是视觉艺术 , 传 情 达 意 , 以 及 具 备 某 种 功 能 , 归根结底要通过人的形体运动来体现 ,并通过直观来感 受和认识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遵循舞之特质 , 围绕 “手 ” 表现 “ 舞 ” 的典型动作 , 展示出鲜 明 的 舞 蹈 形 象 特 征 , 以 “ 手舞 ”表征出舞蹈文化蕴藏的特殊意义与内涵 ,基 于上述舞蹈专业化理论舞蹈形态的观察分析方法 ,其舞 的特征符合从民间形态凝练进入专业化视域开发与利用 的先导条件 。如何挖掘和研究以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为代 表的 , 以手为核心载体且具有小众性及独特性的传统舞 蹈现象的特征 ? “ 学院派 ” 研究者刘岩的 《 手之舞 之—— 中国 古 典 舞 手 舞 研 究 》 为 专 业 化 视 域 的 “ 手 舞 ” 认知提供了相应参考 ,对非遗传统类舞蹈手势研究有重 要意义 。在刘岩的研究中 ,其以 “ 基 本 手 型 ”为 单 位 , 提炼佛教手印和中国戏曲舞蹈手势动作 ,查找手印与舞蹈艺术手势的造型关联及动作 ,提炼加工转为专业境域手舞的路径 。其中以古典舞派系手势动作 “ 单指 ”“平 掌”, 戏曲梅派五十二式 “剑诀式”“弹泪式 ”等作为手舞 微观形式的案例分析 ,加以证实传统手印或传统姊妹艺 术手舞在舞蹈专业化的可行性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原生 自民间的传统舞蹈 ,其手势中 “太上天罡诀 ”“莲花掌手 印·仲思必 ”“小金刀诀 ”“觉花 ”与上述案例分析的手势 造型有较高相似度或表现形态完全吻合 , 为在专业化舞蹈 “表演 ”视域 “观 ”其典型特征夯实了基础 。

  (二) “表演 ”视域摹拟特征的表现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依靠手姿外部形态展现 ,通过对 寓意表述对象进行直接模仿或间接摹拟 ,可表达宗教语 境中的寓意 ,亦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其人文心理观念 及文化腹地基色 ,体现出浓郁的地域舞蹈风格 ,传递出 人们在客观世界中的实际体验和意识形态 。这一 直指意 涵的路径能够直接冲击视觉 ,产生 “ 表演主体 — 表演受 体 ” 的共鸣 ,具有良好的表演效果 。在文化多彩的桃源 域 ,人们青睐以各种艺术途径或手段表现对生活 、 自然 之态度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亦是受其熏染 ,显现出鲜明 的摹拟特性 ,这一对客观事物摹拟的艺术性表演优势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

  1.对器的摹拟

 
 对神器的摹拟 。此类手势主要是围绕神灵身份符号 、 赞颂神佛美德 、示意驱妖邪斩恶鬼的象征法器进行模 仿 。代表性的 “银灯 、哑噜吉·金灯 、手印执持金刚杵 、 大金刀诀 、金枪诀 、铜叉诀 、铁叉诀 ”等手势, “哑噜 吉·金灯 ”动作用双手食指 、 中指夹住大拇指成握拳状 , 掌心相对 ,双臂横向张开 ,如间隔有距的灯。 “手印执 持金刚杵 ” 的动作需用右手伸掌合指微微按压 ,从左至 右划平圆 , 以示神威笼罩 , 而左手中指伸直 , 大拇指按 住小指 ,无名指按住中指背第三关节 ,食指压住无名指 第 一关节 ,左手中指尖顶住右手掌心 ,摹拟金刚杵坚不 可摧的支撑力量。 “大金刀诀 ” 的造型中双手大拇指弯曲 , 四指并拢伸展 , 塑造出大镰刀的形态 , 而双手掌交叉掌心向斜外 ,双手臂向左右撑架开的形态又具有挥刀 斩下的视角动感 。再如 “ 太上四圣 印 ”, 是 对 青 龙 、 白 虎 、朱雀 、玄武四神兽神印的摹拟; “双剑诀”, 双手掌 心相对 ,双手食指 、 中指直伸相合 ,余指弯曲重叠 , 大 拇指压住无名指与小指指尖 ,借用手势幻化出神物双剑的形态 。

  2.对物的摹拟

  
对山岳意象的间接摹拟 。源自桃源域人们对上古山 神的崇拜 ,朝拜圣地五大神山 , 以手势对其形态 、地貌 、 意象进行模仿 , 欲表现雄 、险 、秀 、奇 、峻之特点 。如 “ 五嶽平山诀 、五嶽勾山诀 、五嶽河山诀 、五嶽尖山诀 ” 等手势 ,其中“五嶽尖山诀 ”的造型中双手无名指相勾 , 双手其余四指稍弯 ,左手位置在外 、掌心朝上 ,小指压右 手无名指 、中指勾住右手食指 ,右手食指插进左手掌心, 用指的配合展示出崇山的错综复杂之态 ;而左手拇指 、食 指直伸 ,右手大拇指 、中指 、小指直伸 ,又凸显出尖山之 高奇的形态 。再如 “ 泰山诀 、五嶽诀 ”等 , 喻摹拟山拔地而起万丈高如金刚般能够压倒千邪 、拯救亡灵 。

  对动物形态的直接模仿 。手势以指掌配合 ,试图模 仿灵禽神兽的外部形象 、模拟出威严势态 。此种以肢体 模仿为主的舞蹈表现方式 , 可促使表演者观察物的形 象 , 以此增强对形态的捕捉能力 。如 “九牛诀”, 中指弯 曲至掌心 , 大拇指第一个指节按住中指指甲 ,无名指向 内弯曲 , 三指形成一个圆拱造型 , 摹拟 出 牛 头 的 形 态 , 而其余二指中食指 、小指伸直 ,形成 一 副牛角。 “牛头 诀”, 其形态源自楚地先民祭祀观念 , 以 牲 牛 数 量 表 明 对神明敬畏程度 , 罗振玉 《殷墟书 契 前 编》: “乙 亥 卜 争 ,贞 ,求于咸十牛 ”可以考证 。再如 “鹤诀”, 源于飞 鸟崇拜 , 对仙鹤形态的模仿 , 表示骑鹤仙渡 ; “ 鸡头 诀”, 模仿鸡头形态 ,体现鸡能噤蝎的生活经验; “神虎 诀”, 手势运用不同指部形态塑造黄 斑 卧 虎 的 脑 袋 、 眼 睛 、上下颌 、尾巴 ,寓意召神虎天将临坛 , 降狗 、狐狸之类精怪 。



\

 
  四、鉴于“ 技术”视域“ 探”桃源瑜伽焰口手势的训练特征

  舞蹈动作建立在人体结构的可能性上 ,是 一种技巧 性的人体运动形式 ,但这种技巧性却不是为了在高难度 上翻新出奇 。舞蹈技巧的 一切难度要求都必须为造成美 的形式感服务 ,并使形式感直接指向情感的表现 。桃源 瑜伽焰口手势动作完成难度系数大 ,对表演者表现能力 要求极高 ,在仪式核心环节表演时 , 只有技艺顶尖且资 深望重的掌坛师方能驾驭 。其手部姿态塑造 繁 琐 复 杂 , 指 、掌 、腕融 一体 , 于合拧 、旋翻 、勾握 、 曲绕中自如 地穿梭 、流畅地换转形成造型 。掌握这一高难度的动作 表演需要依靠师傅传授后自我勤加修习 ,才能逐渐熟练 表 演 。 正 如 英 国 学 者 戴 斯 蒙·莫 里 斯 对 动 作 的 解 读 , “ 在他人指导下学习得来 , 或经由自我分析 式 的 观 察 和 练习后 ,所表现的动作 , 就称为训练型 动 作 。” 桃 源 瑜 伽焰口手势显现的高难度 、复杂的手指技巧动作属于训 练型综合性动作 ,不仅对表演者身体素质有较高的表演 要求 , 同时亦能给观赏者提供灵动的视觉动态感 , 为手势表演遮上神妙的面纱 。

  如何运用桃源瑜伽焰口手势动作的训练特征 ,规范 技术技巧 ,使之为专业化舞蹈提供服务? 笔者梳理了近 三百式手势 ,从手势动作元素的整体表现中发现 , 以徒 手表现为主 ,持器表现为辅 ,且手势元素的表演方式皆具开发表演者肢体 、提升表演能力的重要价值 。

  (一 )徒手手势的训练性表现

  单掌曲指式动作:要具备较好的肢体柔韧度 ,完成动 作时需要一定的对指间位距的控制力 ,及指尖末梢的收缩 内卷力 。如 “太上王叩宝诀”, 五指弯曲 ,将大拇指 、无 名指 、小指向掌心弯曲至贴合 ,无名指位上方盖住大拇指 ,食指 、中指反向张力与三指保持距离 ,做抠物状。

  左右对称式动作: 此类元素的结构为横向扩张 ,并保持对抗力 ,可锻炼手臂与上身在水平线的平衡感 ,增强身体探知空间 、方位的主动性 。观 “ 如 佛 者 ”手 姿 , 两手腕相靠掌心相对 ,手心稍拱圆 ,无名指指尖弯曲指 背相靠 ,虎口紧合 ,双手其余指尖伸展 ,小指指尖触拢,形成动作 , 同时展现出视觉的对称美 。

  前后纵向式动作: 此类元素结构呈现手位的 一 前 一 后形成纵向竖线有冲力的动势 ,可为动作主动冲击中准 确把握方向感打下基础 。如 “ 五嶽诀 ” 的做法 , 双手无 名指相勾 ,左手在上 、右手在下 ,经过左手扑势向外翻 过右手同步做翻转 , 形成右手食指插进左右无名指之 中 ,左手中指弯曲于掌中勾住右手食指 ,左手小指勾住 右手中指指尖 , 大拇指 、食指直伸成 “八 ”字形 , 右手大拇指 、中指 、小指直伸 ,其余手指呈稍弯状态 。

  交织复合式动作: 其造型复杂 ,难于多指间的穿插, 要求快速且流畅地形成, “流畅地造型 ”是为了以更完 美的舞蹈形式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 , 同时整个表演过程中 需要表演者有极其敏捷的思维组织能力方能不乱 ,准确安 排动作出场顺序 ,复合肢体动作与表演者思维配合对综合 能力有较好的训练意义 。如“麒麟诀 ”的做法 ,双手五指 虚展掌心向内 , 双手大拇指与中指指尖相捏 , 双手食指钩住无名指指尖相交叉 ,小指指末叠靠 ,右指在外 。

  (二) 持器手势的训练性表现

  持实物式手势动作 , 体 现 在 肢 体 与 道 具 间 的 接 触 、 配合 , 以及运作的过程 , 而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是建立 在有良好且熟练的身体与道具长期磨合的基础之上 ,必 须获得特殊的训练方法 , 以及经历 一段时间的实际操练 方能展示 。表演过程中需运用指尖 、指根 、掌心等手的 部位触碰 、轻掐 、承托或捏握器具 ,实现道具与手部的协调配合 ,达到提高表演综合能力的目的 。

  单手持器侧重单手势与器具的配合 ,如 “ 收水诀”, 双掌平摊指尖做造型 , 同时 一 手掌心端小水杯; “净坛 诀”, 左手三指伸直向中心聚收 ,做出 “ 凹槽状 ”捏住水 杯底座 , 右手大拇指中指相捏 ,余 指 屈 伸 ; “洒 净 诀 ”与 “ 净坛诀 ” 的持器法相似 。此类手势的训练难度相对双手同时持器再加手势表演的动作较易 ,单手与器具等 道具配合与完成适宜有一定手势掌握基础且初期接触道 具的学习者 。按照 “ 由易到难 、 由浅入深 ” 的肢体技术 教授传统规律 ,单手持器手势的训练位置处于完整体系 综合能力训练的初级阶段 , 为进 一 步提升双手持器动作训练根植基础 。

  双手持器侧重双手相互持握器具 ,并完成手部动作 的配合 , 关注手与器同频向内聚力 , 融合一体进行表 演 ,如: 捧简诀 、拈香诀手势相同 ,都是掌心相对手相 靠 ,小指 、无名指 、 中指弯曲于掌中相靠 , 区别在于捧 简诀双手食指与大拇指捏握朝简 ,拈香诀双手食指稍弯 与大拇指捻住香束 。此类手势在视觉上更具观赏性 ,一 是道具同时由双手烘托 ,增强了肢体与物体 一体化的外 现效果 ;二是在此基础上加上手势动作的配合 ,动作完 成难度系数 、舞姿形态复杂等方面 , 给观赏者技术性强 的认知观感 。然舞蹈是由内至外的表演艺术 ,反之外现 的技术难度更需要内在的高要求训练 ,需要强化学习对 象的肢体协调性 ,提升表演者的肢体灵动性 , 以及动势 规律的节奏把控力 。 由此 ,双手持器手势比单手持器手 势训练性更强 ,训练位置处于完整体系综合能力训练的中高级阶段 。

  综观之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本体的原生 “ 舞 ”之特 质为艺术专业化的 “ 表演 ”场域和 “ 技术 ”视域创造了 艺术拓展的可行性 ,手势舞动的摹拟特征赋予舞蹈表演 原生的感染力 ,训练特征则渲染出传统文化传承中舞蹈 外现行为强有力的生命力 , 以及本体舞蹈资源转化利用 融入专业领域的实施优势 。此外 ,其 “ 手舞 ”艺术特征 在专业化境域中还有较大的延展空间 ,在桃源地域本土 艺术中 , 如: 地花鼓 、汉剧 、傩戏等 可 寻 见 密 切 关 联 。 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 双剑诀 ”“左剑诀 ”“右剑诀 ”“天上天 下诀 ”与汉剧 “ 剑指 ” 的手势造型如出一辙 ;一 末生角 的 “叉腰式 ”动作又似 “无有诀”; “外内莲花 ”启式手势与地花鼓 “ 小舞花 ”“云手 ”“手绢绕花 ”“扇挽花 ” 的手部动式极其相似 ;桃源傩戏的正神 、地方神表演中端持 道具的手势与 “ 十方世界诀 ”亦是异曲同工 ,桃源瑜伽 焰 口 手 势 动 作 的 动 式 与 动 态 在 本 土 表 演 艺 术 间 互 生 关 联 、相互影响借鉴 ,进而推动了桃源民间表演艺术肢体类趋势的发展 。

  五、结语

  历经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 ,今时桃源瑜伽焰口手势 已经跳脱出求福解厄的单 一 仪式 ,亦不单是原始宗教与 民间信仰互通相生而形成的湖湘地域手诀文化遗存 。在 新时代非遗文化 “ 持守 — 发展 ” 中 , 近三百式手势为湖 南民间舞蹈储备了宝贵动作原型 ,耕耘播种本土舞蹈文 化艺术 , 突破民间生存的艺术特质 ,逐渐向舞蹈专业化 的各类表演形式开始转变 。活态传承载体对人物有较敏 锐的捕捉模仿能力 ,在手势动作创作过程中 ,反映出当 时人民的精神发展趋势 , 以及对生活永 葆 美 好 的 希 望 , 且能够以 “ 舞 ”体现出桃源地域湘楚人的浪漫情怀与睿 智内蕴 , 以舞动的柔韧 、巧妙及视觉的隽逸 、驰掣充分 展现出湖湘非物质文化瑰宝的艺术魅力 , 同时为非遗传 统舞蹈在艺术专业领域发挥价值作用 , 以发掘可转化的专业特质助力湖湘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

  参考文献 :

  [1]资华筠,王宁 .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18.

  [2]刘岩 .手之舞之 —— 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0-207.

  [3]黄宗贤 .从原理到形态 —— 普通艺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232.

  [4]戴斯蒙·莫里斯 .观人术—— 由人类的动作姿势了解人类[M].郭轩盈,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3.

  [5]洪 霁 .傅 兆 先 的 舞 蹈 语 言 观 [J].北 京 舞 蹈 学 院 学 报 ,1992(02):33-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564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