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中国山水画对中国古典舞蹈表演艺术影响 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5 16:33: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 本文简要讨论古典舞肢体语汇中的山水画元素,陈述舞蹈表演作品在传统文化中溯源,指出舞蹈和书画艺 术的审美共通之处。并进一步研讨中国山水画对于古典舞蹈表演艺术的意境影响, 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作品, 即《山 河图》《水墨孤鹤》与《只此青绿》。

  纵观中国艺术史,许多在诗词领域颇有建树的文豪,也擅长 作画,如王维、苏轼等。这可以反映出文画具有相通点。中国山 水画未借助文字营造意境,而由画展现出的自然景色,让人在视 觉层面感受创作者的情感,甚至是个人品质理想。中国古典舞形 成时间也比较长,通过肢体动作讲述故事,传达心中情感。下文 就围绕山水画和古典舞进行分析,讨论其艺术影响。

  一、中国古典舞肢体语汇呈现山水画元素

  (一)舞蹈表演追溯传统文化


  20 世纪 50 年代,从京昆戏曲舞台表演及武术中,衍生出中 国古典舞,但同时也有观点表示,戏曲应当是我国古代舞蹈的 “流”,并非是“源”。从事古典舞行业的人员尝试在传统文化 中追溯古典舞源头,以此展示出华夏独特的审美。例如“汉唐舞 蹈”便借鉴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 以及古籍中对于舞姿的描述, 根据固化形态与文字记载,创作出许多标志性舞蹈动作与意境, 如“踏歌”。又如, “敦煌舞”《丝路花雨》,是根据敦煌壁画“反 弹琵琶”形象创作出来的。但在现有的古代艺术实物中,和舞蹈 有直接关联的形象元素并不多,而且还具有断代模糊的问题。反 观山水画,每个时代都有名家真迹传世,而后世很多画家也纷纷 “仿古”创作,属于中国古典视觉艺术中影响力最大、断代相对 清楚的形式。舞蹈表现从书画艺术中溯源,贴合“古为今用”传统思路,并且也有利于借助传统山水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发展中国古典舞 [1]。

  (二)舞蹈与书画审美共通

  “身韵”给中国古典舞蹈提供了独特风格韵律语言与美学角 度。其中“身”是指外在技法, “韵”则代表内涵神采。而舞蹈 和书画之间的审美共通之处可以反映在下述两点,具有明显的中 国特色。

  一方面,形神兼备。传统文艺评价中, 无论是诗词歌赋、书画, 或是舞乐,均集中在“韵”上。书画中讲究“气韵”。顾恺之的 游丝描曾被张彦远称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古典舞表演动 作讲究“形未动而神先领”,同时“形已止而神不止”。两个艺 术类型对于“形”与“意”相结合方面有着高度相似。此外,不 管是书画, 还是舞蹈, 作品中的“韵”均需要个人体会, 无法言说。

  另一方面,虚实相生。中国古典舞表演是借助实景舞美与虚 境营造融合的形式, 和受众形成某种共鸣。而此处的“实”与“虚” 相当于意象与意境。舞台表演中构成的意象,实质上是基于传达 哲理观念,通过荒诞或是象征化的呈现形式,创造出精神境界中 的表意之象,也就是艺术典型。相关的艺术元素也在书画中得以 体现,即“图载”。按照中国传统艺术评价思路, “图载”的关 键并不在于“状物”图像,主要是画家通过巧妙的线条处理,表 达本意。苏轼提倡的“写意”,将原本模拟自然的处理方式,变成书法性的抽象绘画形式。到了元代, 彻底改变描摹状物的方式, 寻求表意用笔方法 [2]。
\

  二、中国山水画对古典舞蹈表演艺术的意境影响

  (一)自然意境塑造


  中国山水画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根本在于人们对自然的 崇敬与敬畏,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画作中往往会蕴藏“天人 合一”的意境。该种绘画思想对于古典舞有着巨大影响。舞台 表演中也讲究“天人合一”,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舞者动作 扩大精神层面的空间效果,同时,舞者自身的表演则相当于诠 释自然形象,肢体动作可能极具爆发力,或是轻柔似水,不仅 把内心感受外放表现出来,还和舞台布景相得益彰。比如《梅 花傲雪》,其是女子群舞作品,到了表演高潮部分,舞台上飘 落一片片雪花,既表现出梅花傲立于严寒之中的大无畏精神以 及生命力, 让观众体会到舞蹈的魅力, 还形成“梅花香自苦寒来” 的深刻感受,使观众无论是情感层面,还是心灵上,都有着特 殊的体验。

  中国山水画、古典舞作品中蕴藏着多种多样的人生经历, 充满创作者超出常人的生活感悟。熟知的王维既是诗人,又 是画家,其信仰佛教,喜爱悠闲的生活状态,从大自然中体 悟佛理,反映在画作上便是幽静的场景、闲适的人物,整体 意境空灵,没有任何烟火气息。但如果进一步推敲、品味, 便可发现其中的佛理。而在古典舞中,表演需精简、流畅, 不可出现任何拖沓。比如《舞扇丹青》舞蹈作品中,舞者对 于扇子的应用可谓炉火纯青,收扇利落、神态严肃;开扇缓 慢且连贯,无处不透露着优雅,带给观众多样性的体验,在 空灵环境中带来充实的感受。

  (二)书画构图影响

  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设计和其他绘画艺术有很大差别。首先, 注重规律性。画中所有意象尺寸、虚实状态、颜色等均需达到均 衡的状态。其次,通过有限元素传达出无限内涵,无论纸张篇幅 几何,可用作画空间是固定的,但其中能够承载的情感、精神世 界却是无限的, 而这需要绘画者能保持严谨的状态, 利用好每一处。 最后,是画面节奏,或许很多人认为一幅画作有何节奏可谈 [3]。 但实际上,优秀的山水画作品都有节奏,或重或轻,或缓或急。 不同意象便要对应适合的节奏。例如,湍急流水以及纷飞飘落的 树叶就属于急切节奏,而一头牛与一位牧童的组合,则可以传达 出闲逸节奏。这对于古典舞创作设计产生一定影响。

  在规律性方面, 舞蹈表演中的虚境与实景构造、色彩运用、 人物关系等均要遵循基本的规律,如此才能保障整个舞台画面 的和谐。通过有限条件表达无限情感方面,舞台空间并不大, 舞蹈故事作品中的很多细节都需要观众想象,通过舞者肢体建 构适宜的情景,在表演持续深入中,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节 奏方面,从舞蹈艺术角度来看更容易理解。舞者动作必须按照节奏进行,而由于舞台表演需要讲述一个故事,不可顺着一个 节奏讲述下去,同时也不能使用过多不同的节奏,容易降低故 事的连贯性。所以把控表演节奏也是古典舞表演的关键要素, 结合山水画作品中对以上三个要素的体现,设计古典舞作品, 更容易塑造出特有的韵味。

  三、来源于中国山水画的古典舞蹈表演作品分析

  (一)《山河图》

  《山河图》是以《千里江山图》为基础,表现出青绿设色画 作景象。


  其一,编创题材。中国传统绘画原本称为“丹青”,先设色、 后水墨。设色山水作品中青绿是主色。在魏晋、六朝时期,佛教 与佛画进入我国;唐宋时期和本土哲学及绘画理论结合;元明清 时期水墨山水处于主导地位,原本重彩的“大青绿”基于水墨淡 彩演化成薄施颜色的“小青绿”。而宋代青绿山水展现的色彩并 非真实景观状态,是由绘画者根据自身对山水的感受,实施程式 化再现,由此传达出观者的想象。“身韵”是中国古典舞中特有 的词语, 也有标准的程式。《山河图》作品舞台主要是墨染暗色, 并有明显的层次,整体形成“罩色”的状态。表演者上衣贴身设 计,肢端适当放宽。根据青绿山水色彩特点,底缘为赭石色与深 暗苦绿连接。舞者下衣与侧背均是植物性的花青色。前胸与肩部 则使用较为鲜艳的石绿与石青。将多种色彩以渐变连接的形式呈 现,形成“晕染”的状态。

  其二, 基于笔法的舞蹈动作设计。传统绘画中强调笔法处理, 由笔迹塑造形象。中国古典舞也属于线条的艺术。书画艺术中用 笔方式有晕染、勾线及皴擦等 [4]。《千里江山图》中长线勾勒 应用较多,包含下笔与行笔、收笔,讲究气势流畅,笔锋完善, 笔力苍劲,笔毫需轻重有度、顺逆相交,这和古典舞肢体语汇中 起势与运行、收势相对应。在《山河图》作品中,男舞者模拟山 石,按照楷书笔法,起势“藏头”,欲右先左。肢体运行间展现 悬腕运笔气势,中锋匀速一笔落下,对于中途突然变向,均会交 代清楚。整体动作含蓄且沉稳,时而在末尾增加“散锋”,好似 书法“飞白”。女舞者模仿着树木, 按照行书笔法, 起势“顺锋”、 收尾“出锋”,中途则是中锋和侧锋相交出现,迅速变化运行, 与舞蹈身韵“画圆”相符, 省略一些转折动作。在该舞蹈作品中, 所有舞者均是腰部发力, 将肩髋作为轴心, 模仿毛笔使用的状态。

其三, 舞者队列。中国山水画构图通常是“多点平行透视”, 和西方写实画中的“单一混合视点”方式不同。传统山水画沟通 是基于大量自然要素,站在全景以及动态的视角进行要素叠加, 打破画卷空间限制。《千里江山图》包含六部分,在各自独立的 同时,还借助流水与小桥巧妙连接,实现步移景异。在舞蹈表演 中,则是利用移动焦点,形成变化的视觉画面。舞者队列虽然在 持续变换中,但整体上的基本层次一直都是近、中、远,再现画 作中步移景异。此外,该舞蹈作品中还运用类似于水袖的处理方 式,形成“渲染”的画面效果。

  (二)《水墨孤鹤》

  《水墨孤鹤》由《载鹤图》而来,简单数笔便勾勒出仙鹤 的形象, 在保持清雅的同时, 还表现出独特的傲骨。《水墨孤鹤》 作品中, 舞者灵活应用上肢关节, 通过曲折与伸展处理模仿“鹤” 的状态,由腿部伸曲与单腿独立塑造仙鹤姿态。舞者肢体是意 象载体,但不可只停留在“形”上的模仿,要求舞者能够根据 自身的理解,进一步传达出清雅、孤傲的感觉,提升形象的生 命感。

  在绘画作品中,意境是借助创作者巧妙组合有形景物,打 造引人联想、思考的空间。该空间隐藏着绘画者的情感体悟, 并非是直观呈现的, 超出视觉画面使观者形成身临其境的感受, 仅能意会。《水墨孤鹤》作品中,舞者通过肢体再现“鹤”的 形象, 本质上是为传达清雅、孤芳自赏的态度。在舞蹈表演中, 实现情景交融, 构造出和谐的意境。传统山水画中讲究“留白”, 其是营造意境的一种形式。《水墨孤鹤》作品也体现出该种处 理思路,舞台背景与道具都极为简单,也未搭配绚烂、复杂的 配乐、灯光、色彩等元素, 仅是利用舞者本身的表现力和服装、 化妆呈现, 这与传统艺术的“含蓄”相符, 由较少的具象组成, 留给观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通过自我联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体悟。

  情感表达方面,上文已经提到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动静结合与 形神兼备 [5]。《水墨孤鹤》中,将“鹤”作为具体的“形”, 把古典舞独特的清雅、傲骨展现在观者眼前,从起势到收势的全 过程,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动和静,均在互相融合中完成动作。 《水墨孤鹤》舞蹈作品中,抓住传统山水画“以意立象”特征, 让具象“鹤”和意象融合起来,形成一种空灵致远的氛围。同时 还巧妙借助舞者肢体节奏、动势与气息等,模仿行笔状态。并借 助多个表演段落,突出作品层次感,达到“舞中有画”“似舞似 画”的效果,提高舞蹈气韵,赋予其生命力。

  (三)《只此青绿》

  《只此青绿》同样是以《千里江山图》故事为背景,表演 者通过绚烂身姿,展现出广袤无垠的山河画卷,把中国式的古 典色彩展现在大众眼前。《千里江山图》是我国传世名画,出 自北宋王希孟,历时半年完成。该幅作品和传统水墨画不同, 选择石青石绿色矿物作为颜料,由别样的青绿色,描绘出千里 江山。《千里江山图》属于绢本设色画, 可从两个角度介绍。“绢 本”就是由丝织物承载的字画,比如绢、帛等,如果仔细观察 该类作品,可以看到丝织物的纹路; “设色”则是彩色作品, 主要是和传统水墨画区分。而称之为“青绿”,而非“蓝绿”, 这是由于在中国传统颜色中,青色是“五正色”之一,主要为 蓝色,也带有一些绿色与黑色。“青”又不能等同于“蓝”, 属于“蓝绿”的一种色彩,并非纯粹意义上的“蓝”。我国传 统蓝色一般分为:来自矿物的石青;源于植物的靛蓝。《只此 青绿》把二者结合起来,相互对比与衬托。
\

  表演者高髻是黑色,还属于深青,而衣服上的青绿染色采用 渐变处理方式,深浅过渡自然。这和《千里江山图》中青绿的色 块处理异曲同工。舞台上,以画作本身为背景,构成整个画面上的静境,和表演者行云流水的肢体动作交相辉映,为观众带来视 觉上的享受。舞者服装与有关制墨、篆刻等工艺元素都极为严谨。 配乐方面,兼顾传统五声音阶特点以及现代音乐流畅感特点,易 于现代观者欣赏。

  结语

  一种艺术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 艺术原本就有相通之处,中国山水画和古典舞也都是传统艺术之 一,具有一脉相承的艺术思维与追求。从优秀山水画作品中找寻 灵感,创作古典舞作品,使两种艺术形式巧妙融合,将传统书画 作品以舞蹈这种视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使古典舞表演作品更具 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刘胤宏 . 浅谈眼神运用在中国古典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J]. 戏剧之家 ,2022(4):123-124.
  [2]王恩娜.试论“神韵”在古典舞表演中的体现[J].作家天地,2021(19):56-57.
  [3] 欧锐 . 形、神、劲、律:论如 何掌握中国古典舞表 演 [J]. 艺术大观 ,2021(16):89-90.
  [4] 徐宁馨 . 探析中国古典舞身韵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 [J]. 大观 ( 论坛 ),2020(10):58-59.
  [5] 徐颖怡 . 舞蹈艺术中静态造型的运用探究 [J]. 名家名作 ,2020(10):114-1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54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