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满族秧歌的形态成因与文化回归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5 11:44: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满族秧歌又称“鞑子秧歌”,其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满族秧歌由满族先民创造,作为满族人 民喜爱的形式之一,它产生于满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狩猎战斗中, 并吸收、融合与借鉴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 与文化形式。现今文化保护工作的深入, 满族秧歌中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 在“非遗”政策的扶持与支持下, 满族 秧歌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传承与保护, 但仍有许多值得深思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审美思想的提高, 满族秧歌在表 演时的动作、服装、人物设定、内容环节等均与传统时期有所差别。满族秧歌中所蕴含的某些文化符号似乎被削弱, 满族 秧歌发展至今似乎丢失了某些“原始”冲动。满族秧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否能传承下去?本文将从满族秧歌的形态成因 与文化归因的角度解答问题,探究满族秧歌的形态形成以及文化回归下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满族,秧歌,文化回归

  一、满族秧歌的形态成因

  (一)原始萨满文化的深入


  原始社会中萨满深受人们尊重, 他们被视为沟通人神的中介, 地位极高。萨满通过击鼓、吟唱神歌、甩腰铃、跳神请神等方式 与神灵沟通,以达到驱鬼逐疫、祈求万安的目的。满族崇尚萨满 文化, 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 满族人民需要打猎来维持日常生活, 因此他们信仰万物有灵并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心。满族秧歌深受 萨满文化的影响,萨满文化的融合使满族秧歌独具特色。

  以新宾县满族秧歌为例,秧歌表演于年节庆典之时,仪式过 程包括拜庙、排街、拜年、踩灯等环节。在角色扮相上,满族秧 歌中的角色“克里突”(由于叫法不同,辽宁其他地区的秧歌队 里又称“和尚吐”“鄂克吐”等)在满语中语言与此相通的词是 形容一种非人的怪兽,这种怪兽凶猛狰狞、恐怖呼号颇有还原原 始萨满戴面具呼号的意味。在今天, “克里突”不再被视为狰狞 的怪兽,表演者一手持大鞭、一手挎串铃、反穿皮袄,混在秧歌 队中,担任前后串联,活跃气氛。萨满文化的浸润为满族秧歌增 添一抹神秘的色彩。

  (二)汉族文化思想的影响

 
 明末清初,逃荒避难到关外的中原人将秧歌艺术带入东北 地区,秧歌艺术祈愿丰收祝贺新年的美好意象得到了东北地区 人民的喜爱,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中原秧歌与满族自有的传 统舞蹈逐渐交流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满族秧歌特有的形 态特点。中原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为“鞑子”,故满族 秧歌又称“鞑子秧歌”。满族秧歌对汉族秧歌的道具、服装等 元素有所吸收,例如满族秧歌中女性人物角色头顶由演员自制 的“花冠”,俗称“花山”“花楼子”,配以彩裙、彩裤、彩鞋、 彩扇、彩手绢等,舞者身姿摇曳,手执带有汉族秧歌典型元素 的手绢与扇子翩翩起舞。在风格上,满族秧歌与汉族秧歌具有 相同之处, 秧歌艺术以热烈、欢快、激昂等特点被人们所熟知, 满族与汉族虽是不同族系,但舞起秧歌来场面均是火爆热烈、 引人入胜、激发共鸣。满族秧歌对于汉族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使其秧歌具有原生态淳朴自然的特点,汉族浓厚的生活气息使 其“鞑子官”“克里突”“沙公子”等具有满族先民装扮的人 物扮相,在特定动态的表演中展现出东北地域浓郁的乡土乡情 神韵。

  (三)满族文化习俗的体现

  满族秧歌虽在舞蹈元素上融合与吸收汉族文化,但舞蹈动律与动作的形成却离不开满族先民的日常生活与习俗习惯。从生产生活与文化习俗提炼的满族秧歌舞蹈动作与动律可概括为“扬”“蹲”“盘”“跺”“摆”“颤”, “扬”指舞者双臂动作大伸大展、舒展奔放、幅度开阔, 《清宫逸闻》中记载,“满族人舞时其气象发扬蹈厉”,激扬刚烈是狩猎征战民族的基本特征,在满族秧歌中舞者双臂一立扬又下落,笔者认为有模拟飞鸟翱翔之意; “蹲”一般指男性下半身半蹲动作,腿部动作蹲而有力,造型稳健便于运动,是满族先民善于骑射的写照, “蹲”有很多步法, 例如拉蹲步、蹶达步、勒缰步、蹲裆步等; “盘”指男性双手展开,上身左倾右拧,下身低蹲起伏,围绕上装角色盘旋作势,盘一段动作与造型,满族民间舞蹈里男女表现情感的抒情段落, 一般以“盘”来完成;“跺”充分展示男性阳刚力度,男性双腿屈膝 90°以下或脚步低抬高抬, 碎步频频用力跺地, 丁字步边跺边进、边跺边退,舞者在跺地时表演难度较大,发出“嗒嗒嗒嗒”的声音,有模拟骏马在草原上驰骋之意; “摆”指女性腰部与胯部的灵活摆动,如“大摆腰”“小摆腰”等舞姿动作极具表现力与美感, 技艺精湛者可将舞姿达到“扭断腰”“三道弯”的境界,女性舞者头戴仿山形状有蝴蝶装饰的花山,舞动扭起时展现超凡技巧; “颤”指舞者在舞蹈中整体的动势与身体局部的抖颤,在慢、中、快板中均有体现,动作包括双肩的耸动、脚膝的踮踏、头部的摇颤、舞者手持扇子手绢的摆颤等。“颤”使舞姿处于流动状态, 使舞者更好地将细微的情感进行表达,形成特有的韵味。满族先民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影响着满族秧歌舞蹈动作与动律的形成,这也是满族秧歌不同于其他地域秧歌的显著特点。


\

 
  二、满族秧歌的文化回归

  (一)“非遗”政策引发文化自觉


  “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 “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的实物、场所、仪节等。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精神的保留或延续, “非遗”政策的出台唤醒了当代人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保留或继承的自觉。满族秧歌自加入“非遗”以来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文化传承者与舞蹈工作者们深入采风挖掘满族传统历史文化故事、生活习俗方式等, 将传统满族秧歌进行复原与创造, 使满族秧歌“重新”站在现今的舞台上。艺术工作者们力图将满族秧歌传统舞蹈形态、服装、音乐等进行回归与改造,在服装上将汉化与现代化审美的秧歌服装进行传统复原,传统秧歌服装以日常生活中的用品为主,例如枕巾、面单子、大花布等,装扮根据自家条件而设,各式各样的服装映入眼帘使秧歌服装不再有明显的汉族标识,反而具有传统满族秧歌的风格特点;在舞蹈形态上追求原生形态,秧歌表演者想怎么跳就怎么跳,想怎么扭就怎 么扭,力图探寻个人即兴状态下满族秧歌的原生符号;在音乐上, 唱秧歌柳子与唢呐曲融入流行歌曲, 使满族秧歌歌曲朗朗上口, 并试图与当代人的审美思想进行衔接。“非遗”政策的扶持激 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与保护的意识,在寻根溯源 找寻传统满族秧歌的精髓的同时,融合当代审美思想,用秧歌 艺术再现满族先民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与民族信仰,唤起当 代人的文化自觉。

  (二)唤醒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

 
 传统文化对于文艺创作影响深远,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与继承,可以激发当代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 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 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不仅拘泥于文化传 承者对于所传承文化的认同,更需要深入人民大众,激发人民大 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由认同散发出的“文化自信” 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现代化飞速发展的现今,传统 文化的回归尤为重要,满族秧歌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需要艺 术工作者们认同、传承与探寻。首先,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 族, 其起源可追溯到商周之肃慎① , 秦汉之挹娄, 南北朝之勿吉, 隋唐之靺鞨,辽金元明之女真,源远流长,历代相承,而变化发 展是其主流,几千年狩猎与征战的民族文化积淀凝练在满族秧歌 的舞蹈语言中熠熠生辉,对于优秀的传统满族文化,我们更多地 要在认同文化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继承与保护悠久的历史文 化。其次,满族是一个多元文化交互影响的民族,其传统文化不 单单是满族文化,而是交互地域所产生的文化,是对于汉族与临 近地域文化的吸收、借鉴与融合,满族秧歌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 彰显别样风采。最后,满族秧歌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人文样本,蕴 含着满族先民典型又多样的民族特性,秧歌既能作为艺术娱乐民 间,又可映射历史,以传统文化引发当下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三)提升满族秧歌的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是提升与扩大国家软实力的关键, 一方面文化传播增强了人们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 文化传播促进了国内外艺术的交流与学习。传统满族秧歌艺术的 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播,首先,通过拍摄纪录片、老艺人访谈等新 媒体技术形式,将传统满族秧歌与现代科技进行融合,提高了秧 歌艺术的传播效果,使人们较为直观地了解到满族秧歌的魅力所 在;其次,文化传播促进了文化交流,传统满族秧歌走进大众视 野,与民众之间产生互动,带给人们关于传统满族历史文化的思 考;再次,文艺工作者们对于传统满族秧歌的探寻与传承,挖掘 满族秧歌动作符号,创作大量的作品与联系组合使秧歌艺术走出 乡村,走进舞台与学校,带动各类艺术院校与中小学校学习满族 秧歌动律、动作,了解秧歌形成的历史背景,感受秧歌中所蕴含 的深刻思想;最后,秧歌作为调节群众情绪、活跃节日气氛的艺 术形式,在节日庆典中扭起秧歌,喜庆热闹的同时提升民众的交流与沟通,促进秧歌艺术不断传播。满族秧歌蕴含着满族丰富的 原生态文化内涵,文化传播拓宽了满族秧歌的发展路径,使其在 交流中融合与发展,形成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

 
  三、现今满族秧歌的传承思考

  (一)传承现状思考

  
当下满族秧歌虽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与保护,但仍有很多传 承问题存在。首先,随着人们审美思想的变革,原生态满族秧 歌中某些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逐渐发生改变。例如,满族秧歌 中的傻姑、傻柱子等为了迎合大众审美傻柱子不“傻”了,丑 角不“丑”了……其次, 原生态满族秧歌十分注重拜庙、排街、 拜年等节日仪式的过程,现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活动赖以 维系的生存空间逐渐消失,满族秧歌的内容与形式也因此逐渐 失传。再次,起初满族秧歌繁荣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具有较 大的功利性目的;另一方面是欢快娱乐的价值得到大众的认可。 现今人们的娱乐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改变,秧歌 艺术中娱乐的成分逐渐淡化,使传承陷入困境。从次,如今越 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村落去城市务工,村落老龄化严重, 而满族秧歌艺术流传地却大多在乡村,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只有 传承人在传承,得不到年轻力量的支持。最后,满族秧歌从村 落走向剧场或教室,许多原生态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会迎合剧 场效益或教学目的被改变和取代。

  (二)传承路径分析

  
满族秧歌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扶持与保护下,得到了较 好的传承与发展。基于现今满族秧歌在传承上遇到的困境,笔者 研判了几条关于满族秧歌的传承保护路径。首先,满族秧歌的传 承可以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非遗”传承人对于原生态秧歌动作 进行继承、探索,开设有关于满族历史文化主题相关的讲座进入 校园讲授,帮助学生在意识中树立起尊重和保护传统舞蹈文化的 基本观念。其次,可以利用旅游产业的资源,对满族秧歌赖以生 存的民俗节日或民俗空间进行保护,在当地的旅游景点开发满族 秧歌的演出活动,欢迎游客们参与其中。再次,随着新媒体技术 的发展,纪录片、电影、图片等映入眼帘,满族秧歌与新媒体技 术相结合,一方面得到了极好的保存,另一方面得到了极好的传 播。最后,满族秧歌可以与广场舞进行塑造与融合,满族秧歌为 广场舞提供了更多的素材,而广场舞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不仅 可以扩大满族秧歌的影响力,其舞台化表演的逻辑也在重塑着乡 村舞蹈的样貌。

  结语

  满族秧歌不同于其他地域秧歌的艺术形式,它是满汉融合所 创作的产物,是当下宝贵的民间财富。满族秧歌发展至今,其形 式与内容均与传统时期不同,社会审美思想的变革使满族秧歌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很多难题,那么“寻根溯源”了解满族秧歌的 形态成因与文化回归尤为关键。当下满族秧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 发展与保护,许多濒临灭绝的文化符号被传承、被延续,满族秧 歌正以别样的姿态走出田野地头,走进剧场舞台,被更多的人所 认同与接受。艺术工作者们的努力虽使满族秧歌跨步向前,但其 蕴含的很多深层次内容与思想还没有被充分继承与挖掘,需要继 续进行努力,多研究、多考证、多发现、多下决心,抓住时机, 乘胜追击,将满族秧歌的舞蹈形态、文化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民族 精神、民族信仰,薪火相传下去。

  注释 :

  ①王钟翰 . 满族历史与文化 [M].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6:2.

  参考文献:

  [1] 张林 . 新宾满族秧歌的变迁与文化适应 [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1(2):52-61.

  [2] 孙振华 . 萨满文化的当代解读与借鉴 [D]. 长春:长春理工大学 ,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5388.html
本文标签: 满族 ,秧歌 ,文化回归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