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闽南传统民间美术视域下“立体构成”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4 12:05: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立体构成”目前的课堂教学大抵都是参考西方的艺术作品,对于人文历史、地理风貌、语言表达以及艺 术展示形式东西差异巨大的我国学生来说, 掌握其知识内涵极为不易。本文通过阐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的立体构成课 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专业基础的差异性、课程缺少专业针对性、与本土传统文化融合方式生硬等问题, 深入挖掘闽南 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 梳理闽南民间传统美术与立体构成课程之间的关联性, 并对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采取教学内 容重构与精简、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开展、合理规划授课时间、教学资源建设及应用等措施, 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此课程理论 的学习、作品的设计等,切身体会传统民间美术中未被重视、未被传承的美。

  关键词: 立体构成,美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闽南,传统文化

  “立体构成”是以研究立体形态形成的规律及其原因为主的 课程,以视觉和力学为依据,将抽象和概括的造型,按照一定的 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进行立体形态的设计构思,其目的是创造出 富有个性、美感的立体形态,它是以点、线、面、块、体等不同 的物体形态,再加以声、光、电等多种媒介构成的三维立体的造 型形态 [1] 。笔者从自身美术学、艺术学理论的学科背景和实际 工作中的学生管理经验出发,剖析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美术方 向基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挖掘闽南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特 色,梳理闽南民间传统美学与立体构成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并对 立体构成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改革与实践。

  一、立体构成课程现状及问题

  立体构成作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美术方向)的专业选 修课程,开设以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学生专业 基础差异性较大,不同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程教学内容有同质化现 象,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由于未能突出符合本专业的立体构成课 程的独特性与所属专业的适用性, 学生难以理解知识内容。目前, 立体构成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专业基础差异性的问题

  关于学生专业基础差异的问题已经成了本专业无法回避的话题。

  首先,缺少对学生个体间学习差异的研究。由于生源渠道 多样化导致学生美术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美术基础 薄弱,甚至零基础。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造型能力是立体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的要求,但高中与中专混合招生致使通过艺术专 业测试招考入学学生仅占据极少数,部分中专所学专业与目前 专业呈现较大差异,高中高考入学学生更是从未接触过美术专 业的基础训练。

  其次,学时压缩导致美术基础教学不能系统化全面展开。专 业课程周期短,基础训练环节不足,课程刚刚开始便面临着结课 的状况;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不够充分,无法进行更多知识面的扩 展, 与实践应用联系缺失, 无法适应当下课程与职业发展的衔接; 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不透彻,认知不全面,导致后续专业衔接课 程难以开展。

  最后,大班教学的模式导致无法满足培养具备良好美术与设 计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由于不同学生艺术创作理念不同、材料 使用不同、制作方法不同,因此要求科任老师针对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做个性化指导, 同时强调为每个学生设计特定的教育方案, 精细化教学。

  (二)课程缺少专业针对性的问题

  目前,美术学、雕塑、数字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 平面设计等领域,均将立体构成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但是在日常 教学设计中,并没有突出符合本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程的独特性与 所属专业的适用性,导致专业的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匹 配度不高,衔接性不强。因此学生无法将立体构成的知识点运用 到后期专业衔接课程的学习中 [2],导致部分本身基础相对薄弱 的同学在进入后续课程学习时出现不知所措的状况。经过与学生 的沟通发现,其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的专业整体认识不够,不能将 立体构成的实质转化为应用的技能,因此在专业的基础性理论与 职业技能之间的转化、过渡,再到最终作品意义的升华上,学生 无法准确理解与把握。

  (三)与本土传统文化融合方式生硬的问题

 
 立体构成课程的知识过于抽象,如果加入传统文化的内容, 立体构成在注重精神内涵的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 [3] 。 立体构成作为西方舶来学科,更需要扎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土 壤,依托本土传统美学开枝散叶。但传统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 理论与生活实际剥离,在中国本土举西洋案例,学生不能感同身 受;与现实应用结合的过程生搬硬套, 贴标签和空洞说教等方式, 令本土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

 
  二、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立体构成作为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美术方向)课程中的 重要内容,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普遍没有设置为专业基础课, 而是将其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而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的软件建模、 手绘、原画设计、ZBrush 数字雕刻等大量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立 体构成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立体构成在后期实现视觉立体效 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铺垫作用 [4] 。由此可见,在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专业课程设置中,对立体构成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并没有准 确认识,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时长安排过少。从教学过程中的反馈 中得知,立体构成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会使学生学习不够透 彻、知识内容理解不够明确。

  根据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的立体构成课程中所存在的问 题,笔者通过挖掘闽南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梳理闽南民间 传统美术与立体构成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并对立体构成课程在教 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一)教学内容的重构与精简

  设计与本专业更加贴合的立体构成课程,在课程内容中,着 重传统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泥塑、博物馆中的戏剧舞台等实际案例,将其与本区域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对立体构成的认 知进行重塑,让学生深刻理解立体构成课程的思想内涵。

  注重立体构成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连接性、相关性。在课程 的立体构成教材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与精简,课程调 整为 5 章节(从概述、点、线、面、体、空间这几个方面入手, 进行课程内容安排),3 次课堂作业体现,1 次期末作业体现。

  (二)沉浸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注重实地考察,理论内容结合实际案例,侧重理论与实践技 能相结合,使学生完全置身于历史文化场景之中,引导学生的发 散性思维,将课堂搬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与体验闽 南传统文化艺术特色 [5] 。例如,师生前往泉州闽台缘博物馆实 地考察,探寻闽南民间美术的立体构成的语言系统;以泉州开元 寺建筑屋顶样式、传统民居古厝窗户上的纹饰为主题,引导学生 对其进行细致的观察,了解闽南传统民间美术中对“点”构成的 运用;前往李光地故居观察建筑中的木石雕刻,感受装饰纹样中 的线条变化,了解闽南民间美术中对“线”构成的运用,并结合 “线”构成的重点内容进行艺术创作;以泉州晋江五店市传统街 区独具闽南特色风格的建筑为参照,观察其雕梁画栋、飞檐影壁 与面的关系,结合“几何形平面、自然形平面、有机形平面、偶 然形平面、几何形曲面、自由形曲面”等不同种类的面,了解闽 南民间美术中对“面”构成的运用 [6];近距离观察德化瓷塑非 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创作,了解闽南民间美术中对“空间” 构成的运用。教学方法更具有吸引性,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三)合理规划授课时间

 
 传统教学模式为每周“理论 + 实践 =4 课时”,即每周在课 堂讲新理论之后直接动手开始实践操作, 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这样的教学时长太短。因此,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采取课前让学 生对理论性知识点进行预习,把预习中的疑问带到考察现场。在 考察现场,通过老师讲解、现场的师生互动讨论,将理论中晦涩 难懂的知识点, 同现实的场景实物进行对照, 从而产生新的理解。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资源建设及运用

  对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线上教学资源包含: 利用公众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播放教学、超星学习通收集学生作 品、教学视频进行学科内容讲解等。线下教学包含:实地考察 历史古建筑、参观博物馆,将课堂搬入现实生活中,增加课堂 趣味性,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同时拍摄教学微 视频,于新媒体线上平台展播。观看传统闽南民间美术立体构成 作品的制作视频,演示操作步骤,再现制作场景,让学生直观学 习制作方法。通过立体构成艺术作品的制作,让学生在感性上了解闽南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视觉的审美体验与对艺术的认知角度 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五)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教学方式

  依托学科专业竞赛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在比 赛中检验所学,构建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双驱动模式,以课程建 设促进学科竞赛,以学科竞赛反哺课程建设;线下实物展览与线 上数字展览相结合,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 对学生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同步展览。将信息化与课程深度融合, 建立“互联网 + 教学”新常态,激发教与学新活力。把学科竞赛 的评分标准应用到课程教学的考核体系中,采用自评、互评、集 体评、教师评和在线评等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


\

 
  (六)教学拓展与延伸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认知、拓宽视野、改变僵化的思维 方式,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并应用于生活实践。对于 学生美术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 在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 如视频录播示范制作,将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制作流程与方法,细 化演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课堂教学效果;做田野 调查, 深入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查阅相关论文、研究资料, 深入挖掘更多更好的本土文化信息,以便更好地融入立体构成学 科的教学中,更好地为课程服务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加大课 后阅读的指导和跟踪,增加学生的创新性训练。

  (七)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与实施思路

  在立体构成教学过程中,制定了课程的专业教学目标和德 育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搬到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场景 中,设计契合专业学科知识且含有传统文化元素并符合设计 流行趋势的新型教学课堂。开展沉浸式教学,设身处地感受 闽南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立体构成的教 学内容。在立体构成课程中融合地方文化,强调闽南文化的 特色性和闽南民间美术的丰富性,让学生了解闽南地区的历 史文化及思想。

  结语

  在教育教学中,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科学技术手段的 不断更新,教学改革的问题是不断更新、不断超越的 [7] 。通过 此次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明确了本专业在当下时代背 景中,如何针对教学中学生美术基础差异性的问题、课程与专业 衔接的问题、课程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问题等, 进行有效解决。通过沉浸式学习本课程,切身体会中国传统民族 文化中未被重视、未被传承的美学元素,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需 要进一步地深入挖掘与传承。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重构,让 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的美学素养,以人文关怀角度,启发思维,引导学 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 秦怀宇 , 韦文波 . 立体构成 [M]. 北京 :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1.12:001-002.

  [2] 蒋丹 . 高职设计专业美术基础课教学改革与探索 [J]. 美术教育研究 ,2013.54(11):131-132 .

  [3] 李欣 . 传统文化融入立体构成教学的必要性与实践 [J]. 美术教育研究 ,2014(22):132.

  [4] 谢意一 . 浅谈裸眼立体视频的后期制作 [J]. 电子世界 ,2014(24):384.

  [5] 赵益维 , 罗养霞 , 张天宇 , 等 . 沉浸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法在高校电子商务管 理类双语课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8):72-74.

  [6] 于梅 . 广西宁明花山岩画图像的造型 [D].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2009:34.

  [7] 孙安忠 .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J]. 金田 ,2015(3):19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530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