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王霞宙作为一位从民国跨越到新中国的画家,王霞宙绘画艺术风格的形成带有其浓重的个人色彩和时代背景的影 响。其作为湖北美术学院国画科系的奠基人之一,是湖北画坛重要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因某些历史原因,其艺术风格在很长 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应有的彰显和认可。本文从王霞宙的学习背景入手,对其写意花鸟风格的形成、变化及影响进行讨论。
王霞宙(1902—1976)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市乌金店,兄弟四 人、排行第二。早年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与马万里、欧士道等 人同班, 师从梁公约、贺履之等人。后受聘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 成为国画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教书育人、桃李天下。二十世纪 五六十年代其与张肇铭、张振铎并称“湖北三老”,在湖北画坛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其花鸟画作品色彩典雅清丽、墨色 轻润,用笔轻松舒畅,节奏明快。形成了一种淳朴、雅致、清丽 的意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打破旧的桎梏,形成了鲜明的个 人艺术特色。王霞宙的绘画艺术可以从民国时期一直追溯到二十 世纪六十年代。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的讨论,都是其花 鸟画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背景因素。
一、王霞宙花鸟画初期艺术特点
王霞宙的花鸟画绘画风格初形成于其就读于私立南京美术 专门学校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学习过程无论是在认知思想上还 是艺术实践上都给了王霞宙长期和深远的影响。1922 年王霞宙 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与马万里、欧士道、闻均天等人同班, 师从梁公约、贺履之、肖厔泉等。在南京美专学习期间,王霞宙 师从当时的国画教员梁公约学习中国画。梁公约是清末民初著名 画家, 尤擅花鸟画, 尤其以画芍药画最为出名, 人称“梁芍药”。 其花鸟画画风疏朗轻松、墨色清雅、设色清新,颇有陈道复、李 复堂之画风。梁公约在花鸟画创作中特别重视的是花卉植物本身 的态势,他认为只有把握住了植物的势态,绘画才会更有生机。 梁公约所画花卉很少折枝,在构图上多为描绘整束植物,同时他 也比较尊重植物的自然状态,将自然直接呈现在画面上。但也不 是毫无章法布局、随意为之,而是经过自己的艺术体提炼加工组 合而成。他的这一花鸟画创作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王霞 宙的花鸟画创作,使其不拘泥于古法,且带有新意。
其后又作为贺良朴的入室弟子,跟从贺良朴先生学习。当 时贺良朴和陈师曾在南京时,王霞宙也受到以其二人为代表的京 派艺术家的影响。贺良朴作为近代美术教育的先驱,曾受聘于北 京各大高校任教,湖北美术学院的前身武昌艺专曾邀请贺梁朴到 武昌艺专任教,当时已近在武昌艺专任教的王霞宙很受其影响。 在艺术思想上,贺梁朴强调“师古人”,但又不拘泥于全盘的模 仿古人,只学古人其精神但在艺术创作上仍积极的创新。这样的 艺术创作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王霞宙的写意花鸟画创作。 在传统中学继承,在师承中求创新。
二、王霞宙花鸟画中后期风格转变与成熟
(一)“画本所有,活本所无”
王霞宙提出要“活本所有,画本所无”“师古人之心,不 师古人之道”,在题材力求摆脱前人的窠臼,走进生活、亲近自 然,寻求前人画本中所没有的野生植物和农作物为素材。王霞宙 提出“活本所有,画本所无”,就是反对闭门造车,力求创新, 师造化,认为艺术的生命,艺术的韵律节奏妙在自然,艺术之道 也同样蕴藏在自然之中。
写生作为一种取材方法在花鸟画的创作发展历史中并不是 从未出现过,相反,花鸟画以写生作为创作手法历史悠久,五代 时期的徐熙和黄荃二人就是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之上,开始其 花鸟画创作的。从明代大写意花鸟画家徐渭的诗画题跋中就可以 看出他的梅花创作从不依赖于梅谱,而是胸有成竹的信手拈来, 不拘泥于画本中的程式化形象。王霞宙的绘画创作秉持着写生为 主的观念也来自于他对花鸟画传统思想的继承。但要追溯到其早 年风格形成时期,其在南京美专学习期间,王霞宙就曾接受到了 西方艺术的影响以及当时中国画创作观念的一些改变,尤其是老师贺梁朴的影响,使得其在创作方法上开始重视写生在其花鸟画 创作中的比重。
早年王霞宙求学于南京美专时,多次随学校外出学习,对 前往杭州、苏州、南京等地的名胜风光进行写生。如栖霞山、牛 首山等地。在“活本所有, 画本所无”的这样的艺术观念指导下, 王霞宙首先做到的就是走出画室, 开始户外写生。王霞宙深知“师 造化”的重要性——行万里路,绘万卷画。“师造化”在王霞宙 这里真切的是走出户外去写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王霞宙走 出画室,坚定地从事了大量的写生活动,写生了很多花卉作品、 田园风光和作品。他的“写生入创作”极大地影响了其花鸟画的 艺术创作的转变。他把写生当作是他花鸟画艺术创新的敲门砖, 只有坚持写生才能促使他的花鸟画风格不落窠臼,饱有鲜活的色 彩。并在其写生创作过程中,坚持中国画的传统工具,一定随身 携带毛笔进行写生作画,并也要求学生以毛笔作画,少用或不用 铅笔和钢笔写生。其虽与西画有所接触了解,但在创作的作画工 具的选择上仍然遵从传统的中国画工具。
符合新时代审美趣味的绘画内容,是王霞宙花鸟画作品的 特色之一。其在南京美专读书期间形成的写生作画的创作习惯, 曾多次与老师同学外出写生,这也使得他把关注的焦点放置于写 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热爱的土地之上,许多田野间的植物、甚至 农作物都走进了他的视野。这也是其拓宽创作题材内容的主要原因。他在用画笔歌颂新的时代下人民的美好生活。是符合建国初 期人们对于艺术的向往和需要的。花鸟画曾一度因闭门造车和因 循守旧被视作封建的产物。如何改变艺术只为政治服务的局面, 花鸟画无法得到发展的现实状况,王霞宙用一种更符合新的生活 情趣的表现形式,更加悦人怡情的绘画内容以他的理解方式打破 了这一僵局。
传统花鸟画在表现内容,绘画形式上曾拘泥于古法,沉浸 于迂腐的文人气息中的僵局中,在绘画方法上也拘泥于对于前人 的绘画模仿,清末虽有画家力图改变但也未能够走出重围,以传 统的花鸟画绘画题材来说。传统绘画多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题材, 以梅兰竹菊四种植物比喻高洁的文人修养。梅兰竹菊这个常见花 鸟画题材组合直到明代早期才完全建立,四种植物代表四个不同 的季节。因其象征比喻的意义, 使成为文人业余绘画的固有题材。
但想要打动新社会的观众,就必须脱离古味向现代风格转 变,王霞宙走出了题材改变的第一步。王霞宙认为,古人的梅兰 竹菊已经到达了顶峰,他从不画梅兰竹菊,不愿意受到古人的成 法束缚,希望与旧的形式,旧的趣味彻底分开。不再以梅兰竹菊 取悦文人墨客的告诫情怀。面向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日常所见 的是什么,将他们描绘和展现出来,这才是与时代共进步的,人 名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在这一时期创作了“桔棕”“铁棕”“岭 南铁树”等新题材绘画。在他的作品中, 我们看到了棉花、杂树、 野花,农作物等农村田野的乡间植物。
源自于现场写生的巧妙构图是其画面趣味改变的第二步。 在传统花鸟画中多以折枝构图为主, 以画的一支或以一局部入画。 但伴随着画家汲取素材依靠写生的过程中,折枝画形态的小品构 图已经不能够再满足画家的创作需要,写生大大丰富了画面的内 容,花卉作为主体以及周围的环境都用来入画,所以当下的花鸟 画创作构图必须推陈出新。自然界生物的千姿百态,成为画家创 作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1963年王霞宙创作了以棉花为主要题材的作品《秋田簇云》 (图 1)。在当时棉花很少作为画家所表现的主要对象,这样的 一幅以田间农作物作为画面表现主要对象的作品,从情感表达上 出发真正地融入人民大众的中间去。在构图上擅长利用植物的生 长态势与自然的关系做巧妙安排,画面整体新颖、和谐、统一。 整体画面呈现灰绿色,枝叶多花朵少。画面整体设色淡雅,墨色 清新、温润,丰富多变。用大笔淋漓画叶,在铺色的基础上以白 粉点染棉花。其笔法老练成熟,用笔泼辣大胆,墨色变化丰富, 生机勃勃。枝干的勾勒,花叶的错落,贯穿其中的是律动感和音 乐美。植物生长的神韵从作者的笔尖流淌出来,激情奔放地展现 出了棉花植株的生长态势,是一幅天真奔放的田野艺术交响乐。
在其创作黄金期,1953 年湖北省第一届美展中,展出的立 轴《紫藤》(图 2)是他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作品。其最擅画 紫藤, 作品数量数不胜数, 在民间和画坛都有“王紫藤”的雅号。 徐悲鸿先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曾赞赏并提笔写下: “雄才绝伦, 除仓石、白石耳夹外,罕见如此奇笔”的誉词。在画面中一改文 人画画面中的迂腐气息,清新明丽的画风是他创作黄金时期的代 表。其描绘紫藤的作品中画面设色清新可人,充满了清新之感。 全图以紫藤花作为主体,整体设色清新雅致,其中以花青加墨写意点叶,浓墨勾茎,粉彩点勾。花枝之间层次分明,有浓淡、轻 重、虚实之分。花瓣颜色淡雅清透,前后花枝层次分明、若隐若 现,花枝用笔老辣,遒劲有力。将千姿百态的紫藤花跃然纸上。 直面生活的绘画使他在花鸟画的变革中,掌握了自己独到的处理 方法。
(二)“六十变法”
在年逾花甲之时,王霞宙也并未放下自己艺术之路前行的 脚步。他提出“六十变法”,想要更进一步地提升其画面中整体 趣味和境界的升华。王霞宙先生知识广博,且有着深厚的艺术功 底,所以其后期的画作中,更加注重“诗书画印”相结和的画面 整体意趣的提升。晚年笔力更加老辣,画风也更为苍劲有力。不 仅局限于绘画趣味的把握, 更是精进于书法题跋和画面相互映衬, 完美地追求画面的整体意境。以花之形态, 流露出盎然的生命力, 更加力求发掘自然之美。绘画写生从求“真”到“形神结合”转 向求“神”的思想转变。不拘泥于对于图像单纯的写生形象,如 何将写生和创作结合并在画意上达到一定的新高度,是他在这一 阶段所追求的。
三、王霞宙花鸟画艺术时代特点与社会影响
王霞宙在学校任职期间长期从事高等美术教育工作,在湖 北艺术教育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于湖北画坛看, 当时所活跃的一些画社, 如梅社、晴川画会、 中的一些主要成员,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王霞宙艺术风格、艺术 主张的影响。如 1927 年秋成立的早期民间学术团体“梅社”, 王霞宙作为“梅社”的主要成员,于张肇铭、唐义精等人一起提 出了以“阐扬国故, 振起艺术”的宗旨。以及 1979 年秋成立“晴 川画会”其中一些初创成员如汤文选、魏扬、鲁慕迅、周韶华等 人都曾受到过王霞宙先生的指导,他们提出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 向现代迈进。推动传统中国画的创新追求“求新”这也与王霞宙 先生的艺术影响力密不可分。
其在湖北美术学院教学期间非常重视艺术教育,数十年如 一日,兢兢业业,对学生高标准、高要求。常将学生叫到家中, 进行示范教学,绘画示范时也对自己严格要求,起笔满意后再进 行后面的绘画步骤。在课堂上布置学生临摹其画稿,要求学生从 绘画到题跋认真临摹,精益求精,以最终达到惟妙惟肖,以假乱 真的效果。其弟子有周韶华、冯今松、汤文选等一大批学生,之 后在湖北画坛和全国画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方面承接传 统的绘画技法的同时,另一方面又结合时代创新。
结语
王霞宙先生作为湖北画坛重要的画家、教育家和湖北美术 学院国画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对于写意花鸟画艺术创新和发展的 卓越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他的艺术表现对象紫藤、美人蕉、棉花 等等自然界中鲜艳或娇嫩或平凡的植物在王霞宙先生的笔下都愈发生机,不断地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王霞宙先生力图打破陈 腐的文人画风气,力求开拓一条求新求实的艺术道路。他对新题 材的开发,新形式的探索以及传统笔墨语言新方向的探索,都有 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郭方颐先生曾在纪念王霞宙先生诞辰 106 周年的大型纪念 画册《王霞宙中国画艺术》中《先生今何在 其艺永清新》一文 中写道“我们今天有必要重新肯定老一辈艺术家的卓越成就何在 教育上的贡献,甚至他们那种‘吾通一以贯之’的精神力量并发 扬给光大。”回顾王老先生的艺术生涯,他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 不断追求的是创新和新的高度,将传承经典与时代进步相融合, 不断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上钻研,力求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 艺术创作应与时代同行,与时俱进才可更加源远流长。因某些历 史原因,王霞宙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他的艺术成就虽有某些 历史局限性,地域局限性,但客观来看其作出的艺术贡献是值得 肯定的,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
参考文献:
[1]龚菲 .武汉“两张一王”——张肇铭、王霞宙、张振铎花鸟画研究 [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 ,2010.
[2] 杨惠东 . 直面生活——王霞宙的艺术人生 [J]. 国画家 ,2011(02):28-35.
[3] 周颢 . 王霞宙艺术思想研究 [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9(02):65-71+2.
[4] 陈昆 . 贺良朴与武昌艺专之渊源略考 [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0(03):40-44.
[5] 李瑞洪 . 纪念王霞宙先生诞辰 106 周年 [J]. 武汉文史资料 ,2009(08):62-64.
[6] 孙传龙 . 写生·自然——浅析花鸟画写生的方法及目的 [J]. 艺术教育 ,2017(17):243-244.
[7][ 美 ] 卜寿珊 .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