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表演者视角下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8 14:43: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傩 ,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的祭祀活动 , 最早用于宫廷除病消灾 。千百年来 ,傩文化不断传承发 展 ,形成了今日中国南方各地区丰富多彩的傩文化 。 南丰傩舞是第 一批入选国家级 “ 非遗 ”名录的傩舞品 类 ,在申遗成功后被各类专家学者所重视 ,对其进行不同层面的深入研究 。近年来对南丰傩舞的研究多围 绕“非遗保护”“文化内涵探究”等理论层面 , 而南丰傩舞舞台化创作和表演相关的文章却“寥若晨星”, 因此 笔者从表演者视角出发 ,探寻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展 。

  【关键词】 南丰傩舞,傩舞表演,非遗,传承,职业舞者

  傩 ,是上古时期人们以除病消灾 、祈求风调雨顺为目的仪式, 因在仪式过程中舞蹈属性明显 ,所以又被称为 “ 跳傩”, 其中舞蹈的部分被后人称为 “傩舞”。 傩的 历史悠久,在 《礼记·月令》 中 载 : “季春之月,命国傩,九门磔攘 , 以毕春气 。仲秋之月 , 天子乃傩 , 以达 秋气 , 以犬尝麻,先荐寝庙 。季冬之月,命有司 , 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可见在周代 ,官方就十分重 视傩祭 ,分别在三月 、八月、十二月举行国傩 、天子傩、大傩三种不同规格的傩祭 。通过周代官方对傩的重视程 度可以推断出 ,傩的起源要早于周代 ,很可能与仪式文化相关 ,并且傩祭作为上古时期的重要仪式 ,在上古时期和之后的封建时代受到官方和民间的共同重视 。

  一、缘起—南丰傩舞与傩舞表演者

  (一 )傩与南丰傩舞的起源与发展


  南丰傩起源于汉代 ,南丰紫霄镇黄砂村民国年间的《金砂余氏重修族谱》 重刊傅太辉的 《金 砂 余 氏 傩 神 辨 记》 中有这样的记载: “辉尝考宋时邑志旧本载 ,汉代 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 ,昔常从陈平讨贼 ,驻扎军山 ,对 丰人语曰: 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 ,盖由军峰耸峙 ,煞 气所钟 ,凡尔乡民 一带介在山辄 ,须祖周公之制 ,传傩 以靖妖氛。” 这段文字是对江西地区跳傩 的 最 早 文 字 记 载 ,证明了越人将军吴芮于汉初传傩于南丰地区 , 在傩仪传入之后 ,受到了南丰地区人民的推崇与重视 。

  时间推移到唐代 ,傩仪在宫廷与民间的发展均十分 繁荣, 《新唐书·礼乐志》 详细记载了大唐宫廷傩仪的盛 况 ;唐玄宗时代官修的 《大唐开元礼》 中也对各州县等 行政单位傩仪的规模与形制进行了规定 。唐代官傩盛 行 , 乡傩也同样繁荣 。据传 ,南丰县白舍镇甘坊村于唐 代就已经建立傩庙 , 当地傩班部分节目的动作形制自唐代就开始传承 。

  脱唐入宋 ,宋代对傩仪的管理更加宽松, 《梦粱录》中载 ,宋代的傩仪由皇家娱乐机构负责 ,负责部门的改变体现了官方对傩仪更加开放的态度 。与此同时 ,南丰傩 舞在两宋时期也加入了先人或民间传说中除传统傩仪以 外的对象 ,如宋代两帝都诏封过的军山神吴芮 ,他在汉 初将傩传入南丰地区 ,受到南丰人民的爱戴 ,在傩祭时与其他傩神同享香火与祭拜 。

  元代时期由于当政者的民族与文化不同 ,无论是官 傩还是乡傩都几乎停滞 。但至明初 ,南丰跳傩的传统逐 渐恢复 ,石邮村傩神庙中碑文 《石邮乡傩记》 由明初吴 姓家族贡生吴其馨所著 ,其中载: “石邮之傩 , 自明宣 德支祖潮宗太尹公出宰潮州海阳县令 ,政绩有声 ,百姓 歌功颂德 …… 按 《晋语》 所谓 ‘ 衣偏裻之衣 ,必尽敌而 返者 , 即以除厉疫 ’而大驱之也 。所历之城乡时疫立 止 , 即立庙于治署 ,朔望朝服祀之。” ①可见石邮村傩为 族傩 , 由吴氏家族从潮州带来 。但有些学者对此起源持 怀疑态度。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 西 卷 上 》 中 载 , 1983 年采风小组远赴广东潮州追溯石邮村傩舞起源 ,并 未找到当地傩舞相关的历史记载或民族风俗 。 明清时 期 ,南丰傩舞十分繁荣 ,跳傩也成了当地民众习俗性的 民间活动 , 民众普遍将傩祭作为特定节日的 必 要 活 动 ,相信傩仪可以为其消灾解祸 。

  纵观傩的历史流变 ,其符合舞蹈艺术发展由 “仪式 ” 到 “ 表演”, 由 “ 功利 ”到 “娱乐”, 由 “ 官方 ”到 “ 民 间”, 由 “仪 ”到 “舞 ”的普遍规律 。傩从严肃的仪式到 娱人形式的表演 ,其功能在不断改变 。傩的表演者也从 周代的天子携群臣 ,到唐代的宫廷专职仪式表演人员 ,再 到两宋的宫廷娱乐表演人员 ,最后到明清时期的民间傩 班 。从表演者的视角分析 ,傩舞的表演从最开始的功能性 的祭祀 ,逐渐向娱人与娱神共存的表演性质转变 。表演者 的身份不断平民化 ,表演内容不断娱乐化 ,表演形式不断地域化 , 这三点是傩舞作为起源于远古的仪式舞蹈 ,其文化与表演形式时至今日仍能传承的重要原因 。

  (二) 傩舞的表演者与傩的关系

  舞蹈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最大特点 在于其所运用的艺术材料就是人的身体 ,任何人都拥有 表演舞蹈的材料 , 因此任何人都能接受和欣赏舞蹈 。有 部分学者认为 ,在上古时期 “ 舞 ”与 “ 巫 ” 同源 。傩是 印证此学说的 一 个范例 。傩源自上古时期 的 除 疫 仪 式 , 表演者有“巫师”“祭祀”等身份的存在 。在之后的朝代中, 傩舞中的舞蹈逐渐演变成 一 种独立且非功能性的艺术形 式 。傩舞表演者与傩的关系在每 一个历史阶段都不尽相 同 。根据傩的历史与当代傩舞的发展现状 ,笔者总结出傩舞表演者与傩的三重关系 。

  其一 ,傩舞表演者是傩仪的承载者 ,从上古时期到 如今 ,傩舞表演 一 直是傩仪的一部分 , 没 有 傩 舞 表 演 , 傩仪作为除疫仪式的主要内容就无法完成 ; 没 有 傩 仪 , 傩舞本身就失去了其部分意义 。其二 ,傩舞表演者是傩 舞的主体 ,任何舞蹈产生的基础都是舞者的身体 ,傩舞 也不例外 ,无论是功能性傩仪还是表演性的傩舞 , 表演 者本身永远是舞蹈的主体 。其三 ,傩舞表演者是傩文化 传承的载体 ,傩文化是上古时期流传至今的优秀传统文 化 ,傩文化的主旨 、表现形式与传承内容 ,无不在傩舞表演者的每一次表演中呈现 。

  诚然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傩舞表演者的身份及其 与傩的关系都有所不同 ,笔者下面从傩舞表演者的角度出发 ,从历史中探寻他们身份的变化 。


\

 
  二、流转—傩舞表演者身份的转换

  从傩舞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傩舞的表演者 ,其身份分别在周代 、唐宋 、明清 、民国时期 、改革开放后五个时期有所转变 。

  (一 )周代至唐宋—— 宫廷仪式专人

  首先是周代时期 ,傩第 一 次被官方指定为国家层面 的除疫仪式 ,其规格之高 ,是前代所未有的 。傩受到上 古时期仪式文化的影响 ,在周代之前与其他宫廷或民间 仪式一样 , 由主持仪式的专职人员完成 。在周代, 《礼 记·月 令 》 中 明 确 记 录 了 “ 仲 秋 之 月 ( 八 月 ), 天 子 乃 傩”, 证明当时周天子每年至少参与 一 次 傩 仪 , 并 要 与 专职人员一起进行仪式流程 。一年中的其他傩仪 ( 国 傩 、大傩) 并未明确记载有天子参与 ,但就文献对傩仪 规格的描述 ,在西周时期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举行如 此大规模的傩仪 ,必定是由天子授意 、 由官方举办 。 因 此 , 周代的傩舞表演者的身份地位是傩舞历史中最高 的 , 上至国家权力地位最高的周天子 , 下 至 文 武 百 官 、 专职人员以及平民百姓 , 每当傩仪举行 ,他们既是仪式 的参与者 ,也是傩舞的表演者 。诚然 ,傩仪在周代官方 的兴盛得益于周代完备的礼乐制度 ,但不可 否 认 的 是 , 周代傩舞的规格和参与人员的地位处于整个傩舞发展历史中的顶峰 。

  时至唐宋 ,官方傩舞经过长期发展 ,仪式本意犹存, 但其规格与形式较周代有较大调整。 《新唐书·礼乐志》 载: “大傩之礼 ,选人年十二以上十六以下为侲子 ,假 面 ,赤布袴褶 ,二十四人为 一 队 ,六人为列 。执事十二 人 ,赤帻 、赤衣 、麻鞭 …… 队别鼓吹令一人 、太卜令 一 人 , 各监所部 …… 太祝一人 , 斋 郎 三 人 , 右 校 为 瘗 埳 , 各于皇城中门外之右。” ②可见唐代傩仪依然声势浩 大 , 但表演者从皇帝群臣变为了贵族黄门子弟以及专业的乐 舞仪式人员 ,也对傩舞的服装 、流程等进行了详细的规范。 《新唐书》 对唐代宫廷傩舞的记录印证了唐代宫廷乐舞与仪式乐舞的空前繁荣 ,也印证了傩舞这类仪式类 舞人在唐代已经开始了专门化与职业化 。在唐代 ,仪式 类乐舞与表演类乐舞的建制规模与表演形式有明显的区 别 ,如傩这种仪式类乐舞只能在特定的时间由特定的人 表演 ,但到了宋代 ,宫廷负责机构的变化使得傩舞更具 表演性与娱人性 。据宋 《梦粱录》 载: “禁中除夜呈大 驱傩仪 ,并系皇城司诸班直 ,戴面具 ,着绣画杂色衣装, 手执金枪 、银戟 、画木刀剑 、五色龙凤 、五色旗帜 …… 谓之 ‘埋祟 ’而散。” ③ 由此可知宋代负责傩舞表演的不 再是宫廷负责仪式的机构 , 而是转为皇室娱乐机构负 责 ,并且不再由专职仪式人员主持 ,傩舞除疫仪式的功 能性在宋代再 一 次被弱化 ,表演者也从贵族黄门子弟与 专门人员变成了宫廷职业乐舞人员 ,其身份地位更加世俗化 。

  除了宫廷官方组织的官傩外 ,唐宋时期由民间组织 的乡傩也十分盛行 , 以南丰为例 ,虽然傩仪建制规模无 法与官傩相比 ,但傩舞在村镇各地流传的世俗化与地域 化从客观上推动了傩舞的传承与发展 。在乡傩传承的过 程中 , 傩舞表演者的身份又一次出现了转变 。唐宋时 期 ,宫廷傩舞表演者大多是职业舞人 ,其作为皇室 “ 资 产”, 为皇室及百官服务 ,他们以舞蹈为职业 ,并以此为 生 。乡傩的表演者则不然 , 大部分的乡傩傩班都由当地 民众组成 ,在举行傩仪时 ,他们是专职的跳傩与仪式人 员 , 在其他时间 , 他们仍是民众身份 , 参 与 生 产 活 动 。 从当代 “ 非遗 ”传承的视角分析 ,现代大部分傩班表演 者的身份多与古代乡傩类似 ,也正是从唐宋时期起 ,傩的传承与发展从宫廷缓慢下沉至民间 。

  (二) 明清至当代—— 民间文化传承人

  明清时期 ,傩传播与 表 演 的 重 心 从 宫 廷 转 为 民 间 ,以南丰为代表的各类傩舞在中国南方地区广为流传 。在 明代之前 ,关于傩舞的记载多出自官方史书 , 到了明清 时期 ,各地方志 、家族志 、地方传记等民间文字资料均 开始记载有关当地傩舞 、傩仪 、傩戏等有关活动 , 明清 时期的傩仪形式与傩舞内容 , 已经与如今各地的傩舞有 了很大联系 ,如南丰县石邮村傩舞就是此时由吴姓家族 表演传承 ,并 一 路 发 展 至 今 。正 如 刘 健 教 授 所 说 , 民 间舞是一种生长状态如草根 一 样的 “ 活化 石 ”, 偶 尔 在 正 史 中 被 不 经 意 地 记 录 , 主 要 是 自 我 长 成 和 发 展 。但 重要的是 , 它们不是外在于民间的附属物 , 而是一种 生活方式 , 因此任何人的 “ 改教 ”都意味着改变以往 的 和 当 下 的 生 活 方 式 , 这 实 际 上 是 一个 复 杂 的 、 十 分 漫 长 的 甚 至 几 乎 不 可 能 完 成的过程 。从历史脉络上看 , 傩传承的时间与地域跨度之广 , 足以证明其是中国民间舞的典范之一 。

  民国时期 , 随着我 国 各 地 乡 村 “ 戏 班 子 ” 的 活 跃 , “ 跳傩 ”也随着地方戏剧的发展而发展 , 变 得 更 加 世 俗 化 , 一 些 傩 班 将 地 方 戏 曲 、武 术 、杂 技 等 融 入 傩 舞 之 中 ,创作出了许多傩舞节目 ,这些节目淡化了傩作为除 疫仪式的内容 , 降低了傩舞的功能性 ,更加突出了傩的 表演性质 。 民国末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傩舞 一直作为南方各地民众传统的仪式表演 ;20 世纪 60—70 年代 , 以南丰为代表的各地傩仪及傩舞表演全部被迫停 止 ;改革开放后 ,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 , 南丰傩舞重新焕发生机: 1996 年 11 月 , 文化部命名南 丰 县 为 “ 中 国 民 间 艺 术 ( 傩 舞 艺 术 ) 之 乡 ”; 2006 年 , 南丰傩舞成功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 至今日 ,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 ,越来越多的学者及舞者开始研究 、学习南丰傩舞 ,并将其不断发扬光大 。

  从周代的祭祀仪式到如今的南丰县 “非遗”, 傩文化一直古朴且神秘地传承着 , 承载傩文化终端的 ,正是那一代代傩祭中舞动的身体 。从周代的天子群臣 , 身体力 行 ;到唐代的仪式大典 ,专人起舞 ;到宋代的宫廷舞人, 娱人为先 ;再到明清 、 民国的广为流传 , 民众先行 ,傩 舞表演者的身份在不断平民化的同时也在不断 “ 非职业 化”。 事实证明 , 这种去职业化的民间 传 承 方 式 能 够 让 古代乐舞传播得更广泛 。 随着国家城镇化 进 程 的 加 快 , 南丰傩舞的传承环境受到不利影响 , 当代县城 、乡村里 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接受老 一 辈的传承 。 因此 ,南丰傩舞 如少数其他传统民间乐舞那样出现了 “ 断 代 危 机 ”。 自 发性的继承方式在当下确实无法承载大多数传统民间乐 舞的传承 。随着 “ 非遗 ”政策的不断推进 ,越来越多的 职业舞者以 “ 表演者 ” 的身份开始在不同场域表演南丰 傩舞 ,他们深入乡村采风 ,学习南丰傩舞 ,并以南丰傩 舞为基础 ,创作新的民间舞作品 ,成为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的新力量 。


\

 
  三、延展—当代表演者视角下的南丰傩舞表演

  傩舞自有记载以来 , 表 演 者 的 身 份 就 在 不 断 变 化 , 官傩表演者自唐代开始直至明清 ,都由宫廷职业乐舞人 担任 ; 明末清初时 ,官傩与其他大多数传统宫廷乐舞 一 起 , 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傩舞的流传从宫廷转为民 间的过程 , 也是傩舞表演者身份转变的过程 , 这种身 份转变的优势在于能够让傩文化与本地文化相结合 , 并最大程度上保证傩舞在民间的传承 , 简而言之 , 明 清之后各地民间傩舞的传承方式保证了傩舞传承的可 持续性和各地傩舞的独特性 , 丰富了当下傩舞的表现 形式 。南丰傩舞被纳入 “ 非遗 ”名录后 , 受到地方政 府的重视 ; 在国家 “ 非遗 ”政策支持等各种因素的影 响下 , 许多舞蹈学 、 民族学 、社会学等相关专家学者对南丰傩舞进行了保护性与溯源性研究 。与此同时 ,许多民间职业舞者开始了对南丰傩舞的采风学习 ,进行南丰傩舞的传承与发扬 。

  (一 )身体力行—— 当代职业表演者实践经验总结

  笔者作为职业民间舞者 ,有幸于 2020 年 9 月赴南丰 县 石 邮 村 , 同 石 邮 傩 班 “ 八 伯 ”饶 金 泉 学 习 傩 舞 中 的 “ 开山 ”“纸钱 ”“雷公 ”“关公 ”四个节目 。在学习的同时 , 笔者对南丰傩舞的历史 、表演形式 、表演者现状进行了 探 寻 与 了 解 。石 邮 村 傩 舞 的 传 承 方 式 为 古 朴 的 “ 头 人 制”, 即石邮村傩班传承人固定为八位 , 按 照 入 班 次 序 定为“大伯 ”至“八伯”, 每 一位 “ 伯 ”在石邮傩舞的表演 中 都 有 着 明 确 的 分 工 。 自 吴 氏 祖 先 传 傩 至 此 , “ 头 人 制 ” 的传承方式一直未曾改变 ,这种传承方式在 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石邮傩舞传承的规范性与稳定性 。

  通过采风与学习 ,笔者加深了对南丰傩舞文化的了 解 。通过学习得来的傩舞素材和编导的二次创作 ,舞台 形式的南丰傩舞作品 《开山》 诞生了 。这部作品的动作 素材均取材于南丰傩舞中的节目 “ 开山”。 作 品 在 保 留 了南丰傩舞自身风格的同时 ,增加了中国民 族 民 间 舞 、 现代舞等动作元素 ,结合创作音乐 、舞台灯光服装道具 等舞台表演元素 ,将石邮傩舞舞台化 , 旨在通过新的创 作方式更好地发展南丰傩舞 。作为当代职业表演者 ,通 过总结表演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想从当代职业舞者的视角提几点对南丰傩舞的看法 。

  不同于其他民族舞或民间舞 ,南丰傩舞没有 一 套完 整的 “ 学院派 ”专业院校教学体系 , 因此傩舞的表演对 从舞蹈院校毕业的职业表演者来说是陌生的 。其 一 , 在 职业表演者的学习与表演经历中并没有与之相关的表演 经验 ; 其二 , 由于南丰傩舞独特的动作元素和表演方 式 , 职业表演者作为舞蹈演员的 “ 通识 ”表演经验无法 有效地应用于本作品的表演之中 。正是因为需要解决上述问题 ,职业表演者需要在本作品排演前先行前往南丰傩舞的发生地—— 石邮村进行南丰傩舞的田野调查与节目学 习 。进行田野调查 , 了解石邮村傩舞的历史脉络与精神文 化 ,是为了从思想上了解南丰傩舞 ,从而帮助当代职业表演者找到正确的表演状态 ,准确地调动表演情绪 。

  在动作上 ,南丰傩舞与其他民间舞有很大差别 , 因 此跳南丰傩舞对职业舞者 “ 已经接受专业化规训 ” 的身 体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笔者作为专业院校毕业的职业舞 者 ,在石邮村学习南丰傩舞之时感受到了其与传统舞台 表演不同的发力方式与动作编排方式 ,例如短暂且急速 地收缩 、上身晃动结合脚下的快速跳跃等 ,在 一些节目 中还会出现长时间重复的单 一 动作 。笔者在学习这些动 作时 ,询问传承人动作的具体规格和做法 ,传承人表示 他们也无法准确地描述出这些动作的具体规格 。在南丰 县的每 一个村 、每 一个传承人 ,甚至跳每 一 场傩时 ,少 部分动作都有可能会因为环境 、人员 ,甚至跳傩者的状 态不同而有所变化 ,究其原因 ,是民间南丰傩舞 “ 言传 身教 ” 的师徒制传承模式 ,此类模式也是中国大部分民 间舞蹈的传承方式 。 由石邮村傩舞不寻常的发力方式与 不清晰的动作规格认识到 ,一方面此类舞蹈动作的学习 不符合职业舞者平日里排演舞蹈作品的状态 ,可能拖慢 舞者学习的进度 ,并干扰舞者对动作本身的认识 ,此为 职业舞者学习此类民间舞蹈的不利条件 ;另 一方面对动 作规格要求的减少和发力方式的不同 ,也会让舞者发挥 主观能动性 ,从而让舞者结合自身的动作经验进行传统舞蹈的舞台化创作 。

  不同于其他舞台表演作品以 “ 动作 ”为先 , 在 《开 山》 这部作品中 , 由傩舞文化内涵所 提 供 的 “ 内 驱 力 ” 是本部作品所要呈现的更为重要的内容 ,其在舞台上的 直接表达就是舞者的表演状态 。 由于傩舞除疫祈福的特 殊功能 ,起舞之人本身就是 “ 仪式 ” 的角色 , 在舞台之上 , 表演者也需要抓住傩舞的本质 , 进 入 到 一 种 虔 诚 、投入的表演状态 。

  (二) 多元发展—— 职业舞者与传承人的不同职责

  笔者作为 “外乡人”, 来到石邮村学艺 ,结合学习傩 舞的过程 、与传承人的交流 、进行傩舞的二度创作与表 演的感受 , 总结出了职业舞者与传承人在南丰傩舞表演上的不同之处 。

  对于南丰傩舞 ,职业舞者与传承人的表演场域不同 。 石邮村傩班的表演场域有村中傩神庙 ,村内东 、西位祠 堂 , 太尹公家内 , 村中各户与周围各村 。作为仪式舞 蹈 , 表演场域是南丰傩舞乃至整个傩仪得以成立的根 本 ,石邮傩班在石邮村及周边村落跳傩 ,其处在石邮傩 舞的本源场域 , 只有在这个场域 ,石邮傩舞才得以完整 呈现 。而职业舞者的表演场域主要集中在舞台空间 , 场 域的改变让舞者在表演时需要进行 一定的调整 , 即使可 以做到动作完全相同 , 职业舞者也难以还原出南丰傩舞的完整本源形态 。

  表演场域既是某个场地的物理概念 ,也是对于当地 文化认同的心理概念 , 由此可以发现职业舞者与傩舞传 承人的第二个不同之处—— 身份认同的不同 。傩舞的传 承人是傩文化的传承者 ,也是傩仪的筹划者 、傩舞的表 演者 。在石邮村 ,跳傩仪式从农历大年三十开始 , 到正 月十六结束 ,仪式要经过起傩 、演傩 、搜傩 、 圆傩四个 步骤 ,傩舞的八个节目存在于 “ 演傩 ”之中 ,对于傩班 传承人 ,整个跳傩仪式都是十分重要且严谨的 ,这种对 于 传 统 坚 守 的 信 念 有 很 大一 部 分 来 自 他 们 对 自 己 傩 班 “ 传承人 ”身份的认同 , 这种身份认同源 自 傩 文 化 本 身 与当地的地域文化 。而对于职业舞者而言 ,其在跳傩舞 时更多体现的是对职业表演者身份的认同 ,所以其在起 舞时会更多关注舞蹈动作本身 , 而且由于没有传承者身 份的阻碍 ,其和职业舞蹈创作者更容易对传统的傩舞动作元素进行提取和改编 ,进行舞台化的二度创作 。

  四、结语

  对于南丰傩舞传承与发展而言 ,传承人与职业舞者 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无论是 “ 非遗 ”制度还是民间 自发 ,一个民间舞蹈的传承离不开其传承人 ,传承人承 载的是技艺的相关文化 、技术 、表现形式 ,他们是传统 技艺的载体 。职业舞者经过多年专业的舞蹈训练 ,并从 事舞蹈表演相关工作 ,需要在不同舞种 、不同作品中运 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他们是舞蹈的载体 。 当代南丰傩舞 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人更多地起到了 “ 守 ” 的作用 , 在 坚守传统傩舞文化与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 , 而职业舞 者更多地起到了 “ 发扬 ” 的作用 ,通过自身的表演及创 新 , 让南丰傩舞在专业舞台这个普及化的专业场域中“发扬光大”, 让更多的人看见并了解南丰傩舞 。

  参考文献 :

  [1]陈戍国点校 .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 .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3]曲六乙,钱茀 . 中国傩文化通论[M].台湾学生书局,2003.

  [4]曾志巩 .江西南丰傩文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5]余大喜 . 中国傩神简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3):46-53.

  [6]刘 建 . 民 间 舞 蹈“活 化 石 ”解 [J].北 京 舞 蹈 学 院 学 报 ,2005(04):45-47.

  [7]刘永红 .论江西傩舞进入高校舞蹈教学的必要性[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02):107-112.

  [8]罗 斌 .假 面 阴 阳 —— 安 徽 贵 池 傩 舞 的 田 野 考 察 与 研 究 [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年 .

  [9]张 嫣 然 .石 邮 村“跳 傩 ”的 表 演 特 征 [D].北 京 :北 京 舞 蹈 学 院 ,2014 年 .

  [10]舒斯 强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视 角 下 南 丰 傩 舞 的 传 承 与 保 护 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 年 .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92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