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安顺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2 15:01: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对于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在乡村振兴和数字化发展背 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面临多重挑战,包括保护传承环境严峻、保护传承主体缺位、传承内容单薄、 保护渠道有限等问题,为确保少数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与延续,必须积极实施数字化传承计划,加强政策支 持,拓展传承渠道,进行创新性的内容传播,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

  【关键词】乡村振兴,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

  在新时代背景下, 乡村振兴不仅仅意味着经济上的 复苏和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复兴和传承 。少数民族音 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 承载着丰富 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和内涵, 人们期望通过对少数 民族音乐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承, 以文化产业振兴赋能 乡村振兴 。然而,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影 响,许多传统的少数民族音乐正面临失传的风险,如何在 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对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有效保护 和传承, 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过程中亟待解决 的问题 。数字化技术以及新媒体传播形式为乡村振兴背 景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 、传承 、推广和普及提供了 新的可行路径 。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运用 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传播手段进行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 和传承;文章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对乡村振兴 与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尝试提出一些策略和建议 。

  一、贵州安顺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概况

  贵州安顺地区居住着苗族 、布依族 、仡佬族等多个少 数民族 。不同的少数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音乐传统,形成 了安顺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如苗族音乐 、布依 族音乐 、仡佬族音乐等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别:一 是传统歌曲,如苗族的古歌 、仡佬族的哭歌等,常常 在 节 日 、庆典或日常生活中传唱, 具有强烈的地域和民族特 色 。二是器乐,如苗族的芦笙 、布依族的叶笙等,既可以单 独表演,也可以伴随歌声演奏 。三是舞蹈音乐,如苗族的 芦笙舞音乐,这种音乐激昂,舞者随着音乐的节奏摇 摆, 犹如山间的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四是仪式音乐,多用 于宗教 、丧葬和其他重要仪式,充分体现了民族的信仰和 情感 。如布依族的叶笙音乐独特,音色悠扬,常用于祭祀 和庆典, 其音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布依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 。

  在新的发展时期,贵州安顺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不仅 仅是一种 艺术形式,更是一个 民族的历史 、文化和情感的 载体,其价值不仅体现在艺术领域,更涉及历史 、社会 、经 济和生态等多个 领域,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 乐 资 源 具 有重要意义 。在历史和文化价值层面,安顺地区的少数民 族音乐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变迁 、生活习 俗和文化传统,每 一个音符 、每 一 句歌词都蕴含着丰富的 历史和文化信息,是研究历史和民族学的宝贵资料 。在社 会教育价值层面, 通 过音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少数 民族发展 的根源和传统,促进 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豪感 和认同感,坚定 文化自信 。在经济价值层面,音乐旅游和 文化演出已经成为安顺地区重要的经济发展形式, 为地 区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节日庆典,诸如 苗年节等民 族传统节 日,通 过各种 民族文化表演 、音乐会等活动,吸 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心理和 精神价值层面,音乐有助于调和人们的情感,减轻生活压 力,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传统音乐尤其有助于连接过去 与现在,帮助人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找到稳定 和安 宁 。 在生态保护价值层面,音乐与 生态环境 、地域文化紧密相 连,保护和传承音乐,实际上也是在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和文化景观 。


\

 
  二 、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相互 关系

  乡村振兴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之间存在着 相互作 用的关系, 乡村振兴可以为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 展 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而音乐文化的繁荣又能够为 乡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助力,两 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乡 村走向繁荣,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和方向 。

  ( 一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的发展和建设,更涉 及文化 、生态和社会结构的全面升级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 兴的灵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少数民族音乐 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 在全面 贯彻落实乡 村 振 兴 战 略 以 及 实 施 文 化 产 业 赋 能 乡 村 振 兴 计 划 的 背 景 下,保护 、传播 、利用好乡村民俗文化是打造乡村品牌 、发 展乡村经济 、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对少数民族音乐 进行保护传承,一方 面,有助于筑牢乡村振兴之路上的文 化自信,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为乡村的稳定 和发展创 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 面,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 传承,有助于帮助乡村建立独特 的乡村振兴品牌,提 升乡 村的形象,发展 乡 村旅游产业,刺激乡 村经济的增长,使 其在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得到更多的关注, 从而获得更 多的发展 机会 。例如 安顺市文化馆依托音乐产业赋能推 出“喜迎二十大·奋进 新征 程 ”文 化 点 靓 安 顺 —— 跟 着音 乐玩乡村系列活动, 推动乡村积极 发展 特 色民俗表演类 的旅游演出项 目,有效 激活了传统乡 土文化,使得乡村文 化业态得到丰富发展 。

  (二)乡村振兴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承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对于土地 、建筑和其他资源的重 新配置,为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新的创作 、演出和传播空 间 。在安顺地区,各民族都有自 己独特 的音乐传统,例如 苗族的芦笙舞就是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的瑰宝 。然而,随着 现代化进 程的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正 面 临着逐 渐 被 边缘化,甚至失传的风险 。而乡村振兴为音乐文化的保护 传承提供了新的生存和发展 空间, 例如 安顺地区的许多 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项 目 中, 将老房子改建成音乐工作 室或表演场所,为当地艺人提供了工作和创作的空间 。再 如,安顺在落实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积极 开展 少 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计划,为当地民族音乐人才培训 、创 作 、研究和推广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 。 同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乡村旅游产业随之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安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通过文旅融合,使更多的游 客了解和接触安顺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如关岭县藏 龙村的盘江小调 、镇宁县高荡村的铜鼓十二调 、西秀区黄 腊乡的布依民歌 、普定县的花灯表演 、紫云县白石岩乡的 苗族歌曲 、经开区阿歪寨的藤甲舞 、勒尤吹唱 、布依头 帕 舞 、西秀区屯堡的地戏舞蹈等,从而促进安顺地区少数民 族音乐文化的传播 。


\

 
  三 、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现 实困境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范围内被持续推进,而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数 字化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紧迫,但是结合实际发现,在乡 村振兴过程中, 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的保护和传承在保 护传承环境 、主体 、内容 、渠道等方面面临现实困境,不仅 影响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效果, 还制约着文 化建设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成效 。

  ( 一 )保护传承环境严峻

  首先,数字化技术应用滞后 。安顺地区尽管少数民族 音乐文化资源丰富,但在数字化技术 应 用 方 面 与 发 达 地 区相比仍存在差距,导致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 化 处 理 和 存储都难以达到最优效果, 难以使少数民族数字化音乐 资源得到广泛传播 。其次,文化价值认知偏低 。随着现代 化进程的推进,年轻一代渐渐偏爱现代流行文化,传统音 乐的接班人日渐减少,使得少数民族音乐在传 承 中 遭 遇 断层 。且部分地区居民对于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尚未充 分 认 识,对 于 音 乐 的 保 护 和 传 承 缺 乏 积 极 的 参 与 意 识 。 最 后,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动力不足 。随着乡 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经济发展迅速,乡村地区居 民的生活方式向现代化演变,人们的娱乐方式呈现多样化,新的文化产物如电视 、网络等占据了主导地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语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并逐渐从人们 的日常生活中淡出,使乡村文化振兴的氛围缺失,这就导 致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面临的环境异常严峻 。

  (二)保护传承主体缺位

  第一, 保护传承主体能力不足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 速,在媒介高度融合背景下,部分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传承者 并未接受过系统的 、专业的培训,所掌握的往往是家族 、村 落传下来的技艺和知识,在数字化保护方面,由于他们缺乏 专业的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因此很难将音乐进行有效的数 字化记录和传播,自然也就无法吸引到更多的潜在受众 。

  第二,保护传承主体队伍薄弱 。一方面,受现代生活 方式吸引,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少数民 族传统音乐的潜在传承者大幅减少, 导致乡村地区少数 民族音乐传承主体队伍储备不足;另一方面,地方公共文 化服务机构, 作为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 传承的主体之一, 其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少数 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力度和效果 。结合当前安顺 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现状发现, 在文化传播以及民俗文化 数字化转型方面缺乏专家型人才, 导致少数民族音乐数 字化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未能有效实现, 从而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

  (三)保护传承内容单薄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少数民族千百年来文化的积淀, 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和“魂”,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作为 优秀传统文化 的 重 要 构 成,对 其 进 行 有 效 的 传 承 和 保 护 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但是 目 前 少 数 民 族音乐在数字化保护传承内容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

  第一,数字化资源利用不全面 。虽然数字化技术为少 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 但在安顺地 区, 由于技术设备限制或者对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内容 筛选不当, 导致很多音乐资源并未得到全面的数字化记录 。这不仅使部分音乐面临失传的风险,也意味着无法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对其进行有效传播, 难以达到应有的传 播效果 。此外,在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过程中, 存在侧 重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民歌进行广泛重 复性宣传 和应 用的现象, 这虽然 在一定 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少数 民族音乐的印象,能形成一定 的乡村文化品牌形象,但是 却忽视了对更多数字化音乐资源的传承和发掘 。

  第二,传播内容缺乏深度 。 目前多数数字化的少数民 族音乐仅仅停留在表面,如 简单的音频 、视频记录,缺 少 背后的文化故事 、传承历史和音乐创作 的背景,未将少数 民族音乐文化深层次魅力传递给受众, 使得受众难以深 入了解和感受其中真正 的文化内涵, 无法形成长久可持 续性的乡村文化吸引力,导致文化传播浮于表面 。

  (四)保护传承渠道有限

  第一,传统渠道被边缘化 。安顺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 保护传承在传统模式上依赖口耳相传 、节日庆典 、乡村聚 会等形式 。但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传统渠道逐渐受到 冷落,很多年轻 一 代因为工作 、生活的原因远离家乡,传 统的传承方 式效率低下,覆盖面有限,未能切实发挥乡村 振兴文化阵地作用 。

  第二,新型渠道运用不完善 。随着乡村振兴进程的持 续深入,互联网 、社交媒体等新型传播工具被广泛应 用于 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中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 在保护传承主体对新技术 、新渠道运用不完 善,导致少数 民族音乐的特 色和深度在简化的数字化过程中 流 失,使 得其在新渠道上的呈现失去原有的魅力,致使乡村振兴网 络传播阵地缺位 。

  四 、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实 施路径

  ( 一 )积极实施数字化保护传承计划

  在数字化日益普及的现代社会, 加强培训和教育是提高乡村地区对数字工具运用能力的关键, 不仅有助于 保护原有的音乐资料, 有助于将数字化音乐资源在更广 泛的范围内传播出去, 还有助于帮助年轻人重新建立与 传统文化的联系, 增强当地居民对本 土文化的 自信和认 同 。在数字化背景下,想要更好地实现对少数民族音乐的 数字化保护传承,应 积极 实施数字化保护传承计划,推进 传承教育的落实 。如 在乡村地区或集中的乡镇中心建立 培训中心, 针对性地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的培训课 程,邀请在音乐 、数字技术和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 经验的专家前来授课, 针对地区文化工作 者和村民进 行 专业知识和数字技术培训, 使他们了解并掌握数字化工 具的应 用, 从而为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奠 定基础 。或者建立少数民族音乐“大师工坊”,邀请资深的 音乐艺术家成立“大师工坊”,让其与 年轻的学子结对,确 保技艺与经验的传递 。此外,政府部门或者公共文化服务 机构,还可以通 过定期举办乡村音乐节和竞赛,为乡村艺 人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抓住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 承的下沉市场 。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利用现代技术 开发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在线课程和教学视频,方便不能 到培训中心的居民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传承效果最大化 。

  (二)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应给予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项 目更多的政策与 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的社会组 织 、企业和 个人参与到此过程中,促进数字化技术与传统文化的有机 结合,为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营造良好氛围 。政 策的支持确保少数民族音乐在乡村振兴中数字化保护传 承的重要地位, 为相关的工作人员和机构提供清晰的方 向, 使得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工作更有针对 性 、系统性,更高效 。同时,良好的政策环境可以吸引更多 的社会组 织 、企业和个人参与 到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 承工作 中 。资金投入是任何项目从计划到实施的必要条件,确 保 了 项 目 的 顺 利 实 施,为 少 数 民 族 音 乐 的 推 广 、宣 传和教育活动提供支持, 使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传承 工作中 。基于此,地方政府应制定与乡村振兴中的少数民 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相关的专项政策, 明 确 目 标 、任 务 、措施和责任主体,并根据项 目 的需要设立少数民族音 乐数字化保护传承的专项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吸引企业 、 公益机构的投资和赞助等社会资本,用于技术更新 、人员 培训 、活动开展等 。通过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为乡 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传承创造 一个良 好的 、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得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并 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认知 。

  (三)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平台

  拓宽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渠道, 对于乡村 振兴中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传承至关重要, 不仅 确保了音乐文化的长久传承 、有助于提高乡村的文化吸 引力,还为乡村带来了社会 、文化和经济的多重效益,促 进了乡村经济和乡村文化的双重振兴 。因此,在少数民族 音乐数字化过程中, 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结合传统的乡村 活动与现代的数字平台, 打造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传播 环境,最大程度扩展受众群体,使传统音乐在更广泛的范 围内得到传播 。具体如下:第一,建设线上数字化资源库: 收集 、整理少数民族音乐,并使之数字化;构建线上 资 源 库,便于公众在线查询 、学习和分享 。第二,开发移动应用 程序,基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开发应用程序,方便用 户 随 时随地学习和欣赏少数民族音乐 。第三,组织线下体验活 动,如音乐会 、讲座 、工作坊等,使公众可以实地体验和参 与音乐的创作和传承 。第四,建立线上社区和论坛,鼓励 少数民族音乐爱好者和专家在线上交流 、分享和讨论,形 成活跃的线上社区 。第五,与学校 、培训机构等合作,推出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课程,培养新一代的传承者;或者 与各级学校合作,将民族音乐纳入课程,开设专题讲 座, 进行校园巡回演出,使学生从小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尊重 。第六,推动技术创新,在乡村设立数字化音乐体验中心,利用 VR、AR 等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 式 的 学 习 和体验环境,使传统的乡村活动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让 更多人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 。第七,加强宣传和推广,结 合线上线下的资源,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宣传和推广, 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第八,建立反馈机制,定期 收集用户的反馈,不断优化和完善线上线下的服务内容, 确保满足受众的需求 。通过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平 台, 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中少数民族音乐的数字化保护 传承提供强大的技术和资源支持, 还可以有效地扩大其 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公众来参与和支持,确保其得以持续 且有活力地传承下去 。

  (四)丰富保护传承的内容形式

  对于乡村振兴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来 说,内容形式的丰富化是关键,丰富的传承内容和形 式, 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参与和体验少数民族音 乐 文 化,从 而提高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效果和文化价值 。因此,在乡 村振兴背景下, 相关部门应当灵活运用现代技术和创新 手段,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打 下坚实的基础 。

  第一,强化对乡村地区的田野调查,对尚未被完整记 录和整理的少数民族音乐进行全面搜集和保存;结合历史 、 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对少数民族音乐进行更深 入的研究和解读 。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建立一个完整 、专 业的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资源库,其中包含音乐 、歌 词 、 背景 、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习俗等内容 。

  第二,促进多媒体融合 。在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过程 中,不仅仅通过音频的形式,还可以结合视频 、图片 、文字 等形式 。例如,可以将舞蹈 、服饰和音乐结合,展现一个完 整的民族表演,使用图片和文字描述演出背景 、历史和文 化意义等,将音乐与其背后的故事 、历史 、传说结合,采用 叙事的方式进行呈现,加深人们的感知和认识 。

  第三,增强互动性 。在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过程中,引入 AR、VR 技术, 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音乐,感 受音乐的来源和背景, 进 一 步增强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 感 。或者通过开展线上音乐工作坊,邀请专家进行线上讲 座,增进 大众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了解 。此外,还可以通 过 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与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挑战,如模仿 、 创编等,鼓励大众参与互动,扩大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 护传承的范围 。

  第四,建立虚拟音乐博物馆 。结合 GIS 技术,创建音乐 地图,标注各种音乐的来源地,听众可以点击地图上的标 记点听到该地的典型音乐, 从而形成数字化的虚拟音乐 博物馆 。虚拟音乐博物馆集合了各种音乐资源,观众可以 在线上参观 、学习和体验 。

  第五,社交媒体扩散 。通 过在短视频平台 、社交网络 等上传和分享民族 音 乐 及 其 背 后 的 文 化 故 事,引 发 年 轻 一 代的关注 和传播;同时也能吸引外地游客前 来 乡 村 体 验 。在此基础 上,结合乡村自 然 景观和文化资源,开 发音 乐主题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体 验乡村的音乐文化;在提升少数民族音乐数字化保护传承 效果的同时,促进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以文化建设赋能 乡村振兴 。

  五、结语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 的体现, 更重 要的是对 乡 土文化, 尤其是少数民族音乐的深度挖 掘 、传承与 发 扬 。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在当下科技日益发达的社会中显 示出其必要性与紧迫性 。对于安顺地区而言,面对如此宝 贵的音乐遗产, 其传承不仅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 投入,还需要对传承渠道 、内容及形式进行深入且创新的 思考 。只有真正将这些宝贵的音乐资源与 当代社会相结 合,让更多的人感知并欣赏,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命力才能得到真正 的延续和蓬勃的发展 。在乡 村振兴 的 大 潮 中,音乐不仅是灵魂的共鸣,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象征,必须 通过多样 化的措施,积极 推进 乡村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 兴战略的落实 。

  参考文献:

  [1]范巧珍 .音乐传播方 式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影响 分析[J].艺 术评鉴,2021(09):13-16+55.

  [2]谢姿媚 .新时期少数民族音乐可持续发展 策略研究—— 以毛 南族音乐为例[J].艺术科技,2019(12):57-58.

  [3]王 亚辉 . 网络环境下我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传播发展 [J].音乐 创作,2018(12):180-181.

  [4]江博 . 当代民族音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 研究,2018(03):63-67.

  [5]袁玥 ,蒋丹妮 .新媒体视角下的贵州省黔东南 地区少数民族音 乐传播探析—— 以侗族、苗族为例[J].音乐探索,2021(03):93-103.

  [6]麦秋杏 .少数民 族 地 区 乡 村 文 化 振 兴 的 优 势 、困 境 及 路 径 探 析—— 以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为例[J].新楚文化,2023(10):89-92.

  [7]盘艳丽 ,朱俊林 .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文化复兴的实践路 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09):32-35.

  [8]闻 云 峰 . 艺 术 乡 建:少 数 民 族 地 区 乡 村 文 化 振 兴 的 实 践 路 径 —— 以 云 南 省 洱 源 县 松 鹤 村 为 研 究 个 案 [J]. 贵 州 民 族 研 究 , 2022(04):121-126.

  [9]李佳闰 .乡 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 研究—— 以 禄丰市高峰乡 彝族“火 把 节 ”为 例[J].广 西 民 族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2021(05):30-33.

  [10]杨春 ,杨军 . 乡 村振兴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 文化遗产 基因解码思路与应用[J].艺术评鉴,2022(12):168-172.

  [11]乡 村传统文化振兴研究课题 组 ,贺海波 .传统文化振兴的现 实困境及其路径研究—— 基于贵州荔波三个 村的调查[J].湖北 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10):59-65.

  [12]覃柳纯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 研究—— 以毛南 族发祥地环江县毛南 山乡 为例[J].农村经济与

  科技,2022(08):252-25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618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