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媒介融合环境下宁武关长城的数字化建设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2-03-07 14:23:4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万里长城正是古代中国人文化与智慧的象征,也是世界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 媒介组织进一步走向 联合, " 媒介融合 " 已经成为一个无处不在, 影响巨大的现象。 在这种巨大现象的催生下, 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正是当下的热点话题, 宁武关长城作为万 里长城的一部分, 其所处的位置与环境和现状迫使我们要更加 注重传统人文的未来发展。长城, 不仅是保护“一带一路”的 墙,而且还是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生活不可或缺的经济 带, 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然而目前全长 6300 公里的长城 及沿线古村落现状不容乐观, 甚至岌岌可危, 文化遗产的消亡 速度远快于保护速度, 所以在互联网发展迅速, 媒介融合传播 的时代采取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记录, 进行数字化创意文化 工作保护刻不容缓。

  关键词: 媒介融合 ; 宁武关长城 ; 数字化

  2005 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 : 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 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采用数字采集, 数字存储, 数字处理, 数字展示, 数字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 再现, 复原成可共享, 可再生的数字形态, 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

   一、媒介融合现状及其传播特征

  媒介融合,即媒体融合,是伴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是互联网时代的鲜明产物, 在全球新闻界兴起的全新的传播业态。在我国, 媒介融合主要是指媒体内部及媒体与媒体之间的融合, 即通过植入新技术, 新业态或对不同媒体进行重新整合, 在改造新闻生产关系和新闻生产方式基础上形成的新的传播媒介。在平台入驻方式上, “双微一抖”发展手”、势头强劲, 小程序, 视频号的呈现更接近人们的生活, 其以鲜 明化, 碎片化的信息方式增强了文化传播的便捷性。媒介融合 一定程度上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 其本身 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传播的全新特征。

  (一)“快”

  和传统媒介想比较,新媒体的传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 “快”。一个信息从生产出来到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比以往 的传统媒体缩短了很多。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的普 及使得人们生活的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的事件, 都会在极短的时 间内出现在各大媒体宣传平台上, 比如现在人们关注度极高的 短视频传播平台上和官方的宣传渠道上。如今, 人们关注的热 搜榜是信息最为流量度高的平台。与此同时, 受众本身既可以 承担信息接收者的身份, 也可以承担信息生产者的角色, 只要 有意愿与需求, 每个受众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随时把发生在身 边的信息用静态的图像或者动态的短视频几乎同时发布出去。 由此可见, 数字信息的生产, 传播和接收不再以“时”为单位 计算,而是以“分”和“秒”来衡量。

  (二)“全”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从传统的媒体中脱 离出来, 不仅仅是在视觉上需要得到满足, 而是多种感官器官的综 合体验需求, 信息的呈现方式也不是单一的文字或者图片, 而是视 觉从今较强的短视频逐渐成为主流,大家熟悉的“抖音”、“快手”、“视频号”等, 同时过短视频的传播似乎更能够引起受众的 兴趣,这就是有单一到综合的体现,由平面到立体的感官需求。

  (三)“交互性”

  随着设计行业的发展,大众对页面的需求也不是单纯的停 留在被动式的设计中, 而是有了身份互换的可能, 数字信息的 创造者、传播者和接收者一起来合作、互换角色。信息的创造 者从用户的角度去出发感知用户的需求, 从而成为信息的接收 者再回来创造对用户更有利的信息, 信息的传播者在信息的流 通渠道中更能筛选出适合当下主流的发展的有利信息。

  以“用户为中心”的传播理念, “用户体验需求”的多元化尝试已经成为媒介赢得传播力、影响力的制胜法宝。

  二、宁武关长城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现状

  在山西北中部,有一座凤凰城,名为“宁武”。从太原去往大同, 定要经过这里。而这里的宁武关曾与偏头关、雁门关联结成内长城一线, 是横亘晋北五百里的一道巨大屏障。因其地处三关中路, 素有“北屏大同, 南扼太原, 西应偏关, 东援雁门”之说。宁武关是中国明长城段唯一的水关。全国境内长城过河的地方还有几处, 但叫成关的地方却将关建在水上, 这是唯一。如图 2(1),2(2)

\         \

  (一)宁武关长城的前世今生

  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北魏时广宁、神武二郡先后治此, 合称宁武。在河北境内者, 沿线设紫荆、倒马、居庸三关, 称为内三关。在山西境内, 设偏头、宁武、雁门三关, 称为外三关。外三关之中, 偏头为极边, 雁门为冲要, 而宁武介二关之中, 控扼内边之首, 形势尤为重要。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如图 2.1(1) , 图2.1(2) 。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 匈奴骑兵就沿河谷挥师南进, 直抵关下, 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 所以大多数时候, 宁武关成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交战的主要战场。

\

  (二)宁武关长城的内忧外患

  如今,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 高, 物质生活提高督促精神生活也要发展,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国家, 在岁月的长河里, 祖先留下了机位宝贵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文化的宣传力达组件加强, 使得越来越 多的人们将焦点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我国的长城是举世闻 名的古代建筑工程, 以其庞大的规模, 复杂的构成, 磅礴的气 势, 壮美的景观和无与伦比的价值为人们所熟知。1987 年, 中 国长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没过 多久, 世界古迹基金会就把它列为 100 个最濒危的历史文化遗 产之一。由此可见, 文化遗产当下的情况不容乐观, 而宁武关 正在历史的跌宕中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宁武关长城内忧是当 地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当地的百姓并未真正意识到长城的文化 价值, 对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重视与保护。宁武关长城外患在 于破坏源于天灾人祸。沙尘荒漠化等区域生态问题是宁武关长 城保护面临的严重威胁。常年遭受自然吞噬风化, 濒临倒塌而 无人修缮。这对宁武关长城的发展与延续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在宁武县阳方口油库旁边几座保存完好的空心敌楼(只是 牌匾已被摘) , 其实阳方口原名九牛口, 长城过恢河地段) , 原建有九孔石桥一座, 与两侧长城想衔接, 每个桥孔内又有一 铁牛镇守, 后铁牛被水冲走, 桥亦坍塌, 才更名为阳方口。如 图 2.3(1),图 2.3(2)。  

\

  三、数字化建设对宁武关长城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数字化的建设保护既是媒介融合催生的一种新型保护方 式, 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在快节奏的互联网生活模式下, 拉近时空的距离, 让人们能够通过数字技术的展示直观形象地 对古代文明遗产有参与式, 主动式, 互动式的学习, 在媒介传 播的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 作用。媒介的多样性为传统文物的保护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长城是祖先留给宁武人民的宝贵遗产和财富。在当今媒体 泛行的时代, 我们势必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这笔伟大的 财富, 通过现代化的科技给古代的文化筑一个“现代”的家。

  数字化建设工程是一项宏伟的可持续文化工程, 以数字化技术对宁武关长城文化进行存录和传播, 既顺应了网络时代的社会趋势, 更开启了非遗保护的新途径。用数字化的方式将这些失不再来的长城遗址可靠地保护起来是我们肩上重大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

  [1] 邓抒扬 , 许旸 . 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技艺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J]. 出版广角 ,2019(20):47-49+78.

  [2] 张依萌 . 长城保护的当代价值 [N]. 学习时报 ,2019-12-27(006).

  [3] 刘航鹭 . 从历史风尘中走来的长城如何走向未来? [N].中国艺术报 ,2019-11-01(006).

  [4] 张志勇 . 建设数字化的中国民间文化长城 [N]. 中国艺术报 ,2012-10-31(001).

  [5] 孙淼 . 长城文化传承与数字化保护——以北京长城保护为例 [A].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北京博物馆学会 .2018 年(第五届)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 [C].北京数字科普协会、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北京博物馆学会 : 北京数字科普协会 ,2018:11.

  [6] 甄自明 , 赵东升 . 内蒙古鄂尔多斯长城的现状与保护、利用研究 [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9.42(04):134-140.

  [7] 马玉蕻 . 长城现状令人担忧 调查保护刻不容缓 [J]. 丝绸之路 ,2006(12):49-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6220.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