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湖南湘西少数民族戏曲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8-14 16:32: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湘西少数民族戏曲文化是包括湘西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形成的珍贵结晶,具有鲜明的湘西地域民族特色和古老悠久的历史底蕴 。如何有效保护 、传承和发展湘西少数民族戏曲文化是助推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湘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 。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滋养出一方戏 曲艺术 。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 多项政策的通知和全国戏曲工作会议都强调, 要坚 持改革创新,促进戏曲文化繁荣发展 。这不仅是国家 在新时期推动戏曲文化发展作出的重大决定, 也是 振兴中华传统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湖南湘西 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民族戏曲文化资源,剧种丰富, 独具特色, 近年来湖南省加强戏曲传统剧目的挖掘 工作,持续加大戏曲保护和扶持力度 。湖南戏曲文化 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要深入学习 、贯 彻中央精神,以创新为突破口,把湖南戏曲发展推向 一个新的高度。
\

  一、湘西少数民族戏曲文化类型

  ( 一 )傩戏

  傩戏与民间原始宗教信仰有关, 是现代戏剧的 “活化石”。湘西傩戏包括苗族、土家族“还家愿”中的 傩堂戏,土家族“舍巴 日”中的“毛古斯”,苗族傩戏中 的“蚩尤戏”等 。远古的湘西先民崇尚万物有灵,他们 通过祭神跳鬼,祛瘟避疫,娱神娱人,寻求超自然的 神性力量对抗强大的外在异己力量 。表演时大多戴 面具,通常要摆上三牲(猪、羊、鸡祭品),唱上几天几夜 。

  傩堂前屋檐口要贴上五彩纸剪的“槽牌”,相当于预告节目的节目单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湘西先民通过傩戏获得心灵支撑与安慰 。傩堂戏又叫傩坛戏 、傩神戏,源于湘西先民祭祀时酬神的歌舞,是湘西民间祭祀仪式剧,多在大型仪式活动中表演 。表演者多为苗巫 、梯玛 、道士等神职人员,跟祭祀 、超度亡灵有关,老百姓称其为“阴戏”。还因专用于还傩愿, 常在堂屋内扎起五彩三进傩堂当舞台,演正戏,俗称为“内教”。 毛古斯是湘西北土家族在舍巴 日 (做摆手)仪式中穿插进行的原始形态戏剧,使用土家语,表现原始祭祀 、狩猎 、捕鱼 、采摘 、刀耕火种、群婚等生活生产内容 。蚩尤戏是苗族祭司装扮蚩尤驱鬼避邪的祭祀仪式剧,多在户外进行,其宗旨与还傩愿相似。

  (二)辰河高腔

  辰河戏在演变 、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上河 、白河 、下河和高腔、低腔、昆腔、弹腔三个流派四种声腔 。辰河高腔是江西弋阳腔跟沅水纤夫号子 、橹桨号子及山野唱歌融汇而成的地方戏曲, 商贾云集的湘西古镇浦市是其发源地,善于表现悲剧、家庭故事戏 。其时兴地区主要包括湘西州八县区和怀化的沅陵、辰溪、溆浦 、芷江 、洪江,以及贵州 、湖北 、重庆的边区 区县 。下河以泸溪县浦市为中心,重唱歌技巧,唱法 优美,别名“浦腔浦调”。 白河以永顺县王村为中心, 包括永顺、古丈、龙山等地,重做功 。涿州上河派以洪 江为中心,唱念并举 。据清《湖南通志》载:“浦市产高 腔,虽三岁孩童亦知曲唱”,由此足见当时的普及程 度和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辰 河高腔呈现兴盛之势;“文化大革命”期间,专业剧团 解散, 人员全部下放农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专业剧团得到恢复 。1998 年 10 月,泸溪县高腔剧 团应邀赴法国巴黎 、西班牙巴塞罗那分别参加秋季 国际艺术节和国际木偶节,演出《目连救母》剧目,引 起轰动,被赞为“东方戏曲艺术的瑰宝”。 此后,辰河 高腔进入振兴期 。辰河高腔的艺术特色为 “人声送 腔”和“唢呐帮腔”,气势恢宏,荡气回肠,极富艺术感 染力 。

  (三)苗剧

  苗 剧 是 20 世 纪 50 年 代 在 湘 西 诞 生 的 新 的 剧种 。苗剧虽采用了现代戏剧技巧和手段,但演出时说 苗语,用苗歌演唱,用原始苗歌为唱腔的同时借鉴其 他民族民间音乐,表演动作来自生活中的苗族武术 、 舞蹈和苗鼓,故名苗剧 。声腔基本分为“平腔”和“高 腔”两大类 。平腔是湘西苗族通用的苗歌声腔,表现 喜怒哀乐 、陈述性的声腔;高腔曲调优美抒情 、高亢 明亮,用于表现喜悦情绪。

  苗剧的流行区域主要为花垣 、保靖 、凤凰 、吉首, 以及湘西南的城步、绥宁等县的苗族聚居区 。花垣县 首先在县文工团排演了苗剧剧 目 (1958 年),并多次 在州 、省以及全国专业戏剧汇演中获奖, 并于 1980 年正式建立县苗剧团 。其剧目有 《谎江闪》《龙宫三 姐》《神箭手》《石丁叭拉》《夺车》《育神记》《苗山魂》 《黛雅与卡拉》《带血的百鸟图》等,剧团成员经常下 乡演出,深受苗族同胞喜爱 。

  (四)阳戏

  阳戏是由湘西傩戏、民间歌舞发展而成的地方戏 曲剧种,脱胎于给鬼神看的阴戏,即傩戏,后来它不再 给鬼神唱,而是给阳世的人唱,俗称“外教”,就叫阳戏 了,多为反映乡民家庭、劳动生活及爱情、神鬼妖狐等 内容,属于世俗化、平民化剧种,群众喜闻乐见。

  阳戏剧情曲折动人,富有生活情趣;唱腔朴实明 快,优美动听;表演细腻真实,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 染力。阳戏、傩堂戏、花灯戏同宗同源,风格相近,一般 老艺人三者都能兼唱,江湖上流传“一套班子三样戏” 就指的是这种。

  阳戏分为北路和南路两个艺术流派, 流行于凤 凰、吉首 、黔阳 、怀化一带的称南路阳戏(以凤凰为代 表);流行于张家界市永定区 、桑植 、永顺 、古丈 一 带 的就叫做北路阳戏(以大庸为代表),它们在艺术特 色和风格上有着明显区别 。南路阳戏的曲调行腔是 七句半、赶板 、一字调 、腾云调 、翻山腔 、后山腔等,男 女分腔采用同调异腔的办法,节奏平稳,高亢明亮, 委婉细腻 。而北路阳戏唱腔以正宫调为主,还有三花 调 、蛤 蟆 赶 调 、悦 调 及 阴 调 等,它 节 奏 明 快,华 丽 优 美,热情奔放,山野味十足 。北路阳戏中正宫调用“窄 喉顺咙”翻高八度演唱尾腔,称为“金钱吊葫芦”,音 色音调强烈对比, 犹似奇峰突兀产生迷人的艺术效 果,令人回味无穷。

  (五)花灯戏

  湘西花灯戏的前身是花灯, 它的足迹遍及湘西 每一个角落 。每年正月初二 、初三,花灯班子就开始 出门 。在各色牌灯 、八角灯 、荷花灯 、鲤鱼灯 、虾子灯 和锣鼓前导下,一对或者两对少年男女彩扮为“灯姑 娘”,挨家挨户地送灯“祝春”。 这样的花灯班子自然 受到主人热烈欢迎,五百响 、上千响的鞭炮声把气氛 烘托得浓浓的 。在堂屋里,或在场坪上,“灯姑娘”左 旋右转地跳起来,灯师傅则领众人和唱起《正月里来 是新年》《送财》《送寿年》《十二月采茶》等节目。

  因为“灯姑娘”只跳不唱,所以也把它叫做“哑子 灯”和“摆灯”。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审美情趣多样 化,又跳又唱的“花灯演唱”逐渐兴盛起来,并在史书 上有所记载 。如清朝同治八年(1869)版《永定县志》 卷六载:“初三日后城乡即盛鼓吹,扮鱼龙 、狮子 、花 灯诸戏”。清同治十年版《保靖县志》上亦有“上元夜, 街市竞赛花灯” 之记述 。在形成载歌载舞的形式之 后, 花灯戏艺人又将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和湘西民间 武术进行艺术加工, 创造发展了秀丽洒脱的文花灯 (摆花灯)和刚劲健美的武花灯(跳花灯)。 声腔主要 是灯调兼民歌小调,唱腔明朗轻快,表演动作活泼风 趣,以表现生活小喜剧为主。

  二、湖南湘西少数民族戏曲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 发展策略

  ( 一 )为戏曲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华戏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其源远流长 、意蕴之深,是中华文明所独有的 。戏曲 之所以能够从民间走到舞台上, 得到广大人民群众 喜爱,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在于它吸收了中 华历史悠久 、博大精深的美学精髓 。 同时,它又积累 了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人类提供了无穷 无尽的精神食粮, 是人类群体特有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 。 中华文化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创造性和创 新性发展, 才可以在新时代持续展现中华文化的辉 煌景象 。新时期戏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 全面挖掘整理湘西少数民族戏曲文化剧目 、剧本 、表 演 、音乐曲牌 、声腔 、方言 、戏剧史料 、习俗等戏曲遗 产 。 以“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为指导,挖掘 、继 承、发展传统戏曲艺术 。要有“文化自信”,要有“尊师 重教”的意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自觉践行社会主 义 核 心 价 值 观,按照“政 府 扶 持 、转 换 机 制 、面 向 市 场、增强活力”的方针,推动戏曲文化蓬勃发展。

  (二)建立戏曲剧种的传承策略

  戏 曲 传 承 发 展 的 本 质 在 于 传 承 和 发 展 戏 曲 剧 种,坚持保护第一 、抢救为主 、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 方针,制定新的戏曲传承发展策略 。一是继承和发扬 民族传统文化 。充分利用电视 、广播 、报纸和网络等 媒体资源, 建立多层次 、全方位的戏剧戏曲交流系 统,充分发挥各地戏曲剧团 、剧院的宣传作用,发挥 地方戏曲协会的传播功能, 加大对传统戏曲的宣传 推广力度,促进传统戏曲文化发展 。二是传承与发展 的教育策略 。要大力发展传统戏曲剧种的教育和培 养能力,大力推广戏曲文艺队伍到学校表演,大力推 广戏曲大师走进校园, 促进学生对传统戏曲的接受 和传承。三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策。健全戏曲 剧种验证与统计分析管理体系, 掌握戏曲剧种发展 方向,建立戏曲剧种智能化资料数据库系统;颁布对 应的帮扶对策,及时进行挽救和全面保护,要让戏曲 剧种多样化 。四是对现有戏曲文化进行继承与传承。 大力发展戏曲文化,就需要从传承下手,深层次发掘 传统戏曲文化,寻找戏曲资源,将戏曲剧种所蕴含的 中华民族精神进行深层次挖掘, 对戏曲剧种的特征 因素进行探究,对戏曲剧种作品创作规律进行总结。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是艺术源泉 。作为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戏曲, 必须在传承与发展 过程中不断进行创造性探索, 推动戏曲创作中的内 容创新与形式创新, 激发戏曲创作中的内在生命力 和创造力,这是戏曲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推进 新时期的戏曲艺术形式创新,主要有:一要实行戏曲 剧本创作 。强化剧种内涵创新,就是要调动广大剧作 家的创作积极性。顺应潮流、立足人民、贴近人民、汲 取民俗文化 、保持剧种特色,把握剧种风格,创造具 有时代感的经典剧作,以迎合当代受众的口味 。二是 开展戏剧表演与演出工程 。戏曲是一种精神与文化 的革新,通过充实戏曲剧目 、搭建民间戏剧舞台 、提 升戏曲文化创意 、提高戏剧艺术水平 、定期举办文艺 汇演等可以对表演形式进行自主创新,在表演中融入当代流行元素,从而提高 、扩大戏曲剧种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创造戏曲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现阶段,党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一 系列促进戏曲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实施“精品剧 目”创作支持工程,以国家财政拨款扶持戏曲艺术的创作与制作,使戏曲产业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为戏曲产业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当前存在许多因素,比如:政策、法规 、行业 、市场 、组织 、实践价值 、逻辑等,这些因素形成了一个能够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化的良性循环 。戏曲行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国家政策对戏曲产业的扶持, 人文逻辑思想对戏曲产业发展的影响, 组织运作及市场对戏曲产业发展的影响 。如何在新时代下进行戏曲行业的运营,必须有一系列营销策略来规划与制订 。一是建立戏曲的品牌文化开发策略 。实施戏曲品牌文化建设发展战略,要以创新戏曲作品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戏曲品牌,大力推广戏曲特色剧种,铸造戏曲经典曲目,打造戏曲精彩院团, 建立优质戏曲产业品牌, 提升戏曲产业形象,发挥戏曲多样化的经营连锁效应,以戏曲品牌为武器, 最大限度地扩大戏曲市场 。二是财政扶持策略 。资金是推进戏曲产业发展的命脉,实施资金支持策略,推进戏曲产业发展,创建多元化的投资融资管理体系,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对戏曲创作环境进行优化,为戏曲产业化提供新的机遇 。三是贯彻落实“以产业为本”战略 。为了推动戏曲产业发展,需要采取一套完整的产业融合战略,把戏曲和旅游 、休闲 娱乐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的戏曲传递链,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 四是营销策略 。要想实现戏曲产业化,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通 过 对 戏 曲 艺 术 作 品 的 市 场 营 销 提 高 戏 曲 艺 术 价值,必须对戏曲剧种和经典剧目进行市场推广,使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四)在系统性原则下进行整体保护

  中国戏曲发展源远流长,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形成了一种吸收和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综合性戏曲艺术, 而且许多艺术形态都对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在艺术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中国戏曲在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激励下, 发生了一 系列的突破和改革, 对我国戏曲存亡与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可以说,二者既相互交融又相互依赖 。所以,根据中国戏曲基本特征和形式结构,在继承和保护戏曲的基础上,必须对相关艺术体系加以保护,并在音乐、舞蹈、演员等方面加以培养和发展。传统戏曲的生存和发展, 除了与相关艺术形态发展密切相关之外,还与其所处的外在生态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外 在生态环境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性的,另一类是人 文性的 。社会性生态环境是影响戏曲发展的一个关 键要素,指的是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决 定戏曲能否继续存在下去的关键 。就其所处人文环 境而言,人文环境对戏曲能否立足的影响很大 。当地 的文化环境 、人们的消费观 、欣赏心态和文化接纳水 平等因素都会对戏曲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如 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审美 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与传统文化越来越疏远, 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型的文化消费方式 。 比如某些 地域的传统文化流失, 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产生冲 击, 特别是某些需要使用本土方言表演的戏曲更陷 入了严重的危机与两难境地 。因此,戏曲保护和继承 不仅要关注其自身, 更要关注其所依托的外在生态 环境,尤其是戏曲所在的人文环境 。在《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中,包括音乐 、舞蹈 、竞技美术等各种艺术 形式, 要将与戏曲有关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形成一个 互动艺术体系加以保护,以使其更具活力 。此外,从 戏曲的创作 、表演,到传承,要经历 一 个又 一 个的过 程与阶段才可以实现,所以要不断调整 、改进,以保 证戏曲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延续下去。

  (五)利用不同流派传承人的资源培养人才

  因为湘西戏曲种类比较繁多, 不同的流派之间 存在着明显差异 。为了保证江西戏曲文化可以得到 继承和发展,政府要支持院团出作品 、出精品,扶持 不同流派戏曲人才艺术生产,鼓励剧目形式 、内容上 的创新,形成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机制 。用好的机制培 养 、吸引和激励人才,充分利用不同流派传承人所具 有的独特资源,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调动戏曲 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挥本土戏曲人才 作用,同时利用价值引领 、文化养成 、制度保障,以及 协同推进的方式,通过湖南各地文化馆 、群艺馆 、艺 术院校 、艺术研究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推动不同流 派的湘西戏曲文化可以得到传承和发展。

  (六)在文化建设与文化传承之间形成乡村振兴 纽带

  文化一直在不断发展,为了确保戏曲文化能够被 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就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以 及人们的生活环境对戏曲进行有效创新 。可以引导 相应的创作者创作一些新的戏曲进行传承, 各级财 政部门增加演艺惠民资金 、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以政府资助方式举办,对戏曲传承发展项目予以支持。

  利用市场运作的方式传播湘西戏曲文化相关元素,整 合传统剧目资源,提高戏曲演艺产业的规模化 、集约 化水平, 使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对湘西戏曲文化有更 深入了解,既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性的戏曲文化需求, 也繁荣戏曲文化消费市场,从而提升文化建设能力, 促进乡村振兴。

  (七)利用电视 、广播等新闻媒介以及校企合作 对戏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进行宣扬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人的休闲方式也越来越 趋向于现代化的娱乐产品, 比如观看电影 、 电视剧 等,如今很少有人再去欣赏戏曲类型节目 。面对这种 形势,要为广大群众提供具有思想性 、艺术性 、观赏 性强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作品,加大对戏曲的 宣传,增强戏曲观赏性,扩大戏曲受众范围,提升湘 西少数民族戏曲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对戏曲的艺 术形态进行突破和革新, 不断提高人们对戏曲艺术 的认识,从而在观赏戏曲中感受戏曲的文化意蕴,进 而加深对戏曲的关注, 最后实现对戏曲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传统文化传承 。此外加强高校与相关院团合 作融合, 在高校内部开设相关湘西戏曲文化遗产教 学课程,不仅保证相关学生未来就业,而且也可以让 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
\

  三、结语

  湖南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戏曲文化历史悠久, 既要传承和保护,又要从历史和国内外的情况出发, 在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对其进行持续探索与创新 。加 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应充分挖掘那 些具有浓郁民族民间色彩的地方文化资源, 尤其是 那些被人们忽略的地方戏曲, 珍存湘西戏曲文化的 历史和遗产, 为湖南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戏曲 文化寻找一条更好的发展道路,引领富有民族特色 、 时代气息的戏曲文化走上更加光明的未来 。

  参考文献

       [1]尹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戏曲传承与保护—— 云 南白族传统乡戏“吹吹腔”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5(04):71-75.
  [2]刘文峰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戏剧传承保护研究[J].戏 曲研究,2014(01):73-92.
  [3]陈廷亮 ,王庆 , 陈奥琳 ,等 .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与传承对策探讨[J]. 民族论坛,2012(06):89-95.
  [4]杨冬梅 .河南传统戏曲文化传承与保护对策研究[J].艺术品鉴 , 2018(24):223-224.
  [5]李丽钗 . 中国戏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性研究—— 以黄梅 戏为例[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6149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