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西藏阿里古格宣舞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历史传统,是藏族民族舞剧中历史最悠久的舞蹈之 一 。古格宣舞是西藏阿里人民世世代代创造的光彩灿烂的文明财富, 在藏族民间舞蹈历史文化中 占有极高的地位 。保护与发扬西藏阿里古格宣舞,也是藏族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本文在对西藏阿里古格宣舞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西藏阿里古格宣舞的艺术特征,总结了西藏阿里古格宣舞的文化演绎,探讨了其相关因素,提出 了传承保护与发展西藏阿里古格宣舞的对策 。
关键词:宣舞,传承发展,文化演绎
西藏阿里是中国古代象雄王国文明的发源地, 也是古格王朝遗迹的所在地,1985 年开始,西藏阿里 古格遗迹周围逐步考古发掘出大量造像 、雕塑和壁 画艺术,为学术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也 为许多长期从事舞蹈编创的文艺工作者奠定了良好 基础 。西藏阿里地区,不少地方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 日渐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宣舞 。虽然宣舞作为阿 里地区的传统优秀舞蹈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背景,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受到现代丰富传统文化艺术的 巨大冲击, 加之当地部分宣舞继承人去世等客观因 素的影响,宣舞的继承和发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基 于新的历史背景下, 细致梳理西藏阿里古格宣舞的 发展脉络, 并探讨西藏阿里古格宣舞的继承发展策略,能够使宣舞继续发挥生命力,为 日后的舞蹈创作 提供理论依据。
一、西藏阿里古格宣舞的发展脉络
根据藏族历史资料对古代象雄王国宣舞习俗的 记载, 人们会通过跳宣舞迎接或送苯教师祖顿巴西 绕,舞者数量区间为二十到一百人;宣舞的领舞者握 紧并挥舞由白银制成的白耗牛尾巴把子,其他舞者随 着铜锣 、小钟 、大鼓等乐曲开始演奏,手臂交错相接 、 载歌载舞。在红庙和白庙的大殿墙壁中,也对宣舞进行了详细 、清晰的记录 。其中,描写了古格王通过盛大 舞蹈场面为迎接印度教阿底峡大师的事迹, 数十名 衣着颜色艳丽宣衣的女子翩翩起舞 。根据历史资料 记载,古格王在 1042 年迎请传教印度教的阿底峡大 师时,便在迎接典礼上将宣舞作为主要表演内容 。
藏族历史资料中同样记载了“十三宣舞”。 古格 时期,宣舞主要作为宗教礼仪舞蹈,且在明确规定服 装、艺人、地点、日期等因素的情况下进行演出 。根据 民间传说得知,藏族民间不可表演“十三宣舞”,曾表 演过“十三宣舞”的舞者无人存活。
历史资料中记录了宣舞的起源,在“雍仲宣”莲 花生大师所注的《五部箴言》中,将宣舞简称为“宣”, 属于象雄十八个部落时期抒情舞的一种。《古代象雄 与吐蕃史》记载了象雄,称作吾麦琳的地点,国王喝 达拉和王后色微玛所出的出杰王子出生时, 举办了 盛大的庆典舞会, 并将宣舞作为舞会的主要演出内 容 。后来,在距离如今四千年的历史时空,藏族人民 为迎送顿巴辛热米沃切举办了热闹的舞会, 舞会上 表演了宣舞 。
《娘氏宗教源流》记录了吐蕃第一代国王涅赤赞普 上任时, 便出现了“宣孜”“歌曲”“舞剧”“韵律”“故事” “典故”等文化形式 。巴俄·祖拉陈瓦的《智者喜宴》中记录了吐蕃王朝建立前期,也就是公元前 1 世纪时, 雪域高原共包含有次米苯 、玛苯 、象雄苯等多个部落 王国,象雄苯是诸多部落中的最大王国之一 。涅赤赞 普担任吐蕃王朝第一代雅碧地区国王时, 雪域高原 的十二个苯都来到雅蒼地区参加了国王庆贺仪式, 象雄苯王国热桑 、大臣玛等人在庆贺仪式上表演了 宣舞,体现出象雄苯与藏苯间的亲密关系。
在西藏宫廷礼仪舞蹈中, 阿里古格宣舞是最主 要的舞蹈形式 。在公元 1042 年,禅宗大师阿底峡进 藏举办的欢迎仪式中, 宣舞以较为完整的舞蹈形态 展现出古格王国的文化底蕴 。 民间流传着阿里古格 宣舞便是由当时编排且流行至今的说法 。藏族历史 资料中记载了古格王子绛曲沃通过吟诵吉祥词和表 演歌舞的形式迎接阿底峡的事迹, 古格王子带领三 百余人身骑白马 、穿着白衣,手举伞盒,还专门做了 黄铜法号,被称之为“迎请译师班智达的长号”,是西 藏地区吹长号习俗的起源 。到目前为止,古格红庙大 殿壁画中仍留存着与宣舞有关的画作, 清晰描绘了 身着鲜艳宣服的女子表演宣舞的场面, 整体画面艳 丽多彩,生动繁华 。
二、西藏阿里古格宣舞的艺术特征
由于各民族的生活习俗 、文化底蕴 、生存方式 、 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各民族的舞蹈在韵律 与舞步方面也截然不同 。西藏阿里古格宣舞具有较 强的民俗特色, 主要体现在优雅自如的动作与稳定 柔美的舞步, 展现了古老象雄王国的民族传统文化 底蕴 。更朶松保主编的 《藏族十明文化传世经典丛 书》,在萨迦派系列丛书之萨班-贡喝坚赞著作的《乐 论》中,描写了西藏各地区舞蹈在旋律与音律方面的 区别 。其中,以“蹿驰稳捷 、沙哑连绵”来形容阿里地 方的舞蹈音律与舞姿, 如同绵羊一般的说唱音律同 样是阿里古格宣舞的特色 。相较于西藏其他地区快 节奏的舞蹈形式,阿里古格宣舞以舞中有诗 、诗中有 舞的抒情舞蹈形式进行表演,不仅具有神秘典雅 、庄 严肃穆的特点,还让人感到循序渐进 、层次分明,我 们能在恬静的氛围中感受到欢快的舞蹈韵味。
西藏阿里古格宣舞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就是演出 方法上的独创性,表演者伴着优美的乐曲 、优雅动听 的歌声,跳着娴熟的乐器伴奏,手臂交错相连,以线 条、圆点 、半圈 、龙体和变幻成队列地,先慢后快的舞 步节奏展开演出 。与此同时,舞者跳时先不唱,以低 鼓点表演,再由领舞者领唱,然后众人合唱,边唱边 舞,先跑二步,再倒退二步,然后分别抬动双手,每一 步一抬,舞步都轻松而平稳。
在传统宣舞的表演过程中, 由领舞人站在最前 排,右手挥舞着白银把子,迈着白色野舞步,整体表 现气派又隆重 。从舞蹈动作的角度来看,由一男子怀 抱圆鼓,一 手敲击鼓面,一 手划着鼓,发出有节奏且 轻容的原生态音符 。击鼓者后跟随着数十名身着美 丽服饰的女子,头戴昂贵闪烁的首饰,身披艳丽色彩 的披风,排成一列、进进退退,弯曲前行 。舞者们跟随 高低耗牛尾巴进行舞动,左手相互紧握,十三个舞者 手拉手,沿着逆时针的方向缓慢移动,跟随鼓点有节 奏地舞蹈,不断改变动作快慢 。莲花生大师在《五部 箴言》中以“英俊潇洒的舞者手中挥着耗牛尾巴,身 舞足蹈跳宣舞”对这一情形进行了记载。
三、传统“宣”舞发展现状
“宣”舞属于是阿里人民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在 “宣”舞表演之中,不仅能够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特 点呈现出来,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代表 。但随着我国 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很多外来文化进入中国, 这其中也涉及到很多外来舞蹈,影响了“宣”舞的发 展, 其内在的民族属性也渐渐被人遗忘 。现阶段, “宣”舞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其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发 生了重大变化, 导致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发展陷入困 境,市场需求度也不够明显,这对“宣”舞民间表演艺 人带来不小的打击 。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带动下,人们群众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很多年轻艺 人们也不愿意从事和学习民族舞蹈,久而久之,很多 民族艺术出现了后继无人等问题 。一些传统文化的 继承者们年纪普遍偏大,有的甚至已经离开人世,这 种情况在“宣”舞蹈发展中同样有所体现,不利于其 后续传承和发展。
其二,“宣”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 府部门对该类艺术保护力度并不高, 所制定的保护 措施仅仅局限于开发 、申报和简单的管理上,没有制 定完善的宣传计划, 致使当地农牧民对于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认知不足, 没有保护这种文化的意识 。另 外,很多地方法规政策不能与“宣”舞的发展进度保 持同步,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具体保护工作 的执行者们也没有经历过专门培训, 再加上一些地 区环境气候不佳, 未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 正常状态。
四、西藏阿里古格宣舞的文化演绎
( 一 )文化演绎的分层
1.器物层
宣舞器物层是“宣舞”传统文化原始生态的表面上层,是宣舞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表现,为宣舞传统 文化原始生态理论研究奠定了基本保障 。阿里地区 恶劣的天气影响了本地农牧经济发展, 使得阿里区 域的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断层现象 。藏族宣舞服饰 也有自己的风貌 。藏族宣舞舞者男子留长辨、用红色 头绳扎起,项戴玛瑙,带耳环;女子头戴“根穷”,项套 “町码”,胸戴“噶乌”,脚配“莫松”,衣服由上至下都 是用奇珍异宝组成的 。
2.精神层
西藏阿里古格宣舞在文化精神层次上主要体现 在:宣舞的舞仪内容是对信仰教法的精神阐释 。西藏 阿里古格宣舞来源于原始苯教的舞蹈形态, 从象雄 国时代发展而来 。在公元前 5 世纪,象雄国王敦巴辛 饶弥沃佛按照原始佛法定立新的依轨, 创立了原始 苯教 。雍仲图符的“士”在宣舞队形中手叉手,有表现 教义永恒不变的精神;队形“龙摆尾”有扫除鬼怪辟 邪之意 。队形坛城有“宇宙世界中心说”,苯教与佛学 的宇宙世界观理论“世界卵生”内容之深奥,更和象 雄王国神鸟民族图腾形象相对。
3.制度层
西藏阿里古格宣舞早期出现于原始社会宗教信 仰庆典与民族庆典中 。苯教时期,西藏阿里古格宣舞 有两个表现形式,其一是由二十个妇女身着盛装,左 右手臂交错立站成第一排舞蹈; 其二是将演员们分 成三组,分别组合成圆圈进行表演 。
(二)文化演绎的相关因素
1.客观因素分析
西藏阿里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发展自身的 传统文化项目,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风貌 。经济 社会发展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对于阿里地区 文化的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 由于西藏地区的地域条 件比较特殊,传统项目发展不均衡,阿里地方宣舞大 多流传于阿里 、札达县和普兰县,在同一个社会经济 类型下孕育出了各种风情的民族舞蹈, 体现出了人 民对生存发展的乐观心态 。
2.主观因素分析
西藏阿里地区自然生态圈区域面积广阔, 具有 丰富的物产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阿里地区逐 渐进入到新常态的社会环境, 人们经济收益持续增 长,族群民众的生活满意度日渐提高,推动了藏族体 育文化的发展 。例如,西藏阿里地区的大部分民众在日常耕作中不再使用传统的石磨和水磨糌粑, 而是 采用现代化的机械,提高了耕作效率与质量。从最为 常规的生产用具角度来看,也出现了诸多变化,民众体会到了生活变革带来的幸福感 。由此可见,西藏阿 里古格宣舞的文化演绎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自 然环境变化都有着密切联系。
五、传承保护和发展西藏阿里古格宣舞的对策
在西藏阿里地区,阿里古格宣舞被广为流传,并 受到了相应的发扬与保护 。 中央机构与藏族自治区 政府部门始终高度重视对阿里古格宣舞的传承与发 扬。2008 年 2 月,藏族自治区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中添加了宣舞项目;2008 年 6 月 7 日,中国国务 院在第二批中国国家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名录中将 宣舞列为了 510 项, 这对宣舞的保护与传承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 。宣舞凭借着特殊的民族艺术魅力, 在数千年的藏族民间艺术历史上广为流传, 经久不 衰,成为了藏族传统艺术的代表,是珍贵的民间文化 遗产,展现出巨大的艺术传播价值与无限的生命力 。 在“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下,宣舞这一传 统艺术形式必然发散出更加闪耀的光芒。
( 一 )完善宣舞创作
在距今一 千多年的象雄文化复兴时期, 古格壁 画中描绘了形象生动的西藏阿里古格宣舞, 为现如 今专家学者对传统舞蹈的研究留存了取之不尽 、用 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在《宫廷舞》《腰鼓舞》《庆贺图》 等舞种中,大部分蕴含着民族特色劳动韵味与浓厚的 宗教特点,为当今舞蹈提供了多样化的创作根基 。现 阶段,舞蹈创作应始终将“二为”方向作为准则,不断 发扬时代精神,奋发图强,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进而 创作出更多蕴含优秀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
后期宣舞创作时,应充分融入西藏传统阿里古格 宣舞文化中的团结精神,展现藏族人民与大自然顽强 拼搏的精神状态, 实现创作来源于劳动 、来源于生 活,通过劳动与生活获得享受与甘甜的生活状态,提 高编创者自身的舞蹈创新能力 。针对宣舞的创作,不 仅需要保留西藏阿里古格宣舞的独特风格, 还应注 重对民间优秀宣舞艺术的继承,合二为一,在遵循传 统宣舞节奏 、动作 、队形等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创新 。在宣舞创作的内涵方面,应做到继承与创新, 重点强调阿里古格宣舞的舞蹈特色, 实现对传统优 秀民俗文化的弘扬 。如若只一 味注重舞蹈创新,忽略 了对传统宣舞艺术的继承, 将难以体现舞蹈创作根 基,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意愿背道而驰 。纵观传统文化 的发展历程,任何优秀文化的流传都是在人民创新 与社会历史选择中得以留存,在弘扬与继承中得到 发展的,如若对传统文化全盘继承,不加以创新,将 属于复古主义 。宣舞创作中应注重对主旋律的宣传,遵循与时俱进的文化品质, 将舞剧创作思想置于首 要地位,展现人民幸福美好的精神风貌。
(二)在传承中创新
创新与传承存在缺一不可 、辩证统一的内在联 系,宣舞创作应在传承中加以创新,在创新中进行有 效传承 。现阶段,宣舞创作应保留创新与传承环节的 最佳舞蹈韵味,强调阿里特色艺术文化,创作人们喜 闻乐见的舞蹈形式,保存阿里文化的艺术生命力,使 阿里文化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针对西藏阿里古格宣 舞的创作,正是因为采用了创新与继承的文化思想, 才能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 。在宣舞服饰与表演动作 方面,主要借鉴古格壁画所描绘的场景,实现对整体 节目结构与舞蹈结构的构思, 通过舞者的身体形态 充分展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保留传统宣舞特色 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蹈艺术与民间舞蹈文化,在借 鉴国内外优秀舞蹈艺术的同时加以创新, 实现多元 素舞蹈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近年来,对于优秀传 统文化的传承, 做到了在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 挖掘 。
(三)拓宽宣舞的传承途径
1.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
2008 年 6 月,“宣舞” 成功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项 目, 人们看到了国家对西藏传统民俗文化 的保护与扶持 。借助国家非遗项目的支撑,“宣舞”艺 术不但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与传播, 同时获得了更多 人的认可。
2.借助专业院校传承宣舞
借助专业学校与研究机构研讨宣舞 。伴随宣舞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通过申报, 宣舞文化受到 了更多人的关注 。其中,部分专业舞蹈院校增强对西 藏阿里古格宣舞的研讨力度,提高了宣舞传播水平 。 音乐院校是舞蹈 、声乐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学习沟通 的关键平台,利用学科教师对宣舞的分析 、考察 、引 导, 学生将更加深入地学习并掌握阿里古格宣舞的 艺术形态 、舞蹈歌曲 、节目 内容等特殊元素 。通过专 业 院 校 在 教 学 工 作 中 对 宣 舞 文 化 的 深 入 探 索 与 实 践,将有利于这一优美舞蹈的传承与发扬。
3.借助社会音乐爱好者传承
通过调查研究得知,全国各地民众大都喜欢“宣 舞”艺术,这里面有的人了解宣舞历史,部分会唱宣 歌、部分会跳宣舞,充分展现了宣舞爱好者在西藏阿 里古格宣舞历史传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鼓励 与引导社会音乐爱好者学习 、宣传宣舞,有助于扩大宣舞传播范围,更好地实现对宣舞文化的传播 。
4.做好传承队伍建设工作
由于近年来人们对“宣”舞保护意识不足,引起 了很多民间艺术工作者的警觉, 并制定了一系列保 护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008 年,我国国务院将 “宣”舞等二十多种项目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 更多人重新认识这些民间艺术。“宣”舞蹈的传承和 发展,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具备积极意义,相关部门 应做好传承队伍建设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得 到更好地发展,就需要依附于人,让更多人成为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载体,重点关注与“宣”舞相关的民间 老艺术家,尽可能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从侧面体现 出国家对“宣”舞艺术的重视程度,吸引更多人参与 到“宣”舞传承工作之中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可以 利用电视 、广播等手段,加强对“宣”舞文化艺术的宣 传力度,在合适时期和地点举办“宣”舞讲座,向更多 人介绍“宣”舞真实的样子,以及该类艺术的传承意 义所在,激发民众的保护意识 。当“宣”舞成为我国的 文化品牌时,还能走向国际,向外国人展示我国传统 文化的魅力,营造文化氛围。
六、结语
综上所述, 任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只有在继承 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够经久不衰 。西藏 阿里古格宣舞尽管已经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但仍有 很长的路要走 。实践证实,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想在新 时期发光发亮, 仅仅依赖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 远远不够的,需要传承者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其 与现代文化艺术融合, 使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生 机,在创新中又不失其厚重的底蕴美 。 因此,对西藏 阿里古格宣舞进行传承和创新, 才能从根本上实现 对宣舞文化层面和艺术层面的双重保护。
参考文献:
[1]格 林 郎 杰 .西 藏 阿 里 古 格 宣 舞 的 综 述 研 究 [J]. 戏 剧 之 家 ,2020 (05):101.
[2]刘 璟 璇 . 宣 舞 舞 台 语 域 的 审 美 探 索 [D]. 北 京 :中 央 民 族 大 学 , 2019 年 .
[3]王若楠,柳亚奇 .藏族传统体育宣舞文化生态演绎[J]. 当代体育 科技,2017(21):134+138.
[4]贡嘎加玛 . 阿里独特艺术宣舞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探讨[J].西藏 艺术研究,2016(03):4-8.
[5]桑嘎卓玛 .西藏阿里宣舞蹈文化特征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 , 2015 年 .
[6]康卓桑姆,次仁旺杰,赤列伦珠 .浅谈阿里札达县托林“宣舞”艺 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4(18):29-31+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3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