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新媒体视域下的舞蹈变革初探论文

发布时间:2023-07-12 10:50: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深度渗透对舞蹈艺术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影响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而且还与舞蹈作品的语言构成发生化学反应,引发舞蹈革新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舞蹈的总体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新媒体舞蹈亟待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通过科技赋能,深度创新融合,推动舞蹈艺术创作的革新变化,以此谋取舞蹈艺术在新技术条件下的蓬勃发展 。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舞蹈艺术,舞蹈创作,变革

  一、新媒体时代下舞蹈创作的技术背景

  ( 一 )舞蹈创作的传统范式

  传统意义上理解的舞蹈创作是编导基于对题材 的启发和提炼, 在特定语境下创造出具体舞蹈艺术 形象,搭建作品的框架,并进行舞蹈动作编创,进而 传递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过程 。传统舞蹈 创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题材一般都来源于创作者 日 常积累的生活素材,内容较为单一;在题材的准备阶 段,由于没有新媒体技术的助力,往往都需要耗费大 量的时间精力;同时,这个阶段的舞蹈表现场景基本 以舞台为主, 编导对作品的编创都建立在舞台表演 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编导的发挥空间 。除 此之外, 此时舞蹈作品的情感输出和价值取向等都 大致相似, 并且在创作手法上基本以单一叙事的情节性舞蹈为主。

  传统秩序下的舞蹈创作往往是局限 、固化的,这一阶段的舞蹈创作在题材选取 、舞蹈表达和情感输出等各方面都遭到掣肘。

  (二)新媒体舞蹈的“科技赋能”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舞蹈艺术与新媒体 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催生了新媒体舞蹈,新媒体舞蹈 的产生是舞蹈艺术史上一 次划时代的变革 。舞蹈艺 术不仅是一 门表演艺术,更是一 门创作艺术 。 因此, 新媒体舞蹈的革新,推动了舞蹈创作数字信息化发展。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舞蹈创作不断创新发展:新媒体对于大众文化的传播使舞蹈艺术的创作内容更加丰富;诉诸虚拟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技术 、舞美技术和各种声光电技术等,舞蹈作品的语言建构 、表现形式以虚拟化的方式逐步得到完善 。 网络媒介和流量的渗透和普及, 使舞蹈艺术的传播走向大众化和多元化,从而更刺激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

 
  二、新媒体技术背景下舞蹈表达形式的转换

  ( 一 )表达内容的置换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打破了舞蹈艺术传统表达形式的壁垒,深刻影响了新时代舞蹈表现内容 。新媒体舞蹈表现的内容置换体现在其精神文化输出和表现结构手法的更新升级上。

  一方面,大量新媒体表演艺术实验为新媒体舞蹈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与素材 。舞蹈艺术表现的内容也不再以单 一 的传统题材为主,编导积极汲取新媒体时代广泛传播的大众文化,在舞蹈表现的题材内容方面不断丰富创新。

  另一方面,新媒体带来的多感官体验打破了传统舞蹈艺术单一叙事的表现手法,助推现代抽象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多元化价值观的表达 。例如:新先锋派舞蹈家摩斯·肯宁汉在创作过程中借助电脑,对舞者姿态随机抽签的“机遇编舞法”进行舞蹈编排,从而创作出《旅行日志》《多重虚构》等作品 。这种新媒体技术介入的新时空效果, 呈现出偶然性的舞蹈编 排和非人力操作所为的抽象性逻辑线索 。在这一技 术背景下,现代抽象舞蹈得到了极大发展。

  新媒体舞蹈表达内容的置换体现在舞蹈艺术对大 众文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吸收和内化,充分结合时代特 点和现代化审美,有利于舞蹈艺术内涵的创新和升华。

  (二)表达形式的变革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舞蹈艺术的表现 形式方面 出现了创新性变革,这样的创新性变革主要体现在 舞蹈语言的更新上,而舞蹈语言的更新则包括以下 两个方面:

  1.舞台的“矩阵化”

  舞台矩阵形式的创新, 即新媒体舞蹈表演空间 的创新,指的是舞蹈表演环境在多媒体声 、光 、电等多重因素协调统一下,借助全息投影 、3D 屏幕等,实现沉浸式剧场与虚拟科技的结合 。例如舞剧《只此青绿》所使用的转盘式舞台,科技含量高,且新颖独特, 观赏效果极佳 。舞剧在时空切换时打破了传统二维空间动画片式呈现,而通过舞台的转动,以立体的三 维切换效果,使观众获得不间断的沉浸式视觉体验, 有一种高度现代化的审美享受。

  2.表演者的虚拟与仿真

  新媒体舞蹈表演者的形式创新是通过 3D 投影 、 建模 、虚拟现实等技术创造出虚拟的数字化人物形 象进行表演 。以 2022 年北京卫视春晚中的跨次元舞 台秀《星河入梦》的虚拟表演者苏小妹为例,她为大 家展示了舞剑 、吟诗等表演,并与青年歌手刘宇相互 配合 、积极互动,共同打造了一场视听盛宴 。她作为 仿真的数字虚拟表演者,是 3D 建模之后再采用增强 现实技术,将其投影到舞台中的科技成果 。而近年来 诸如此类的虚拟表演者、虚拟偶像等已屡见不鲜。

  新媒体舞蹈表达形式的数字化变革是现代科学 技术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新媒体技术推动了 舞蹈表达形式向多元化发展,催生了人影互动 、多媒 体剧场等多种新媒体舞蹈表现形式, 展现了新媒体 舞蹈的形式美。

  (三)舞蹈传播方式变更

  1.传统舞蹈的传播媒体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新媒体而言 的,它以广播、报刊、广告、电视等媒介为主 。在网络媒 体发展普及之前,舞蹈艺术主要通过传统媒体来传播。

  传统媒体对于舞蹈艺术的传播具有时空局限性 。舞蹈是一 门综合视听的艺术,它需要具备成熟的 传播体系和完备的传播功能 。而像广播、报刊这类媒 介的传播功能较单一,且通信覆盖的范围较小,不能 满足舞蹈艺术的呈现条件 。 因此传统媒体下的舞蹈艺术并未得到广泛传播。

  2.新媒体舞蹈的传播媒体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 新传播媒介的 日益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舞蹈艺术的传播, 同时它也不断冲击 着传统的舞蹈传播方式。

  新媒体时代下舞蹈传播以舞蹈影像为主。在对专 门化舞蹈摄像的探索过程中,专为镜头编创的舞蹈影 像作品开始批量出现,例如各种舞蹈纪录片的推出,促 进了舞蹈艺术的传播。随着新媒体媒介,如抖音、B站、 中舞网等 App 平台和网站的迅速崛起, 极大地丰富 了舞蹈艺术传播方式。除此之外,“信息时代大众传播 的类型化, 使得受众理论从传统的 ‘传者本位论’向 ‘受众本位论’转移。 ”网络个性化推荐的算法使舞蹈 艺术的传播更具针对性 、精确性和高效性,增进了编 导、演员 、受众之间的黏性,从而吸引核心受众人群。

  舞蹈艺术传播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 打破了 时空限制,提升了舞蹈艺术审美效率,助推新媒体舞 蹈艺术步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新媒体舞蹈的艺术特征与传播特点

  ( 一 )表现的“虚拟性”

  虚拟性是新媒体舞蹈最显著的艺术特征, 它由 新媒体技术的虚拟性所决定 。舞蹈作品中虚拟的空 间和舞者都是通过动态图形技术, 将具象的实质性 舞蹈环境或者演员虚拟化, 并将舞蹈艺术所表现的 抽象的只可意会的精神内容转化到屏幕上, 具体而 生动地表现出真实意境。

  新媒体舞蹈借助全息技术、3D 投影、增强现实等 技术,将舞蹈意境和表演者虚拟化 。舞蹈《雀之恋》的 舞台中,几只翩翩起舞的蝴蝶,以及舞者身后幽蓝色 的原始丛林等元素,都是通过新媒体全息技术将舞蹈 所处的真实情境展现出来的, 搭配上舞者优美的动 作,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具有极强的互动感 。

  新媒体舞蹈的虚拟性凸显了舞蹈艺术数字信息 化和现代化, 它使作品的舞蹈语言和情感表达最大 程度地被观众接收 、共情,从而使舞蹈的审美特征和 艺术风格更具时代性 。

  (二)观演关系的非“在场性”

  1.环境不在场

  对于观众来说, 新媒体舞蹈的表演环境是不在 场的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舞蹈表演 的主要观赏方式由现场观看向线上观赏而转变 。而 线上表演环境的不在场性给观众带来更清晰直观的 审美享受, 便捷的观赏方式不仅帮助节省了时间和 金钱成本,还能让观众有更舒适自在且随意的享受, 是快节奏生活下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2.观众不在场

  对于新媒体舞蹈表演者来说,观众是不在场的 。 观众是舞蹈表演 、录制 、后期制作到传播的最后一个 环节, 因此观众与舞蹈作品的表演不在同一个时空 维度 。舞蹈演员没有现场演出压力,有利于呈现出更 精彩的表演 。除此之外,精心设计好的舞台镜头和专 门化的展示视角, 为观众传递了更完美的视觉效果 和艺术体验 。因此,这种不在场性推动了新媒体舞蹈 作品的精细化发展和完美化追求。

  3.语言的虚拟

  对于舞蹈艺术作品本身来说, 新媒体技术使得 舞蹈语言不在场化, 它的不在场性来源于舞蹈表演 主体的多元性和虚拟性。

  以网络上风靡的特效舞蹈为例, 许多网友借助 “电影特效魔术师”、3D MAX 等软件后期制作出一些 绚丽新奇的特效,并将其融为舞蹈语言的一部分,最 后呈现出以舞蹈表演为核心语言,并融合多种新媒体 元素,且具备综合性和虚拟性舞蹈语言结构的作品。

  总体来说,舞蹈艺术的不在场性是其与新媒体 技术充分融合发展的结果 。新媒体技术为舞蹈艺术 的 一切可能性提供了物质支持,是推动舞蹈艺术现 代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

  (三)传播的交互性

  1.线下互动

  舞蹈艺术是一 门综合视听的艺术, 现场演出是 舞蹈作品最基本的表演传播形式,因此,线下互动是 观众与舞蹈作品最基本的交流互动方式。

  而新媒体时代下, 观众与舞蹈的线下互动也不 同于传统时期的线下互动 。新媒体技术为舞台表演 营造出极其真实的舞蹈氛围, 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 体验 。除此之外,在现场的环境氛围烘托下,观众极 易产生距离感应和声音感应等互动。

  线下互动给观众带来的互动感更直接 、强烈,更 有利于激发观众对于舞蹈作品视觉和情感上的共鸣。

  2.线上互动

  网络媒介的发展使得观众与舞蹈的互动方式逐 渐以线上互动为主, 由于网络互动的受众容量是无 限大的,因此线上互动的规模远远大于线下互动。

  观众与舞蹈作品的线上互动从早期的迅雷 、BBS 等媒介,到现在的评论 、弹幕等功能,互动方式不断 便捷化,互动性不断增强 。而这些多元化的评价反馈 成为舞蹈艺术创作的外在驱动力, 有利于推动舞蹈 创作的改进完善, 对新媒体舞蹈艺术的长期发展有 着重大意义。

  因此作为舞蹈创作者, 应当充分把握观众与舞 蹈艺术的互动性 。打破信息孤岛,积极搭建多元化互 动平台,注重观众的反馈和评价,从而推动舞蹈艺术的良性发展。

  (四)新媒体舞蹈的“大众化”

  在艺术传播碎片化的大背景下,构建起一个便捷又广泛的线上共享模式, 舞蹈艺术由高雅殿堂逐渐走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 门雅俗共赏的艺术 。

  互联网新媒介的发展为舞蹈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这些媒介的受众面广大,使得新媒体时代下舞蹈艺术的传播也逐渐大众化 。例如在综艺《舞蹈风暴》爆火之后,网络上掀起了一 阵学习舞蹈的热潮,引发网友竞相跟风模仿 。之后还相继推出了多档舞蹈类综艺,扩大了舞蹈艺术的市场 。

  新媒体技术推动了舞蹈艺术的传播, 并扩大了舞蹈艺术的影响力,体现了舞蹈艺术以人为本 、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特征。

  (五)观演的“流量性”

  新媒体舞蹈传播还具有流量性的特点, 由于互联网时代流量庞大,且流量持续上升,优秀舞蹈作品的出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这些在网络发酵下的流量激增不仅推动了舞蹈艺术本身的传播, 还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链的发展 。例如舞剧《只此青绿》推出后,推动了美术界对它的前文本《千里江山图》画作研究,并推出了一 系列相关文创产品 。除此之外,它融合山水画艺术进行探索创新, 也为其他多元艺术交叉融合发展提供典范。

  舞蹈作品观演的流量性扩大不仅有利于优秀舞蹈作品的宣传推广, 还有利于拓宽舞蹈艺术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甚至带动与其他艺术产业的多元融合和创新升级 。

  四、新媒体技术对于舞蹈创作的正向作用

  ( 一 )创作思维的个性化

  新媒体时代, 人们普遍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编导的创作思维不再受限,摒弃了重复单一又机械的院校式创作模式,打破了传统舞蹈语言框架和舞蹈表演空间局限,使舞蹈创作进入到一个更为自由灵动的空间,更具个性和独创性。

  这种个性化体现在每个编导特有的思维方式 、情感状态 、经验经历,以及对新媒体技术的接受度方面 。在创作过程中, 每个编导逐渐形成了一套专属的 、独特的具有个性化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的创作思维和体系 。以周莉亚和韩真执导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和《只此青绿》为例,从极具韵味的《渔光曲》片段的旗袍蒲扇,到精妙绝伦的“青绿腰”,无论是舞剧的动作设计,还是多维度空间舞台的呈现,都能体现出编导对诗意化审美艺术风格的高度追求。

  创作思维的个性化发展是推动新媒体舞蹈创作发展的内驱力,它使新媒体舞蹈呈现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新风貌, 体现出新时代下舞蹈艺术发展的 蓬勃生命力 。

  (二)创作形式的新颖化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 舞蹈创作形式和手段 逐渐向数字信息化转型 。舞蹈创作手法与现代新媒 体科学技术不断融合,形成了新兴的舞蹈编创技术, 使得舞蹈创作形式更丰富和新颖 。

  在创作过程中,新媒体舞蹈不再像传统舞蹈创作 那样以固定化的肢体动作为落脚点进行编创,而是运 用舞蹈编排软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现代舞美科技 等新媒体技术来探索舞蹈编创手段的多种可能性,为 当下舞蹈创作提供更便捷、省时、高效的手段。新兴的 创作手段使编导头脑中的想象最大程度地转变为现 实,以更鲜明的方式更加充分完整地表达出来 。

  舞蹈创作形式的新颖性和技术性有利于人们更 加深入挖掘舞蹈艺术作品的内涵, 使舞蹈艺术的创作和呈现更加多样化。

  (三)视觉呈现的多维化

  舞蹈艺术是一 门视觉呈现的艺术, 舞蹈创作过 程中的视觉呈现效果则是编导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 舞蹈艺术视觉呈现逐渐向多维 化方向发展。

  传统舞蹈创作只将二维平面空间作为视觉呈现 的落点, 视觉效果以一幕一幕更迭交替的画片式画 面呈现出来 。而新媒体时代下,舞蹈创作关于视觉呈 现的思考更加深入且结合实际 。它采取各种舞美科 技、舞蹈构图技术等科技手段,以三维立体空间的视 觉效果呈现出来,使舞蹈场景的切换做到流畅自然, 克服了传统舞蹈的弊病 。前文所提到的舞蹈作品《只 此青绿》,它以一个转盘式舞台借助三维立体视觉效 果进行场景切换,增强了舞台的艺术表现力,以多维 化的视觉体验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

  新媒体舞蹈中视觉呈现的多维化有利于营造舞 蹈表演的意境, 通过新媒体技术塑造的虚拟空间和 人物,更完整地呈现了舞蹈艺术形象,并极大地增强 了舞蹈的表现性,从而使观众的沉浸感更强,进而拥有情感共鸣。

  五、新媒体技术背景下舞蹈艺术的新要求

  ( 一 )创作难度的提高

  新媒体时代下,舞蹈艺术面临转型发展,舞蹈创 作的难度因此不断提高, 它一方面体现在新时期对 于技术手段的要求 。另一方面体现在高速发展的艺 术大环境下舞蹈作品之间的激烈竞争。

  基于这一要求, 编导应当在继承传统舞蹈艺术 精髓的基础上, 以更加独特敏锐的眼光和善于捕捉 新 事 物 的 能 力,不 断 开 拓 创 新 思 维,同 时 积 极 促 进

  舞蹈创作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 可适当掌握一 些新技术手段,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使自己的作品 既新颖独特,又具有大众主流文化内涵,以此不断提 高作品质量,深化作品内涵。

  (二)声光电的新要求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 舞蹈艺术对舞美提出了更 高要求,推动了舞台技术中声光电应用的更新升级, 它要求舞台场景制作技术 、灯光技术 、音响技术等多 种声光电技术应用的协调统一 。借助这些多重要素 的构联,凸显舞台表演主体,增强舞蹈表演的质感和 张力, 从而使舞蹈艺术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更加 鲜明,使舞蹈艺术的表达更充分 。这昭示着新媒体技 术与舞蹈艺术的进一步融合, 它激发并推动了舞蹈 创作对于技术型编舞人才的需求 。因此,在创作过程 中,应推动舞蹈编导与技术人才的积极合作,或促进 舞蹈编导的全能发展, 以满足新时代对于舞蹈艺术 的数字信息化需求。

  (三)受众水平的新层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以及人们物质生活 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对精神生活产生了更高追求, 因此新时期大众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水平和层次也 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受众即市场,基于这一要求,舞蹈艺术的创作应 努力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 这需要编导以更敏锐独 特的眼光去探索创新,不断追求在视觉呈现 、内容表 达以及情感传输等方面的艺术效果和风格特色,从 而形成一种立足于创意理念, 并融合高新技术手段 和互动设计理念的新型舞蹈艺术 。除此之外,编导还 应该积极关注受众反馈, 促进舞蹈艺术与大众文化 的充分融合,推动舞蹈艺术回归大众。

  (四)细节要求的新执念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舞蹈艺术具有“非即时性保 存”的特点,并对于细节具有完美的执念和追求 。基 于此, 舞蹈编导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和审美 素养,不断打磨完善作品细节,借助新媒体技术精准 设计细节内容,提高作品质量 。还要求编导具有不断 追求完美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以保证舞蹈作品的不 断完善和精益求精。

  (五)受众的审美变迁

  1.内容形式的新需求

  新媒体时代下,随着新媒介的创新发展,极大地 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使得观众的眼光 、思想和审美变 得愈发挑剔。观众对于舞蹈艺术的审美需求也不再像 传统那样仅仅追求舞蹈作品的情节性和情绪性,而是 不断追求舞蹈作品的沉浸式体验。因此新媒体技术带 来的视觉盛宴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新需求。

  而受众对于舞蹈艺术内容形式的新需求引领着 舞蹈创作发展的新方向 。舞蹈艺术应鼓励创新化的 创作模式,促进创作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并且结合时 代潮流,积极融合新媒体技术进行不断探索创新,进 而丰富发展舞蹈艺术的新内容形式, 推动舞蹈艺术 创作的数字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

  2.受众需求的差异

  新媒体时代, 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地推 进信息爆发式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舞蹈艺术受众的 品位也在复杂多样的信息环境下发生改变。

  在一个舞蹈剧场中,或许只有小部分的人纯粹为 了欣赏艺术而来,除此之外,受众还有一些其他需求, 例如受粉丝文化的影响,有些人是为了追星,并将他 们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寄托在偶像的出色表演上。有些 人为了在枯燥无趣的工作生活之外找点乐子,打发消 磨时间。还有些人是为了短暂逃离快节奏生活的无所 适从,通过舞蹈艺术中的情感共鸣来获得归属感。

  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标准的差异性推动了舞蹈艺 术的多元化发展, 要求舞蹈创作多元性和兼容性发 展 。为了满足受众的复合型审美需求,编导应重视观 众对作品的反馈, 不断促进舞蹈作品各方面特性的 统筹和协调, 促进舞蹈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与大众性 的结合统一。

  (六)科技赋能的深度融合

  1.继承创新,深化内涵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高速发展, 要求新媒体舞蹈 的发展不能一 味地满足于当下而停滞不前, 因此不 断深化舞蹈艺术内涵是新时代带来的考验与挑战。

  一方面,传承优秀传统精神内核是舞蹈艺术发展 的底层逻辑 。舞蹈本身是以人体为物质载体,来抒发 情感表达语言的艺术 。传统的舞蹈表演虽然情感内 敛,但是却有丰富的内涵与韵味,具备其独特的艺术 性 。传承发扬传统舞蹈的艺术性是舞蹈艺术发展的 必然要求 。除此之外,舞蹈艺术创作还应当注重文化 内涵的核心 。文化内涵的形成贯穿于整个历史社会 中舞蹈艺术的发展进程, 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 断沉淀得到的,因此,继承传统文化内涵是舞蹈创作 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另一方面,创新是促进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引擎 。 应在继承传统内核的基础上, 不断深化创新舞蹈内 涵,为舞蹈艺术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为其可持续发展 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应 促进舞蹈艺术与科技的不断融合和共同协调发展 。 创作者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积极探索新媒体 技术与舞蹈艺术发展的新道路 。坚持新媒体舞蹈创 作 的 不 断 改 革 创 新,并 通 过 实 践 来 检 验 探 索 方 法,不断促进新媒体技术与舞蹈创作的深度融合发展。

  继承和创新是促进新媒体舞蹈艺术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 只有在继承传统内核的基础上不断融合新技术进行探索创新,才能不断深化舞蹈创作内涵,促进舞蹈艺术的不竭发展。

  2.“以技入道”

  新媒体时代,随着数字化科技的普及,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极大地拓宽了舞蹈艺术领域的发展方向 。新媒体技术赋能于舞蹈艺术的创作和表达,不断深化舞蹈艺术的内涵,为新媒体舞蹈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它不断向前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 不能让舞蹈艺术过度依赖并一味迎合新媒体技术,让其艺术性被科技性所替代吞噬,使舞蹈艺术在与科技盲目的融合中深陷桎梏 。

  必须理清新媒体与舞蹈艺术的关系, 分清主次,以技入道。应将新媒体技术作为舞蹈艺术的辅助力量融入其中,以新媒体的形式寓于舞蹈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之中,将新媒体元素内化为舞蹈艺术中的一部分,这也要求编导不断寻找新媒体技术与舞蹈创作间的平衡点,秉持更科学理性的态度应用新媒体 。在创作手法上推陈出新,并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创新,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舞蹈艺术形式。在科技赋能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根据现代化的审美语境进行舞蹈艺术的表达和传递,不断探究深化舞蹈艺术的文化内涵 。

\

 
  六、结语

  新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创作融合改变了传统舞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 并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蹈艺术的审美需求和艺术特征, 推动了舞蹈艺术的现代化进程 。新媒体舞蹈艺术发展之路并不是周道如砾的,新媒体技术带给舞蹈艺术的不仅是机遇,还有面临转型的新挑战和新要求 。新媒体舞蹈从产生到发展都在社会中经过不断探索 、创新 、实践和发展,并在不断发展中同时吸收来自其他方面的优点 。持续深化舞蹈艺术创作本身的内涵, 从而逐渐形成一套具备综合性 、实践性 、科学性的新型舞蹈艺术创作体系, 这不仅对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还为其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

  参考文献:

  [1]薛芸芸 .浅析新媒体元素对当代舞蹈创作与传播的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6):111-114.

  [2]张涵 .新媒体视域下舞蹈创作的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2022 年 .

  [3]范丽琴 .新媒体视域下舞蹈编导的创作发展研究[J].艺术大观 ,2022(06):79-81.

  [4]朱芳 .后现代新媒体艺术的泛娱乐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7(03):73-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92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