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新媒体技术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中 运用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3 15:13: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本文先研究了中国民族声乐传播与教育的现状,发现有方式落后、民族特色挖掘不充分等问题,为了加强 新媒体技术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中的运用, 通过拓宽渠道、丰富内容、调整问题以及提升感知力等措施, 希望可以 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中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

  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其 传播及教育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起 来的新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实时性以及大容量等特点,这些 特点的合理运用可以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中发挥重要的指 导作用,创新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的形式。

  一、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的现状

  (一)传播与教育方式滞后


  在当前中国民族声乐传播与教育中,其口传心授的传播方式无法满足当前时代的发展,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精确性低且传播范围小的特点。而且在传播过程中, 要明确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地位。在传播主体发出信息后,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具有选择意识的传播过程的合作者,帮助传播主体扩大传播范围。但是在当前,中国民族声乐传播中,只能在一些大型晚会的表演中与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民俗活动中看到民族声乐的艺术形式,在整体演出中民族声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演出频率较低且观众相对较少, 因此中国民族声乐并不具备良好的传播效果。另外,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其传播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在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播及教育中,只有在课堂、音乐厅等特定环境下才能有序进行,无法为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提供更多的动力。在新媒体渠道的影响下,相比于中国民族声乐,流行音乐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可以得到广泛的传 播,这种现状也拉开了中国民族声乐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传统的 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学方式, 受到技术的影响, 传播渠道有限, 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中国民族声乐传 播及教育可以对其传播和教育方式进行丰富,提升传播效率和教 学效果,激发更多学生和受众的兴趣,扩大影响范围,为中国民 族声乐的传承提供更大的支持。

  (二)没有充分挖掘民族特色

  民族声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是一种民族歌唱艺术。相比 于戏曲、说唱、民歌等其他艺术形式, 中国民族声乐具有时代性、 民族性、艺术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对中国 民族声乐进行欣赏。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中国民族声乐,要对 其民族特色进行挖掘, 使其在传播及教育过程中具有更多的特色。 当前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已经在挖掘自身民族特色中取得一定的成 果,但是还受到一些现实因素的影响, 没能对其进行深入挖掘 [1]。

  首先,在所有的民族声乐表演者中,大部分老一辈的民族声 乐艺术家都是在民间成长起来的,自小就生活在传统艺术的环境 中,在传统声乐基础和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其民歌或戏曲功底也 非常扎实。相比这些民族声乐艺术家,年轻的民族声乐表演者在 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没有受到民族艺术的耳濡目染,其基本功不扎 实的问题普遍存在。其次,在民族声乐表演中,为了使其民族性得到更加全面的体现,在民族声乐传播过程中除了注重技巧,还 要将民族特有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声乐作品表达出来。最后,中国 民族声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在其传播及教育中,还 要学习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的 实际过程中,传播者、教育者、学习者没有学习传统文化的相关 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深入的了解与认 识,对于中国民族声乐的魅力没有真正地领悟。

  二、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中运用新媒体技术的措施

  (一)拓展传播及教育的渠道


  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合 理运用,可以对以往传播及教育的渠道做出改变,突破电视、广 播等传统媒体的技术限制,以及节目播出的时间限制,利用新媒 体技术, 将中国民族声乐与主流媒体音乐应用结合,通过图像流、 文本流、视频流、声音流等方式完成信息的传递,在新媒体音乐 平台中做好中国民族声乐的分类,创新内容,稳固现有的部分受 众,吸引更多新鲜受众。另外,还要在自媒体平台、新媒体电台 以及互联网节目中拓宽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的渠道。作为互 联网发展的产物,自媒体平台可以让普通大众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和传播者,基于其普泛化、私人化、自主化、平民化等特点,利 用互联网等方式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民族声乐 [2]。

  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中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 以提升受众及学生对中国民族声乐的欣赏能力,在其学习过程中 具有更强的直观性, 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加清晰的学习思路。 新媒体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有内容丰富、展现方式更加直观的特 点。将新媒体技术融入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使其成为教 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和手段,让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与视频、声音、 图像等元素结合起来,充分展现出其中蕴含的民族特色,改善教 学内容枯燥乏味的问题,通过图文并茂、直观高效的教学方式, 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国民族声乐过程中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教育 心理学明确表示,人在学习活动完成后对于知识的记忆具有一定 的特点,其中有 15% 来自听觉,还有 25% 来自视觉,因此在开展 中国民族声乐的教育活动中,要将这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提升课 堂中的教学效果,促使更多学生对于民族声乐的学习效率得到大 幅度的提升。

  在以往的中国民族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都是教师通过 唱歌示范使学生加强对民族声乐知识的理解,主要依靠听觉作 为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中融入新媒体技术, 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在正式学习 民族声乐之前对于民族的发展历程与特色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 识,将民族音乐中复杂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民族声乐的学习过 程中,将发声过程中喉咙以及身体头部等方面的变化加入教学 课件中,向学生更加直观地展示民族声乐在发声过程中各个器 官的变化情况,使其全面掌握这些变化情况的细节,提升对于 民族声乐的学习效率。

  (二)丰富传播与教育的内容

  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中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打破传 播内容的传统性,提升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中国民族声乐在传播 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要坚持创新的原则,使其 自身具有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和内涵,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 发扬与传承。在吸收胡乐特点的基础上演化出唐代大曲,将二黄 与西皮相融合才出现了京剧,吸收了蒙古族民歌和陕北民歌的特 点之后才形成了鄂尔多斯独具特色的满汉调,受西洋声乐技法的 影响,我国近代民族声乐艺术也在不断创新,这些都是声乐跨界 的成功案例,也为扩大中国民族声乐传播范围提供支持。基于当 前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了提升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播影响,要结 合时代特色与社会文化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创新,在新媒体技术 的支持下发展更加多元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实现中国民族声乐 艺术的兼收并蓄,跨界创新。

  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使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内容更加丰 富。在中国民族声乐的教育过程中,为了大幅度提升学生对于民 族声乐的演唱水平和学习能力, 教师作为民族声乐课程的引导者、 组织者、设计者,要对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对于教 学改革的职责要主动承担,结合教学需求与教学环境的变化,优 化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理念,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新媒体 技术,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对于民族声乐学 习的积极性,使其在对民族声乐有正确理解和认识的前提下,主 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还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 以表演实践为辅,小课教学为主的训练模式,使学生在提升心理 素质的同时还能加强对民族声乐的锻炼。另外,教师还要结合学 生的整体情况设置合理的课程,可以在民族声乐教育过程中贯穿 民族声乐精品赏析、民族声乐文化以及声乐基础理论等课程。在 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同时开展线下的民族声乐课堂和线上的网 络电子信息课堂,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民族声乐课 堂的教学资源更加多元、丰富。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在新媒体技 术的支持下,使民族声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突出教 学活动艺术性的同时对于学生学习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帮助学生 提升个人在民族声乐学习中的综合水平 [3] 。提升学生音乐能力 与素养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开展实践训练,为民族声乐知识与技 巧的吸收和转移提供更多的助力。
\

  在中国民族声乐教育的前期,教师可以通过对互联网技术的 应用,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专业制作或典型代表的 相关课程内容收集起来,利用新媒体技术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播 放相关的视频内容,将丰富的民族声乐知识通过图像和声音等形 式向学生展示,可以在中途或者最后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其结合 学习内容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使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效果 可以得到强化。加强声乐与新媒体的综合运用,使学生对多媒体 现场表演在课堂中进行模拟,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影响,中国民 族声乐教学的要点和重点进一步明确,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并掌 握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对于课堂中的讲解内容也有更加深入的 了解,促进理论实践二合一的初步实现, 提升民族声乐的教学效果。

  (三)调整传播教育中的问题

  在以往的民族声乐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都是通过个人的听觉感受评价不同学生的音质好坏,判断其发声方式和部位等是否准确,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声问题,教师要对其错误进行讲解,然后逐个开展纠正工作。但是在民族声乐教学结果的展示过程中,由于人体通过骨质传播听到自己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听到他人发出的声音,而且其传播效果还会受到距离的影响。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传播介质的不同,导致人体在听到他人的声音与自己的声音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情况也使得学生难以明确自身在民族声乐中的问题。

  在中国民族声乐教育中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在民族声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发声技巧等问题。运用新媒体技术将学生的发音情况与新媒体软件同步起来,在录音完成之后,形成不同的波形图案。教师要对教学中的发声技巧与波形图案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不同学生产生不同的波形图案,教师可以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快速掌握民族声乐的发音技巧,使学生可以通过波形图案对民族声乐发音的认知更加准确、具体,促进自身可以在日后的民族声乐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4] 。鼓励更多民族声乐的专业人才创新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形式,将独具中华民族音乐特色与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推广。

  (四)提升受众的艺术感知能力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为中国民族声乐的传播及教育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将中国民族声乐在更多的融媒体平台中传播,扩大其自身的影响范围,吸引更多群体加强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关注与研究。在中国民族声乐的教育过程中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提高民族声乐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感知能力,提升个人的艺术综合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在开展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活动时,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教师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培养个人的新媒体素养,使自身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通过新媒体技术个性化、创造性、多样性以及开放性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学习兴趣,通过巧妙地引导,利用多媒体方式展现民族声乐的特色,学生对于专业的民族声乐知识与发声技巧可以更好地掌握。为了有效提升学生民族声乐的水平,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舞台表演,通过舞台中的实践与锻炼, 巩固自身民族声乐的学习内容 [4]。 由于部分院校缺乏专业的表演舞台,无法向学生提供充足的表演机会,导致学生民族声乐的专业水平很难得到突破。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解决。通过对 VR 模拟技术的运用设置虚拟的舞台,利用音箱营造出立体化的音效,将大屏幕与学生的表演情况进行同步展现,记录学生在模拟舞台中的表演情况,使学生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更加明确,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艺术感知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 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拓宽民族声乐的传播渠道,推动民族声乐 的教育改革,创新民族声乐艺术的表达形式,推动民族声乐艺术 与其他艺术的融合,使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得到更好的发扬与传承, 吸引更多受众关注民族声乐艺术。

  参考文献:

  [1] 孙消 . 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 [J]. 四川戏剧 ,2021(6):101-103.
  [2] 翁鹤 . 新媒体技术在中国民族声乐传播及教育中的应用:评《新媒体音乐传播 : 理论与实践》[J]. 中国科技论文 ,2021.16(10):1173.
  [3]陈欣荣.新媒体下大学声乐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黄河之声,2020(13):34-35.
  [4]包国军.新媒体技术在高职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传播力研究,2020.4(21):105-1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752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