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音乐是一种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其依托一串串有规律的音乐符号,传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绪。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音乐作品,能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流动,找寻到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从审美生态学维度鉴赏音乐作品,可赋予音乐作品鉴赏更宽阔的审美空间,使人们在鉴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审美启发。本文以审美生态学为基础,结合构建主义思想分析音乐审美价值、目标与工具的表达机制,探讨如何展开音乐作品鉴赏。
关键词:审美生态学;音乐作品;鉴赏
随着我国音乐美学的发展,人们的音乐审美理念发生了变化,音乐作品评价从“好不好听”到“有没有感染力”的转变,说明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不断提升,但面临不同的主义、流派与风格,人们在鉴赏音乐作品时依旧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而对音乐审美展开的判断分析与逻辑辩证,仍没有真正揭露出审美活动的本质。审美生态学理论指出,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平等交流,这开辟了“共生之美”的审美范式,为音乐作品鉴赏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审美生态学发展和理论优势
(一)审美生态学发展
随着现代美学体系的建设,我国美学开始由单一板块向系统整合的方向发展,在审美对象、审美关系、审美活动、审美价值等方面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极大拓宽了审美范围、丰富了审美内涵。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以袁鼎生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汲取了以往的美学研究成果,提出了生态美学理论。该理论通过对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审美活动的内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审美理念及其历史走向、历史过程与历史展望上的不足。
(二)审美生态学理论优势
相较于其他美学理论,审美生态学理论研究具有以下四点优势:一是强调美是主客体审美潜能的外在表现,强调主客体在审美中的共生与整生关系;二是强调审美场是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部分组成的审美生态圈,包括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审美思维、审美方法等审美潜能,以及审美客体的美的内容、形式等审美潜质;三是将美感视为主客体审美意象的集中体现,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四是将审美研究深入审美场的运行机制,从中挖掘审美主体的潜能和审美客体的潜质,提高二者的审美张力,同时在遵循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历史发展规律,对审美的形、意与情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从而体现出了审美整体结构的发展机制与运行规律。这无疑开辟了审美研究方向,丰富了审美体系。
二、审美生态学下的音乐作品鉴赏机理
审美生态学维度下的音乐作品鉴赏是音乐学、美学与生态学的有机结合,其将音乐作品看成一个审美生态系统,将整个音乐鉴赏活动看作是审美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其结合系统整合美学建立超越机制,体现音乐作品鉴赏的审美生态。音乐作品鉴赏作为音乐审美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的是一种审美思想和审美方法。从音乐创作到音乐表演再到音乐鉴赏是一个审美场的运作过程,在系统生成的美学结构中,审美场不停地运转着,场中各个因子要保持健康、和谐、平衡与稳定的状态,必须遵循一定的运转规律。审美场的发展形态具有较强的生发力,体现在“量”与“质”的变化上。“量”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内容、审美形式等,“质”包含新的审美场生成、审美场的质变、审美场转型的内在动力等,在“量”的作用下审美场实现了“质”的变化,推动了整个音乐审美生态圈的良性发展。从实践角度来说,音乐审美活动依托音乐创作实现孕生,依托音乐表演实现范生,依托音乐鉴赏实现回生,其中音乐作品鉴赏是一次审美场运作的最后环节,直接关乎审美能否循环往复和螺旋攀升,它不只反映了音乐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着审美价值、审美目的和审美工具。
三、审美生态学维度下音乐作品鉴赏方法的研究
基于审美生态学维度下的音乐作品鉴赏方法多元多变,需根据实践合理性理论分析内容表达。研究要依托整体性要求,规范个体实践,从审美价值、审美目的与审美工具的合理性角度入手,分析与提炼音乐作品鉴赏方法,以提高音乐作品鉴赏质量和效果。
(一)展现音乐审美价值的合理性
1.音乐作品的形态、意态、情感与风格
音乐审美是音乐审美系统中最核心、最本质与最基础的内容,其价值体现在音乐作品的形态、意态、情感与风格四个方面上。在形态方面,人们可从音乐的各种表现因素的动态组合中提炼音乐艺术美感,包括动听的旋律、优美的和声、丰富的节奏、美妙的音色等,以获得听觉上的审美满足。在意态方面,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的思想结晶,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创作者通过对音乐内容进行艺术化处理,能使其呈现出令人沉醉的意境和音韵,促使人们结合音乐作品内容产生无限遐想。尤其是在音乐旋律、节奏和音色的引领下,人们更容易获得深层次的精神享受。在情感方面,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的故事,创作者能够依托丰富的音乐语言技巧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利用多种音乐表达形式寄托情思。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流动能引人入境,让人在审美音乐作品中找到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在风格方面,音乐作品展现出了时代性、民族性、区域性、独创性等特点,不同的文化认知、艺术情感与审美心理构建了不同的音乐美感表达特色,可满足人们不同的音乐审美需求。比如:诗情画意的肖邦钢琴曲、幽默诙谐的海顿交响曲等,都能让人沉醉其中,并获得不同的艺术享受和审美启发。
2.音乐作品审美价值合理性的定位
在深入探索音乐审美价值的过程中,首先要从人们的审美需求出发,定位审美价值的合理性。基于审美生态学维度下的音乐审美活动,强调对音乐审美价值的理性思考。对于任何一个音乐作品的鉴赏,都要从多个角度挖掘其美感需求,尽可能多地提炼审美结果,避免审美结果过于单一。换句话说,审美音乐作品的核心就是让审美结果价值持续累积,使人们对音乐作品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基于审美生态学理论,将音乐作品鉴赏看成一个审美场的运转过程,从形态、意态、情感与风格上构建系统化的审美机制,依托美学思维挖掘音乐内在美感,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价值。在审美生态场中,可从真、善、美的角度,分析音乐审美活动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重构音乐审美能力,在发现美和感知美的过程中创造美。就现实社会发展而言,具有真、善、美的音乐作品,更能引领人们践行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促进人们陶冶情操、升华情感与净化心灵。这本身也符合人们开展音乐审美活动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对人们追求美和感悟美的一种历练。总之,在从审美生态学维度上鉴赏音乐作品,必须保持审美理性,重视挖掘音乐作品蕴含的优秀品质,依托美学规律挖掘其价值情感。
(二)展现审美目的的合理性
根据生态审美学理论和康德对音乐审美的观点来说,非功利性审美是一种积极、正向、由个人情感而发,且没有利害关系的审美,它是对人们在发现美、认识美与创造美的过程中收获的一种愉悦的情感表达。音乐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鉴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人们可从音乐作品的形态表现、意态构建、情态表达与风格展现上,感知美的存在,分析美的内涵,提炼美的价值,以得到陶冶情操、滋润心灵和升华情感的效果,使观众获得音乐审美满足。
1.非功利性审美目的合理性
非功利性审美目的指向人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在鉴赏音乐作品时,其审美目的合理性体现在人们树立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塑造自身发现美、认识美与创造美的潜质上,能够使人在鉴赏音乐作品中收获美感体会和思想启发,一步步实现精神世界的升华。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其在非功利性审美中能发挥出审美导向作用,塑造个人的审美思想观念、审美情感态度与审美思维方法。
2.社会功利性审美目的合理性
社会功利性审美目的体现的是人类共同的审美价值观,其具有拯救社会审美的功能,而且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蕴含着非常多的利害关系。尤其是社会主体作为有意识的审美主体,能够将人的功利性的想法转嫁到审美活动中,使审美活动由个人美感享受转变为接受定向审美熏陶。也就是说,社会功利性审美能够以教育的方式发挥塑造人的审美意识和情趣的作用,对审美途径、手段、内容与方法等提出规范性的要求,进而达到审美目标的实现和审美价值的挖掘。可见,社会功利性审美目的就是育人和育才。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需加强审美认知、审美思维、审美情感、审美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进一步发挥审美价值作用,对人的审美品格进行塑造,使人对音乐审美活动产生更高质量的追求。此外,社会功利性审美也会驱动音乐艺术的发展,基于音乐审美的精神内涵、情感意义、美感表达等,构建更加完善的音乐审美体系,进而展现人类音乐文化的艺术性。
(三)展现音乐审美工具的合理性
1.音乐审美潜能结构的合理性
从审美生态学维度上来说,美生发在审美场里主客体的审美潜能结构中,其生发力体现在主客体具有什么样的审美品位、多么高的审美境界,以及审美的自由度和自由质水平方面。审美潜能结构分为审美思想意识、审美知识技能、审美情感态度、审美心得经验与客体本身结构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美的档次、境界与价值。可见,优化审美潜能结构是推动审美场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促进审美生态圈良性发展的前提。将这一观点引入到音乐审美活动,就是要求音乐创作者和音乐欣赏者具备较高的音乐审美素养和能力,这是创作与欣赏音乐作品艺术美的核心。如果音乐创作者缺乏音乐审美素养和能力,那么其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就缺少美感价值。如果音乐欣赏者缺乏音乐素养和能力,那么就不能从音乐作品中收获更多的美感享受。任何音乐美感的呈现都需要特定的音乐客体结构作支撑。这种客体结构潜能体现在音响、音高、音色、旋律、节奏等艺术表现手段上,也体现在精神内涵、情绪意义、音乐风格等审美意义上。通过对这些艺术表现手段进行合理化应用,对这些审美意义进行合理化呈现,能生成更多的音乐艺术美感,给人带来丰富的音乐美感享受。
2.音乐审美主客体潜能对应的合理性
从审美生态学的角度看,音乐有其特定的语言表达系统,而要在该系统中体现出音乐创作、表演、欣赏与研究的价值,就必须让音乐审美主体的审美潜能与音乐审美客体的审美潜质相对应,实现音乐审美境界结构性的整生与共生,进一步丰富音乐审美内涵。音乐审美主客体的审美潜能必须贯穿音乐审美活动的全过程,充分体现音乐审美的作用。从相互作用力的角度上来说,音乐审美主体的审美潜能对审美结果具有趋向作用力,音乐审美客体的审美气质对审美结果具有吸引力,加之二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对审美结果形成了应力,这三种力共同作用于审美场的运转,使之呈现出了美的变化与表达过程。因此,在音乐作品鉴赏中,必须重视发挥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作用,调动人审美的主观能动性。尤其要依托音乐的旋律、节奏、音响、音高、音色等审美潜质,构建富有审美价值意义的情境,将人的情感引导到具体的音乐情境中,使人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作品鉴赏之中,感受来自心底的声音。通过体验音乐作品的生命过程,即音乐的孕生、成长、发展及结束的过程,深刻感受音乐生命的变化特点,从中收获更多的审美启发。总之,加强对音乐审美工具的合理化应用,势必能让音乐产生更大的审美价值,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灵满足。
四、审美生态学维度下的音乐作品鉴赏对策
(一)认识鉴赏价值,构建鉴赏思维
从审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音乐是一种饱含生命色彩的艺术,蕴含丰富的审美价值。音乐作品鉴赏的本质就是尽可能多地挖掘审美价值,从音乐作品形式、内容与表现方法中提炼音乐的精神内涵、情感意义和美感表达等,以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智慧启发。任何音乐作品都是时间的艺术、听觉的艺术、表现的艺术及再创造的艺术。在时间价值上,每一个音乐作品都能展现出运动性,其按照长度、高度、力度等,经过空间传导而在时间里进行流动,彰显丰富的思想情感。在听觉价值上,每一个音乐作品都能依托调式、调性、曲式、和声、音色等手段,制作富有美感的音响符号,给人以直观的听觉冲击。在表现价值上,每一个音乐作品都能通过音乐符号反映情感和心理,依托多种表现手法找到与人的情感共鸣。在再创造价值上,每一个音乐作品都能通过多次鉴赏实现艺术价值的提升。简而言之,音乐作品鉴赏者需对音乐作品内涵有充分认识,对审美生态美学理论有深刻理解,为正确解读音乐作品内容提供支持。在鉴赏音乐作品时,鉴赏者可从时间、听觉、表现与再创造的维度上,构建音乐作品鉴赏思维,找寻更加优质的音乐作品鉴赏方法,以挖掘出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
(二)细化鉴赏范围,挖掘旋律之美
音乐作品是由大量的音符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它能通过旋律和节奏的变化、音高和音调的起承转合,以及乐器演奏等方式,呈现不同的音乐风格特色,给人以音乐艺术美感冲击。在鉴赏音乐作品时,可采用细化鉴赏范围的方式,从音乐元素的变化上,提炼创作者的情感基调,找寻到与创作者的情感共鸣。这样一来,既能更快融入具体的音乐情境之中,又能按照创作者的音乐思想收获审美体验,从而让音乐鉴赏效果提升至更高的层次。以音乐作品《溜冰圆舞曲》鉴赏为例,该曲旋律轻盈、优雅、欢快,且节奏感十足,可使人快速融入音乐舞蹈情境之中。尤其是第一排的重音扣人心弦,能够让人产生跳舞的欲望,甚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舞动起来。这就是舞曲音乐应有的艺术魅力。在鉴赏这首舞曲作品时,应更多关注舞曲音乐艺术美感表达的内涵,找寻到对舞曲音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放空头脑中凌乱的想法,跟着节奏进行舞蹈律动,全身心地享受本首舞曲的音乐旋律,认真体会各个旋律的变化过程,进而挖掘其旋律在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上的特点,收获更多的鉴赏感悟。总的来说,音乐作品承载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站在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上感受情感流动,更利于挖掘音乐作品的旋律之美。
(三)明晰鉴赏方向,提炼意境之美
在审美生态学视域下的音乐艺术强调内在生命力。意境作为音乐作品的精神内核,能够赋予音乐作品鲜活的生命力量。每个音乐创作者在创作音乐作品时,都讲究“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依托意传达的情,境构建的景,做到情景合一,寄情于景,使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产生无限的遐想,勾起数不尽的情思。在鉴赏音乐作品时,要从音乐作品中提炼和感知意境之美,就必须明晰鉴赏方向,从作者使用旋律传情的方法入手,进而找到作者使用音乐语言的技巧,深刻体会音乐作品中的意境之美。以音乐作品《泉水叮咚响》鉴赏为例,该歌曲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爱情歌曲,其旋律轻快,节奏明朗,作者采用托物于情、情景交融的方式,刻画了姑娘对心上人的浓情蜜意,将姑娘对爱情的憧憬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单从意境创设的角度来说,作者不只具备高超的音乐技法,也有匠心独具的创作思路。比如该歌曲的选材清新、活泼,符合当代人的情感诉求,尤其是利用婉转动听的旋律,“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并将真情实感融入了叮咚流淌的泉水中,赋予了该首歌曲更加深远的意境。这种艺术表达手法无疑增添了审美情趣,创造了生动形象而又充满情感的意境,给人带来了极大的意境美感享受。
(四)升华鉴赏效果,感受情感之美
音乐是一种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艺术语言,能够依托一个又一个的音符“讲故事”,构建完整的故事情境。但人们对这个故事情境的感悟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个人思想素养、生活阅历、心理活动、音乐知识、审美情趣、审美态度等方面的差异。而要升华音乐作品鉴赏效果,深刻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之美,就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关于音乐作品创作与表演的信息,包括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以及调整自身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鉴赏中,从每一个音符的情感流动上感受创作者的思想,进而从中提炼出更多的情感内涵,深刻感受音乐的艺术美感。以音乐作品《万疆》鉴赏为例,该音乐作品具有浓郁的国风特色。从歌词、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中,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其所包含的浓郁的爱国情感。特别是“难同当福共享挺立起了脊梁……”,旋律优美动听、节奏轻快明朗、歌词朗朗上口,调动了所有人的爱国情怀。该曲具有国风特色,作者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使爱国情怀与华夏信仰成了歌曲的情感共鸣点。只要欣赏者了解中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能提炼出歌曲的思想内涵,深刻体会到歌曲的情感价值。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审美生态学维度下的音乐作品鉴赏,其本质就是保证审美价值、审美目的和审美工具的合理性表达。通过将音乐作品看成一个审美场,找寻审美主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深入主客体审美潜能与审美潜质的构建,能够建立更加全面的“过程化”音乐审美评价机制,从而从更多层面上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深刻体会音乐作品中的艺术美感。
参考文献:
[1]王丹,李振奇.生态学维度下的音乐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环境工程,2022(08):318-319.
[2]余雅燊.审美生态学维度下的音乐作品鉴赏[J].艺术大观,2022(20):13-15.
[3]于雯洁.试论审美生态学维度下的音乐作品鉴赏[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12):63-65.
[4]单叶红.插上文学的翅膀,在音乐中自由翱翔——音乐中的文学审美[J].北方音乐,2019(02):11-12.
[5]刘亚楠.浅谈受众音乐鉴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8(08):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