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论文 > 正文

新媒体电子音乐作品《线·九》之创作特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3-05-10 11:29: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当代中国新媒体电子音乐典范之作《线·九》之第二变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音乐语言 、音乐结构 、技术构成等详细剖析,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语言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创新性发展 。作曲家陈强斌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整合力,合理融合新媒体语汇与传统音乐语言,使作品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以及极富个性的哲理思考 。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语言,新媒体音乐,创新性,《线·九》

  从近几年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德国卡尔斯鲁 厄艺术媒体中心,到北京 、上海大型国际电子音乐活 动来看,以多媒体电子音乐为内容的论坛 、讲座 、音 乐会的数量逐年增多, 这一发展趋势使得创作者的 思维逻辑 、创作模式随之发生巨大转变。《线·九》 (2011)由作曲家陈强斌 、法国里昂音乐创作中心 研 究员克里斯托弗·莱布瑞通和舞蹈艺术家金星三人 联合创作,它“是一部舞台音乐新媒体作品,无论在 创作观念 、音乐科技手段以及整体结构等方面,都充 分展现了创新精神,从作品构成 、技术实现乃至作品 的成熟度考量,皆可称之为国内首创”① 。它通过计算 机交互程序将竖琴演奏 、现代舞以及数字影像巧妙 结合,这部作品不仅体现了作曲家娴熟的作曲技法 、 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与高度缜密的艺术构思, 还充 满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哲思意味, 其在创作构思的完 善性 、交互技术构架的合理性,以及多媒介融合的艺 术表现力等方面, 堪称近年来中国新媒体类电子音 乐的典范之作。

\

 
  一、作曲家及创作背景

  陈强斌,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上海计算机音乐协会会长,代表作:《飞歌》—— 为弦乐六重奏(2005 年全国音乐作品比赛“文华节目”室内乐一等奖) 等;2006 年他创办了 “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2008 年他受 邀担 任 奥 地 利 国 际 电 子 艺 术 大 奖赛 评委;2015 年创新设计:“声立方·超感官空间”—— 从听觉出发的非典型跨媒介艺术展演;2017 年,作为大会主席,他主持了第 43 届“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

  《线·九—— 为舞者 、竖琴 、交互式电子音乐与视频而作》 由法国里昂音乐创作中心与上海音乐学院第三届上海国际电子音乐周联合演出, 世界首演于2011 年 10 月, 在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内进行演出。“冥想”在舞者、竖琴或电子音响的 9 次相对静默中贯穿始终 。竖琴的引奏及变奏是由作曲家预先谱写好的;演奏音响通过电脑交互程序的设计,由舞者的肢体语言“再变奏”;同时,在工程师的实时操作下将所有变奏扩展至扩音设备,并生成视觉影像。

  二、《线·九—— 第二变奏》之音乐语言特点

  新媒体作品《线·九》时长为 30 分钟,音乐主题 选自巴赫的《G 弦上的咏叹调》。 作曲家抽取其中的 数字低音作为核心动机,并以此发展为八次变奏 。由 于文章篇幅限制, 笔者选取作品的第二变奏—— 模 仿古琴的段落(11’29”-14’20”)进行分 析,探究中 国 传统音乐语言在新媒体艺术中的创新性 。

  第二变奏的设计是以古琴 、古曲为深描对象,古 琴因其清 、淡 、雅 、和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历代文人超 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宽广、深沉且韵味悠长的音色使 古琴的声音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古琴的声音结构、文 化意蕴以及它所表征的“回归自然”人文意义是作曲 家们始终追求的深描对象 。元以后的《琴声十六法》 提 倡 将 演 奏 重 心 放 在 单 个 音 的 发 音 及 音 色 的 变 化 上,其受演奏者的心理感受 、演奏气氛所影响,随着 感觉而产生节拍 、节奏 、速度等,造就了“无格无度 、 无定无规的散状运动, 与人的思维, 尤其是艺术思 维,达到某种同形同构,在形式上给人以精神化的感 觉”②,使得琴声独具空灵悠远的境界,琴者自然洒脱 的气韵得以充分传达 。 由此来观察《线·九—— 第二 变奏》的音高材料 、音频效果器变形后的音响 、节奏 节拍等处理手法,其无不彰显着古琴曲的独特韵味 。 作曲家是真正在了解 、领悟了琴曲精髓的基础上,恰 当地将中 、外 、古 、今的音乐语言融会贯通,形成个性 化的艺术表达。

  作品中既有古曲《酒狂》③ 的“形似”语言,同时也 有在作曲家个人审美影响下彰显古曲“神似”的语言 。

  ( 一 )“形似”古曲的音乐语言特点

  1.多层次的音高、音响组织

  这是《酒狂》最具特色的旋律构建手法之一,虽 然从《酒狂》的谱面上看,古琴演奏的是单旋律线条, 但由于音区大跳, 使演奏音响呈现出两个声部的旋 律线; 雄厚坚实的散音与轻盈柔和的按音之间形成音色对比 。在《第二变奏》中,作曲家抓住了《酒狂》的 音高结构,同样以音区的大跳 、持续低音来设计竖琴 的音高, 以此形成双旋律层, 又根据古琴的音色特 点,通过音频效果器的实时音高处理模块,给演奏中 的竖琴叠入弯音效果,模仿古琴吟 、猱 、绰 、注等演奏 技法所特有的微妙又富有韵味的复合音响形态。

  2.核心音高 F 的强调

  古曲《酒狂》的主题采用动机式发展手法,材料 集中,结构严谨。以 8+2(小节)的结构组成主题,在同 一 主题下进行多次重复,具有重复多 、拨奏同音多 、 声少韵多的早期琴曲风格 。在十个小节主题中,前八 小节的每个第一拍皆用散音 F, 形成核心持续音,第 九小节跳进到上方大六度的 d,以形成 F-d 的低音行 进,然后第十小节又回到了核心低音 F。《第二变奏》 承袭了古曲《酒狂》核心音高 F 的持续方式,在长达 32 个小节的乐段中(除去 6 小节的休止),以不同音 高上的 F 作为持续低音的多达 15 个小节,除了 F 作 为核心低音之外, 作曲家还在低音部强调 C (5 小 节)、bB(2 小节)、D(3 小节)的音高,在乐句发展过程 中形成 F-C、F-bB、F-D 的音高关系,具有西方古典调 性功能和声的进行意味。

  3.以三拍为单位的节奏组织

  《酒狂》节奏的特殊性在于 3/8 拍的重音在第二 个音上,打破了常规“强弱弱”的重拍规律,以“弱强 弱”形成的韵律具有不稳定的切分感,刻画出步履蹒 跚、走一步、退两步的醉翁形象 。在《第二变奏》中,作 曲家同样以三拍子的吟咏式节奏作为基本形态,但 又不拘泥于《酒狂》的节奏组织形式,而是根据情绪 需要,以动机展衍式④ 的发展手法,将三拍子的节奏 动机进行自由展衍, 形成张弛有度的音乐语言,与 《酒狂》有着强烈的内在统一性 。

  4.简朴清雅的音色特征

  在古琴演奏时,右手拨弹琴弦 、左手按弦取音 。

  在大多数琴曲演奏中,左手常用吟 、猱技法,使音色 产生颤音效果,音色在虚实之间独具韵味,但在《酒 狂》中,左手不用吟 、猱,演奏者以直接按音的方式弹 奏,产生简朴 、清雅而明朗的音色,使曲子具有一股 洒脱自在的道家精神。《线·九》使用竖琴演奏,其清 澈悠长的音色 、直接拨弦的演奏技法,与《酒狂》力求 简约朴素的音响观高度吻合。

  (二)“神似”古曲的音乐语言特点

  作 曲 家 通 过 提 炼 古 琴 曲《酒 狂》的 精 髓,以“形 似”的音乐语言特征描绘出古曲的悠远淡雅之境 。除 此之外,陈强斌以其缜密的创作思维 、扎实的作曲功 底 、具有诗意的审美, 融入具有中国风格的音乐语 言, 营造出至清高远的意境, 赋予作品更多古典神 韵,最终实现自我表达 。具体表现为:

  1.虚实相间的音响布局

  音色上的“虚实”对比主要由演奏法 、音高设计 和实时音频效果器来实现 。在演奏法方面,作曲家设 计了拨奏 、泛音 、颤音 、波音 、刮奏,使音色更丰富 、立 体 。在音高设计方面,作曲家用高低音区间的对比 、 装饰音的设计形成音色上的虚实 。例如乐曲开始处, 低声部以 F 核心低音为主, 与高声部的持续音形成 音色上的对比 。与此同时,高低声部各以递增的方式 增加音高数量,使音响由淡变浓 。作曲家以寥寥数音 就纵横勾勒出一个超越三维立体的音响空间 。通过 实时交互电子技术, 赋予竖琴弹奏出的每一个音以 不同程度的弯音效果,形成虚实间的回响,凸显古琴 文风古韵的气质。

  2.节奏、节拍的设计营造出“留白”意境

  “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精华所在,它通常 体现在书画艺术中, 创作者在整体画面结构中刻意 留下相应的空白,给人以充分的遐想空间。“留白”具 有内敛缥缈的美感,体现了东方文化所特有的空灵 、 质朴的审美观 。在《第二变奏》中,作曲家设计音响得 以 自由衰减的长时值 、散化的节奏以及多个休止小 节,为整个乐段营造出音响空间的“留白”。如第 14~21 小节处, 晶莹闪烁泛音与浑厚坚实的低音在散节奏 与上板节奏之间自由游移, 长时值的节奏使竖琴的音尾得以完全衰减 、释放,作曲家用音响作画笔,勾 勒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琴者 、舞者 、听者的 呼吸随着音乐的绵长而变得舒缓 、安然, 从而进入 “冥想”状态 。这种时紧时松的时间尺度、虚实相生的 音响构成,使作品呈现出“留白”意味,从而达到“道” 在“象”之外,“意”在“形”之上的创作趣旨。

  通过《第二变奏》的音乐语言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并不满足于对传统音乐的模仿和借鉴, 而是深入传统音乐语言的本质内涵,提炼出精华,运用多层次的音色音响组织 、核心音高的强调 、以三拍为单位的节奏组织,使音乐语言与古琴曲《酒狂》形成内在统一 。除此之外,作曲家通过现代技法 、个性化的内心听觉,用虚实相间的音响布局、“留白”的设计创造出彰显自我审美的个性化音乐语言 。

\

 
  三、《线·九—— 第二变奏》之音乐结构分析

  作品整体在广板的速度下进行, 发音点密度的稀疏影响着实际听感的速度, 同大多数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布局一样, 这首作品是以速度的变化作为划分结构的重要依据 。时值、发音点的疏密、力度、核心音的数量均是以“渐变”的方式发展的。“结构内部的渐变, 指的是在结构内部各个结构层次变化的量的逐渐变化和过程的圆融与柔和 …… 中国传统音乐偏重于采用在统一基础上呈现对比的原则, 常以渐变的方式来展开乐思,讲求自然 、顺畅的变化。 ”⑤从上述文字可看出,《线·九》的语言结构思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逻辑一脉相承, 下面将分段解析音乐语言结构方式。

  第 1~5 小节为“散”段落,具有引子意味,由核心低音 F 的三次出现所构成 。通过低音装饰音的逐渐增多 、高音音区的向上拓展,形成由淡至浓的音色变化 。在低音层,装饰音与核心音强调纯五度进行,使音响呈现出古琴曲的意蕴 。每一 次拨奏核心音高都是在声音自然衰减至无声后再拨奏下一组音, 三次演奏结束后设计一个较长的休止, 形成音响图画上的“留白”。

  “慢”速段落从第 6 小节开始,首次出现以三拍子为单位的节奏组织,使节奏具有“上板”韵律 。低音始终 以 F 作 为 持 续 音, 高 声 部 从 c2-d2 跳 进 到 c3 后,级进到 f3.两声部以八度震音的方式增加音响厚 度,使音响色彩融合为一,在休止之后,又以上板节 奏将核心音高转换为 C,再次休止。“慢”段落中的次 级结构之间都有节拍散化的设计, 使听者适应了固 定律动后,因节奏的散化而造成心理失衡,由此便产 生了新鲜感。

  “渐快”段落是以两个次级结构组成 。第 13~21 小节是在“引子”段落的音高轮廓上发展形成 。 以八 度叠置的低音与泛音的交替演奏 、力度的对比,创造 出音响的虚实 、明暗对比 。从 22~35 小节,随着发音 点密度的增加 、力度的渐强 、由虚到实的音色 、节奏 逐渐紧凑形成了音响能量的积聚,在强力度 、非三度 叠置的 bB 和弦上释放,由此形 成乐段的“高潮”,随 后通过长时值来衰减音响,营造出留白,以进入“散” 的结束部分 。与大多数乐曲的“高潮”所不同的是,它 并没有眼花缭乱的织体,也没有极致的音区 、响度 、 密度和速度,更没有一泻千里的戏剧张力,只是由三 拍子组成的上行拨弦到达 e3 后短暂停止,然后以强 力度的下行波音奏出的 bB 和弦构成“高潮”,音响显 得节制 、平静,体现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 之道 。

  第 34 小节用波音演奏弱力度的 D 和弦作为高 潮后的缓冲,使情绪逐渐平复,接下来的一组音中, 再现引子部分具有标识性的“古琴”音响,后在低音 八度 bB 的延长中逐渐消失 。第 38 小节一改古声古韵 的音色,竖琴用最常规的演奏法—— 上下滑奏,将时 空拉回当下, 将遐思中的听者拉回现实, 为下一 次 “冥想”主题的呈现做准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作品的语言结构体现出 “中庸之道”的哲学内涵 。在《第二变奏》的乐思展开 过程中,无论是核心音高设计 、速度转换 、力度推进, 能量的积聚与释放,作曲家都讲求“允执其中”,音响 线条在粗细 、浓淡 、刚柔的渐变中,显得连贯舒畅 、圆 融和合,这种“无过无不及”、中正平和的哲学底色, 折射出作曲家返璞归真、淡看花开花落的从容与洒脱。

  四、《线·九》之新媒体技术体现

  与传统电子音乐相比, 新媒体类电子音乐的艺 术语言具有特殊性, 它在基于听觉艺术语言的基础上延伸至更广阔的媒介疆域, 通过数字化方式将图 像、灯光 、肢体语言 、文字等元素有机聚合,共同服务 于作品的内在表意 。这种新型样态的艺术既符合当 代大众文化的审美需求, 又是艺术创作主体文化理 想和审美观的个性输出 。

  ( 一 )创作团队构成

  陈强斌教授是《线·九》创作团队的核心,这部作 品的创作不同于传统作曲较为单一的思维模式,在 创作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声音设计 、各艺术媒介间的 构架 、舞台的呈现等,是以立体 、多维度的创作思维 来构建作品。

  享誉世界的舞蹈艺术家金星担任《线·九》的编 舞及表演 。她在编舞中充分发挥了现代舞简约而具 有隐喻功能的表现特征,运用人体律动 、肢体形态来 表达自己对“冥想”的诠释 。 由于这部作品运用了交 互技术,在舞者的双臂安装了传感装置,根据舞者的 位移以及加速度生成实时数据, 通过交互程序控制 声音与视频影像的相关参数 。作曲家在编舞介入前, 就根据交互设计先行设计了舞者的肢体语言, 舞者 在预先设定的肢体动作基础上再创作舞蹈, 虽然从 技术层面上看,设计具有复杂的多线性结构特征,但 整体舞台效果简约 、雅致,在竖琴演奏 、舞者 、视觉影 像的综合作用下,将“冥想 、静默”的主题完整 、立体 地呈现于舞台上。

  克里斯托弗·莱布瑞通负责交互编程设计以及 现场控制工作 。在创作过程中, 与作曲家就作品创 意 、结构 、技术实现及艺术表现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 细致而全面的探讨,通过竖琴演奏者 、舞者 、交互程 序的多次试验,最终确定编程语言。

  (二)技术实现

  1.现场线路连接与工作原理

  根据上海端钧剧场的舞台比例, 装台设计主要 包括音频 、视频 、灯光三个方面 。音频部分是以立体 声扩声, 置于台口处; 一对返听音箱置于舞台的后 方 。视频部分,在舞台偏后方的位置放置一个十米长 的投影幕,在幕布前留出六米宽的表演空间 。灯光部 分,舞台两边侧幕处分别放置三排黄灯。

  2.交互程序设计

  根据现场交互程序的信号走向,主要分为音频和视频两部分 。输入端由竖琴 的音频输入和传感器的信号输入组成, 输入至音频 处理模块和视频处理模块,二者之间通过网线传输, 效果器之间的切换由工程师根据曲谱上的提示进行 切换。

  《线·九》音响构成主要由竖琴演奏及其变形声 构成 。竖琴的演奏信号通过麦克风采录之后,一方面 通过扩声设备形成现场演奏声部,另一方面,声音信 号输入交互程序, 通过舞者佩戴的传感器触发效果 器,将声音进行实时处理 。在排练、演出时,演奏者不 仅需要演奏乐谱,同时需要根据舞者的情绪 、实时生 成的变形声、舞台氛围调整演奏情绪 。在《第二变奏》 中,根据作曲家古琴古曲的创作构思,工程师设计了 基于频率处理的处理器模块, 通过舞者的肢体动作 改变竖琴尾音的余音,形成弯音效果 。模块中 0 至 1 表示动作的剧烈程度,映射到改变音高的范围,动作 越大,产生的弯音效果越大,从而营造出古琴独具韵 味的音响效果。

  新媒体类电子音乐的呈现方式与其他形式的电 子音乐(纯听类 、混合类)有所不同,它借助新的感知系统使作品的解读过程变得更加积极、多元。《线·九》 中清雅的声音 、简约的现代舞语言 、朴素的线条影像 充分表达着作品“冥想 、静默”的主题,“中庸之道”的 哲思意味通过竖琴 、舞蹈 、视觉影像的多维互动传递 出来, 使临场观众随着舞台的呈现而感受传统文化 的气质,深入各自的“冥想”世界,完成一 次次的心灵 对话 。

  五、结语

  新媒体电子音乐作品《线·九》虽以时下最前沿的高科技为创作手段,但却不“役”于“技”,这与古代哲学家庄子所提倡的“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外篇·山木》)”⑥不谋而合 。作曲家陈强斌用理性的 、多维度的创作构思合理编织技术,以“中庸之道”的哲学观组织结构语言,用“留白”的笔法勾勒音响, 既突破了中国传统音乐原有的音乐形态,又超越西方现代音乐技术,将中 、西 、古 、今的音乐语言融会贯通,使传统焕发新生,作品显得超凡脱俗 、清新质朴 。 同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整合力,合理运用新媒体语汇,表达出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以及极富个性的哲理思考。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582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