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多数高校都开设了舞蹈美育类通识课,但在实施美育教学过程中不够重视培养学生的认知、感受、欣赏、 创造等能力,因此,本文以《舞蹈鉴赏》课 程为例,从课程目标定位、教学模式转变、 教学内容扩大、教学设计创新、教学评价转 变等方面入手,探索《舞蹈鉴赏》美育通识 课教学创新有效途径,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素养,达到以美化人的目的。
关键词: 舞蹈美育类 ; 通识课 ; 教学创新 ; 审美能力 ; 审美素养
高校舞蹈美育类通识课是美育板块中主 体课程, “让高校学子享受艺术教育成为现 实”①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满足教育部的 “以美育人”的需求,加大课程教改力度,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高校舞蹈美育类通识课教学创新的意义
2019 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 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切 实改变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强调“深化 美育教学改革”。2020 年 10 月, 中国舞蹈家 协会主席冯双白在“舞蹈美育的力量”为题 的讲座中,诠释了舞蹈美育的重要性。
高校舞蹈美育类通识课的教学与实践为 美育增加了研究厚度, 与美术、音乐等美育课 程相比, 舞蹈美育类通识课的优势在于, 塑造 学生外在形象气质, 促进身心健康; 推动学 生形象思维与内在情感表达能力的提高, 激 发艺术想象力, 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 推进舞蹈美育类通识课教学创新改革, 促进 舞蹈课程与各学科专业学习相结合, 使不同 专业的同学都能够感受到舞蹈美, 提升高校 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
二、高校舞蹈美育类通识课建设现状
(一)思想观念的认知偏差
部分高校对于美育类通识课缺少重视, 舞蹈类美育课程建设总体统筹更是规划不 足,评价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在教师层面, 部分老师缺少对于舞蹈美育类通识课学习必 要性的思想引领, 使得学生学习动力明显不 足。在学生主体方面, 有些同学只是为了完成 艺术板块的选修学分, 因而经常出现缺课、请假等行为。
(二)舞蹈美育类通识课教学模式单一化
在教学方面, 有些老师过于依赖教材, 对学生主体重视不足, 忽视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 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并未根据每个班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 教师偏重专业性技能技巧性讲解, 缺少对学生审美力、创造力、想象力的引导和培养; 选取赏析的舞蹈作品不够经典, 容易使学生审美情感发生偏差。
三、以《舞蹈鉴赏》课程为例进行教学创新实践研究
《舞蹈鉴赏》课程是一门复合性和通用性极高的课程,如何让《舞蹈鉴赏》课程变成有特色、有价值、有创新的美育课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探索创新进行阐述。
(一)《舞蹈鉴赏》的教学目标
《舞蹈鉴赏》作为高校美育通识课程, 其总目标是把“立德树人”与“美育”落实到课程、积淀人文艺术素养, 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心同向, 培育新时代有人文理念、艺术积淀和价值情怀的人才。思政素养上, 引导学生获得“中国舞蹈文化的归属感, 中西方舞蹈审美的判断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坚定以美育人, 以美育促专业发展。知识上, 以舞蹈基础理论以及舞蹈实践为根基, 通过对经典舞蹈剧目的赏析与亲身体验, 增强学生对舞蹈剧目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舞蹈去感受艺术美。能力上,助力学生立足舞蹈学, 结合艺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角度, 进行舞蹈艺术作品评价和赏析能力。
(二)《舞蹈鉴赏》创新理念及思路
《舞蹈鉴赏》明确舞蹈服务学生“充实心灵、陶冶情操”的精神本质,深入挖掘蕴含于舞蹈的美学知识、从多学科交叉角度进行作品赏析, 加深对舞蹈文化的了解, 改变舞蹈美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 成为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载体。在课程改革中,转变课堂模式,依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以互联网与学校特色资源作为教学内容与方式的补充, 教学模式中增加线上线下多元化鉴赏模式; 教学评价从单一考核评价, 转为过程多次评价结合综合能力评价, 兼顾学生的个性、细化并完 成教学目标,使本课程教学方式灵活、 手段多样。
(三) 《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创新 具体方法
1. 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一共分为七大模块,从古 至今,从国内到国外,每个舞种都包括 舞种风格、特点、审美文化以及经典作品 赏析,每个舞种讲解都有不同的侧重点 和亮点,内容与时俱进,强调思政融入 和创新前沿。例如关注当下诸如“以舞 抗疫”“红色文化”等主题舞蹈现状, 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分析中国民族 舞蹈古典舞蹈案例,陶冶学生的情操, 塑造学生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 信。选用中西方多样化风格舞蹈作品, 感受不同文化的舞蹈形式,扩大作品来 源并突破教材限制,感受审美差异,建 立舞蹈全球化视野。选用与礼仪有关的 国标舞种,侧重于社交舞的基本礼仪, 提高学生的文明修养,为学生走入职场 打开新的局面。选用与现代科技融合的 街舞,集合时代感、潮流感,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2. 教学设计的创新
互动式以及讨论式教学交叉使用, 强调“以生为本”, 从学生接受度入手,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舞蹈现场学习和 表演, 增强沉浸式舞台感的现场体验;鼓 励学生对艺术元素的自我体验,比如讲 解傣族舞蹈,借助图片、现场示范讲解 以及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亲身感受 并学习手型的变化,对于傣族舞蹈文化 有更深刻的认知。同时每节课选取与所 讲舞种有关鉴赏主题,充分调动学生积 极性以及主动性,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交流能力以及审美思辨能力。
3. 教学模式的转换
坚持优化线上线下教学结构,突出 交互教学方法,坚持课程思政与美育统 一的基本原则,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的 发展,使用微信、微博、微课等形式多 样化的教学模式运用到美育课程教学 中,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更新的模式以及 途径。
教学活动创新模式,结合线上线下课程展演活动, 整体输出舞蹈课程形象。 遴选优秀学生舞蹈实践作业,课下指导 优化,对接线下舞蹈展演活动。线下课 程展演活动为学生提供真实可感的艺术 形象,使学生从观看视频转为真实可感 的舞者及其舞蹈动态的浸入式体验;线 上展演通过多口径的微信公众号推文, 图、频、文并茂,联动网络新媒介呈现 新的表演形式。
4. 教学方法创新
讲解方式由单纯的讲授转变为“讲 解 + 亲身示范”,强调教师“讲授与示 范”二位一体,教师的专业示范让学生 近距离欣赏舞蹈艺术,例如由老师自身 亲身示范舞蹈基本动作,如古典舞的手 型,芭蕾基本手位和脚位,外国踢踏舞 舞步等,为学生提供真实感的形象,拉 近审美双方距离。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方面,以案例 式、互动式、翻转课堂、浸入式等教学 方法为主,增加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强 直观性与体验感。通过老师对优秀舞蹈 分段动作演示、学生舞蹈示范展示,提 升学生对舞蹈直观性审美以及现场性理 解。
5. 教学评价创新
《舞蹈鉴赏》课程的评价肯定创造 性的舞蹈学习行为, 同时通过学生反馈、 课堂评价、规范评价等方式评估课程总 体质量。课程围绕教学目标达成变化评 价指标, 不仅有舞蹈评判能力, 舞蹈艺术 作品的分析, 同时还有舞蹈体验参与、舞 蹈的编排概念、舞蹈的排演结合能力。 例如推荐和指导学生参加课下的展演活 动,带动整个班级舞蹈氛围,带领学生 亲身享受舞蹈,感受舞蹈美。在对舞蹈 作品理论分析方面,鼓励学生勇敢发出 自己的鉴赏观点,同时方法上引导他们 强调思维逻辑的严谨性。在舞蹈实践环 节,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鼓励学生新 创意、新思想,并加以灵活运用到编排 的舞蹈作品中。
结语
探索《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创新有效 途径和方法,提高美育类通识课教学质 量,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认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综合素质。同时,在教 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舞蹈美育课程 新模式、新内容,即可推广到校内美育 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也为高等院校的美 育教学改革提供相关理论和实施经验。
注释:
①贺秀梅 . 舞蹈审美教育 , 让人人享 受艺术教育成为现实——访中国舞蹈家 协会原副主席 , 著名舞蹈家、教育家吕艺 生 [J]. 艺术教育 ,2012(04):12-13.
参考文献:
[1] 平心 , 徐熳 . 论舞蹈教育与舞蹈 教师——兼谈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 [J].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20(03):100-103.
[2] 熊 茵 , 孙 洪 涛 , 何 沁 . 基 于 21 世纪核心素养 5C 模型的普及型舞蹈美 育与艺术素养探析 [J]. 北京舞蹈学院学 报 ,2020(02):104-109.
[3] 周国旗 . 素质教育舞蹈的原本性 研究 [D]. 北京舞蹈学院 ,2020.
[4] 吕 艺 生 .“ 美 , 是 舞 蹈 艺 术 最 本 质 的 特 征 ” 吗 [J]. 文 化 艺 术 研 究 ,2020,13(01):42-52.
[5] 许晶 , 刘伟东 . 高校舞蹈美育“讲 台 - 舞台 - 平台”模式思考 [J]. 北京舞 蹈学院学报 ,2017(06):132-135.
[6] 孙 圣 凯 . 舞 蹈 美 育 与 素 质 教 育 及 舞 蹈 本 体 价 值 研 究 [J]. 艺 术 教 育 ,2017(19):7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3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