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音乐鉴赏教学包含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培养,结合高中生音乐学习情况来看,仅是引导学生掌握音乐演唱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尤其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逐渐成为关键点 。 高中《音乐鉴赏》中蕴含丰富的民族民间歌曲和中华传统文化,可在增强高中生文化 自信的同时,提高学生文化认同,实现学生音乐素养提升 。为此,本文基于高中《音乐鉴赏》展开简要探讨,分析民族音乐教学案例,提出如何在培养学生传统音乐赏析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进高中生在音乐领域的长久发展 。
关键词:传统音乐,文化自信,高中《音乐鉴赏》,民族音乐
结合传统音乐展开形式分析, 传统音乐蕴含深 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作为优 质的音乐教学资源, 传统音乐也以其多种形式展现 在了高中音乐课堂中, 民族民间音乐便属于传统音 乐中的一种 。但结合传统音乐教学情况来看,受学生 成长时代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了解较少,大多只能 通过课上来展开学习,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 音乐思维的形成 。为此,有必要针对高中《音乐鉴赏》 中的民族音乐展开细化研究, 以更丰富的教学活动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以达到增强学生文化 自信的 目的, 为高中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奠 定基础。
一、打造情感氛围,展现文化魅力
在高中音乐核心素养中, 音乐情感体验属于重 点内容, 也是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需在音乐鉴赏课 中逐步具备的品质 。结合高中音乐教材中所出现的 传统民族音乐内容来看, 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 蕴和情感内涵,借助相关课程,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可有效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但基于高中生在音乐鉴赏课中所呈现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本身并不善于采用音乐表达情感,对民族音乐蕴含的情感内容了解较少,同时,学生自身缺乏音乐情感体验能力, 这也是基于高中音乐课程营造音乐情感氛围的主要原因 。打造情感氛围有助于增强学生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能力, 达到丰富学生课上体验 、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 目的 。为此,音乐教师不仅需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音乐鉴赏课程中,还应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结合传统音乐资料,带领学生感受传统音乐文化魅力, 以此逐步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基于实际分析,民族音乐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情感引领,因此,教师若想进一步达成融合教学效果的目的,首先应确立情感引领方向,为学 生 提 供 传 统 文 化 与 民 族 音 乐 之 间 存 在 的 情 感 线索,以此提升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情感氛围的带领下,逐步掌握民族音乐所传递的传统文化思想 。为增强学生课上体验,教师在营造情感氛围的同时,还应逐步引入传统文化,以 传统文化作为学生情绪体验支点, 以此深化学生对 音乐课程的理解,促进学生音乐思维形成,使每位学 生都能在广阔且浓厚的传统文化情感氛围中, 掌握 民族音乐所蕴藏的思想意境, 以此达成音乐育人的 效果。
如:《阳关三叠》一 曲蕴含丰富的艺术价值,是我 国古曲中的一种, 将其罗列于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意 义特殊 。该作品充分体现了受压迫人民在残酷徭役 制度下的哀怨心情 。针对《阳关三叠》的教学,教师可 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组织 学生在课前进行《阳关三叠》作品资料的收集,包括 社会生活 、地理风貌 、历史背景等,这些内容不仅能 够增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更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情 感氛围 。由于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不同,因此在收 集资料时,应立足于不同视角展开探究,在收集完成 后,再组织学生将相关内容呈现于同一节课上,这样 更有助于情感氛围的营造 。通过相关资料了解,学生 也会逐渐知晓《阳关三叠》作为唐代著名琴歌,主要 来源于王维的七言律诗,即《送元二使安西》,因该首 诗中包含地名“阳关”,并且曲式结构蕴含“三叠”特 点,强调曲调变化反复,由此得名《阳关三叠》。 在学 生形成对民族音乐作品的初步掌握后, 教师便可从 音乐本体文化方面带领学生展开探究 。其一,基于音 高旋法视角分析, 此曲以平稳级进的方式呈现上段 旋律,并且旋律具体围绕二度 、三度音程级进为主, 音乐流畅,一气呵成,呈现一种含蓄温情且深远统一 之感 。其二,下段旋律与上段旋律相比,出现了明显 改变,展开了六度 、八度的大跳,更彰显沉郁 、激动 、 情真意切之情,下段旋律更突出离别之情,凸显创作 者对友人离去而形成的留恋甚至是关怀的情感 。上 述内容无一不彰显着传统音乐蕴含的情感文化,为 深化学生对歌曲情感的领悟, 教师可在基础教学完 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全曲演唱,此时,学生大多已经 掌握歌曲时代背景和背后蕴含的情感,通过演唱更能 感受到曲风、节奏等素材所带来的音乐内容 。演唱完 毕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对歌曲内容进行总结,引导 学生叙述“三叠”的结构,分析三次变化主题的吟唱 意义,以此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使学生体验到歌 曲的抒情手法,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更深刻的印象。
二、以地域为线索,开展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主要指教师通过教学线索帮助学生 获得启发 。对于高中音乐教育而言,启发式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最为有效 的举措之一 。在启发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通过设问 的形式,引导学生沿着正确思路展开思考,这样更有 助于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探查, 达到增强学生音乐素 养 、强化学生音乐体验的 目的 。为此,教师有必要将 启发式教学融入高中音乐课程中, 结合启发式教学 手段,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实现对民族音乐的全 面赏析,并在欣赏的同时,领悟音乐的旋律特点,从 而体会民族音乐蕴含的文化色彩 。
如以《茉莉花》一课为例,本首歌曲在不同地区 会呈现出不同的表达形式, 但每种形式均记录了当 地的特色文化 。借助《茉莉花》这一歌曲组织学生开 展传统音乐赏析,更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素养,促进 学生民族自信心的提升 。针对本课程的导入,教师可 为学生提供合唱式的《东南西北茉莉花》和《茉莉花》 原版歌曲,前 一 首歌曲融合了不同地区的《茉莉花》 呈现版本,彰显出了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形 成文化对比,达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 。为引导 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形成思考, 教师可适当提出一 些问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首茉莉花出自哪 一地区吗? 如果需要你用一个词语来分别形容两首 歌曲特点,你会选择哪些词? ”有些学生回答“艳丽”, 部分学生则表示“清新”等 。虽然学生对音乐的鉴赏 角度不同,所形成的感受也存在明显差异,但学生所 阐述的内容均能体现出歌曲对茉莉花的描述风格 。 在学生形成音乐思维 、产生深度思考后,教师便可提 出带有延伸性的问题, 组织学生分析:“作为相同题 材的歌曲, 两首歌曲对茉莉花特点的描述为何会让 人产生不同的感受? ”由此逐步导入不同地区的民族 音乐文化,展现民歌的不同色彩 。以对比欣赏的方式 开展音乐鉴赏课程, 能够在凸显民族文化内涵的同 时,深化学生对民歌的理解 。在鉴赏完成后,教师还 可以“我是民歌王”为活动主题,带领学生展开比拼, 要求学生在比赛中演唱不同民歌, 并讲述作品背后 的民族文化和时代背景, 以此普及更多关于传统音 乐文化的相关知识, 从而保障民歌鉴赏课程能够充 分落到实处。
三、结合探究性学习,增强文化认同
高中《音乐鉴赏》多以聆听的方式带领学生领略 不同音乐类型的风采,其中也不乏歌唱 、编创 、演奏 等环节, 实施此类教学活动的目的均为提升学生鉴 赏能力,此类活动在增强学生音乐思维的同时,能够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此外,通过参与多种类型的音乐活动, 可在帮助学生获得音乐鉴赏经验 的同时,逐步强化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 。 音乐鉴赏课程中涉及多种类型的音乐内容, 民族音 乐便属于其中的一种, 民族音乐在增强学生文化自 信 、强化学生文化素养等方面均起到了相对积极的 促进作用 。但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中,接触民族 音乐的机会较少, 为凸显民族音乐所带有的传统文 化,教师有必要开设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以便于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性学习是调动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 。探究性学 习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主体地位, 锻炼学生思维 能力,更能强化学生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到民族 音乐的魅力,并持续秉持一种求真精神和科学态度, 实现对民族音乐的高效思考 。同时,探究性学习注重 学生合作参与, 能够解决部分学生因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而出现的理解问题 。另外,合作学习模式下增强 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究, 能够让学生在沟通和讨论 中进发出更多关于民族音乐的学习灵感, 真正在强 化学生音乐体验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为民 族传统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奠定基础 。为将探究性学 习充分落实于实处,教师需以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的 教学模式开展音乐鉴赏活动,并明确学生活动主题, 围绕主题内容组织学生展开探究, 以深化学生对民 族音乐内容的深度探究。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作品以小提琴协奏曲赏 析的方式呈现在了高中音乐鉴赏课程中, 该作品在 艺术家所处时代背景 、艺术思潮甚至是写作风格特 点方面均带有强烈的传统文化内容, 能够深化学生 对作品的赏析和理解, 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 文化自信 。基于此,教师可组织学生成立不同小组, 收集和分析作品相关材料, 探讨和研究作品呈现风 格,并逐一 阐述自己在聆听歌曲后所形成的感受 、喜 欢的理由等 。这些活动均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梁山伯 与祝英台》这一小提琴协奏曲的赏析,促进学生音乐 鉴赏水平的提升 。探究性学习多依托于小组合作方 式进行,每位学生对歌曲所形成的感受不同,因此, 也会产生不同讨论意见, 而由不同意见所延伸出的 新问题,便需要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解决 。教师可选 定小组长,汇总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并以集体 讨论的方式形成解决意见, 最终再与教师的意见形 成对比,在不影响学生自主思考的前提下,促进学生 音乐鉴赏水平的提升 。在讨论环节结束后,学生大多 已经对歌曲形成了一定认知,此时,教师便可为学生播放《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合相关视频情节,为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 。通过带有文学性的情节赏析和历史性的剧情了解, 学生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呈现的“英台抗婚”“草桥结拜”“坟前化蝶”等场景,此时,教师便可组织学生一 同遵循故事情节, 欣赏并聆听中西乐器合奏和独奏方式,结合乐曲中长笛 、竖琴 、双簧管所演奏的旋律,使学生随着《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的展现,逐渐代入自身情感,产生一种“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之感。《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中的高潮点在于民乐锣 、鼓 、管 、弦齐鸣的表现形式上,针对此部分内容,教师可依托网络学习情境,搭建网络互动学习平台, 引导学生在课后完成对 《小提琴协奏曲》中西洋音乐的赏析,并结合自身理解发表相关看法,也可以学习报告的方式呈现,以便于开展集体交流和思考 。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不仅能增强教学时效性和规范性,更能做好传统文化导入,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增强 、音乐素养的提高等均能够起到相对积极的作用。
四、基于信息技术,提高鉴赏教学有效性
信息技术的出现拓展了现有教学资源,更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推动了高中音乐鉴赏课程的革命性变革 。基于此,教师有必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优势,在整合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活动的同时,逐步提高音乐鉴赏有效性, 为学生打造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视听审美教育, 使每位学生都能透过对民族音乐的赏析,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也以多种形式呈现在了课堂之上,除视频导学、微课、交互式电子白板外,VR、线上线下联动等技术, 也为高中民族音乐鉴赏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 。为此,教师应以提高学生鉴赏热情 、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增强学生线上线下学习体验,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使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民族传统音乐的魅力 。民族音乐鉴赏并非一蹴而就,不同民族音乐所传递的传统文化内容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仅凭借课上时间不足以达成教学目的 。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其面临着升学压力,进行民族音乐学习的时间较少 。为此,高中音乐教师应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鉴赏品位 、强化学生鉴赏习惯为主,做好课内外教学延伸, 积极组织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民族音乐鉴赏活动 。如: 借助校报及校园广播宣传民族音乐,依托艺术节展现民族音乐类型,搭建兴趣小组传递民族音乐文化思想等。这些活动均有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能够使学生在民族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下, 初步产生认同和热爱之感, 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奠 定基础 。
以鉴赏课湖南民歌《澧水船夫号子》为例,本课 程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合理辨别不同类型的民歌 及不同民族音乐所呈现的风格特点, 并在理解和尊 重多元文化的视角下,拓宽音乐视野,领悟中华民族 的智慧和勇敢品质 。为保障课上教学效率,教师可依 托信息技术设备,在云平台中为学生发布音乐资料, 并组织学生围绕资料内容进行延伸, 搜寻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地理 、风俗 、人文等相关内容 。这一方式能 够在节约课上教学时间的基础上, 深化学生对社会 劳动和劳动习俗的了解 。 因高中生对社会劳动了解 相对较少,为深化学生课上学习体验,教师能够以组 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的方式, 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文 化和民族歌曲风格,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对民族音乐逐步产生自豪感 。通过课前 预习,学生大多已经形成对劳动号子的初步理解,在 课上教学期间,教师可先为学生播放《我爱你,中国》 这一歌曲,并询问学生:我国包括多少个民族? 你知 道的民族包含哪些?《澧水船夫号子》讲述的是哪一 民族文化? 由此代入课程教学要点,组织学生结合课 前预习材料,开展作品赏析 。上述内容强调,仅通过 课上音乐赏析教学, 不足以培养学生学习习惯 。 因 此,教师可融合课上主题内容,开展课后主题活动 。 如 《澧水船夫号子》 属于我国民歌类别中的劳动号 子,这是一种展现人们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为统一劳 动节奏或提高工作效率而演唱的一种歌曲 。劳动号 子 根 据 各 地 区 的 劳 动 特 点 差 异 又 可 以 分 为 不 同 种 类,比如:搬运号子、船工号子、插秧号子等。《澧水船 夫号子》属于湖南的船工号子,在演唱时极具震撼力, 旋律曲调高亢激昂 、气势磅礴,音乐节奏明快,这类 号子歌曲一般衬词都会多于唱词, 演唱形式一般由 一人领唱,其他人以衬词帮腔进行合唱 。基于此,教 师可组织学生创建兴趣小组, 于校园文化节或是就 在班上围绕“船工号子”开展节目表演,宣传华夏民 族文化,展现劳动号子这一类华夏民歌的特点,这种 方式不仅能够拓展中华民族文化传播, 更能在强化 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进学生对民族歌曲的了解 。 通过表演前的准备活动, 学生也可以逐渐了解劳动 号子这一类民歌的特点, 掌握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别劳动号子的呈现方式和意义,并在民歌审美领悟下, 逐步形成文化自信, 实现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的稳 步提升,为学生在高中音乐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
结合传统音乐文化开展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可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促进学生文化认同感, 实现学生文化自信提高 。高中《音乐鉴赏》包含诸多 作品内容,如:民族音乐 、流行音乐等,其中民族音乐 更具传统文化特点 。但基于高中生学习情况来看,学 生以往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 大多只能在课上 参与学习 。为避免学生因思维束缚而影响文化素养 的形成, 亦为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教师应有意 识 、有目的地根据民族音乐类型代入传统文化元素, 以打造情感氛围的方式,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 生文化认同 。同时,以地域为线索、文化为基石,锻炼 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学生音乐鉴赏水平的提升 。 另外,教师还应结合探究性学习,增强学生课上参与 度,并融合信息技术元素,拓展学习空间和资源,为 学生综合水平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1]王永宁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素质的策 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2(11):117-119.
[2]王永棣 .核心素养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问题的思考[J].河南教 育(教师教育),2022(09):71-72.
[3]陈磊,娄敏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策略研究[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9):116-118.
[4]陈俞敏 .音乐核心素养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模式探索[J].读写 算,2022(22):94-96.
[5]隋香花 .高中民族音乐鉴赏的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教学(电 子版),2021(17):92-93.
[6]林道远.高中音乐鉴赏中少数民族民间歌舞音乐的校本开发[J]. 新教育,2021(04):32-33.
[7]许虹 .赏析中华传统民族音乐 增进文化认同与理解—— 以高 中《音 乐 鉴 赏》民 族 音 乐 教 学 为 例 [J]. 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020 (11):32-34.
[8]王佳琦 .世界民族音乐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大众文艺,2020(19):184-186.
[9]李毓 .如何将文化底蕴渗透到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J].文理导 航(上旬),2020(09):92+94.
[10]谢凤英 .高中音乐鉴赏中多元文化理解的对 比 分 析[J]. 当 代 教研论丛,2020(08):128.
[11]刘兴黔 .关于高中民族音乐鉴赏教学的实践 探 究[J].新 课 程 导学,2020(11):6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8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