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轮指是琵琶演奏的重要技术手法,可增强乐曲美感,能展现出音乐作品蕴含的情感,增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对弹拨乐器的旋律也起到了补充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琵琶轮指的分类与内容,分析轮指在琵琶演奏中的重要意义,并结合音乐作品,深入探讨了轮指表现价值与情感价值,通过对不同轮指表现手法的分解,研究其对应的艺术演奏效果。最后针对琵琶轮指演奏中的注意事项加以阐述,确保通过力度的灵活控制、频率与深浅度的合理安排,提升音乐作品的艺术展现水平。
关键词:琵琶,轮指,音乐作品,价值
琵琶是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是乐曲演奏器中的饺饺者。琵琶演奏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轮指是琵琶演奏的主要手法,能够将琵琶的点状声音连接成线状曲,使得歌曲旋律的展现更加生动细腻。轮指作为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技法,可彰显出不同的曲目风格,也能够凸显出艺术家的艺术表现力,将其应用于音乐作品中,除了能够流畅有节奏地演奏完曲目以外,也能够表现出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让聆听者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并与创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实现音乐艺术表现力的全面提升。
一、琵琶轮指概述
轮指包括由三、四、五指轮组成的短轮、双轮、勾挑轮、中长轮,其在琵琶演奏中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同时也能够联合其他指法技巧共同演奏,在弹奏过程中,琵琶轮指既能够展现出倾向于安逸感觉的半轮,又能够呈现出情绪激烈的满轮,还能够展现出较为飘逸的长轮,甚至能够展现出凛雄健厉的扫轮与拂轮。多元化的表现指法可交替使用,增强演奏的和谐感,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得琵琶曲的展现也更为多彩绚丽。
在琵琶演奏中,轮指主要是使用手指击打琴弦,将展现出的声音作为点,点是演奏的基本单位,但由于失去了力度支持,且受到各种阻力的影响,展现出的音乐点很快就会减弱并消失,人耳所感受到的声音也更为短暂。因此要想在音乐演奏中延续这一短暂的声音,就可通过轮指这一演奏技巧,将多个音乐点连接成线,使声音之间自然连贯。与拉弦乐器二胡不同的是,轮指不需要在形成长音时完全依靠马尾对琴弦产生的微粒感,所形成的圆满长音需要五指依次与琴弦接触连接形成。因此,轮指的质量需要保证右手五指在触碰琴弦时能做好轻重衔接,控制好触弦的角度与深度。琵琶轮指既要保障自然与稳固地展现出轮指外形,并达到一定的舒适程度,形成良好的手形结构,还需要控制好琵琶轮指的用力、音量、角度与音色等技术因素。内在与外在之间本就存在着辩证统一的特点,要想完整表达琵琶曲的内在含义,就需要通过其外形展现出来。因此在琵琶演奏过程中,弹奏者需要掌握好外在的手形结构,控制好琵琶轮指的用力方式与方法,使得演奏能够达到一定的音量音色,从而达到最终的演奏标准,使得音乐演奏更具感染力。
二、不同类型音乐作品中琵琶轮指的表现作用
(一)现代音乐作品
现代音乐作品丰富多彩,对琵琶轮指的应用也更为灵活,比如《渭水情》的音阶曲调展现出浓郁的西北地区风格,主要选择了琵琶轮指中的长轮,并配合了推挽、带、吟、绰注等表现技巧,展现出作者对故乡思念的情感。整首曲目的演奏优美动听,细腻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在乐曲开始演奏时,采用了大段长轮表演,通过旋律变化,结合左手的表现技法,细腻婉转地展现出秦腔的音乐特点,具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又或者在演奏《唱支山歌给党听》时,这首歌曲属于红色歌曲,后被改编为琵琶独奏曲,该曲的情感基调包括深情悲怆、激昂,情感诉求更为强烈。进入到第一音乐乐段后,主题旋律的展现选用长轮,整体充满深情,且展现出对党的热爱;第二乐段更强调与新旧社会之间的对比,在展现悲痛激烈的旋律中增加了两个扫轮,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效果,更展现了群众对新生活与党的向往之情。第三乐段在表现主题旋律时,选用了双轮演奏法,不仅增强了旋律的表现效果,也将音乐推向高潮。在此曲目中应用到了单轮、双轮、扫轮,整首曲目更加婉转悠扬、铿锵有力,充分展示出人民群众对新生活与党的热爱。
(二)传统音乐作品
在传统音乐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霸王卸甲》,其中“楚歌”作为本乐曲的经典段落,展现出的情感更加激昂。本乐段在表现时采用了长轮与极慢轮表现手法,长轮在演奏中更具生命力,每指独立可进行弹挑,使得各个出音更加舒畅,不可有曲目硬挤之感,要使整个曲目更加婉转,乐曲的表现更清楚流利。长满轮在表现高音时,更能表现出吟唱之感,并凸显出项羽的无奈之情。轮指技法可使得大指在挑弦过程中更重,仿佛在哭泣,展现出本作品悲壮的感情基调。随着音区下降,转换为极慢轮,联合左手吟弦,仿佛是在呼唤虞姬,给人以撕心裂肺之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项羽欲哭无泪的绝望情感。又或者在演奏《十面埋伏》时,本曲目属于琵琶舞曲,极具代表性,所展现出的旋律节奏也充满抒情效果,在描写战争场面时,融合了推、拉、绞、扫等技法,显著增强了演奏效果,展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在第一乐段演奏时采用了双弦轮接拂弦,实现了对琵琶和声效果的强化,丰富了音乐织体,展现出古代战争时的紧张情绪。在“走队”这一段中,应用到挑轮,其主要演奏目的是利用其长音效果,模仿出古代行军时吹打乐器的曲调,展现出汉军浩浩荡荡的形态。在演奏之前,演奏者需要综合考量轮速与乐曲速度,并确定好每个小节轮指个数,同时在调节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力度,使得整体表现效果铿锵有力,可以展现出君威。
(三)协奏曲音乐作品
《春秋》是琵琶协奏曲中最经典的曲目之一,所呈现出的曲调蓬勃大气,还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繁荣昌盛画面。乐曲在初步表现时由漫长引子开始,给人以穿越时空之感,乐曲主题展现出大气的旋律色彩,同时通过舒展的长轮,逐渐冲淡了前调的苦涩之感,使用长轮表现技法可呈现出抒情且连贯的情绪,辅助弹挑、泛音、半轮等技法,更能够增强琵琶协奏曲的艺术表现力,展现出大国风范。为了保证乐曲主题的全面展现,在演奏过程中要实现长轮、弹挑、泛音之间的无缝衔接,体现乐曲演奏的整体感。《曲终人散》是《大唐悲歌引》的尾曲,所展现出的旋律更加悠扬。本首曲目主要描写了少年回到大唐,经历琵琶发展史的一个过程,酒醒之后却发现琵琶如旧,夜中灯光闪亮。在演奏过程中,采用定速轮进行定位演奏,整体密度呈中强水平,与告别情绪紧密相关,展现出少年的复杂情绪。
三、琵琶轮指的分类与表现效果
(一)长轮
轮指中的长轮主要应用于表达更为优雅抒情的乐曲长音,比如作者在描绘秀丽景色等更具旋律的曲调时,就会将长轮作为主要表现手法。使用长轮这一演奏技巧时需要演奏者将右手五指按照顺序放在同一根弦上,其指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具有颗粒感与线条性,展现出的曲目更为连续。在表现出颗粒性特点时,需要演奏者做到五指力度与速度统一;链条型的展现,则需要演奏者掌握好相应的弹奏速度,保障演奏出的曲目更加流畅。在此基础上表现出长轮技法时,可再增加一些或强或弱的符号,最终获得的长音旋律也就更加婉转悠扬。《春蚕》作为人生篇的重要组成之一,演奏时需要展现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在演奏该曲目开篇时,选择更强有力的轮指,同时将新疆民歌融合到演奏之中,展现出更加空灵的演奏之感,展现出无私奉献的形象。为了使得轮指的空旷色彩流露出来,在表现过程中手形可接近凤眼,手指在发力时要通过掌关节来带动各个小关节,手形不需要有束缚,轻轻打开即可。轮时需要将密度稍稍放松,展现出戈壁滩的景色,为了增强曲目有近有远的感受,各个旋律之间的对比更为鲜明,但要切记不能将弱轮指转为小搓。
(二)半轮与挑轮
一些广东民歌、江南丝竹中琵琶部分都会有些婉转性的小调,如《紫竹调》就运用了半轮,它是长轮的缩影,多表现活泼、有灵性的音乐。弹奏时需要突出清晰的颗粒性,然后要有明亮的音色特点,并且要做到五指力度统一。在多样化的轮指中,最能与弹挑系统合作的也是半轮,半轮的使用使琵琶演奏出二声部,甚至三、四声部的效果。半轮也含四指轮、挑轮,是一指、二指、三指、四指依指序相继轮弹出去的,四指结束后大指接挑,二弦、三弦、四弦的音域扩大了挑指的选择性,复调音乐便可以用半轮完成。
琵琶在广东民歌与江南丝竹中都有所展现,表现出的曲调也更加婉转。比如在演奏《紫竹调》时就需要用到半轮手法,半轮属于长轮的缩影,主要应用于表现更加灵活的音乐曲调。在实际演奏过程中,一般会展现出曲调的颗粒性,而后再增强音色的明亮感,使得五指之间能够实现力度统一。多元化的轮指手法中,半轮是最能与弹挑系统合作的,在琵琶演奏中,使用半轮可展现出二、三、四声部的音乐效果。半轮包括四指轮与挑轮,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按照顺序依次将一指、二指、三指、四指轮弹出去,结束后需要大指进行接挑。
在演奏复调音乐时就可使用半轮手法,比如《春雨》主要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所展示出的音乐节奏更加优美欢快,在层层递进的表现下,能够将全曲引向高潮。在第二部分的轮指表现时,可由第一部分的D调转调至A调,展现的音乐色彩更暗淡且含蓄,也展现了春雨越下越大的场景。曲目的第三小节属于分节点,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增加一弦长轮,增强曲子的抒情效果,随着音乐描写的逐渐巧妙,可融合内弦挑指,并注意余音与共鸣的有效处理。在演绎本段时主要表现手法为挑轮,同时还融合了琶音、双弹等作为点缀,既展现出全景风貌,也实现了对某一部分的特殊描写。在演奏华丽复调片段时,挑轮采用了二弦、三弦和声,所展现出的旋律更加婉转动听。挑轮时,拨动一弦的四指应做到连续且均匀,避免演奏过程中出现噪声,在挑指时二弦与三弦之间需要做到强弱分明,左手在按弦时需要做到保留余音,从而提高演奏效果。
此外,在表现抒情旋律时,《彝族舞曲》中也选用了挑轮表现手法,展现出彝族少女的情感,也增强了演奏的和声效果。由刘德海先生创造的《天池》,灵感来源于雪山与森林,这种剧目情感的表达也能围绕着静谧而展开。开曲的挑指更具创新特色,在呈现出微风与波光荡漾的湖水时,作者采用了琶音加轮指的表现手法,为第二部分抒情节奏奠定了基础。在第二部分演奏时,融合了分弦与弹挑手法,在展示安静的色彩时采用了轻柔的轮指,所以在演奏过程中需要放松手型,并适当地减轻力度,分弦和弹挑演奏时,需要做好与轮指强弱之间的呼应,增强共鸣感,展现出山水环绕的美丽景象。
(三)满轮与扫轮
除了在文曲演奏中可用到轮指,在武曲演奏中也可应用,为了渲染出曲目的演奏紧张感,就可采用满轮、扫轮的表现手法。在描写场景与渲染氛围时,可选择轮指手法展现出人物情感,进而增强乐曲情绪。在处理动静结合时,需要展现出戛然而止的演奏效果,在武曲演奏中,可在轮指或满轮的基础上,联合扫弦、拂弦,展现出紧张场面。在扫弦过程中需要控制好力度,在触弦时需要使用指尖触碰,不可擦到面板,也不可有杂音。扫弦需要控制好力度,《十面埋伏》是武曲演奏的代表作,在开头演奏与渲染氛围过程中,需要采用满轮加拂的指法,最终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氛围。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顾及四根琴弦,而在拂弦时需要充满力量,同时用右臂带动手腕力量,发挥出最大音量优势。乐曲的第二部分又有大篇幅的挑轮,展现出士兵的气势,营造了叙事氛围。挑指在演奏时需要充满力度,使得士兵前进的情景能够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要做到干脆简练。全曲的高潮当属呐喊状态,展现出整个剧目中的战斗高潮,通过并弦与扫滚,短促且有力的表现,增强了乐曲的感染效果。
四、琵琶轮指的演奏注意事项
(一)轮指均匀
初学者在学习琵琶轮指时,往往会出现无名指与小指无力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无名指与小指在生活中应用较少,所以整体灵活性相对较差,因此要想避免在弹奏时出现一带而过、无节奏感的情况,演奏者就需要勤加练习,发挥无名指与小指的功能。而在触弦时,五个手指也要尽量集中,保持力度均衡,弹出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时,需要向下施加压力,使用指甲顶端触弦,这样最终发出的声音才能更加圆润有力。
(二)轮指力度
为了展现出不同曲目的不同风格,在达到轮指均匀的要求以后,都要加大力度训练。除了在弦上进行轮指力度训练以外,也需要在缠弦上进行训练,适当增加力度1—2倍。要想使得轮指的展现更为清晰,具有较强的颗粒性,在触弦过程中就需要稍稍放慢速度,触弦后立即放松。力量训练是轮指练习的重点,比如在演奏《唱支山歌给党听》时,需要通过强而有力的轮指展现出曲调,表达曲目情感。在对乐器进行处理时,要注意需要控制好轮指力度,并不是单一的加快频率,初学者在练习时会混淆频率与力度,而且容易出现用力与放松不协调的情况,无法控制好用力与放松,如果能够有效控制用力与放松,则能够演奏出更加跌宕起伏且具有感染力的曲调。
(三)轮指频率
在演奏《十面埋伏》曲目时,需要通过激烈的轮指给人以震撼之感,在掌握轮指基本要领的基础上,要开始轮指频率训练,增强轮指密度,使得物质的旋转力得到强化。针对波澜起伏的乐曲,需要通过节奏的变化而演奏出来,而不是只凭速度进行展现。在训练过程中,需要控制好五指频率的疏密变化,让人能够随着曲调的变化感受到曲目的情感起伏。通过对轮指频率的有效控制,能够使轮指轮点的分配更加充满节奏,同时要根据音乐的演奏需求,通过对变化的有效控制,展现出音乐特点,也要加强强弱交错练习,通过触弦深浅的有效控制,增强音乐表现力。
(四)轮指深浅度
在弹奏琵琶时,右手触弦的深度主要指的是指甲入弦的深浅度,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需要按照乐曲内容,控制好入弦的深浅度,使得声音节奏更加干净明亮,具有较强的颗粒性。如果要展现出乐曲浑厚有力的效果,此时可加深吃弦;如果想要展现出乐曲的优美流畅,则需放浅吃弦。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触弦角度与深度也要随之有一定的变化,如果音乐节奏感强,则需要加大角度、加深触弦;如果音乐节奏较弱,则需要缩小角度、放浅触弦,从而增强演奏效果。
(五)轮指颗粒感与清晰度训练
在琵琶轮指中,颗粒感主要指声音的发生是否明确,在任何速度下是否能够被辨别;清晰度则是指在快速指序中,中音与音指间断、连是否会对阵点捕捉产生影响。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将训练五个手指的独立合作能力作为基础,每日进行弹挑练习,同时也要加大左手按弦力度与位置训练。离品柱项柱最近的边缘是正确的按音位置,琴弦应将该点作为主要切点,使得其他琴弦没有振动之处,发出的声音拥有较强的颗粒性与清晰度。此外也要控制好轮指触弦的角度,正常情况下触弦的角度会存在一定差异,力度不同,所产生的音色也就各不相同,在轮指演奏时,可选择中峰触弦,也就是指甲的正面触弦,由于中锋面光,所以能够获得更为清亮圆润、清脆且饱满的音色。
五、结语
综上,琵琶轮指在音乐作品表现中具有较高价值,无论是传统音乐作品、现代音乐作品,还是琵琶协奏曲,都需要通过琵琶轮指练习,保障演奏有序进行,使得曲目演奏更为流畅,既能够呈现出音乐作品的内涵,也能够凸显出创作者的情感寄托,让人真正能够与曲目的情感产生共鸣,不断增强演奏效果,使得琵琶轮指的应用价值得到全面展现。
参考文献:
[1]范榕仪.论琵琶轮指的训练方法及实际应用[J].当代音乐,2022(07):134-136.[2]梁幸琪.《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中与琵琶曲《月儿高》同名曲牌之词情与格律之探讨[J].台湾音乐研究,2014(18):97-137.
[3]邓梦鹤.豫剧《琵琶记》对赵五娘形象的提升与重塑——以高明南戏《琵琶记》为参照[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8(01):101-104.
[4]石峻山.“高尚且真诚的目标”——20世纪中叶美国改编版《琵琶记》《琵琶歌》之成形与剧评[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46-54.[5]王星荣,王姝.文化视野中的《琵琶记》及其蕴含的孝道——以第四出《蔡公逼试》为主要考量对象[J].中华戏曲,2016(01):136-145.
[6]闫岩.浅谈中国民族乐器曲目由字到乐的艺术处理——以琵琶名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为例[J].现代交际,2014(12):86-87.[7]池水婧.以“天人合一”思想为纽带——浅谈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与茶道文化的融合创新[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17):169.
[8]谈龙建.两部互为印证的乐谱史料《弦索备考》与华秋苹《琵琶谱》——以《月儿高》为例[J].人民音乐,2020(03):57-61.
[9]闫含.浅论琵琶文曲与武曲演奏技法的布局与运用--以《月儿高》《霸王卸甲》为例[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02):81-84.
[10]魏梦莹.浅谈不同琵琶武曲演奏的音乐情感——以《霸王卸甲》《十面埋伏》为例[J].黄河之声,2020(09):56-56.
[11]王培,马静凤.浅谈琵琶演奏中“张”与“驰”的关系——以《彝族舞曲》为例[J].北方音乐,2017(13):46-47.
[12]刘燕南.演奏家只能二度创作吗?——以于源春“不弹古调”琵琶室内乐音乐会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2(04):170-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shulunwen/58809.html